鲁人版语文必修1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荷塘风起.docx
《鲁人版语文必修1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荷塘风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人版语文必修1 第3单元 自读文本 荷塘风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人版语文必修1第3单元自读文本荷塘风起
自读文本 荷塘风起
本课话题 ——关爱自然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
20年前如此,20年后依然长青。
因为,那临风旋摇的荷花荷叶,是生长在荷池里,也生长在爱荷人的心田上。
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喧嚣的城市里拥有一片自由的田园,并有一种恬静安然的关爱自然的心境。
作者既表达了对“植物园”“荷塘”等人类精神阵地的深切呵护与关爱,同时,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污浊现实的愤慨之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滇池的民间守护神——张正祥
张正祥是昆明市西山区富善村村民,1955年7月,只有7岁的张正祥失去父母。
由于缺少大人照料,张正祥只身一个人钻进了滇池边的深山老林,过起“人猿泰山”一样的日子,张正祥说滇池是他的母亲,他就是吃滇池里的鱼和西山上的野果长大的。
张正祥说,生活在森林里,处处危险但不会饿肚子。
山上的野果,滇池里的鱼虾都是他的食物,他认为父母给了他生命,而养育他的正是滇池。
1962年,14岁的张正祥回到富善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写字、读书,19岁当上了生产队长。
张正祥给村民们立了条规矩,不许在滇池里洗衣服,倒污水,不许砍伐滇池边的树木。
为了阻止有人在滇池边上采矿,张正祥每周绕滇池走一圈,一圈就是126千米。
30多年里,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卖了养猪场。
妻子离他而去,子女也经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吓,小儿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
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卢梭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澹澹( ) 枝茎( ) 斗笠( )
深黛( )霎时( )鸮笑( )
油腻( )宽敷( )蓓蕾( )
碾压( )宁谧( )树杪( )
【答案】 dàn jīng lì dài shà xiāo nì fū bèi niǎn mì miǎo
二、多音字
(1)爪
(2)渐
(3)调
(4)刹
【答案】
(1)zhǎo/zhuǎ
(2)jiàn/jiān (3)tiáo/diào (4)chà/shā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溢/隘/谥
(2)暇/遐/瑕 (3)婉/蜿/惋 (4)渲/暄/喧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表明·标明
都是动词,都有“使人看清楚”的意思。
“表明”指表示清楚;“标明”指做出记号或写出文字使人知道。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一般药物都在外包装上________(表明/标明)用途、用量、用法等。
(2)在惩治官员腐败的问题上,我们的党旗帜鲜明地________(表明/标明)了自己的立场。
【答案】
(1)标明
(2)表明
2.激奋·激愤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激动”的意思。
“激奋”指激动振奋,强调振奋;“激愤”指激动而愤怒,强调愤怒。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看完春晚后,大家可以议论可以评选,但没必要________(激奋/激愤),无须苛责,因为这只是一次年夜饭而已。
(2)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万众一心,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书写________(激奋/激愤)人心的中国故事。
【答案】
(1)激愤
(2)激奋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飞机上中哈两国元首共进早餐,饭后就着一杯清茶,畅谈国事,意气相投。
( )
理由:
【答案】 √ “意气相投”,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2.老张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战友,话就多了:
“部队里的战士,他们重感情,有理智,都是意气用事的兄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的军旅生活。
”( )
理由:
【答案】 × “意气用事”,指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多用于贬义,不表示讲义气重感情。
应为“讲义气”。
[常识·速览]
怀着一颗菩萨心肠的散文大家——颜元叔
颜元叔,1933年生,湖南茶陵人。
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文艺理论家。
1952年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主攻英美文学,获硕士学位,再获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北密歇根大学任教。
1963年回台,任教于台大外文系,后升任系主任、教授,并任正中书局总编辑。
讲授“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比较批评”“比较诗歌”等课程。
曾多次参加国际文学会议。
在理论上推崇西方现代派,对乡土文学多持批评态度。
其笔锋犀利,议论风发,挥洒自如地涉入社会生活与思想的各层面,铿锵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既幽默、风趣,又优雅、博通,深受读者喜爱。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人间烟火》《平庸的梦》《时神漠漠》,论著《谈民族文学》《文学的玄思》及译著《西译文学批评史》等多种。
颜元叔在台北建国中学读书时,每天都到附近的台北植物园,流连于美丽的荷塘。
二十年后旧地重游,作者在惊叹于风起于荷池丰姿的同时,也感慨于那一方池塘深受人类活动的侵扰,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整体·感知]
颜元叔通过对在风中表演着的荷叶的旋律和荷花的舞蹈的描绘,表达了对摆脱处世疲劳的渴望,对自然清新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环境被糟蹋的痛惜。
现在,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然不仅是我们肉体的寄居地和归宿,更是我们心灵的滋养家园,可是又有几人彻悟到颜元叔的隐忧?
本文通过重游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荷塘静谧美、动态美;同时,通过对荷塘及周边景物的描写,作者也强调着自我感觉和情绪的衍化。
在景境之静与心境难静的矛盾中,曲折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企求摆脱现实污浊,向往高洁无瑕、清澈自由的精神境界的深情。
[文脉·梳理]
____①____
风起荷塘
____②____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雨荷塘 ②美中遗憾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枝茎到荷叶,从荷叶到荷花,从荷花到莲蓬,突变似的展现。
不过是几星期,荷塘已经满溢着生命”一句在修辞运用上有何特色?
【答案】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急促的语言节奏,展现出荷花蓬勃的生命力。
2.“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叠居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一句对荷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荷叶与都市人生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都有立体式、层次感强的特点。
但二者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都市人生充满了喧嚣,充满了功利色彩的浮躁;而荷塘里有真实的宁静,没有喧嚣,没有功利,是大自然美丽的一隅,是都市人生向往的乐土。
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乐土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课文第4~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荷池”里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 荷叶、莲花、莲蓬。
荷叶:
平洼而宽敷、繁密、富有活力;莲花:
艳丽、众多、如少妇般的韵致;莲蓬:
小巧、还未成熟。
4.为什么说“‘历史博物馆’人工的红砖绿瓦,还有那铁质保险门窗,双扉紧闭,和池中的荷叶荷花,也太不相称了”?
【答案】 因为人工的“历史博物馆”破坏了这里的自然状态,它的封闭庄严镇住了荷塘、荷叶、荷花的开放自然,与之发生了冲突。
5.池边的那个儿童在画什么?
有何根据?
“儿童作画”这个情节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 那个儿童在画荷塘景色。
根据是:
(1)他是“在岸边作画”且“是耳聋于外来的噪音”,这说明他关注的对象就是荷塘。
(2)他在纸上画的许多尚未着色的圆圈、圆锥体、直线等,显然是荷叶、荷花、荷茎的雏形。
这个情节极富象征意义。
①作画的孩子正是作者心中的“不染的生命”,一个“小爱荷人”,寄托了作者的希望与追求。
②孩子可以尽情地享受这荷塘美景,而我却公务繁忙无暇尽情享受,表达出了作者无奈的心情。
③孩子尚且懂得欣赏、爱护美,难道我们大人还不如一个孩子?
④呼唤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大自然,关爱生活环境,共同为后代子孙保留一份自然之美。
6.文段中提到的“公事包”有何用意?
【答案】 “公事包”是现实生活的象征,文中提到“公事包”,意在表明现实生活的沉重令作者难以摆脱,十分厌倦,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现实的污浊沉重,向往高洁、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7.结尾处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结尾既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污浊现实的愤慨之情,也表达着作者对植物园“荷塘”等人类精神阵地的深切呵护与关爱,呼吁“爱荷人”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也表明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
[话题·互动]
话题:
古之隐者自洁其身,并以“出淤泥而不染”自喻,有人认为荷花是可以这样的,但人却望之不及。
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言环境之效力,倘若他的亲人朋友个个品格污秽,他怎么能够高尚得起来呢?
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学生甲:
荷花之所以花叶纯美,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株美丽的荷花,花叶是发自于内的,是从荷花的生命里萌枝抽芽的。
而我们人,只要不离开自己的主观努力,就可以不沦陷于环境,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的思想是从他的生命里成长崛起的,他的意志直接来源于他的心灵。
在某个范围内,人的坚定的前额和深邃的头脑,都具有他们的独立性。
我的观点:
【答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围环境的浸染和影响。
尽管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但最终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会给个人打上深深的印记。
因此,我们要努力选择良好的环境,更要努力为自己、为他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充满隐喻之美的象征手法
《荷塘风起》即为“风起于荷塘”。
全文以“风起荷塘”的描写甚佳,该段细腻地描摹了“风起荷塘时,荷叶的形、色之美”,由动入静,物我合一,因此这里的风首先是自然之风。
这里的“风”不只是单纯意义的自然之风,具有象征意味。
颜元叔先生一直关注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荷塘风起》在惊叹于风起于荷池之丰姿的同时,也感慨于那一方池塘深受人类活动的侵扰,因此这里的“风”又是指人对自然的破坏之风。
2.写法指导
正确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即为象征。
象征手法能表现含蓄之美,进而升华主题,能丰富人们的联想,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以表达真挚的、细微的内心情感。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象征手法与比喻修辞有相似之处,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点,从而可以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解象征体的象征义,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和主要方面,不要纠缠于每个细节,处处攀比。
3.迁移应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以“叶”为题写一篇短文,不超过300字。
【答案】 (示例)它,是那么的普通,又是那么的惹人注目。
一年四季中,它是一成不变的,也是瞬息万变的;它,谁都见过,但没有人注意到它,它只是一片小小的树叶。
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的奉献叶子最美好的时刻,是它,给春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多么美妙。
当春天,我们陷入一片春色时,是否曾想到过这些树叶呢?
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繁茂的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荫避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或许,它现在觉得已经够了,不需要回报。
秋天,那个寒风萧萧的日子街上冷冷清清,不几天,它们就会结束那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它那短暂的生命里,却做出了超越这生命的无私奉献!
我懂得了叶的珍贵。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在现代文明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纯净
颜元叔凭着文学家的敏感和丰厚的文学功底,以传神之笔描摹荷叶,既曲尽“荷塘风起”的殷实之美,又宣泄出一种“碧黛深沉”的空灵之美。
作者把有形的荷叶与无形的清风融于一体,使“荷塘风起”这一大的美境透出一种深旷、清丽而又跃动的韵味。
同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受到摧残的忧思,向人类社会发出了保护自然的呼吁。
可以说,文章中展现的“荷塘风起”的主体画面,是作者内心世界与自然世界高度浑成的结晶体。
【应用角度】 “心灵的家园”“珍惜环境”“保护自然”“在现代文明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纯净”“和谐”等。
2.精彩应用
台湾作家颜元叔先生在《荷塘风起》一文中,通过对在风中表演着的荷叶和荷花这一美丽画面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摆脱处世疲劳的渴望,对自然清新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环境被糟蹋的痛惜,对新一代热爱自然的渴望。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然不仅是我们肉体的寄居地和归宿,更是我们心灵的滋养家园,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彻悟到作者的隐忧呢?
我们一方面谴责各种破坏自然的行为,标榜自己热爱自然;一方面又热爱着现代文明的水泥路和钢筋楼,享受着购物袋和卫生筷带来的方便。
在现代文明之风吹过的时候,我们真的能保持我们的清醒与纯净吗?
我们青年学生要自觉地加入保护自然环境的行列,保持这份清醒,保持这份纯净。
[佳作·领悟]
冬 荷
李木生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
又冰上加雪。
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苍凉。
落寞。
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湖,真的死去了吗?
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
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
宋朝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
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不要以为荷在冬日里零落。
不是的。
它是迎上前去的勇士,前仆后继时坚守阵地的勇士。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
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
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
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
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宏,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
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
真是触目惊心。
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
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籽,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
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
但是寒冷又能怎样?
饱满的莲籽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
没有了莲籽的莲蓬,仍然勇敢而坚定地面向有着太阳、月亮与星星的明亮的天空,大睁着追求与探寻的眼睛,并让自己那十七个曾经孕育过十七粒莲籽的莲房,冲破覆盖的冰雪,成为湖的自由呼吸的通道。
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
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
即使光剩下了头颅,也要与冰撕咬在一处,如眉间尺咬紧了楚王的头(鲁迅《铸剑》)。
这“头颅”的四周,总是有着深刻的冰的旋涡,记录着荷的不屈与抗争,也记录下冰的胆怯与陷落。
这是怎样的头颅啊,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于冰雪上昂着,金灿灿的,金字塔般的从容,富士山样的美丽。
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
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地飞翔吗?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晶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
整个夏天的热闹,都在这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
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
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籽,泪泡一样娇嫩着。
美好,就是这样的吧?
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
冰封着。
雪覆着。
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
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1.学用词
文章开篇,“掐灭”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冰封湖水的动态,突出了严寒的肆虐,烘托了冬荷的恶劣生存环境。
2.学化用
第二段中,“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化用了杨万里《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湖过去生命的灵动和现在的苍凉、落寞。
3.学想象
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使冬荷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更为饱满,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呈现出冬荷在严酷环境中不屈抗争的精神,从而也使读者悟出了无论何时,都要对生活充满希冀和憧憬。
4.学描写
文章第七、八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寒风里、冰雪中荷叶、莲头以勇士般的姿态对抗着严寒,赞美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