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341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湖北省巴东县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湖北省巴东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2.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左图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有利于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右图体现的是美国中央政府的三权分立,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故选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君主专制政体,各省相互牵制,集权于皇帝,A、D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实行分权体制,C项不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还可以考查两种制度下国家元首的产生办法和职能有何不同:

唐朝的皇帝由世袭产生,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说明中书省长官的权力增大,相权得到加强,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中的“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表明皇权是强大的,中书的职权是皇帝赋予的,不能反映皇权被削弱和中书省独揽大权,排除AC项;中书省作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不可能职能专一,排除D项。

4.“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反映的制度应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三省制的特点,故B正确。

汉代没有三省制,故A错误。

宋代制度不符合“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故C错误。

元朝也没有“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的特点,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

5.有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以此来加强皇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枢密院属于统兵机构,主掌军政;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管理。

故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

6.“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文中隋朝实行的制度是

A.皇帝任免官吏

B.地方推选官吏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取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说明是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科举制,故D项正确;皇帝任免官吏从秦朝就已开始,故A项排除;B项是指西汉时的察举制,排除;C项是中央官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

【点睛】“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是关键信息。

7.“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是对八股取士的讽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考试试题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这些科举文章完全套用古人思想,毫无新意。

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八股文,不重视真才实学。

故选D。

考点:

科举制

点评:

科举制度是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8.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解析】

九品中正制在最初确实举荐了一些真正有才学、出身卑微的人,C项说法太过绝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应注意九品中正制最初举荐了一些真正有才学、出身卑微的人,后来逐步演变成凭借门第做官的制度。

9.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

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10.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11.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独裁政治

B.贵族政治

C.分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而不是为平民百姓服务的政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官僚政治,没有体现出独裁政治和分权政治,故D项正确,AC项排除;贵族政治以血缘为基础,故B项排除。

【点睛】“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是解题的关键。

12.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授爵制是以军功为标准的;汉代察举制是以品行为标准的;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隋唐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所以答案选D。

13.“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反映的选官任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成语体现了读书、考试、做官的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指科举制,故D项正确;A项是以军功大小,排除;B项是以品行为依据,排除;C项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故C项排除。

1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两宋时期平民出身、明清时期贫寒家庭出身的进士所占比例很高,这表明了该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下层人员参与政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5.“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

”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战国晚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开始时间。

从材料中的“惟读惟耕”可知,古代人认为人生最佳的两种出世路径:

一是读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是耕田。

通过读书可以当官,即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始于隋唐时期,故本题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

16.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权力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解析】

从材料中“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即设立中朝,这一措施限制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C选项不是主要目的;B选项不属于君主专制的内容。

点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材料所说的内容指的是哪一事件和制度,从尚书令和侍中这些官职的名称就可以初步得出中朝外朝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加强君主专制正是采用了这一制度,所以答案直接可以得出。

17.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

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A.推恩令的实行

B.中朝官权力加强

C.三司使的设立

D.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这两种制度体现出君主专制度的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朝官权力的增强,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开始,故B项正确;A项是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是宋朝,排除;D项是隋唐时期,排除。

18.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影响。

察举制依据的是德才兼备,而贵族政治在以世袭制的时候已经形成了;科举制注重的文采、学问,凭借的是考试成绩的优异,这样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素质。

所以A正确,答案选A,排除B、C、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9.“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中外朝制度,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故A项正确;尚书台属于东汉时期,故B项错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也属于东汉,故C项错误;三省体制属于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君主近臣”,同时结合所学过于汉武帝设中外朝的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还要注意易混淆概念与史实的区别。

20.“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和“特有的制度”,这是突出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选举人才方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方面,排除B;材料没有否认权威被颠覆,排除D。

故选C。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

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

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

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

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

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

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书·恩悻传》

材料三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

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

西晋的荫客制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

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

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

——田余庆《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的变态》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

【答案】

(1)问题:

地方同姓诸侯王势力庞大,危害一方.

措施:

降低爵位、削夺封邑.

效果:

基本解除地方王侯对中央的威胁.

(2)现象:

门阀士族垄断政治仕路.

成因:

九品中正制弊端所致,选拔人才依据门第.

(3)线索:

东汉初地方宗族豪强势力,其经济、政治特权在东汉及魏晋时期得到制度保障,形成门阀士族.

与皇权关系:

一方面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对皇权构成威胁.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的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一“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可以得出社会问题是地方同姓诸侯王势力庞大,危害一方。

第二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可以得出措施是降低爵位、削夺封邑。

第三小问的效果,依据材料“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

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可以得出效果是基本解除地方王侯对中央的威胁。

(2)第一小问的现象,依据材料二“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说明出现门阀世族垄断政治仕路的现象。

第二小问的成因,依据材料二“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权立九品”可知,成因是实行九品中正制,其弊端所致,选拔人才依据门第.

(3)第一小问的线索,结合所学知识,其线索是东汉初地方宗族豪强势力,其经济、政治特权在东汉及魏晋时期得到制度保障,形成门阀士族。

第二小问的关系,实质上考查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士族垄断政治,享有特权,九品中正制是不利于选拔人才,不利于加强皇权的,但是又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22.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

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

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文彦博(注:

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帝:

“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

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

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

【答案】

(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

原因: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

(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

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

原因:

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尊祖敬宗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在商周时期是指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士”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第三小问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阶层的活跃。

(2)第一小问主张可以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归纳出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第二小问结合统治者的出发点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来分析其目的,可归纳出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

(3)第一小问制约皇权的力量从材料一中“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可归纳出儒家道德权威,从材料三中“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可以概括出祖宗家法、士大夫阶层;第一小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答案】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2)说明:

秦朝:

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

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官僚政治的发展。

从官僚政治的意义、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

(1)结合材料“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可知官僚政治集权,从权利和世袭角度分析变化即可。

(2)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秦代相权制约皇权角度说明即可。

第二小问,从思想角度说明汉代制约皇权的因素。

第三小问,隋唐从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制约皇权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