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046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双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双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双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双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双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双手.docx

《一双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双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双手.docx

一双手

《一双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概括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如此异常的原因。

2、能归纳本文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的方法和作用。

3、能通过讨论,感悟“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

以小见大法,即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解决字词,标好节数,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描写人物,可以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如朱自清的《背影》,阿累的《一面》。

但作家姜孟之却别开生面,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

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双手》。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

导入语: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师生连读(5分钟),要求:

1、其余同学认真听,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划下来。

2、思考并选用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

文章介绍的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教师巡视点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批注。

半截老松木

(板书:

天下第一手木色、纹络深粗)

三节老甘蔗奇、大

关节缠着线

坚硬又粗糙

三、品读感悟:

导入语:

文章写了一位林业工人的一双粗糙的、肥圆的、布满老茧的“奇”手,表现了林业工人的奉献精神。

作者姜孟之说:

张迎善这个人令我激动,细想,这“激素”主要来自他那双大手,于是我舍弃了其他,集中笔墨写他的手。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他是怎么来写这双手的?

为什么写一双手来写人?

要求:

本单元安排4篇课文,第一篇《绿》做了旁批示范,后面3篇要求同学们自己圈点批注,批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划出生字词、关键词句,二是提出问题,三是点出妙处。

同学们刚才做了第一方面的有关批注,现在再围绕第二、三方面试作批注,探讨一下作者是怎么来写这双手的?

为什么通过写一双手来写人?

教师出示范例。

(投影)

教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并巡视批注情况,给以相应指导。

组织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写得精彩到位的批注,选代表全班交流。

交流鉴赏:

边读边议,读读议议,议后再读。

(板书:

怎样写:

抓住特征,具体可感的细节,正侧面描写,虚实相生

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

总结:

课文看上去写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着意雕琢的地方,但平中见“奇”。

《一双手》是深入生活的产物。

作者采访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什么写手而忽略了其他?

是这双手太有特征了,很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采。

所以表现人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从多个角度表现,调动感官、正侧面描写、虚实相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与众不同通过细节体现,人物的心灵就这样被艺术地表现。

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四、拓展延伸:

导入语:

本文在选入课文时,删去了结尾处的一句话:

“我隐约悟到:

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这句话中的“美”和“丑”各指得是什么,并就自己的理解和结合实际谈谈“美”和“丑”之间的关系。

组织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谈这双丑手的美,畅谈自己的感悟。

(板书:

礼赞这双手:

一双手,数片林——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五、总结全文:

《一双手》只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部分,有人说:

“一千来字的《一双手》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万多字的《乌马的传说》,真是以一当十。

”《一双手》透过手去写人,写得集中,开掘得也深。

我们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习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同时也能辨证地看待美与丑的关系。

六、课后学习: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

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妙手回春白衣天使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放学后,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的手》。

【学习目标】

1.体会和理解作者对林业工人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懂得只有养成有意识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作文的道理。

作者简介

姜孟之,1938年生于山东省乳山县河崖村。

20世纪50年代初到伊春林区。

曾任小学、中学教员,中学校长。

现任伊春市《绿地》杂志主编、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作协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89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本文原是作者写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一个部分,后经作者精心修改成为一篇精美的散文,曾被翻译为英文和法文介绍到国外。

 

【问题说明】

题目中的“一双手”是指伊春林区32岁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一双手。

作者通过描写这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抒发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敬仰之情。

 

【课文分析】

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①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段解:

第一部分(第1段):

明写“各种各样的手”,暗写“一双手”。

在对“各种各样的手”的罗列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六种手构成三组,从各个角度去衡量,但都未留下很深印象,从而烘云托月般地突出了下文的“一双手”。

1998年5月,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忪②的睡眼,林区人扛镐③上山。

〔句解:

交待发现“一双手”的时间、地点。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④到它,就能马上说出。

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句解:

点题,交待谁的手,对手的总感受。

和素常⑤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

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⑥,我惊讶⑦了:

我握的是手吗?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句解:

用比喻手法总描写初见这双手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⑧。

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句解:

突出手大而有力。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⑨他的一双手。

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句解:

对手爱不释手。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⑩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句解:

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

布满每个角落。

〔句解:

手掌硬,是久经劳动的手。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句解:

手指粗圆,比喻贴切。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

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

成了泥色。

〔句解:

设下悬念,引出下文。

段解:

细摹手指的各个关节,突出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

“缠线做什么?

”我问。

“治手裂。

”张迎善说。

“手裂贴

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

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句解:

从一个典型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

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十天、二十天呢?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

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句解:

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突出了张迎善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

“你等等。

”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

我像丈量

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段解:

写自己动手去量手,用数字表现手之大。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

我的手火燎燎

地痛着,看看,红了。

他的手仍呈木色。

段解:

写手坚硬耐搓,粗糙无比。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

,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

44.5垧。

这双手生产木材l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

立方米。

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

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句解:

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段解:

通过林业局工会负责同志的介绍,指出这双手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19段),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一双手”,突出表明“那是天下第一奇手”。

作者由整体而部分,由外形而内质,由所见而所闻所想,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朴实的形象。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句解:

意味着这双手绿化了无数荒山秃岭,为祖国大地披上了绿色盛装,洋溢着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

段解:

第三部分(第20段),通过想像,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赞颂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贡献。

 

 

【字词诠释】

②〔惺忪(x

ngs

ng)〕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③〔镐(gǎo)〕刨土用的工具。

⑤〔素常〕平常。

⑥〔瞬(sh

n)间〕转眼之间。

⑦〔惊讶(y

)〕感到很奇怪。

⑧〔得逞(chěng)〕(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⑨〔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⑩〔皂〕读z

o。

〔老茧(jiǎn)〕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蔗〕读zh

〔染〕读rǎn。

〔穴(xué)〕洞。

〔铸〕读zh

〔丈量〕用尺量土地面积或距离。

〔火燎(liáo)燎〕类似被烫的一种疼痛的感觉。

〔垧(shǎng)〕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1垧合15亩。

〔迹地林和次生林〕森林采伐之后重新种树形成的林地叫迹地林。

原有森林经采伐或破坏后又自然恢复起来的森林叫次生林。

〔层积〕木材堆积垛长、宽、高相乘的体积。

包括各段木材的实积及其相互间的空隙。

以立方米(层积立方米)为单位计量。

 

【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写法分析】

(1)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描写人物,可以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为了极俭省地表现人物,在肖像描写中可以着力画眼睛。

但本文却别开生面,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

这固然是因为作者和被采访者见面时一握手,就震惊不已,觉得握住的简直不是一双手,而是“半截老松木”,从而激起了强烈的观察愿望;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一个林业工人的关系:

“栽树是手活。

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而“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

”看到了“一双手”,就从一个典型的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抓住了“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独具慧眼地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表现手的特征。

作者既注重静态地描写“一双手”,又始终结合采访进行描写,在记叙中自然地穿插对“一双手”的刻画。

“半截老松木”的手,是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感受到的;手“皮肤木色”等情况,是“我低头去察看”时,“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看到的;手指各关节都“缠着线”的原因,是通过“我”和张迎善的问答交代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是“我”用米尺“像丈量土地似的”量出来的;一双手创建一个“绿色宝库”的奇迹,是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介绍的。

叙中画手,化静为动,避免了“写生”“素描”式的单调、刻板。

在表现手的特征时,文章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比喻如“我握的是手吗?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比较如“那是天下第一奇手”,“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列数字如关于大手长、宽、厚的数量交代,植树数量的统计等,这些都具体地突出手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难点分析】

(1)对张迎善下面这段话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栽树是手活。

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张迎善同志的话主要是回答为什么“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这一问题的。

话虽不多,且很朴实,却很感动人。

这些话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植树经验,更表现了张迎善对树苗深厚的感情。

“苗苗”“送进”,在张迎善眼里,一棵树苗简直就是一个幼婴,必须百般爱护,精心照料。

言为心声,从张迎善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造林工人无比热爱造林事业的赤诚之心。

(2)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

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

“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

②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重点分析】

一阅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张迎善的“一双手”的?

又是怎样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

课文先用各种各样的手和张迎善的手相比,指出他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再从各个角度进行具体的描述。

有写视觉中观察到的:

如把手比作半截老松木——总体;皮肤呈木色,纹络又黑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掌面鼓皮样硬,老茧皮布满每个角落——手心;手指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泥色——手指的各个部位。

有写触觉中感知到的:

那双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写手之大;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

他的手仍呈木色——写手的粗糙。

有写自己动手去量的: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用数字表现手之大。

作者综合运用自己的视觉和触觉,再用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地写出了张迎善的手。

作者因手之奇而进行直接采访,了解手由常形变奇的原因:

为多栽树全不顾及自己的手的献身精神;再通过间接采访,了解张迎善的贡献,点出他这双手不同寻常的价值:

“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二有人说:

“一千来字的《一双手》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一万多字的《乌马的传说》,真是以一当十。

”如有可能,请你找一找《乌马的传说》,和本文作对比阅读,谈谈你的看法。

《乌马的传说》是一篇较长的报告文学作品,面铺得比较开,涉及的事相当多,张迎善的事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那么深。

《一双手》透过手去写人,写得集中,开掘得也深。

本文之所以能吸引住人,让人们爱读,是因为浸透了作者的感情,努力接近主人公,去认识和了解他;是因为作了过细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是因为选择了合适的表现方式。

三课文看上去写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着意雕琢的地方,但平中见“奇”。

各人圈点批注自己所喜爱的部分,并集体讨论一下文章取得成功的原因。

讨论会上作即席发言,发言时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一定说服力。

(略)

 

《一双手》教学实录

颜维奇 作于 2005年10月29日

  《一双手》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记得小时候我们都背过这样一首儿歌: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生(齐):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师:

好,同学们背得很好。

现在,就请大家伸出我们自己的双手。

  (生好奇)

  师: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直尺,量出自己的手的长、宽和厚度,把数据告诉你的同桌和周围的同学。

  (生开始量,叽叽喳喳,教室里气氛活跃)

  师:

好,下面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自己量后的数据告诉我。

  男生1:

长17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

  男生2:

长19厘米,宽9.5厘米,厚2厘米。

  女生1:

长15厘米,宽7厘米,厚1.5厘米。

  女生2:

长16厘米,宽8厘米,厚2厘米。

  师:

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

看看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双手。

  (生打开课本)

  师:

请大家运用我们学过的圈点、评注的方法,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并思考:

文章介绍的是怎样的一双手?

  (生看书,圈点、评注。

  (几分钟后)

  师:

同学们,作者为我们介绍的人物是谁?

他是什么人?

  生:

林业工人张迎善。

  师:

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生1:

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

  生2:

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大手。

  生3: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生4: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如同半截老松木的手。

  生5: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呈木色、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的手。

  生6: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像三节老

  甘蔗的手。

  生7: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

  两个"人"字形、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的手。

  生8: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一天栽一千多棵树的手。

  生9: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

  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的手。

  师:

刚才这么多同学回答了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一问题,那么,哪句话最能概括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

  生1:

张迎善的手是天下第一奇手。

  生2:

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师:

回答得很好。

张迎善的手"奇"在哪里呢?

  生:

张迎善的手"大":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

哈哈,比我们的手大吗?

如果我们的手也有24厘米长,该长到自己手臂什么地方?

  (生再用尺量,发出赞叹声)

  师:

老师也量了自己的手,长17.5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

看来也没法跟张迎善

  的手相比啊!

自愧不如啊!

  (生大笑)

  师:

这里作者为了表现张迎善手的大,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齐):

说明。

  师: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齐)列数字。

  师:

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请把这段文字读出来。

  生:

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

  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师:

所以,这双手是一双……

  生(齐):

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师:

看来,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注意了记叙、描写和说明相结合。

  师:

张迎善的手还奇"在哪里?

  生1:

像半截老松木。

  师:

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生:

比喻。

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粗糙、坚硬的特点。

  生2:

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落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

  师:

你的手纹落怎么样?

  生(看手):

浅、细。

  生3:

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师:

为什么各个关节要缠线?

  生:

治手裂。

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

栽一根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胶布、手油不顶用。

  生4: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像三节老甘蔗。

  师:

老茧看到过吗?

你手上有老茧吗?

  生(看自己的手)我手上小指上有老茧。

是做作业做的。

  师:

哈,这说明我们做某件事做多了,就会留下痕迹。

看来张迎善的手也做事做得太多了,

  这是一双吃尽千辛万苦的手。

  ……

  师:

作者这么刻意描写张迎善的手,是否就是让读者了解这是一双奇手?

我们是不是可以为

  他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

  生(笑)不是。

  师:

那是什么呢?

  生:

作者是通过这双手,告诉我们,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为社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生:

作者是通过对张迎善这双"奇"手的描绘,歌颂他那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

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在表现人物性格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只需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体现。

比如,本文就是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地方--手,从而表现了中心。

  师:

其实作者姜孟之在写作本文时,曾写过一篇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有1万多字,但后来他做了修改,成了现在只有1千多字的散文。

而修改后的文章反而更好了,这说明文章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姜孟之的《一双手》,懂得了可以通过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实,我们在以前学的文章中也学过这样的写法,能举个例子吗?

  生:

朱自清的《背影》。

  生:

阿累的《一面》。

  师:

回答得很好。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

  生(齐):

才能有创造。

  师:

课堂上我们看了自己的手,比较了自己与张迎善的手的大小。

其实,工作性质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辛苦的程度不同,他们的手也会不同。

放学后,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联系他们的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的手》。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