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887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金融学

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利本斯坦---“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赫尔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

罗斯托---优先发展主导部门工业

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1)结构主义

(2)新古典主义(3)新古典政治经济学(4)激进主义

第一章导论

1、从量和质的角度界定发展中国家(p1-p2)

量:

①刘易斯:

发展中国家即人均产出低于1980年美元价值2000美元的国家

②世界银行:

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是指那些20XX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580美元左右的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是指那些20XX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646美元左右的国家。

质:

从质的方面去界定发展中国家,一般认为它们具有六个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的其用的状况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脆弱的地位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联系、区别(p2-p3)

(1)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发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

1)投入结构的变化

2)产出的变化

3)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

4)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

5)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

6)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

(2)区别(p5)

经济增长内涵窄,经济发展内涵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也是一个质量概念;

(3)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

(p5)

3、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哈罗德和多马于1948年同时提出的理论把短期的、静态的凯恩斯经济周期学长期化、动态化为经济增长模式,被认为是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先河、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p8)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每个阶段的特点(小题)

(一)第一阶段(p9)

①反新古典主义“单一经济学”的倾向

②具有内向发展战略倾向

③自认为其理论是“宏大的理论”,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

(二)第二阶段(p10)

①对计划化的得失和市场的作用重新评估

②对农业的偏见得到纠正

③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受到强调

(三)第三阶段(ppt)

①在新制度主义影响之下,认为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应该更重视制度的作用

②应该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

③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分析的思路,重新恢复了对政治、法律、历史等非经济因素的巨大兴趣

④发展经济学家重申并推进了20世纪70年代就已有人提出的“寻租”理论

⑤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和高成本、市场不完善和交易成本等“新市场失灵”现象,而发展经济学重视“新市场失灵”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⑥新的发展观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1、经济增长模式

(一)哈罗德-多马模式特点(p17)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特点(p18)

1)一反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积累是决定因素”的传统看法,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的观点。

2)模式假定投入要素价格是可变的,因而投入要素之间具有替代性。

3)模式突出了市场调节的作用。

(三)新增长理论

重要贡献:

技术内生化(p22)

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内生化,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还有知识和技术,并且是内生变量。

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使边际生产率递增。

投资刺激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反过来又促进投资,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说明了发达国家何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及穷国与富国之间增长率趋异而并非趋同。

PPT

库兹涅茨效应(p23-24)

含义: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在经济增长的后期,收入分配趋于改善。

解释:

结构变化的性质造成了这种结果。

经济增长首先在现代工业化的部门发生,在这个部门中,就业量小而生产率和工资高,与之相比,在传统农业部门中,就业量多而生产率和工资低。

在传统农业得到改造之前,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将迅速扩大,而且扩大中的现代化工业部门中的收入不均现象又可能比停滞的传统农业部门更严重。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工农业产业结构逐渐改变,人口的流动和就业量的变化使部门间的生产率差距趋于缩小,从而使收入差距也趋于缩小。

2、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哪四种思路)p29-37

一、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结构主义思路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内容):

(一)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

1)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

2)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走向均衡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所有阶层都自然而然地均沾利益。

3)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值得乐观的,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是可能的。

(二)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

经济的发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价格机制是经济调节的基本机制,因而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因此,用静态的局部均衡(即供求价格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分析经济发展问题。

(三)对国际贸易问题的看法

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以静态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理论。

他们以资源禀赋理论为基础,认为各国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出口使用低廉投入要素比例大的产品,进口使用昂贵投入要素比例大的产品。

这样的国际分工可以使整个世界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发展中国家应重视国际贸易,因为它能增加实际国民收入,促进储蓄的增长并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率。

但他们并未毫无保留地认为自由贸易是一切国家最好的政策。

三、新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思路内容:

1)不同意新古典主义把制度看成外生的和既定的观点,认为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是努力推动制度变迁;

2)不同意新古典主义的一个基本假定,即存在着私有制和零交易成本。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现实世界是正交易成本世界,政治法律等制度体系对于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提高经济活动的绩效,绝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机制,而必须在不同制度结构中,根据交易成本,产权、契约等的规定,实现最大的经济绩效。

3)不同意新古典主义把经济体系看成一个稳定的、完全竞争的均衡体系,而认为,如果由于制度变迁而得到的边际利益和维持制度不变而得到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则这个完全竞争体系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

4)新古典主义分析是抽象的纯经济分析,在现实市场中,如果权力进入,就会产生寻租或寻利行为,出现贪污腐败现象,以致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转。

四、激进主义思路

第三章资本形成

1、资本匮乏何以阻碍经济发展?

三种理论

三个理论强调同一个问题:

资本匮乏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被称为“唯资本论”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主要内容: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困,并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系列”,其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

贫困恶性循环有二:

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一是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是很敏感的。

生活贫困,死亡率必然较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

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快于人口的增长率,人民生活水平将有所改善,生活改善将降低死亡率并提高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回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

如果要从这个陷阱中跳出来,必须作出最低限度的努力,即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以切断贫困恶性循环,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三、“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个因素的那个变化,并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累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低,导致教育水平落后,从而造成劳动力素质低,生产率水平低下,最后又导致收入水平低。

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来自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多方面,但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平等。

2、“大推进”理论p43主要内容

(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是人口相对或绝对过多,农业劳动力过剩,收入低下,以及投资规模过小,)要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而实现工业化的唯一途径是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

只有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资本,通过投资的大推进才能使整个国家摆脱困境,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发展中国家必须使投资率大到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提高收入和压低收入两种力量,(提高收入的力量取决于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压低收入的力量取决于上一期投资规模和人口增长速度。

当压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的增长被人口过快增长抵消,退回到原来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只有当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时,人均收入才会大幅提高,从而打破低收入稳定均衡。

(利本斯坦认为,要实现“临界最小努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激发群众的经济增长动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以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善于追求利润的精神,创造适宜的投资环境,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群体,大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等。

第四章人口资源

1、关于控制人口重要性的理论P56

(一)人口过渡理论

内容:

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现代人口历史中同样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稳定或相当缓慢的增长;

第二阶段:

出生率较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生产率较高,这是由于公共卫生条件改善,食物结构改进,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

第三阶段:

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最终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很少甚至不增长,这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后,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不再愿意多生子女的缘故。

(二)“人口陷阱”理论和生育的微观经济理论

1、“人口陷阱”理论

内容:

当人均收入提高时,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率也必然随之上升,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

(即是说,在一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收入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相等时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时,存在着一个“人口陷阱”。

如果发展中国家要从“人口陷阱”中跳出来,必须有大规模的投资使总收入迅猛提高一个高水平。

当总收入到达并超过这一高水平以后,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速度将超过人口增长率的上升速度。

主要缺陷:

P60

1)低估了技术进步将大大促进粮食生产以及一般生产的可能性和计划生育将适当抑制人口膨胀的可能性;

2)“人口陷阱”理论是基于一个不合乎事实的假设之上的,它假设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密切的宏观联系;

3)“人口陷阱”理论的倡导者未能认识到,决定人口增长的并不单纯是人均收入水平,相反,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多种,诸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分配状况等。

2、生育的微观经济理论

概念

养育子女的①直接成本:

指养育子女花费的一切开支,包括生活和教育等费用。

②机会成本:

指父母在养育、照料子女时不得不放弃的挣钱机会所可能带来的收入。

③预期收入:

包括子女在成年之前为家庭劳动带来的收入和父母年老后子女所负担的赡养费用。

④子女的“价格”:

它决定于生育子女的净成本或净价格,即父母生育子女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减去子女为父母带来的预期收入的余数。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忧患

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p64

(1)(在资源有限,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必将降低人民的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使普遍贫困的现象更将恶化,经济进步的愿望将成为泡影;

(2)赡养负担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

(3)在既定的资本存量条件下,由于快速人口增长,每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将有所减少,出现一种所谓“资本宽化”。

“资本宽化”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进而使工资收入降低;

(4)(在人口总量大,农业比重高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更加困难。

结果,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继续留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之中,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提高,许多家庭的收入长期停留在很低的水平。

(5)人口迅速变动使社会经济结构相应调整的难度加大。

(6)背上沉重人口负担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无力发展应有的教育文化事业以提高人民的知识技能和价值判断能力,以致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口素质却在不断下降。

3、发展中国家失业的范围p69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不仅表现为公开失业率很高,而且还表现为非公开失业规模很大。

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总称为劳动力不得其用。

发展经济学家爱德华兹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得其用有五种形式:

1、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2、就业不足,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比他愿意而且能够工作的时间要少;

3、形式上在劳动,但实际上未得其用。

【又分为三种情况:

(1)伪装的就业不足:

劳动者做的是全日制工作,但他们所做的工作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就可完成。

或者是由于特殊的照顾,或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隐性失业)

(2)隐蔽的失业:

劳动者因无工可作而选择非就业活动。

如继续上学和留在家里做家务。

(3)过早的退休:

为给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而让一些尚有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过早退休。

(4)健康受损者:

本来可以做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但因营养不良或缺乏预防性保健措施而无力做全日制工作。

(5)非生产性的劳动者:

能够进行生产性劳动的人,由于缺乏其他投入要素的配合,所提供的劳动中相当大部分几乎不创造果实,劳动者因此工资收入微薄。

上述

(2)(3)(4)(5)四种劳动力不得其用,可以总称为不公开失业。

4、产出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p71

实践证明,当投资扩大时,劳动生产率会提高,会造成产出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出现缺口,就业增长率将小于产出增长率。

因此,产出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并非一致。

5、教育的重要作用p72

1、教育的双重效应。

1)一方面,人们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对新的工作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这被称为“知识效应”。

2)另一方面,人们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对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这叫“非知识效应”。

2、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

3、妇女受教育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有利于人口控制。

6、教育存在的问题:

p77

一、辍学率高,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二、社会不平等加剧

1)就初等教育而言,贫穷家庭的子女就不如富裕家庭的子女那样能完成这一阶段的正规教育。

2)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教育也使贫穷学生处于不平等地位。

3)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平等性在大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

教育深化:

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ppt)

知识失业:

由于受教育者的供过于求而现代部门又跳级雇佣各受教育层次的毕业生,以致在求职竞争中,中小学毕业生往往被拒之雇用单位的大门之外,甚至连大学生也不免遭受同样的命运,从而形成知识失业。

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百科)

四、智力外流

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迁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第五章人口流动

1、刘易斯模式的主要内容(二元经济结构指什么)p85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的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以传统农业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高的城市工业部门。

(因此,刘易斯模式一般被称为二元部门模式。

2、无限劳动供给:

(概念):

是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们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第三节托达罗模式无大题p99

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尽管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城市。

(ppt)

基本思想:

1、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而不是现

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3、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

政策含义:

1、应当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不均等现象。

2、如果按照传统的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办法,在创造城市就业机会的同时,不努力提高农村收入和增进农村就业机会,那就会出现一种离奇的现象:

更多的城市就业带来更高水平的城乡失业和就业不足。

3、不宜不恰当地、过分地扩大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

4、要适当控制工资补贴和政府雇用人员的数量。

5、要从城市就业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作出考虑而订出综合性的政策,关键在于摆脱只重城市的偏见,转而注意农村的发展。

第六章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1、论证工业化重要性的理论p107

(一)恩格尔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逐渐上升。

为了适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必然出现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部门将趋于相对萎缩,而制造业和服务业将趋于相对扩大。

(二)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其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把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上升,实现工业化。

(三)贸易条件恶化论

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普雷维什和辛格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形成的这种中心—外围关系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自己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替代进口的工业品。

(四)联系效应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是稀缺的,要把有限的资本作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配置,就应当将资本投入到最能带动其他产业的产业。

农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弱,而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强,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发展效果,发展中国家必须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

此外,库兹涅茨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总就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所以,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落后状况,必须进行工业化。

2、工业化如何促进城市化p113

①工业生产一般有规模扩大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工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并由此吸引他们的家属居住在工厂附近,逐渐形成社区和城市。

②工业化带来城市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城市化会给工业企业带来集聚经济效益。

(首先,是工业企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其次是在工业企业集聚的情况下,社会服务事业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再次,工业的集聚有利于熟练劳动力,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聚集,从而产生集聚的技术效益;最后,集聚可以产生很好的市场经济效应。

3、城市非正式部门无大题p115

城市非正式部门:

以非现代化方法生产的工业部门

特点:

1)包括数目众多的、由个人或家庭所有、以劳动密集和简单方法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小型经济活动单位,它们是无组织的、非正规的。

2)劳动者也是个体所有者,他们一般受教育不多,没有熟练技术,拥有的只是少量资金,因而生产率较低,收入也不高。

不能像正式部门的工人那样享受保证职位的措施,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老年退休金。

大多来自农村,进入非正式部门是为了得到一点维持生存的收入。

工作时间较长。

贡献

1、显示了为城市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能力;

2、非正式部门一般得不到信贷、外汇和减免租税的优惠,但仍能创造收入并产生剩余,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一部分;

3、非正式部门经济活动的资本密集程度较低,所创造的剩余易于存留下来,转化为社会资本,因此,对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贡献;

4、在非正式部门中,训练和培养劳动力的费用较低,因此,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

5、非正式部门吸收了大量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者就业;

6、非正式部门采用适宜技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而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非正式部门在回收废品、利用废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会收的废品经过处理后可以为工业部门使用或成为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品;

8、鼓励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可以使经济增长的利益多分配到低收入阶层。

对城市非正式部门的态度(政策建议)

1)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城市非正式部门的态度应从怀有敌意转向积极而富有同情的姿态

2)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对非正式部门做出调查研究,进行统计注册,对它们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安排

3)政府应当关心非正式部门成员的教育和训练

4、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产品贡献

满足非农业部门的原料需求和粮食需求,就是农业部门作出的产品贡献。

(二)市场贡献

为了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农业部门自身的发展,农业部门将通过商品交换关系或市场关系与非农业部门发生必要的经济联系

(三)要素贡献: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源泉。

(四)外汇贡献

农业部门一方面凭借增产可以出口的农业产品换回外汇,另一方面通过增产可以替代原来必须进口的产品以节省外汇。

5、什么是传统农业的技术停滞p122

是指在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里,农民世世代代都同样的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

6、传统农业为什么长期使用落后技术?

第一,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

第二,尽管也有适宜的替代技术可以应用,但传统农业中的农民对这些技术缺乏了解;

第三,即使知道了一些新技术,且这些技术又是适宜的,但由于采用新技术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仍然不愿意引进新技术;

第四,农民由于贫困无力采用新技术;

第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往往限制了新技术所需物资的供给,使新技术难以为农民所采用;

第六,发展中国家僵化的不平等社会政治体制是传统农业技术难以进步的又一重大障碍。

7、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

在土地丰富而劳动稀缺的国家里,农业技术是按照劳动的方向发展的,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在土地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里,农业技术是按照代替土地方向发展的,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

8、什么是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农业地区以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农业技术进步被称为“绿色革命”。

第七章技术进步

1、什么是技术进步p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