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520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docx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

吉林省新六所重点中学友谊联盟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昵?

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

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

浓艳为俗。

清淡超俗、高雅。

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

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

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

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袁面之香色。

放翁《梅》诗也说:

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

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

戴禺说:

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

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

清恽寿平《梅图》说:

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

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

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

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琢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宋杨无咎《柳梢青》云:

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

这就是梅花的陪村意象:

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

其清一贯,其骨相通。

张道洽《梅花》诗云:

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

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

开。

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

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

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

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

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问得梅一枝》云:

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

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

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

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节选自张福勋《梅花诗话》,有删改)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身姿。

B.梅的疏影瘦身,显露出人的一种不屈精神,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

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入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

B.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入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

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

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C.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

D.《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

征授刑科给事中。

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

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

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

俄陈矿税之害,言: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

已,巡视厂库。

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

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

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

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

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所部水灾,数请蠲贷。

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

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

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

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

问达等定议:

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

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

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诏加少保,乘传归。

五年,魏忠贤擅国。

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

顷之,问达卒。

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

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知:

主持、管理的意思。

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

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

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

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

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

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

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

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

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11分)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

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6分)

9.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

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

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

两句又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失败

李培俊

早上起来,刚刚坐上饭桌,改革就说,妈,工作的事我自己跑吧。

你为我操了几十年心了,我也该出去闯闯了。

母亲惊讶地看了改革好一会,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便有些湿漉漉的。

他就有些慌恐,连忙说,妈,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母亲说,你没有说错,我们的改革长大了,是该出去闯闯了。

但是改革还是看出来,母亲真正的意思并没有说出来。

母亲是个好母亲。

当别人的家长为孩子上个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跑断腿,操碎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难达目的的时候,改革的母亲却不费吹灰之力,把他送进了全市最好的学校。

二十几年了,无论大事小事,改革都习惯于听从母亲的安排,他的一切都是母亲替他包办的。

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

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本来改革要报考中文系,实现从小当作家的梦想。

可母亲说,儿子,你傻不傻呀,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愿意当作家?

谁说谁是作家比骂这个人阳痿还要入骨三

分。

母亲一言九鼎,改革便报考了没多少人愿上的政教系。

改革今年大学毕业,工作的事自然不用他操心,早在他还坐在教室里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母亲已经为他安排了去处。

回来当天,母亲就说,儿子,你工作的事已经定了,市委组织部,过几天就去上班吧。

现在的岗位职位往往是僧多粥少,这是中国的现状,也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

改革能够谋到这么好的单位,是多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

改革当然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组织部是发官帽的地方,手里提着官帽,何愁戴不到自己儿子头上?

如果不是母亲的安排,改革也许就顺顺当当地去上班了,先当个科员,然后一步一步地攀爬上去,由副科到正科,然后副处,弄得好了,往上再上几个台阶也未可知。

可这次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这与这个岗位本身无关。

他觉得自己已经22岁了,凡事应该有自己的主张,自己该作上一回主了。

于是,改革在饭桌上宣布:

从今天起,他要出去自己求职了。

母亲无可无不可的,浅浅地笑笑点了点头。

送他出门的时候还含意不明地又笑了笑,轻轻地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放他走了。

市晚报社看过他的学历证明,对他十分满意,让他填过一应表格,总编让他回家等消息,说是不应该有什么问题。

临走,还把他送到楼下,才握手告别。

走出报社大门,是一派明亮得有些不太真实的阳光,走在阳光里,改革就想,求职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不,一说就成了嘛。

但是改革高兴得过早了一些,当天晚上他正躺着看书,接到了晚报社总编的,很抱歉地告诉他,报社暂时没有编制,还不能接受他。

改革问总编,昨天你不是黑籽红瓤地答应得好好的吗?

怎么只隔了一天就变卦了?

总编支支吾吾地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第二天改革又去了电视台,照样答应录用,照样又是变卦。

不过电视台的打得晚了一天,但内容和报社大同小异。

改革退而求其次,把求职的目标定位在企业。

他想,行政事业单位有编制,企业总没有所谓的编制吧。

哪怕去当个小办事员,写个材料,出出板报,哪怕给头们打水扫地,也算是自己找的工作。

但是,问遍全市的企业,仍然没有哪个企业接受他,都说人满为患,下岗职工还没法安排哩。

母亲从不问改革求职的事,一个字都不提。

但他知道母亲是关心这个事的,只是不说到嘴上而已。

这天,筋疲力尽的改革回到家里,母亲破天荒地问起他求职的事。

母亲说,怎么样了?

改革摇摇头。

母亲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说,我不知道。

母亲叹了口气,以商量的口气说,不行了先到组织部去上班?

到底去不去上班呢?

改革觉得这一次的自己的确失败了。

他知道,他是败在了母亲手上,他的事是要由母亲来做主的。

因为母亲既是母亲,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

但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尽管从小到大都是母亲替他打理一切,但当大学毕业后,改革不想再听从母亲的安排,想自己找工作,这说明他有自谋职业的自信和勇气。

B.改革的母亲虽然在开始什么事情都替儿子安排好了,但她在儿子想自己找工作时,却完全没有干涉,是一位非常大度、比较开明的母亲

C.小说结尾以改革找工作的失败而告终,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接再现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官员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灰暗现实。

D.小说的主人公以改革命名具有一定的深意,改革毕业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谋取职位,如果没有母亲的重重阻挠,他一定会如愿的。

E.这篇小说既表现了当今中国一些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不当做法和影响,也侧面反映了个别官员滥施权威的问题,蕴含着对现实问题的优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改革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

小说的结尾以改革的失败而告终,你觉得改革会同意母亲的意见去组织部上班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种观光

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

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

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

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

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为缚足秀才。

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

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

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

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

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

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

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

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从此,他拈花惹草

,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至沪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

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

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

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

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

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

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粤,足迹遍及11个省区。

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

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

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

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

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

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

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

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

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

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令人痛心疾首。

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

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

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

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

相关链接:

钟观光是早期的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

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

(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

钟观光先生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

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写出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钟观光学习刻苦,在私塾读书时,他一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曾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以苦读,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

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

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他在岳麓讲学三年期间,筹建了一所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D.历时四年,钟观光不负所托,采集并制成大量标本。

北京大学生物系建立的第一个生物标本室,其中的标本就是由她采集而来。

E.晚年钟观光致力于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工作,战乱回到故乡也未停止。

研究中他阅读了大量经典古籍,并借鉴国外植物学原著。

(2)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怎样理解钟观光所说的与民偕乐?

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一追求?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

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在果园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他,十分

果树栽培知识。

这场演出十分重要,作为团里的台柱子,你千万不要

[来源:

Z|xx|k]

A.乞求

熟悉

推托

B.祈求

熟习

推托

C.乞求

熟习

推脱

D.祈求

熟悉

推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曹雪芹去世距今虽然只有近250年,可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对我们实在是知之甚少。

[来源:

Zxxk]

B.从事任何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的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有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

C.在这次会议中,公司领导达成一致意见,要求各部门人员围绕以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为核心,大力推广公司核心价值观。

D.马克·吐温的作品大多以诙谐滑稽为基调,常常包含着幽默的情节和生活的智慧,读起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之父。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事后人认识明末社会情况的信使,

,成为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权威资料。

我们今天还能从该书中广泛引入重要史料,得益于他犀利的眼光和正直严谨的态度

他在人文方面的内容极为广泛,政治史,文化史皆有涉及

明代的历史资料多篇中统治阶级上层的活动和北方的情况,《徐霞客游记》所载,主要反映南方广大地区社会底层的生活

其徐霞客你是家的眼光剖析事实,撷取他说目击和采访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方方面面,秉笔直书

正是该书正直的历史眼光,广博的文化内涵,才使得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的道德情操和历险过程。

不仅如此,对各地佛寺、道观的记载特别详尽,其他宗教也有所体现。

A.

B.

C.

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字。

(5分)

目前,我国军队建设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武器装备上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处于劣势,军队组织形态、作战指挥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向军事装备、军事理念先进的一切可学之国、可学之军学习借鉴。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军队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借鉴世界军事强国先进经验的过程。

但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支军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的特殊军情。

因此,

否则,学习借鉴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17.下面的文段选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刻画的是一个渔民的形象,请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简要概括渔民形象的特点。

(6分)

他受了伤。

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绝没想到这一点,然后像先前一样出发了。

这时他向破船前进,时而随高山上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没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浮向岸的方向,时而浮向船的方向。

他艰苦地勇敢地挣扎,距离算不了什么,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

他终于挨近那条破船。

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迈进一步,他就可以抱住它了。

就在这时,一股绿色的高山一般的海水,由船的那一面移向岸上,他似乎一下子跳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