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432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docx

物业管理综合能力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1、个人需求:

表示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他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2、个人对于商品的需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个人具有购买意愿;第二是个人具有支付能力。

3、个人需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

个人的偏好、个人的资产收入、个人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与个人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有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对于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

4、需求法则: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状况揭示了需求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法则。

需求法则表述如下: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5、需求量的变动:

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的变化。

6、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

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因此并不改变需求函数,而需求的变动是由于除了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它的变动是整个需求函数的变动。

从需求曲线来看,需求量的变动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则是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7、对影响需求变动因素的具体分析:

例如,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如何影响需求的变动视商品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

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是正常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化。

如果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时劣等品,那么需求的变动与消费者的收入呈反方向变化。

8、替代品、补充品:

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对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需求的影响分商品时替代品还是补充品而有所不同。

替代品指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补充品是指消费中可以相互补充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例如:

苹果与梨是替代品,咖啡与茶是替代品;汽油是汽车的补充品,糖是咖啡的补充品。

如果A商品与B商品是替代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与B商品价格同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的增加,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减少。

如果B商品与A商品是补充品,那么A商品的需求与B商品价格反方向变化,即B商品价格提高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的降低,B商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A商品需求的提高。

9、市场需求定义:

市场需求是一个表列,它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将购买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

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10、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吉芬商品是以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

土豆的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

吉芬商品是唯一不遵从需求法则的特殊商品。

11、单个厂商的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

厂商打算出售商品的价格,为生产该商品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厂商的技术状况,厂商对于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商品的价格等。

还包括生产某种商品的厂商数目的多寡以及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该商品的市场供给。

12、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量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化。

土地的供给曲线与表示数量的横坐标是垂直的,原因是土地的稀缺性。

劳动的供给曲线不一定向右上方倾斜。

(半圆形)

13、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

因商品自身价格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因其他因素,比如因厂商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厂商技术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厂商对于商品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不会改变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则改变了供给函数、供给表、或供给曲线。

从供给曲线来看,供给量的变动是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14、市场供给是单个厂商供给的加总。

15、均衡价格、均衡数量:

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从而使商品的市场达到一种平衡,达到市场平衡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达到市场均衡时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16、均衡点的特点:

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

17、需求弹性:

指由于影响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做出的反应的程度,通常考察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和需求收入的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需求是因变量。

18、关于需求弹性系数表述情况的理解:

1)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的变动与价格变动的比值;2)需求弹性系数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使负值,这取决于两个变动量的变动方向。

若他们同方向变动,则Ed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实际运用时,为方便起见,一般都去绝对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

3)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19、需求弹性的分类范围:

根据需求弹性系数大小进行分类。

1)Ed=0,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固定不变,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此时称需求完全无弹性,或需求弹性为0;2)Ed=∞,表明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需求量是无限的,需求曲线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此时称需求有完全弹性。

3)Ed=1,表明价格每提高一定的比率,则需求相对减少相同的比率,需求曲线是一条正双曲线,此时称需求单一弹性。

4)Ed>1,表明价格每提高一定的比率,则需求相对减少更大的比率,需求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需求富有弹性。

5)0<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比率绝对值小于价格变动比率的绝对值,需求曲线比较陡峭,此时称需求缺乏弹性。

20、影响需求弹性的主要因素:

1)、商品的替代数目和可替代程度,一般而言,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数目很多,则该商品的需求很可能是富有弹性的。

2)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的比例。

若商品时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

柴米油盐等,则他们的需求弹性很小。

3)商品本身用途的多用性,某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弹性越大4)商品的耐用程度:

越耐用,弹性越小5)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时间越长,消费者和厂商越容易找到新的替代品,因而需求也越有弹性。

21、需求弹性与消费者支出(或收入)之间的关系:

若某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则价格和消费者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减少(或销售者收入减少);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增加(或销售者收入增加)。

某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则价格和消费者支出呈同方向变化,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支出增加;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支出减少。

22、理解供给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

1)供给价格弹性是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供给是因变量。

2)供给价格弹性系数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而不是供给量变动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绝对量的比值。

3)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一般都为正值,反映了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供给规律,E的值表示变动程度的大小。

4)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23、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

1)Es=0,表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都固定变动,如以价格为纵坐标,供给量为横坐标,则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此时称供给完全无弹性,或称供给价格弹性为0.2)Es=∞,表明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供给量是无限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此时称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或称供给有完全弹性。

3)Es=1,表明价额每提高或降低一定的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相同比率,此时称供给为单一弹性。

对于点弹性而言,则表明过该点做供给曲线的切线必须通过坐标原点。

若供给曲线是以坐标原点为起点的一条直线,则该供给曲线上任一点的价格弹性系数都是1.4)Es>1,这表明价格每提高或降低一定的比率,则供给量相应增加或减少更大的比率,供给曲线比较平坦,此时称供给富有弹性。

5)0<Es<1,表明供给量变动率的绝对值小于价格变动比率的绝对值,供给曲线比较陡峭,此时称供给缺乏弹性。

2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

一是厂商供给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方面考虑,二是从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方面考虑。

生产周期越长,供给价格弹性越小,供给能力越强,供给弹性越大。

25.生产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以及管理者才能。

26.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可改变,则该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比例函数,若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可以改变,则该生产函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27、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

总产量是指一定量的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量要素投入组合所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指每单位可变要素平均生产的产量。

边际产量指可变生产要素没增加一个单位做增加的产量。

AP=TP/XMP=ΔTP/ΔX

28.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也称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要素固定不变,而不断增加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开始会使总产量递增;当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后,虽然总产量继续增加,但增加的产量逐渐递减;超过了一定界限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使总产量减少。

即可变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换可以分为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减少三个阶段。

29.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

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

当劳动要素的投入增加到一定量时,边际产量将达到最大值。

此前,边际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边际产量递增;超过此点,边际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边际产量递减;而在该点的对应处,总产量曲线上的点为该曲线由上凹转变为向下凹的拐点。

继续增加劳动要素的投入,边际产量曲线将在平均产量的最高点与之相交,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

此前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超过此点后,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当劳动投入增加到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后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绝对减少。

理性产商,其决策选择第二阶段:

边际产量小于等于平均产量,大于等于0.

30.等产量曲线:

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用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曲线。

31.等产量曲线的特点:

1)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2)等产量曲线图中众多等产量曲线中,同一曲线上的个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3)等产量曲线上任意两条曲线不能相交4)凹向原点。

32.边际技术替代率:

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

表示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它可以用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割线的斜率来描述。

它等于两种要素边际产量的比率。

33.等成本曲线:

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指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以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等成本曲线是一个三角形)。

34.投入量的最优组合:

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为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的要素投入量最优组合,即该切点为满足厂商均衡条件的点。

由此可知,厂商均衡条件为:

话费单位货币购买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均相等。

35.规模报酬:

存在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

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当规模扩大使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后,规模报酬保持不变;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超过一定限度后,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报酬出现递减。

36.内在经济:

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和成本的降低。

37.内在不经济:

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成本的增加。

决定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因素有:

企业管理机构庞杂,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规模过大产生对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从而刺激要素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增加销售费用等。

38.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给个别厂商带来的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

引起外在经济的主要原因是:

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后,个别厂商可以从中获得诸多便利,如获得低价优质的原料、吸纳优秀人才,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设施,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等,从而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

外在不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使个别厂商的产量减少或成本增加。

引起外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

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加剧同行业各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各厂商往往要在扩大市场销售份额、争夺生产要素市场等方面付出更高的代价。

此外,整个行业的扩大,也会使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造成交通紧张,因此个别厂商为此也需要承担更高代价。

39.适度规模:

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的生产规模,它与行业和厂商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市场条件密切相关。

40.成本理论: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成本往往是会计成本,包括工资、原材料、动力、运输等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借入资本所支付的利息等。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不同于会计成本,它是指厂商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的总和,称为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除了会计成本,还包括未计入会计成本中的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

经济成本等于显见成本(会计成本)和隐含成本之和。

当商品的销售收入正好能补偿经济成本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若销售收入超过经济成本时,则厂商可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隐含成本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

41.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成本TC是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TFC和可变成本TVC.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必须支付厂房、设备等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的成本。

平均成本AC是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的成本,他等于总成本除以总产量。

边际成本MC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它等于增加的成本除以增加的产量。

42.总固定成本曲线、总可变成本曲线与总成本曲线:

总固定成本曲线TFC在以产量为横坐标、成本为纵坐标的坐标平面中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

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成本TC曲线是通过把每一产量水平上的总不变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垂直相加而得到的,因此TC是一条由水平的TFC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TC与TVC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的总不变成本TFC.

43.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它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经济成本)的差额。

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是市场上经营决策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或亏损最小条件)。

44.市场失灵:

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机制并非总是有效的,对于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我们成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这种场合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

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以及公共产品。

45.非对称信息:

指市场上买房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逆选择:

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败得行为:

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缺乏提防行动,而采取更为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

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公害。

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理或工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并且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产生了委托人-代理人问题。

所谓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是由于委托人不能确知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它指经理或工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

46.外部性:

是个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

外部性分为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与有害的外部性(负外部性)。

有利的外部性是某个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需花费代价。

有害的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负外部性的治理方法:

政府干预、明确所有权、合并企业。

政府干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污染的企业征收清污费,另一种方法是颁布污染标准。

在所有权明确化得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易,而无需政府干预就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

合共企业:

是解决外部性问题、使资源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另一种办法。

47.共有财产:

指那些没有明确所有者,人人都可以免费使用的财产,包括共有资源,比如海洋、湖泊、草场等资源。

48、物业管理需求:

从现实来看:

主要有某个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的统一需求和整个物业管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两种形式。

案例:

1、物业服务需求与价格关系的原理:

物业服务需求也符合一般的商品需求法则,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需求的多少及物业服务水平的高低的需求,与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呈相反的方向变化。

对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高,则对物业管理服务内容需求也会相对减少,对物业管理水平要求也会相应降低。

反之,则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服务内容也会较多,服务水平也较高。

2、物业价格的定位:

物业服务价格高,就可能会迫使一些业主放弃的对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的需求,而实施自管。

这样就会使整个物业管理需求量减少,物业管理市场整体规模也会缩小。

3、物业服务需求与收入水平关系原理:

对物业管理水平的需求也随着业主的生活条件等改变而会相应发生变化。

收入升高,收入水平越高,对物业服务需求可能就会越多,要求也会越高。

4、物业供给与价格关系原理:

物业管理服务是产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满足商品的一般规律。

物业管理企业愿意提供的物业管理规模或数量的大小是和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同方向变化。

价格越高,物业管理企业越愿意提供服务内容更多、档次和水平更高的物业管理服务。

反之,则服务内容越少,档次和水平相对较低。

5、物业供求均衡原理:

1、当出现过度需求时,即物业管理需求大于物业管理供给时,此时物业管理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着物业管理服务价格上涨的压力。

而这一更高的物业管理价格又将激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更多的物业管理服务,从而逐渐克服过度需求的现象。

2、当物业管理供给量大于市场对物业管理服务需求时,又存在着降价的压力,这一更低的价格水平一方面会激励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更多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有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由于价格低而放弃部分物业管理服务的供给。

这样就会逐渐克服供过于求的现象。

6、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需求弹性是指:

1、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的弯化程度对物业管理服务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序的比值。

2、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以及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感知与期望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物业管理的需求量对物业管理服务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是很大,即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升降对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的影响并不大,并非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越低,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量就会发生更大比例的增幅。

也就是说,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即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小于1的。

7、收入弹性原理:

物业管理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显得较为明显。

业主收入的变动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接受度、需求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反应。

8、物业服务价格的确定原理:

按照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确定应该是以物业管理服务本身的内在价值或成本为核心,围绕其价值作上下波动,且波动的幅度是随着物业管理服务供需状况的变动程度而不断变动的。

从长期看,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是与其价值是一致的。

物业管理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或收益,应以不低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成本为限,否则就会产生亏损。

9、物业服务规模经济原理:

物业管理服务具有一的规模经济性,即在一定的物业管理规模内,随着物业管理服务规模的增大,每增加一单位的物业管理服务,其产生的单位成本是降低的。

因此,要想在物业管理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争取市场份额、扩大物业管理服务规模。

但是,物业管理服务的规模经济是在一定范围内而言的,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规模,由于管理成本,尤其是协调成本急剧上升,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10、物业管理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

1、在实际的市场动作过程中,由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对物业管理服务商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序不同,即物业管理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物业管理企业掌握的有关物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如成本等)要比业主多一些,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出现无效率状态。

2、在解决由于非对称信息所导致的市场失录问题,通常可以设置健全的激励制度和监督体系。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行为的指导与监管力度,如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等。

3、在物业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性现象。

良好的物业管理所带来的优美环境不权惠及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这就是物业管理的正外部性。

对于物业管理正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某种措施给予适当的激励,由于物业管理不当所带来的脏、乱、差等影响环境问题,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等加以克服或弱化。

第二章管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1、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管理的产生来自社会活动组织的要求,即这种社会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两个人以上的社会活动。

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和协作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重要。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即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组织是一个子系统,管理通过组织这个子系统去实现管理目标。

(3)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即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与人打交道,只有妥善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使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管理目标。

(4)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各种管理职能,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2、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广义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问题。

4、管理学的狭义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者和管理历史等。

5、管理原理:

是指管理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它反映了管理活动的客观要求。

6、管理原理分为:

以人为本原理、系统均衡原理、运动控制原理、信息沟通原理、目标效益原理。

7、目标效益原理概念:

管理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组织管理的运行目标,制定出一整套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从多方面考察系统运行的效益,取得最佳的管理成效。

8、管理的基本职能应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这六个基本功能活动。

9、控制:

1、首先要有一个控制的依据或标准,这往往是计划中所规定的。

2、其次要运用各种监测手段对进行中的活动进行观察、测试和衡量。

3、对观测到的、测度到的情况和数据要与计划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是否存在差异;4、如活动与标准存在差异,就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去纠正偏差,使整个活动按计划进行。

10、市场营销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和促销手段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经营销售过程。

11、市场细分是指采用一定标准在整体市场中识别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并予以分类,组成若干个分市场的活动。

12、市场细分是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

13、消费品市场细分标准一般可分为四类标准:

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和行为标准。

14、在目标市场选择中,企业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策略可以运用。

15、无差异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并不对市场进行细分,而是将市场都当作一个目标市场,寻求各类消费者需求中相同的部分,提供单一的产品,采取相同的营销方案,以便满足可能多的消费者需求。

16、实行这种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其优点是成本低,因为单一产品,可以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大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相同的营销方案又可降低营销费用;工作方便,无论是生产、储运保管、销售都因产品单一而显得工作方便。

其缺点是:

易导致激烈竞争。

因为产品单一,成本低,易销售,获利高,容易吸引竞争者加入,易失去发展机会,因为只注重相同需求,忽视消费者需求差异,因此就不能满足不同需求。

17、差异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将各个细分市场分别作为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满足各个市场的不同消费需求。

18、实行这种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其优点是1、营销稳定性好,2、总销售量会增加。

3、能充分挖掘企业潜力。

4、易树立企业优越形象。

19、集中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集中满足目标市场的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