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六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
《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它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课文后面还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每课出现的生词。
(2)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3)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写出民俗特点的,并运用到习作中。
(4)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5)完成“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
2.过程与方法:
教学本组教材时,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民俗风情的材料,并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以扩展知识面。
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是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
2.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写出民俗特点的,并运用到习作中。
3.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在读中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五、课时安排:
《北京的春节》 2课时
《藏戏》 1课时
《各具特色的民居》 1课时
《和田的维吾尔》 1课时
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3课时
回顾.拓展二 1课时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总课时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3.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相关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
(2)导入课文。
师:
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
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4.认识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 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3.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师: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北京的风俗?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4.思考:
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上年货 儿童放假 新年的“彩排” 除夕以前 除夕 元旦光景 初六开张 元宵)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5.完成表格
时间
腊月初旬至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正月十九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3)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4)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5)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A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四、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延伸。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构思如何开展调查“民风民俗”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
(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
多么有意思啊!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
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
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
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
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
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
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
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
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4.指导朗读:
放音乐
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
“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
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
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
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
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
板书:
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
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
各种灯的图片。
(图片+声音)
3.想象:
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
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
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
详、略
2.学生举例。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
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课题
7*藏戏
总课时
1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1.读通课文,积累言语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同时,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
2.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交流资料,阅读、讨论。
四、教学资源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A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指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B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
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
C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生读:
8-16自然段。
2.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生读:
17和18自然段。
3.师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生读:
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
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
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6)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课题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总课时
2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积累“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说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祖国各地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内涵,领略各族民情风采,感受祖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读中体会。
四、教学资源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1.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和多姿多彩的戏剧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
(板书课题)
2.阅读文前的“连接语”,看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开说明这些特点的。
)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闽西南 粤东北 树满寨,花满园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3.默读课文,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客家民居:
圆形围屋或土楼,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
呈正方形,防热、防潮,简单、别致,是绿色的世界。
)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
古人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
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
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
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
“……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作业布置
模仿本文的写法,介绍一处你熟悉的地方民居。
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民居名称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建造环境 崇山峻岭中 竹林中
建筑成因 防范盗匪骚扰 防热、防湿
形状结构 圆形围屋或土楼 呈正方形
建筑材料 石灰 糯米饭 竹篾 茅草 木板
鸡蛋清 竹片 木条
文化内涵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吉祥 平安 家道兴旺
课题
9*和田的维吾尔
总课时
1
使用时间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读通课文,积累“铺天盖地”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与本文交流,在自读、品读、感情朗读等形式的朗读中,朗读课文内容,感受维吾尔人的特点及以及他们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维吾尔人虽苦尤乐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品读文中用来表现维吾尔人的优美准确的语言。
2.找出它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诵读、体悟、讨论
四、教学资源准备
1.维吾尔风情图片和民歌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两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维吾尔风情,自然导入课题。
2.出示课件介绍新疆和田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复习词语并利用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2.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集中表现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特征的是哪一句话?
(2)为什么说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以苦为甜呢?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文中具体体现维吾尔人性格特点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相机板书。
(教学预设:
豪气与乐观 、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
(三)品文,感悟性格特点
A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人:
1.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
这歌声饱含着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