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483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docx

备考资料文言实词补充

《三维设计》文言实词之补充篇

61.被,读音一:

bèi

(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

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62.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

——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63.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64.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赤壁之战》)

——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④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

①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②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文:

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赃物的污染呢?

65.曾,读音一:

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读音二:

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66.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

(《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②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③托辞,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⑤一种文体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2)动词

①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②推辞,不接受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

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67.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中山狼传》)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②途径,方法;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④思想,学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⑤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2)动词

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②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战》)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哪里讲得完呢?

④通“导”,引导,疏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68.得,dé

(1)名词

①收获;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心得,体会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2)动词

①取得,获得;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②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就可以获得很高的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④完成;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感激。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3)形容词

①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②对,正确;此言得之。

(《六国论》)

——这句话说对了。

③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读děi。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69.非,fēi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误的。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

(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3)副词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

(《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②除了,除非;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70.盖,读音一:

gài

(1)名词

①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②器物的盖子;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2)动词

①遮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②胜过,压倒;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读音二:

hé;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71.归,guī

(1)动词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此后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也指妇女被休弃回家;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返回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③归还;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归还给赵国。

④归属,归依;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⑤归到一处,汇聚;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⑥复合词,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

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72.国,guó

名词

①国家;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73.何,读音一:

(1)代词

①什么;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2)副词,多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4)复合词,①何如(如何)何若(若何):

怎么样,怎么办。

例: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如……何、若……何、奈……何:

对(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例: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读音二:

hè动词,通“荷”,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74.胡,hú

(1)名词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②兽类颔下的垂肉;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

(《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2)代词

①什么;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论积贮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②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

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75.患,huàn

(1)名词

①忧患,祸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忧患。

②讳忌;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2)动词

①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②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③厌恨;赵宣子骤谏,公患之。

(《国语》)

④生……病;时有患疟疾者。

(《晋书》)

76.及,jí

(1)动词

①追赶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殽之战》)

——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灾祸涉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⑤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③等到、到。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书》)

77.即,jí

(1)动词

①靠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

(《鸿门宴》)——项伯立即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

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78.解,读音一:

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开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消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⑦动词,缓和,消减;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读音二:

xiè动词。

通“懈”松懈,懈怠

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

79.就,jiù

动词

①趋,赴;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

(意即“请让我受汤镬之刑”)

②靠近,接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③上(车、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赴任。

⑤担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80.堪,kān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81.怜,lián

(1)动词

①哀怜,同情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哀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陈涉世家》)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82.弥,mí

(1)动词,满,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扬州慢》)

——一夜的大雪刚刚停止,满眼都是荠菜和野麦。

(2)副词,更加,越发;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发厉害。

83.期,读音一:

(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②日期,时候;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梅花岭记》)

——谁是到时候帮助我成就(殉国)大节的人?

③限度,限量。

征敛无期。

(《吕氏春秋怀宠》)

(2)动词

①约会;与老人期,何后也?

(《留侯世家》)

——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②约定;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孙膑》)

——约定说:

“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③期望,希望;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察今》)

——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读音二:

jī名词。

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84.迁,qiān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指南录〉后序》)

——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

——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并序)》)

——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④改变,改动;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