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42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docx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

近代对中西方的不同意义

一、相同点:

1、本质一样:

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2、手段有相似:

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

二、不同点:

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

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

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

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

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

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

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

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

三、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

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

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4.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

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②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背景)

  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①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②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4.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

①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④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⑤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⑥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④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A、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

①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②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B、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

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②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

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

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

③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

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

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

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

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

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

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

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

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

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四、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

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

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导火线、议会斗争、光荣革命);革命的意义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

②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革命过程(导火线、爆发、《独立宣言》、转折、胜利),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的内容,独立战争的意义,比较《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异同点,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地位

③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背景,革命过程(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推翻君主制度、成立共和国、抵抗外敌、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拿破仑帝国;革命意义,英法革命的异同点。

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内容(农奴人身自由、农奴与份地),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改革后俄国政治的特征及影响

②美国内战:

美国1861内战的背景(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和矛盾焦点),内战的过程(导火线、爆发、扭转、《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转折、结束),内战的意义和影响

③德意志的统一:

1870统一的背景,统一的过程(俾斯麦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统一的意义;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特征及影响

④日本明治维新:

187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倒幕运动),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的作用,改革后日本政治的特征及影响

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

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其中,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著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

②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

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控制垄断组织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政治,归纳其政治民主道路与专制主义道路的典型国家,分析其选择不同政治道路的原因

⑷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的作用

②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总理并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影响

③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背景,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及特点(军部势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点

⑸“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改革与“问题”

①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惩治

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党战犯与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审判及惩处的力度,比较德日法西斯受惩治的不同点

②战后德国、日本社会民主改革:

“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实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

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如麦卡锡主义、黑人民权运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极右势力沉渣泛起

2、资本主义政治思潮

⑴文艺复兴运动:

①时间:

14—16世纪。

②主要社会思潮:

人文主义。

③性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④代表人物:

马基雅维利、莫尔等。

⑵启蒙运动:

①时间:

18世纪。

②主要观点:

批判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③代表人物:

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等。

⑶自由主义思潮: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改良。

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和改革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

⑷社会主义思潮:

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⑸民族主义:

主张建立各民族统一的主权国家。

其一是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围的运动,就是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

如德意志的统一。

其二是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即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一种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波兰反抗俄国统治的民族起义,另一种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⑴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

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

⑶法国:

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⑷俄国:

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⑸意大利:

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⑹日本: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⑺德国:

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⑻德国、日本、意大利: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4、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

⑴英国《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故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⑵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雅各宾派法令和拿破仑法典等:

法国《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1791年宪法》确立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雅各宾派专政法令和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及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⑶美国《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87年宪法》《1933年工业复兴法》等美国《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如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等,是对启蒙思想的首次实践,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对美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33年工业复兴法》

5、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⑴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①工场手工业时期:

主要殖民国家:

较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是英、法、荷等西欧国家。

殖民区域:

主要是在大洋沿岸。

殖民特征:

海盗式的掠夺。

②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全球扩张,主要殖民国家:

除老牌殖民国家外,俄、日、德、美等国也加入殖民行列。

殖民区域:

遍布世界各地。

殖民特征:

殖民扩张以争夺殖民地、抢占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为目的;殖民国家间不断爆发争霸战争。

③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瓜分世界,主要殖民国家:

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参加了殖民扩张。

殖民区域:

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殖民特征:

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企图从政治上瓜分殖民地。

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①内容: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②形成过程:

a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的西、葡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

b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c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1)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式强大的国家,但由于其制度是封建的君主制,所以很快衰落。

(2)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

⑶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

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

⑷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

⑸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

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

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8)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二、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历程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7世纪):

重大事件: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事件: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

(5)相对稳定发展——后电气化时代(1917~1945年):

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1945年~初):

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7)共同发展——后信息时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2、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

⑴重商主义(略)

⑵自由主义:

19世纪以后(与工业革命密切联系)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核心内容: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实践措施:

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兴衰原因:

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⑶凯恩斯主义:

当代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凯恩斯1936年提出。

核心内容:

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

实践措施: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兴衰原因:

这种思想符合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日益同国家结合的要求。

二战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⑴英国:

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发展成为新贵族;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有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其特点是大量的土地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

英国处理土地的方式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圈地运动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雇用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原料和资金。

⑵法国:

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

其特点是土地分散到农户手中,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

而法国分散落后的方式,使小农经济占优势,国内市场狭小,影响农业机械化。

造成了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国内市场也不很景气,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⑶美国:

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农民的土地要求,鼓舞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为农业资本主义常遭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⑷俄国:

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数倍的价格,出钱赎买份地。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很多部门得以确立。

⑸日本: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统一征收地税,使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4、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⑴前提和条件

①第一次工业可明:

a.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b.具备了市场、资本、技术等条件。

②第二次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