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38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docx

新教材部编版20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九历史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素养评价(九)

(第九单元)

【合格性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

1.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结合图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补偿训练】

周恩来在某事件前说:

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主要考虑防止敌机长途奔袭。

聂荣臻命令部队:

“万一发生空袭,一律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

”该事件应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B.开国大典

C.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10月1日下午3时”可知,这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故选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A错误;1954年9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D错误。

2.1951年12月,我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并依法处死大贪污犯刘青山和张子善。

195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处理小贪污分子的五项决定》《惩治贪污条例》等文件。

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惩治官员贪腐行为

B.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守法教育

C.巩固新中国政权

D.为新中国宪法的诞生奠定基础

【解析】选C。

开展“三反”运动、惩治腐败分子,建立廉洁政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些措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C。

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守法教育,而是颁布法规惩治腐败分子,排除B;这些措施与1954年宪法的颁布无关,排除D。

3.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

“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  )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解析】选A。

从材料“1954年10月”“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作为标准,反映出新中国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B错误,故选A;新中国成立后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D排除。

4.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状况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解析】选B。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正确。

5.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

这表明我国民主具有(  )

A.广泛性 B.阶级性 C.绝对性 D.渐进性

【解析】选A。

从材料“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体现了人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的阶级性,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的绝对性和渐进性,C、D排除。

6.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

由此可知,这个报告(  )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解析】选D。

中共八大召开时还没有出现人民公社化运动,A错误。

材料中是在国家统一市场领导下,并不是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B错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1992年之后,C错误。

中共八大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说明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选D。

7.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解析】选C。

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故选C。

8.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解析】选D。

我国为了解决“左”倾错误所导致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所以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故选D。

题干仅仅是压缩城镇人口,不属于精兵简政,A排除;B与题干时间不符;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导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故不是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C排除。

 【补偿训练】

  1962年到1965年,我国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些措施(  )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基本纠正了“左”倾错误

C.建立了城镇商品经济体系

D.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A。

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民公社集体经营模式的调整,故选A。

纠正了“左”倾错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错误;建立城镇商品经济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C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D错误。

9.民族精神是保障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长征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

C.大庆精神D.“两弹一星”精神

【解析】选B。

依据题干“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结合所学,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王进喜艰苦奋斗,促成大庆油田建成;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邓稼先在艰苦的条件下,研制成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由此可知他们都有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B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过曲折和失误,其中“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

(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选B。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没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B;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不属于大搞群众运动,排除C;“文化大革命”不是大搞群众运动抓经济建设,排除D。

10.《筑梦中国》中说: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为国家发展最早“开拓了新的空间”的事件是

(  )

A.重返联合国B.中美建交

C.中日建交D.万隆会议

【解析】选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和封锁。

B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C中日建交时间是1972年,B、C都晚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

D是在1955年,不符合材料时间。

 【补偿训练】

  1971年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为此,尼克松(  )

A.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致力于结束越南战争

D.主张中美合作主宰世界

【解析】选B。

据题意可知尼克松是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而不是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A;根据“1971年6月”和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尼克松是要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故选B;结束越南战争和中美合作主宰世界明显不符合题意主旨与史实,排除C、D。

 【深化点拨】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拖累,在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处于下风,因此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

而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也有改善中美关系的需要,所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的。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材料三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中共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共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

(10分)

(3)材料三中提到中共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18分)

【解析】第

(1)题,中共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积累等方面来回答。

(2)题,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的阐述,联系所学可知,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3)题,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联系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答案: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具体表现: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

“左”倾错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等级性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

12.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解析】选D。

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A不符合史实,错误。

图片中未涉及绿色环保观念,B错误。

C表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

13.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A错误。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因此中国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

全方位外交的政策实施于改革开放后,C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坚定地实施“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D错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 “一边倒”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

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

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影响。

(12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一“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可知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外交;第二问背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孤立政策角度分析即可。

(2)题从材料二“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和所学知识可得:

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

答案:

(1)变化:

由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外交。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面临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发展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的政策。

(2)影响:

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奠定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格局。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