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238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中期卷.docx

考研政治中期卷

文彦考研中期测试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的和不动的”。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子曰:

“危者,安宾位者也。

忘者,保其存者也。

纵者,有其治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为()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B.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直接同一D.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题来讲解他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

“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

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4、实践做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

5、哥白尼的“日心说”与当时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以及人们的“常识”均相抵触,一开始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才逐步被天文学家们承认。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日心说”也已经被否定,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由此说明()

A.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人类的认识反复无常

C.认识具有局限性D.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6、“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7、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  )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社会文化

9、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初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10、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1、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12、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

A.具体劳动而增殖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抽象劳动而增殖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13、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B.资本不同部分在周转中的不同方式

C.资本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D.资本投入部门的不同

14、已知某单位资本为100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

4,剥削率为50%。

问资本家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为

A.200万B.400万C.150万D.300万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A.工人用于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B.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使用价值的时间

C.工人用于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D.工人用于创造新产品全部价值的时间

16、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而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A.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规律B.资本主义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

C.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占有规律D.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8、“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段话说明( )

A.意识不能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没有创造性

C.意识能创造物质D.实践才能改变现存事物

19、“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静、动,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20、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

A.邯郸学步B.青出于蓝而胜于蓝C.唇亡齿寒D.吐故纳新

2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表现在()

A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实践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3、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利》中提出:

“人们对自解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

与其说人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

”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B.自然与人类社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

C.人的主观意识很难影响自然历史的发展D.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4、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者说,“其实那不是我设计的”,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格罗佩斯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且在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除了上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佩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佩斯的设计告诉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启示是:

( )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应

25、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而远隔数万公里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

这一事件反映出()

A.世界上任何两个现象之间都存在着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是不同的

26、1700年前,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地震后为人们及时报告地震的发生和确定地震大体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时至今日,科技日新月异,但是“地震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A.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B.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D.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7、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28、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资本,即金融资本。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操纵、控制社会的主要方式有()

A通过“参与制”实现其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B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C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影响和左右内外政策

D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国民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29、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很多西方人感叹这一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仍未超出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精辟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科学分析的原创性主要是()

A指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B提示造成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C指出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人性的贪婪

D强调政府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

30、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阶级斗争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

31、马克思指出: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这里讲的“三个循环”是指()

A.生产资本循环B.货币资本循环

C.金融资本循环D.商品资本循环

32、相对人口过剩产生的原因是()

A.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B.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

C.人口数量绝对增加

D.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缓慢

3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变化

B.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C.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D.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三、分析题:

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

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垃圾回收的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

何谓放错?

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投放避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了而行之,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

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我们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

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

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

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

这可能吗?

老兵解释道:

“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 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

”众人听后,无不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并举一例说明之。

(6分)

 

36.阅读材料:

春秋末期,孔子带着他的门徒去拜访老子。

老子在家酣睡,孔子进去后躬身向老子求教。

老子看了他一眼,张开嘴:

“看看我的牙!

”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

然后老子又道:

“你看看我的舌头!

”孔子又看了看,老子的舌头很完整,也很灵活。

然后老子就闭上眼睛继续酣睡。

孔子想了想,躬了躬身就退出来了。

弟子奇怪,问:

“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

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

”孔子说:

“老子指出:

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

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

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老子用自己的动作暗示:

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其合理之处。

(5分)

 

(2)老子关于牙齿和舌头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在方法论上有什么启示?

试举一例说明。

(5分)

  

 

37.材料: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

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

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

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

否则,人类的未来将是自酿的一杯毒酒!

  请回答:

(1)用矛盾对立统一性原理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5分)

 

(2)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努力才能避免喝下这一杯“由人类酿造的毒酒“?

(5分)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奥地利科学家魏根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震惊了当时的地质学界。

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古气候学家和古地磁学家,又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这个学说。

魏根纳提出这一学说的过程是这样的:

他生病住院时,一次无意中发现,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所描绘的大西洋西岸大陆的海岸线凹凸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

特别是非洲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

这是为什么呢?

他苦苦思考着。

出院之后,他翻阅了大量地质学方面的书籍,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

各大陆原来是合在一起的,由于存在着某种推动力,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离了。

天长地久,便为大西洋所隔。

同理,印度次大陆向北移动,同亚洲大陆相撞,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

据此,魏根纳得出结论说:

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澳洲原是集合在南极周围,连成一整块的古大陆,即同瓦纳古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理性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6分)

 

(2)如果魏根纳相信物质处于绝对静止状态,能够提出“大陆漂移”说吗?

以此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