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673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五六年级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

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

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

接着追问: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

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

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

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

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

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

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

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

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

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

接着追问: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

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

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

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

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

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

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

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解比例》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

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

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

[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

]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

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

(口答)

  4:

3=2:

1.5=x:

4=1:

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

(板书:

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

(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

提问:

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

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

再试着做做看。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

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指出:

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

让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

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

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

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

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讲解思考题

  提问:

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

(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布置作业

  三、说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

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具: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

教师板书:

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

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

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

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

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吨:

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

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是几吨?

(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

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2000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

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

(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锥的体积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

  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

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

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柱的体积》说课设计

(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

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

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

(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

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

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

了解些什么?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

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

哪个小?

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

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这里老师引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