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55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现代新诗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习鉴赏中国现代新诗,培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2、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而背诵、默写

单元准备:

1、词的知识

词是诗的别体,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杂曲子”。

后来也称“乐府”(《东坡乐府》),逐渐与音乐分离,而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称“长短句”(《稼轩长短句》)。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即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词的一段叫“阙”或者“片”。

2、现代新诗

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

(现代是是按照内容来定义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

板书:

四言

古诗五言

七言

律诗

近体诗

古代诗歌(旧体诗)绝句

五四以前

小令

体裁及时代词中调

长调

套曲

散曲

曲小令

杂剧

自由诗

新诗散文诗

现代诗歌(五四以后)格律诗

现代人用旧形式写的诗词(古体新诗)

3、鉴赏诗歌方法

①知人论世

②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把握意境,进而理解主旨、感情)

意:

诗人主观情感;表达技巧语言

寄托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象:

客观看得见的意象意象意境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③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④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读诗,感受词作中作者流露的感情

2、品读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结合意象,体会感情,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的感情

2、点拨法。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

预习背诵《沁园春·长沙》、根据意境绘制或者上网搜索关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1925年的中国,当时国内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一首词,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

写《沁园春•长沙》时的毛泽东时年32岁。

当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是舒畅的。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种境况与心情下毛泽东写出了一首怎样的词作。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然后通过练习检查预习状况。

①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    zhōu(    )头    层林尽rǎn (   )    百舸(   )争流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问cāngmáng(     )大地   Zhēng róng(    )岁月稠      挥斥方qiú(      ) 

万户hóu(    )        màn(    )江碧透               浪è(     )飞舟

②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2、学生齐读一遍

3、师范读,诵读方法指导(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4、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5、读了几遍了,下面播放音频名家朗诵,回答这个问题:

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有气势,壮阔,很有激情,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6、你通过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

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对全词的反复朗读咱们大致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上片写景,景物生机勃勃,下片写人,人物意气风发)  

(一)分析上阕

1、鉴赏前三句

①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

(提问学生)

明确: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

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②思考讨论: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

不能。

“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砥柱中流: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  

③开头这三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①提问: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

山、林、江、舸、鹰、鱼。

②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用了什么词来描写景物?

“万山红遍”:

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

“遍”写出红之广。

(万、红)

“层林尽染”:

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曾、染)

联系:

杜牧《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漫:

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争:

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漫、碧;争、流)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击、空)

明确:

击: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翔、底)

明确:

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

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③思考:

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

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

这些景物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用词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竞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

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

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

比较:

竞:

竞争,竞赛。

竟:

出乎人意料。

明确:

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④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

(结合背景)

⑤小结:

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①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思绪万端,情不自禁的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反映出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明确:

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想到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于是感到了“怅”。

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

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小结:

上阕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借景抒情,提出了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

点评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

5、背诵上阕

(二)分析下阕

1、提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携:

携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

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2、作者忆什么内容?

(革命同志、精神风貌、战斗行动,后七句)上阕一个“看”字,总领后七句,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那么下阕,一个“恰”字,总领了后七句,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第1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

正当。

“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

风华正茂:

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挥斥:

奔放。

遒:

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

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展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内容。

以上七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

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3、想一想:

先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三句的大概意思。

然后回答:

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这三句的大意是:

还记得吗?

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

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

)最后的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改造的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4、点评两幅“浪遏飞舟”图,背诵下阕。

四、能力提升

背诵全诗,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找出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1、写景抒情(问)

叙事言志(答)

本文上阕先写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作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

下阕是通过回忆往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主宰国家命运。

2、看怅

谁主沉浮通过几个关键词,围绕“谁主沉浮”来写

忆记

五、总结

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诗人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的主题,选择壮美的事物,描绘壮丽的图案,这种大境界正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正表现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这种大抱负,大气概正是豪放词的精髓。

豪放派写情,情如天;豪放派写气,气如虹。

六、拓展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昨倾盆雨。

提示:

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

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

把中过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七、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诗两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

预习《雨巷》并尝试背诵、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走进雨巷激趣导入

由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伴着音乐)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国古诗里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等等。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它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在他们眼中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代表。

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看。

二、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1、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

(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③《雨巷》这首诗被改编成了音乐,这就说明了它具有一定的音乐感,那么下面大家听一听配乐朗读,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④小组讨论这种音乐美的成因

明确:

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造成的。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三、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1、通过上面的阅读,大家都能感觉到那种感伤和忧愁。

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2、为了营造这种朦胧凄清的意境,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

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雨巷:

悠长、寂寥。

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姑娘:

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

我:

冷漠、凄清、惆怅。

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

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

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3、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梅花:

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

兰花:

常青、独秀、幽香、素雅——清逸

菊花:

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

(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

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高洁

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愁怨、易逝

教师可以补充两句诗作为提示:

(导入中的两句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浣溪沙》李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李商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

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

4、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爱情诗、政治诗)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丁香姑娘既可以是诗人的爱情追求,也可以是同伴或知己,还可以是对美好理想、人生信念的追求,在此主旨下,其他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也显露出来。

“我”代表着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

雨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即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至此我们有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四、走出雨巷总结拓展

诗人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意象,抒写了大革命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表现了诗人追求和所求不得的惆怅。

《雨巷》这首诗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1、同学们齐读一遍《雨巷》,读出感觉。

2、小组活动:

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教师给出一些实例:

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搜集喜欢的意象,写出赏析性文字,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3、预习《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诗两首》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2、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学生准备:

预习《再别康桥》、分组查找关于作者及康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林宥嘉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

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资料: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他对康桥有着难舍的情分。

从诗中“再”字,可以看出这并不是诗人第一次与康桥分别,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

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