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管理学综合.docx
《K管理学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管理学综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管理学综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综合》试题
管理学部分(共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管理
控制
企业活力
供应链管理
非正式组织
现代企业制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全面控制原则?
2.在国内经营企业时,要特别注意我国哪些特殊的环境特点?
3.如何理解协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三、论述题(15分)
什么是目标管理?
为什么目标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管理信息系统部分(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管理信息系统所解决的问题是
A.结构化问题B.非结构化的问题
C.半结构化问题D.上述三种
2.管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MISB.DSSC.EDPSD.DOS
3.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准则是
A.系统的稳定性B.系统的效率
C.系统的功能D.对管理工作的信息需求满足到何种程度
4.在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中,系统设计阶段与系统实施阶段的联系是
A.系统分析说明书B.系统设计说明书
C.系统规划说明书D.可行性分析报告
5.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阶段,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
A.运行可行性B.设备可行性
C.设计可行性D.技术可行性
6.程序设计属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哪个阶段
A.系统分析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D.系统维护与评价
7.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分几个阶段
A.3B.4C.5D.6
8.数据流程图的特点是
A.直观性和科学性B.抽象性和概括性
C.真实性和完整性D.科学性和概括性
9.弄清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做什么,属于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哪个阶段
A.系统设计B.系统分析C.系统调查D.可行性分析
10.系统设计中作用范围和控制范围的关系是
A.作用范围不能超过控制范围
B.控制范围不能超过作用范围
C.作用范围必须超过控制范围
D.作用范围和控制范围的关系是任意的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几种方法中,属于事务处理的方法是
A.批处理B.实时处理
C.联机处理品D.联机延迟处理
E.单机处理
2.比较理想的控制结构图应该是
A.模型为功能内聚
B.模块关系为控制耦合
C.判断结果的作用范围大干控制范围
D.模块规模小
E.控制信息的产生和使用发生在同一模块中
3.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需要经过的阶段是
A.系统规划B.系统分析C.可行性分析
D.系统设计E.系统实施
4.在考虑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应注意
A.坚持一把手原则B.尽量从国外引进管理信息系统
C.注重实效,而不仅是规模D.注重基础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
E.努力淘汰旧设备,购置新设备
5.数据字典中对数据元素的描述包括
A.数据类型B.数据长度C.数据值
D.有关数据结构E.数据源
6.在系统分析阶段,描述处理逻辑的方法包括
A.结构语言B.立即存取图
C.判定树D.判定表
E.判定图
7.使用原型法开发系统
A.能够比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B.周期短、灵活、容易修改、开发效率高
C.容易理清比较复杂系统的数据关系
D.容易激发用户的积极性
E.强调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献化
8.代码的种类主要包括
A.层次码B.矩阵码C.顺序码
D.逻辑码E.特征码
9.使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下列步骤中属于系统设计阶段的是
A.编写程序B.物理设计C.总体设计
D.详细设计E.逻辑设计
10.信息系统是
A.人造系统B.开放系统C.逻辑系统
D.概念系统E.实体系统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耦合度
2.信息
3.模块分解的原则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特点。
2.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周期?
系统转换是否表示另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
为什么?
3.如果让你用一个新系统替代一个已有的计算机系统,你首先应该做什么?
其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的系统维护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请论述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维护?
如何过行系统维护?
2.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综合应用题(共10分)
在下图所示的结构图中,模块M12和M3都对数据d和e进行处理,试分析该结构图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理由和解决方案(要求解决方案用文字和图两种方式表达)。
参考答案
管理学部分(共7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管理
答: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
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管理的具体内涵:
(1)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探讨管理是毫无意义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明确地设定目标是进行管理的起点。
(2)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这些活动称为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本质是活动而不是其他。
(3)管理活动既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要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地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两者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正确地去做适合的事情”。
另外,管理具有二重性。
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控制
答:
在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控制工作,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平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1)控制标准、偏差信息和矫正措施是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①控制标准是预定的工作标准和计划标准.它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
如果没有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便失去了根据,控制工作也就无法进行。
②偏差信息是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或计划要求之间产生偏离的信息。
了解和掌握偏差信息,是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
如果没有或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那么控制活动便无法继续开展。
③采取矫正措施是根据偏差信息,作出调整决策,并付诸实施。
所以说,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需求,或矫正实际工作,或修正计划或标准,是管理控制的关键环节。
(2)对于管理控制的分类,最常见的一种是根据控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来分类的。
可分为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前溃控制三类(如下图)。
①反馈控制是一种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控制方式。
它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孜进下次行动的依据。
②同期控制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
其特点是在行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马上予以纠正。
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本次活动尽可能地少发生偏差,改进本次而非下一次活动的质量。
③前馈控制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行动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的效果正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控制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组织活动有序与高效,一个组织若是缺少有效的控制,就会偏离组织的既定目标,甚至产生混乱。
所以组织应该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3.企业活力
答:
所谓企业活力是指企业作为有机体通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的状态。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所谓交互作用,是指企业的活力状态既不完全取决了外界环境,也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素质,这两个方面是在不断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外界环境对企业活力的影响,又要看到企业充分发挥活力对外界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2)所谓良性循环,是指在内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要不断的向更好的方向转化,并在转化中达成新的平衡,促使这样的循环往复。
(3)强调企业自我发展的生命力旺盛状态,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生存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4)要明确企业活力的基础在于企业内部,在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与能力,而外部环境因素又是企业活力或影响状态的制约因素。
活力,是创新之源,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要激发企业活力,首先要学会“冲突管理”。
企业没有冲突、歌舞升平的时候,反而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或者正在慢慢孕育恶性“肿瘤”,如果不能提前诊断和治疗,等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往往是悔之晚矣。
其次,要不断的变革,即使在企业看似一片繁荣的时候。
企业看似繁荣的时候,往往也是腐败滋生的时候,进取心开始减弱,等级开始增多,沟通开始减少,这些都使企业的活力丧失,所以,即使在市场环境也非常有利的环境下,企业也一定要进行持续的变革。
4.供应链管理
答: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控制和计划等职能,它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结合成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简言之,供应链管理是协调供应链上各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价值流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涉及四个主要领域:
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
供应链关心的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2)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3)供应链的设计(全球结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4)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5)基于互联网的交互信息管理;(6)企业间资金流管理等。
5.非正式组织
答:
非正式组织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和活动中,由于共同的感情、共同的兴趣或观点而结成的非正式小团体。
最早发现并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是哈费大学的梅奥教授,梅奥对非正式组织的发现和研究,开辟了企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即人际关系学说,这一学说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正式组织相比,非正式组织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自发性。
正式组织一般是经过法定程序自觉产生并有正式的名称和正式的领袖,而非正式组织则是靠情感和兴趣等纽带产生并维系的,没有组织名称,没有正式的领袖。
(2)正式组织有严格的组织规范,而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其对成员的约束力也小于正式组织。
(3)正式组织的领导是经由选举或任命产生的,而非正式组织的领导来自于领导人物的个人特征和力量。
(4)正式组织以完成组织目标为使命,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满足成员的个人需求为目的。
人们由于情感或兴趣的需要而结成非正式组织,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
企业管理者若能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就能产生优良的效果;而如果管理者无视甚至压制非正式组织,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6.现代企业制度
答: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规发、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
其基本特征为:
(1)产权关系清晰。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经营责任和权益明确。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队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3)政企关系明确。
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4)企业管理科学。
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全面控制原则?
答:
控制工作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监督、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具体在项目成本管理中,成本控制要遵循节约原则、经济原则、全面控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例外原则。
其中,全面控制原则包括两个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1)全员控制。
项目成本是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与项目形成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班级,也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有关,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需要大家共同关心。
同时,有关的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都要肩负成本责任,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乃至个人,真正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
(2)全过程控制。
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
因此,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从投标开始至中标后的实施及竣工验交)都要有成本控制的意识。
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施工过程中,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事中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总之,成本费用控制应充分调动全体职工控制成本费用的积极性,因为每一职工都与管理服务过程中发生的特定耗费有关。
成本费用控制还应贯穿于成本费用形成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对部分费用支出的控制。
2.在国内经营企业时,要特别注意我国哪些特殊的环境特点?
答:
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
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企业经营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大环境。
其中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买方、卖方、现有竞争者、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生产商等。
在国内经营企业是,应该考虑我国现阶段特殊环境特点。
(1)社会变化加快,企业弹性缩小。
反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历史50万年的变化比不上文明产生后5000年的变化大,5000年文明的变化又不如工业革命200年的变化大。
而工业革命200年的改变,更不如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的变化大。
但是,与社会迅速变化相反,企业的变化速度和企业的弹性却是越来越小。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变化和弹性,对企业来说,要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激发自身弹性,不断加快自身变化的速度,否则,很容易在最辉煌的时候坠落。
这是企业的高层领导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挑战。
(2)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等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市场竞争激烈。
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对中国企业来说,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国外。
与我们自身很多方面的不完善相比,很多国外企业可谓实力强大。
(3)对企业的要求更多。
这里的“多”包含两个方面:
①对企业提出要求的对象越来越多。
这些对象包括环保、政府、消费者、企业员工等等;②要求的内容越来越多,无论是哪一方,它们对企业具体的要求越来越多样。
拿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仅要求产品质量要好、价格要公道,还要求服务要到位等等。
对员工来说,除了要求薪水合适、福利很好,他们更重要的是希望企业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希望能有很多参加培训的机会。
(4)对知识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的知识含量会越来越高,很多无形的知识将会变成企业竞争的一个主题。
这不仅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于企业的一般员工也有知识含量的要求。
企业必然会朝着知识型的方向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掌握了知识的企业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4)关系复杂化。
因为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必将复杂化。
在这种环境中,企业需要处理好与方方面面的关系,分清合作者和竞争者,要有能力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总之,企业一定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时刻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又是什么,把握好方向。
否则,很容易被复杂的关系所吞噬。
总之,在我国经营企业,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营策略,才能取得成功。
3.如何理解协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答:
协调是指组织领导者从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出发,依据正确的政策、原则和工作计划,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及时排除各种障碍,理顺各方面关系,促进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和工作平衡发展的一种管理职能。
(1)协调有如下基本要求:
①坚持协调的原则。
有效协调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灵活激动、注重整体的原则。
要做好协调工作就必须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②实现有效沟通。
由于沟通对协调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协调取决于有效的沟通,有效沟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选择沟通方式,常用的沟通方式有五种,链式沟通、轮式沟通、全通道式沟通、环式沟通和Y式沟通;其次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管理实践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因素,常常出现沟通障碍的问题,使沟通不能顺利进行。
③选择协调方法。
各种协调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需要做出灵活选择,常用的协调方法有,酝酿协调、建议说明、思想教育、冷处理或缓冲。
④理顺管理体制。
协调是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管理体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决定管理过程中协调的任务量和难易程度,所以协调工作也需要通过体制建设而纳入程序化的轨道。
(2)有效协调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①以人为本。
协调的实质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前面我们把协调分为目标协调、利益协调、思想与行为协调等,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协调。
因此,协调要紧紧围绕人展开,以人为本。
协调工作要把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贯彻始终。
②客观公正。
协调者能否被协调对象所接受,协调措施能否被协调对象认可,取决于协调者及其拟定的协调措施是否客观公正。
它包括协调措施是否充分考虑到协调对象的建议与利益要求,是否维护了协调对象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协调对象的持续发展等。
③灵活机动。
协调活动必须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令,在此条件下,协调的时机、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通,而且可以根据协调工作进展情况与实际需要不断调整。
④注重整体。
在具体的协调工作中,无论是协调主体或协调对象都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在确保组织利益、整体利益条件下,考虑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
当出现利益矛盾时。
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任何协调活动都不得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
另外,协调工作还强调全员参与、直接接触、科学预测、总体考虑、贯彻始终、防微杜渐、抓住关键、围绕目标等基本要求。
总之,要发挥好管理的协调职能,就必须严格按照协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办事。
三、论述题(15分)
什么是目标管理?
为什么目标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简言之,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目标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来理解:
①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
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一手段”链。
②强调“自我控制”。
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
③促使下放权力。
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调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
④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评价员工的表现,往往容易根据印象、本人的思想和对某些问题的态度等定性因素来评价。
实行目标管理后,由于有了一套完善的目标考核体系,从而能够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一个人。
⑤目标管理是通过一个过程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目标的制定与展开阶段、目标实施阶段和成果的平价阶段。
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如下图。
目标管理过
(2)目标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在于目标管理有许多的优点。
具体说来,目标管理的优点至少有五个方面:
①形成激励。
当目标成为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成员自己未来时期内欲达成的一种结果,且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时,目标就成为组织成员们的内在激励。
特别当这种结果实现时,组织还有相应的报酬时,目标的激励效用就更大。
②有效管理。
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
目标管理方式比之计划管理方式在推进组织工作进展,保证组织最终目标完成方面更胜一筹。
因为目标管理是一种结果式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计划的活动式工作。
这种管理迫使组织的每一层次、每个部门及每个成员首先考虑目标的实现,尽力完成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故当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及每个成员的目标完成时,也就是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③明确任务。
目标管理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使组织各级主管及成员都明确了组织的总目标、组织的结构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及各自的任务。
这些方面职责的明确,使得主管人员也知道,为了完成目标必须给予下级相应的权力,而不是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
另一方面,许多着手实施目标管理方式的公司或其他组织,通常在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从而帮助组织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改造。
④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引导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方式。
一方面组织成员们已参与了目标的制订,并取得了组织的认可;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除目标已定以外,如何实现目标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看,目标管理至少可以算作自我管理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一种过渡性方式。
⑤控制有效。
目标管理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控制的方式,即通过目标分解后的实现最终保证组织总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控制的方式。
目标管理并不是目标分解下去便没有事了,事实上组织高层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对比目标,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好,如果有偏差就及时纠正。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组织如果有一套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体系,那么其本身就是进行监督控制的最好依据。
当然目标管理也存在这一些局限性,比如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易强调短期目标、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完成,还有目标停滞的危险。
但是在现阶段,目标管理的好优势大于劣势,企业在运用目标管理是,注意克服其不利的方面,扬长避短即可。
管理信息系统部分(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略)
1.管理信息系统所解决的问题是
A.结构化问题B.非结构化的问题
C.半结构化问题D.上述三种
2.管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A.MISB.DSSC.EDPSD.DOS
3.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准则是
A.系统的稳定性B.系统的效率
C.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