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8879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docx

8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布局(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主要讲的是五个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上),讲的是它两个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下)讲的是后三个建设:

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几个概念

1)“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指的是社会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或者说各种所有制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定位、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不说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要加一个“初级阶段”的定语?

因为我们现在只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经验,实践证明认为这个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的,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的制度。

至于社会主义发展成为成熟社会主义,“够格”的社会主义是否适用,需要历史检验。

这个提法反映了党的理论的谨慎。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明确规定: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共产党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有几个关节点

1)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单一的公有制”。

但认为只有两种公有制形式: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2)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二大。

中共十二大正式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3)中共十三大,确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外商独资经济都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4)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正式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升华。

5)2012年中共十八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为什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教材:

P147,最后一大段,共三点)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

为什么?

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这一段话讲,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的。

发展多种所有制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3)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任何所有制形式,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可以运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有两种所有制,一种是公有制经济,它居于主体地位,一种是非公有制经济。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所有制我们的政策取向是什么?

中共16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的原则。

“两个毫不动摇”即: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个统一”即: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意思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矛盾的、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统一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之中。

(因为在有“左”的思想的人的头脑中,非公有制始终是异己力量,是与公有制相对立的,是谁战胜谁,谁消灭谁的问题。

这个“统一”的思想,是一个思想的进步,是对左的思想的批判)

(1)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见书P131,第二大段,共四点……

(2)当前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公有制经济形式发生发展了丰富的变化,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包括:

1)国有经济(独资、控股),

2)集体经济

3)混合经济。

⑴什么叫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指:

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投资方式形成的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⑵混合经济中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

在混合经济中,股份制经济中,公有经济或集体经济参股的那一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如何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我们创造了一个“主体地位”概念。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认为社会主义只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搞公有制的一统天下,排斥其它任何非公有制经济。

而我们今天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地位”概念。

所谓“主体地位”,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众多所有制并存中,公有制要占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这个概念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再一个是,在多种所有制并存中,“公有制要占主体地位”。

这个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什么叫“占主体地位”?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优势、控制、主导(教材P131)

①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个“占优势”,最初我们单纯地理解为在国民经济全部资产中占多数。

例如,认为至少占50%以上。

近几年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量上占多数。

如果说在数量上你占多数,但全是劣质资产,亏损企业,这个多数有什么意义?

现在我们把它理解为,“占优势”是指占有优质资产,既不仅数量上占优势,更要在质量上占优势。

公有制经济应该是中国社会品质最好的企业,盈利最大的企业集团。

②公有制经济必须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哪些是国民经济命脉?

主要包括能源、交通、金融、信息通讯、重化工业、粮食等等,这些事关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安全行业的必须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否则会天下大乱。

③公有制经济必须在中国经济中起主导地位。

主导就是领导、先导。

所谓“主导地位”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领导地位,中国国民经济领导力量必须是,只有是公有制经济。

二是“先导力”,凡是涉及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的事业,公有制经济要率先抢占,率先突破,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升级上台阶。

(一般说来,先导性行业投资巨大、风险巨大,一般民营企业没有这个实力和眼光来做这个事,但这个事情又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与后劲,必须靠国家来做。

例如:

航天、大飞机、核工业等等。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过去,传统思想有两个失误,一个是认为,公有制只有一种实现形式,就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们称之为单一公有制。

一个是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认为是一回事。

30年改革开放,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创新,创新表现在:

⑴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

公有制讲的是所有制的性质;所有权的归属。

公有制与私有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它确实存在着姓“资”姓“社”问题。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讲的是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比如说是采取独资形式,还是采取股份制形式)它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组织方式或经营方式,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一些,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完全可以多种多样化。

把把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的思想,具有突破性意义,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冲破长期束缚我们前进的“姓资”“姓社”的传统思想,大胆创新各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创造了理论依据。

⑵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现在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

①国家独资、控股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命脉等行业;

②集体所有制,主要在农村,仍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

③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多种所有制合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其中国有、集体参股的那一部分,仍然属于公有制。

目前,股份制形式越来越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国有资本金的投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涉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搞了许多搞不了又搞不好的企业,背负了巨额的亏损包袱。

现在的政策是除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自然垄断等行业等外,凡竞争激烈性行业坚决退出,(改革时称为“抓大放小”)。

退出的资本或者投放于国民经济命脉等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成为巨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者投资于成长较好,利润丰厚、有市场前途的民营企业,一方面扶持这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国有资产的尽快增值、保值。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

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混合股份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从管人、管物转向对资本的管理。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什么叫非公有制经济

顾名思义,非公有制经济是指公有制经济之外的一切所有制经济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主要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经济(如股份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等。

(2)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见书P132,共3点)

①……

②……

③……

(3)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方针政策是“鼓励、支持、引导、服务”。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鼓励、支持。

表现在,①放宽市场准入领域。

过去对非公有制经济能够进入的领域有种种的限制。

现行政策规定,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经济领域都可以进入。

②国民待遇。

过去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是不一样,是有差别的,现在要求:

同等待遇。

③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如物权法的颁布),解除后感之忧。

等等。

另一方面,引导、服务。

①引导:

表现为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等等,②服务:

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几个关节点

1)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当时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①第一,苏联榜样的作用。

②计划经济体制适合当时中国当时确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适合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客观情况,有利中国工业化的快速起飞。

③也与当时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误区有关。

但计划经济逐步暴露其弊端。

最大弊端:

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经济失去活力。

2)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遗憾的是,探索被中断,没有继续下去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继续探索

1979年邓小平提出:

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1981年党的11届6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生产调节为辅”的方针。

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挤进了“市场调节”概念。

1984年,中共12届3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还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邓小平为当时的争论一锤定音,他的结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见书P133,最后一段,之乎者也市场经济有丰富的内涵,共讲了三点:

第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志。

它只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的手段,各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两者需要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

第三,市场经济完全能够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特殊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见书:

P134,共三点: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说出发点和归宿,注重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难点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几个概念:

1)什么叫市场经济?

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调节作用。

2)什么叫市场机制?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等,价格机制是核心。

市场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发出信号,引导企业的生产和资源的配置变化。

改革目标:

P134,深化市场化改革,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责作用是什么P134,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等等

4)当前政府作用的问题:

缺位、错位。

缺位指该政府做的,政府没有做,或做得不好。

错位指不该政府做的,政府越俎代庖,手伸得太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经济制度设计中,分配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劳动热情与动力,也关系到社会伦理道德导向。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必然性,共三个理由:

(P135)

首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论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各生产元素的流动、组合,要素的所有者当然要求获得相应回报,也规定了多种分配形式。

……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主要分配方式和那些?

(P135,最后一段)共四点:

……

3)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属于是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原因:

(P136,第二大段,共3点)

①什么叫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人类生产活动中必需的各种各样资源,例如:

资金、厂房、设备、原材料、劳动力、管理人员,以及技术等等。

②……,才能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③……,才能提高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第一,“先富”和“共富”是统一的,但是是有先后,分阶段的

①“先富”是针对的是当时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②“先富”是邓小平的“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目的是激活人民的生产动力。

先富的条件:

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的作用:

示范、帮助、带动。

③先富与共富是一个统一体,有先后,分阶段实行的统一体。

按照邓小平,步骤是:

1)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先富帮后富;3)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目的:

“共富”。

“如果我们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就走到邪路上去了”。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先富”“共富”的关系,实质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

主要是一种经济判断。

指投入、产出比。

追求最大的效率。

体现在分配上,就是承认差别(包括体力、脑力,受教育程度的差别,也包括拥有生产要素不同的差别),必然导致分配结果的差别。

优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缺点:

社会分配差距过大,挫伤一部分劳动者积极性,导致社会不稳定。

公平:

主要是一种价值判断,包含公平、公正。

体现在分配上,主张分配差距不要过大,更不能使社会产生两极分化。

优点,体现人类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比较代表当前社会比较占多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

缺点:

过分强调公平,容易滑入平均主义的陷阱,使社会发展动力消失。

效率与公平是一对很不好处理的矛盾体。

讲效率难免损害公平;讲公平难免损伤效率。

当前我国分配问题:

差距过大。

中共十大提出解决的原则: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职分票调节力度,着力解决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具体的方向:

……P136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中共十八大提出: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具体讲,三个必须。

P137

1、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共十七大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自主创新: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正创新

2、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何转?

P137

1)“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促进经济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同带动转变。

一产指农业‘二产指工业、三产指服务业,包括金融、会计、法律服务、创意、书记等等。

目前我国三产占GDP的比重只有40%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比发达国家低20——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左右。

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就业矛盾突出。

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转变的主攻方向:

“新四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要求,“新四化”良性互动、相互协调、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3、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解决“三农”问题

……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1)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三者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2)五个主要的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基本的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基本的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2、为什么要坚持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见书P138——139,共三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一切

第三,依法治国是点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这段主要介绍我国的这五个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1)几个概念

①什么叫“民主”?

我们常常是把民主、自由连起来说,两者是有区别的。

所谓“民主”主要是指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体。

所谓自由,是指运用民主的权力。

②什么叫国体?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尤其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那个阶级掌握国家的统治权。

国体反映了国家的性质,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③什么叫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面阐述了我国各个阶级的关系和地位。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中国特色

见书P139,共三点。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状况;又体现了广泛性,真正实现了绝大多数入的政治统治。

第二,提法更全面,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即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

表现在:

⑴性质相同;⑵作用、职能相同;⑶历史使命相同。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

(1)什么叫政体?

所谓政体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那么,人民在哪里当家作主呢?

载体是什么?

载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在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政体里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鲜明特点和优点

①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所谓最根本的政治制度表现在: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高原则、政治基础、根本原则、核心内容是: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

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力。

⑵它是最高立法机关

⑶它是最高权力机关:

政府首长的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②“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②“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

所谓“议行合一”指“议会——立法权”和“政府——行政权”统一,都掌握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优点:

书P139,三个有利于。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

最高权力机关,是最高民主决策机构,国家的权力集中到人民代表大会,一旦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各级政府、各机关就各司其位,各负其责具体办理。

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经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它凝聚在政权的组织形式中。

(5)中共十八大关于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历史

(2)这一制度的优越性(P140,共三点)

第一,有利于广泛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3)中共十八大推进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措施

(P140——141,共三点)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把解决民族问题的治国理念和基本政策上升到国家政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享受那些自治权力?

(P141第四段,共五点)……

(3)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两个维度:

一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