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与理解.docx
《高考阅读与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阅读与理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阅读与理解
第三讲 分析与综合
从课标全国卷来看,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呈较稳定的态势,它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提取信息,对所叙述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
试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归纳起来,分析综合主要有两个要点。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查角度一:
筛选文中的信息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进一步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
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等的一组。
典题探究
【典题】(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
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
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牒捕贼,性柔怯而险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遁。
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
“公诚为国家出气力,肯慨然复行乎?
”公即声应。
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
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
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商密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半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鬣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
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
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己,自起视枥。
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
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
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
可不畏哉!
可不戒哉!
(有删节)
注:
①莝(cuò):
铡碎的草。
②绐(dài):
欺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
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党:
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稔:
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为:
因为。
解题思路:
A项,部:
统辖的,辖制的。
答案:
A
2.(考点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③④
解题思路:
①是作者的感慨,③写王某的贪婪和卑鄙,⑥是作者的议论。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
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
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
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回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解题思路:
获得朝廷封赠的是王桢。
原文只说济阳公死于靖难,“承担过很多重任”没有相关的依据。
根据原文可以认为王桢“承担过很多重任”。
答案:
A
4.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
“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
“为王公耶?
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
解题思路:
翻译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弄懂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第①句注意“数”“委”“赤子”等词的意思及对活用词“面”的解释、反问句的准确翻译。
第②句注意“是”“祝”“为”“果”“如”的意思及“有物啸于山者”的句式特点。
参考答案:
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
“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
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
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
”(果然)如他所说。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解题思路:
文言断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发现一些可利用的规律,如常用在句末的虚词、相似的句式特点等。
参考答案: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参考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
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王桢获得朝廷的封赠,他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在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的,没有比得上王家的。
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刚到任五个月,适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
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所以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
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
“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于是替他率领统辖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聚集在山中,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三人,余下的全部逃走。
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
并且鼓动王桢说:
“您真愿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
”王桢立马出声答应。
当日率领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
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桢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
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奋勇地责骂他们。
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时,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
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
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
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
”(果然)如他所说。
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
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
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着踢门,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
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被染成红色,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
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木商去收殓尸骨,(王桢的)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而腐烂。
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
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
收殓王桢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
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草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
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
马突然跑到前面咬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
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
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死了。
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唉!
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
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
(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
唉!
能不敬服(它)吗?
能不以此为鉴戒吗?
方法归纳
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
1.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
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
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
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原题见第90页“考点探究突破·第一讲·考查角度一·典题探究”),要求选出“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①②关涉的对象是“夏人”,⑤关涉的对象是“百姓”,故排除。
3.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
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
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原题见“考向分析体验·感知真题”),要求选出“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①⑤⑥分别为“不阿谀奉迎”“勤俭节约”“体恤百姓”,在信息的意义指向上与题干不符。
4.梳理文意句意。
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
5.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
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对点训练
(2012·河南郑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
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
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
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
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
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
长卿驰谕之曰:
“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
”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
知和州。
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
“上等也。
”“家几人?
”曰:
“惟此弟尔。
”曰:
“然则汝杀弟也。
”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
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
“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
”议者谓楚水多风波,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
“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
”事下都水。
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
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
“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
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
”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
逾年,知庆州。
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长卿凿百井,皆及泉。
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
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
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
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
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
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选自《宋史·孙长卿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
听凭。
B.推首恶一人诛之推:
审问。
C.自淮趣高邮趣:
通向。
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征:
赋税。
2.(考点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 )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
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
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晓谕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
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告状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
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
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
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
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
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很恐惧。
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考查角度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
这类考题一般都是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在一起设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选项。
命题者在出题时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答题者。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包括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
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题探究
【典题】(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周籙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
司徒掾贲嵩有清禄,见籙,叹曰:
“汝颍固多奇士!
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籙,籙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弱冠,袭父爵武城侯。
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
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
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籙上疏让曰:
“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
”固辞不受。
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籙曰: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②。
”对曰:
“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
“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
”籙因醉厉声曰:
“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
”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籙宽裕友爱。
弟嵩尝醉谓籙曰:
“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
”以燃烛投之。
籙神色无忤,徐曰: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王导甚重之。
籙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
“卿欲希嵇、阮邪?
”籙曰: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籙曰:
“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
”曰:
“君少未更事。
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
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
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
”既而王师败绩,籙奉诏诣敦,敦曰:
“卿负我!
”籙曰:
“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
”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
帝召籙,谓之曰:
“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
”籙曰: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或劝其避敦,籙曰:
“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
”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
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
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摘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
注:
①籙:
yǐ,多用于人名。
②乐广:
胥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
衰落。
B.复坐门生斫伤人坐:
因……犯罪。
C.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方:
比拟。
D.何乃横得重名横:
强行。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横:
无端,无缘无故。
答案:
D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籙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B项,均体现其豪放而不失自知之明的个性。
A项,分别体现谦逊/清醒。
C项,分别体现宽和友爱/正直。
D项,分别体现豪放不羁/忠诚。
答案:
B
3.(考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籙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
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
其中,贲嵩认为周籙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文中周籙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籙虽身处官场但敢于直言的性格。
C.周籙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籙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籙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王敦构逆,周籙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
周籙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身之祸。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B项,“两次批评皇帝”错,文中周籙第二次以尧舜比况皇帝,说:
“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
”目的不是批评皇帝,而是指责王敦犯上作乱。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籙,籙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答时要兼顾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1)译出大意,然后注意重点词语:
“折”,折服,使动用法;“校”,通假字,通“较”,计较;“宗”,尊崇。
(2)译出大意,然后注意重点词语:
“纠”,检举;“亮”,谅解;“黜”,贬斥。
参考答案:
(1)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籙,周籙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籙。
(2)后来周籙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参考译文:
周籙,字伯仁,年轻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精神和风采清秀明达。
同郡人司徒掾(官职)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籙,感慨说:
“你们颍地本来就有很多非常之士!
最近风雅之事衰落,今天见到周伯仁,他将会重振旧时的风尚,廓清我们邦国宗族呀。
”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折服周籙,周籙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籙。
弱冠之年,承袭父亲的爵位武城侯。
中兴建年,官至吏部尚书。
不久,因为醉酒,又因有门生持刀伤人而犯罪,因此连坐罢官。
太兴初年,改任太子少傅,恢复尚书旧职。
周籙(给皇帝)上疏自责说:
“我退居回家自省,学问没有通晓一本经书,才智能力不能胜任一官之职,进退都很难,没有能够安守自己的本分,于是勉强在显要的职位任职,声名权位超过自己力量。
”他极力推辞不接受(任职)。
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籙说:
“人们都把你比作乐广。
”周籙说:
“怎么能够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冒犯美女西施呢。
”皇帝宴请各位大臣,酒至尽兴处,皇帝不急不慢地说:
“今天,有名的臣子共聚一堂,和尧舜之时相比,怎么样?
”周籙趁醉大声说:
“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们的主子,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
”皇帝非常愤怒,亲手写诏书付给廷尉,要杀了他,过了几天才赦免了他。
后来周籙因为酗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籙待人宽厚仁爱。
他的弟弟周嵩曾经喝醉后对他说:
“你的才能比不上我,为什么无端得到这么高的名望!
”用燃烧的蜡烛掷打他。
周籙毫无愠色,慢条斯理地说:
“老弟你实施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
”王导非常器重他。
周籙曾在王导的席间姿态傲然,发出长而清越的啸声,王导说:
“你想学习嵇康、阮籍吗?
”周籙回答说:
“怎么敢舍去眼前的明公您,去学习前代的嵇康、阮籍。
”
等到王敦举兵造反,温峤对周籙说:
“大将军这次举兵好像有他的理由,应该不算太过分吧?
”周籙说:
“你年纪轻未经世事。
君主不是尧、舜,怎么能没有过失,作为臣下怎么能兴兵来胁迫皇上!
共同推戴皇上,这才不过数年工夫,却突然做出这样的事来,能说不是叛乱吗!
他傲慢暴戾,目无圣上,其欲望哪里会有什么限度啊!
”不久,朝廷的军队失败,周籙奉诏前往王敦的兵营,王敦说:
“你辜负了我!
”周籙回答说:
“公举兵谋反,我亲率六军出战,可是不能取胜,使朝廷的军队失败,因此才辜负了公。
”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有正气,不知道如何回答。
皇帝召见周籙,对他说:
“近来发生的大事,二宫未受伤害,大家平安,这是否表明大将军王敦本来就符合众望呢?
”周籙说:
“二宫的情况,固然与陛下所说的相符,至于我们这些人的遭遇怎样,现在还未可知。
”有人劝周籙避让王敦,周籙说:
“我既然身在大臣的职位,眼见朝廷衰败,难道还能再蛰伏草野中求活命,出外投奔胡、越吗?
”不久,周籙被抓,经过太庙,大声骂贼不止,祈求赶快杀掉王敦。
话音未落,抓他的士兵用戟刺伤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脚后跟,但他神色依然,举止自若,观望的人都因此而落泪。
于是被杀害,时年五十四岁。
方法归纳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策略
1.细读原文。
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事件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
总之,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2.利用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
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还应结合先期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
3.细读选项表述。
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解题策略
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
大篇幅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2.留心结语,仔细推敲。
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大多是人物传记,有的文章的结尾有一段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所在。
如在选自《史记》的文段的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审读文章结尾部分,从中推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3.综合分析,简要概括。
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
这就要求大家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的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