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 教师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098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塞诗 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边塞诗 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边塞诗 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边塞诗 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边塞诗 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塞诗 教师用.docx

《边塞诗 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诗 教师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塞诗 教师用.docx

边塞诗教师用

边塞诗鉴赏知识积累

1.概念: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边塞壮丽风光以及战争的诗歌。

2意象特征:

①常见的景物: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②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③常见的地名:

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④常见的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⑤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

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⑥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

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

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

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塞上长城的典故:

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3.情感特征:

A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B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

C对边塞奇异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

D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

E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

4.表达技巧:

直抒胸臆

曲笔抒情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5.鉴赏要点:

A、边塞战争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豪迈,英勇,视死如归!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B、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C、艺术风格很不相同。

①有的豪放旷达。

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有的雄奇壮美。

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有的豪壮悲慨。

如: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④有的委婉清丽。

如: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第二课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编写人郭凯宇审稿人孟明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大漠、边关、冷月等意象的含蕴。

2、反复吟咏诗人激情、豪迈的语言,感受诗句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学习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了解边塞诗对仗的艺术特点,品味诗歌的形式美。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盛唐时期,边境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一些文人把立功边塞作为个人进取一个途径,这就造就了大批的边塞诗人和诗作。

据统计,《全唐诗》收入的边塞诗有两千馀首。

唐代边塞诗描绘塞外风光,叙写边塞生活,以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形成了瑰奇、壮丽和一往情深结合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奇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2、了解边塞诗对仗的艺术特点,品味诗歌的形式美。

3、反复吟咏诗人激情、豪迈的语言,感受诗句的意义。

学习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

反复吟咏,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塞上听吹笛》,“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诗作。

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二、走近作者

〔高适〕(704-765),字达夫。

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

郡望渤海蓧(tiao)县(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安史乱起,曾历任左拾遗,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候。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有《高常侍集》。

三、背景资讯

大唐一代,能够和田园诗媲美的就是边塞诗。

它们或抒发戍座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蔚为大观。

唐代边塞诗四大家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都创作过不少名世之作,我们来看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兰终不还。

“该诗之所以是盛唐边塞诗的不朽代表,就在于其风格悲而不苦,悲壮豪迈;它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但结尾并未落入嗟叹归家无日的俗套,而是抒发将士建功立业的心声,信心十足,有大唐气象。

其他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2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通过冰凉的景物渲染出凄凉的意境,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通过冰凉的景物渲染出凄凉的意境,后两句点明征夫思乡的主题,其内容和写法更为常见典型。

四、鉴赏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1、诵读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问题探究

(1)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是作一分析。

明确: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2)这首诗中“借问梅花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诗句的“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这样写出除隐含曲名外,还有什么作用?

此句诗包含了那种修辞方法?

明确: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的人生态度。

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4、总结主题思想

描写边塞一片平和清静的自然景色,再现边关烽烟暂息、戍楼平安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的人生态度。

5、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见问题探

(1))

,后两句是虚景(见问题探究

(2))。

五、拓展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回答问题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作以分析。

明确:

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广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

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怎样理解后两句诗?

3明确:

后两句是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六、作业:

背诵《塞上听吹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鉴赏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解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语。

“奉”表敬称。

“行”,古诗的一种行裁。

“出师西征”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2、走近作者{岑参}(约717-769),祖籍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地,前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3、诵读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问题探究

(1)这首诗从文体上看属于什么诗?

明确:

属于古体诗。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2)本诗哪些诗句是描写环境的?

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明确:

突出了一个恶劣的环境。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

“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

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

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

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

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4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

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

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3)作者为什么要写如此恶劣的环境?

明确: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

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勇于征战的豪壮

(4)诗中哪些诗句是直接描写将士的豪情壮志的?

明确:

“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衬托出将士的气势)。

6、总结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对封常清率兵平番邦叛乱的送别之作。

通过描写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壮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壮。

7、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典型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

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另外通过“风头如刀面如割”来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句,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而“幕中草檄砚水凝”的细节,

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2)环境描写典型

本诗或正面,或侧面,句句离不开边地严寒这一典型的环境,诗人也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表现唐军战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则“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3)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4)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三、鉴赏李颀的《古从军行》

1、解题:

《古从军行》,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

这首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西北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

2、走近作者{李颀}(690-约753),籍贯不详。

少年时家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

自少倜傥任侠,自称“狂侠”。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进士,曾任新乡县尉,此后久不调迁,辞官归乡。

其诗以古体、歌行及七律见长,风格流畅奔放,善铺夸饰,边塞之作尤豪健壮,

5毛先舒谓其有“高苍浑朴之气”(《诗辩坻》),殷璠称其为“伟才”(《河岳英灵集》),是盛唐卓有建树的诗人。

有《李颀集》。

3、诵读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问题探究

(1)这首诗从文体上看属于什么诗?

题目中为什么加上一个“古字?

明确:

是乐府古题。

从“行”字可看出。

(见解题)

(2)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

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特征?

明确:

诗开首两句先写“白日”、“黄昏”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三、四句接着描绘晚上的环境:

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五、六两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3)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行人”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

七、八两句,侧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思归之念。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

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4)这首乐府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题是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揭露的?

你认为诗中哪一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

明确: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

“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

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

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

“空见蒲桃入汉家。

”所以这一句用警醒的语言讽刺了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有力地揭示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该句也是全篇的诗眼,是诗意的落脚点,前面的铺陈,在此处都有了着落。

(5)“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葡桃入汉”等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看注释理解典故的意思)这些典故,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朝的帝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生灵涂炭。

典故的好处在于,有些话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主题;同时,使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原来古今帝王都不体恤民生大率如此。

5、总结主题思想

借边关紧张的从军生活、凄凉的战场景观,讽刺了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第一教时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总的来说是: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1.边塞诗派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烘托。

二、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附:

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

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分析举隅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一、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问题二、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

内容特点:

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情感特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

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四、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问题一、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答:

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问题二、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唐军的气势。

回答:

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全诗虚实结合。

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

当堂练习: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都护: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

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二字。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

(略)

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

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