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976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 2.docx

谈心谈话中用到的心理学术语2

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应用到的心理学知识

一、谈话中要掌握的交流原则

辅导员在谈心谈话工作中应掌握心理学关于个别谈话的几个原则:

尊重原则,理解原则,真诚原则,整体原则,差异原则,保密原则等。

1.尊重学生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的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理论的第四层,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

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教师在谈话中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

谈话中,辅导员应以师生间民主与平等的心理,让学生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

与此同时,尊重学生,也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吻合,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础上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用教师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爱,用教师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

具体做法:

首先要了解学生。

大学生,大多在19岁--23岁之间,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日渐完善,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和稳定的个性。

进去大学后,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竞争意识的增强,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

与此同时,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的不协调,使他们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他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

辅导员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能敞开心扉,心情舒畅的教与学。

辅导员在用语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训斥挖苦,伤害其自尊心,一味的批评或一味的放纵都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应坚持正面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信任学生

对学生来说,老师越是信任他,他学习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对困难生的教育更应注意。

不管是在谈心时还是在平时闲聊中,注意多给他们心理暗示:

老师觉得你行,你还有潜力,老师相信你能更加优秀!

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再辅之予具体的帮助计划,学生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理解学生

心理学认为:

理解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如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为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有时可采用“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对学生多点宽容和体谅,在与学生交谈时可以“变换角色”,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学生的某一爱好或喜欢的朋友谈起,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情况。

当学生觉得你是那么随和可亲,跟自己很合得来时,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述说,让你了解他们的一切。

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4.掌握好整体与差异原则

深入地了解学生,全面分析个体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找到症结所在;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症下药,取得谈心的最佳效果。

5.保密性原则

辅导员应该尊重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对学生不希望让别人知道的一些心里感受,情感秘密,一般情况下可以为学生保密。

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而辅导员也才可能了解最真实的状况。

 

二、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与学困生谈心——发现闪光点

  学困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

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来走路,树立自信心。

2.与普通学生谈心——挖掘动力点 

大学生中往往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学习中等,不挂科也不出色;他们不会积极参加活动,但也不会拖班级或者老师的后腿;他们不会尽力为班级为系里做贡献,但是也不会存在旷课、打架等违纪问题。

他们很少主动与老师接触,也常常被老师遗忘。

辅导员在与这类学生谈话时,应从这类学生中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的心理出发,对这类学生可采取“触动式”谈心方式,激励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励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争取更大的进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3.与优秀生谈心——找出自省点

  优秀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

与他们谈心,可用“提醒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从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自我矛盾

容易产生的问题:

出现自我怀疑,自暴自弃,对任何事物都都失去兴趣

原因分析:

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一段时间内,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稳定。

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出现矛盾和混乱心理。

大学生追求成长的理想过于激进,当自己的美好理想不能立即达成时,不可避免地与现实问题发生矛盾,苦恼和烦躁心理容易滋生。

2、学习压力

问题:

厌学、恐惧考试、自信心下降,自我否定,焦虑症。

分析:

大学主动研究、自我管理的学习方法与高中被动接受,教师管教的学习模式不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

有些学生因为习惯了高中家长和老师的管教,无法适应大学的改变,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控制不了自己,在考试中失利,甚至出现挂科现象,从而形成了厌学、恐惧考试、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严重的学生甚至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精神和生理上的问题。

3、人际关系

问题:

沉迷网络,沉迷小说,独来独往,自卑、抑郁、网恋,自杀等。

分析:

大学阶段,人际关系几乎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最大问题。

大学中,友情、爱情、同学情、师生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学生高中时往往只是以学习为中心,面对复杂的关系,有可能产生一定的交往误区,由此产生了一些问题。

大学生都期望自己被关注,期望自己是人际关系的焦点,一旦交往失利或是被同学孤立就容易产生自卑和抑郁的心理。

这种关系处理不好不但影响了交际能力,更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以及不良个性的养成。

4、就业压力

问题:

自我否定、压力过大而抑郁、附属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分析:

研究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压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对求职感到困惑、迷茫和焦虑,不知该如何选择。

心理承受力差、依赖性较强的学生面对就业的挫折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

5、攀比心理

问题:

不良习惯和个性的养成,严重者涉及犯罪(投毒案、硫酸案)

分析:

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大学生中贫富差距明显,攀比之心也就日益严重。

贫困生面对附加子弟的出售阔绰显得尴尬和自卑,很容易形成矛盾和矛盾的计划,久而久之,易引发行为问题、心理变化和不良个性的形成,更有甚者,因为无法排挤内心的嫉妒的心理,用极端的做法解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6、生活习惯

问题:

宿舍矛盾,沾染恶习。

分析:

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大学同宿舍之间的同学易产生误会和矛盾,从而引发宿舍矛盾。

此外,宿一些生活习惯不良的大学生沾染了抽烟、喝酒、打扑克、打麻将和上网等不良嗜好,影响着整个宿舍,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损害。

4、让心理学知识在谈心谈话中发挥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

因此,理解并抓住大学生的认识、需要、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困难与矛盾,比如利用“餐桌技巧”选择谈心的地点,利用倾听技术捕捉学生的内心思想变化等,会大大增强谈心工作的实效性。

1、引导“认识”

概念:

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认识”相对比较肤浅,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

虽然大学生本身从书本、网络等媒体“认识”了很多新的事物和信息,但是未必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网络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思想差异巨大,杂七杂八信息混乱,大学生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轻信这种信息和咨询,出现认知偏差。

做法:

辅导员应去引导大学生的认知过程,纠正大学生的“认识”偏差,在谈心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认识”过程,以真诚的态度与大学生进行探讨,以真诚的态度与大学生进行探讨,通过科学的解释和理性的分析引导大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真正明白认知过程。

2、满足需要

概念:

需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是指人们缺乏某东西而产生的一种“想得到”的心理状态,通常以对某种客体的欲望、意愿、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分析:

生活水品的提高,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到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心需要)缺一不可。

做法:

辅导员在谈心工作中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正确需要,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和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包括经济、生活、人际交往、荣誉奖励等方面,谈心会得到很好的沟通,会收到良好的实效性。

3、尊重“情感”

概念: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他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为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分析:

情感因素不稳定会导致大学生没有心思努力学习。

社会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情感生活也异常飞哪个服,他们时而空虚寂寞,时而情感波动较大,时而自卑消极,时而满心欢喜。

做法:

从掌握随息万变的情感变化的角度出发掌握大学生的内心想法。

在谈心中,了解学生情感变化情况,把握情感变化规律,尊重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与学生平等交流,能达到推心置腹的谈话境界。

4、培养“意志”

概念:

意志是人们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分析:

随着大学生知识量的逐年增加,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是在社会和家庭的关爱下成长的,心理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弱。

面对学习压力紧张、人际交往困惑、爱情道路迷茫、就业不容乐观等问题,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适应不良、出现精神颓废、意志涣散的规律。

做法:

谈心中,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利用积极心理学、交往心理学等知识梳理大学生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5、理论简介

1、积极心理学:

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关键词:

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

辅导员可以从“引导”和“鼓励”的角度出发,可配以积极心理学案例:

医生在同一天告知李某和王某得得癌症,并且都只有三个月的生命(实际李某得得癌症,王某未得),医生给李某一种普通维生素,告诉他这是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一定能治好癌症;医生给王某一种癌症药物,告诉他这是医学上惯用的癌症治疗药物,无法保证能治好。

三个月后,李某奇迹般的康复了,而王某却身体衰弱,面临生命危险。

2、合理情绪理论(当学生存在不合理信念时,可采用)

例子:

两个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们的总经理,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

这两个同事中的一个认为:

“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

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

“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不合理信念:

(1)绝对化要求。

例:

我必须考上重点大学。

我必须获得成功。

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

别人必须好好的对我。

(2)过分概括化。

例:

我一无是处。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3)糟糕之极。

例:

我没和老板打招呼,他肯定生气了,他一定公会开除我。

辅导员可从以下三点出发谈心谈话:

第一,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学生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第二,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学生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第三,学生可能认为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无关,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引起情绪困扰的认知恰恰是学生自己的认知,因此情绪困扰的原因与学生自己有关,因此学生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辅导员可以这样引导:

你有什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

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

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您所想的那样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