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7618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特色课程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授课教师

职称

院(系、部)

教研室基础心理学

授课对象

学年学期

 

授课题目

第一章绪论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

2、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3、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4、使学生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设计。

难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设计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授课思路:

第一次课,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给学生总括讲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及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以此,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然后,导入新课。

过程设计: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一、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界定(重点)

发展心理学:

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在儿童时期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重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重点)

1、认知的发展

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

3、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对发展中的人的本性的认识(重点、难点)

(1)发展的机能理论:

儿童是主动的

(2)发展的机械理论:

儿童是被动的

2、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

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还是分阶段进行

结论:

心理发展在任何时刻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

3、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

优生学创始人:

高尔顿;

复演说创始人:

霍尔。

环境决定:

行为主义:

华生

(2)共同决定论

幅合论:

斯腾;

格塞尔:

成熟优势论

(3)相互作用论

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

结论:

先天遗传只给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总结: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

1、产前期

2、婴儿期(0-2岁)

3、童年早期(2-6岁)

4、童年中期(6-11、12岁)

5、青少年期(11、12-17、18岁)

6、成年早期(17、18-40岁)

7、成年中期(40岁-60岁)

8、成年晚期(60岁以上)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基本原则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1、研究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重点、难点)

1、纵向研究设计

(1)界定

(2)优缺点

2、横断研究设计

(1)界定

(2)优缺点

3、聚合交叉设计

4、跨文化研究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一、概念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

2、纵向研究

3、横向研究

二、问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趋势。

2、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3、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4、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设计类型。

授课题目

第二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掌握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3、掌握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重点与难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专题

专题1:

儿童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启示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授课思路: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第一节西方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现代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轫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

包括三部分:

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

三、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

2、188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形成时期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分化和发展时期

4、二次大战之后为演变和增新时期

第二节西方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核心思想: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2、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依据里比多的发展

(1)口唇期(0-1岁):

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吸吮本能产生快感。

(2)肛门期(1-3岁):

里比多集中在肛门区域

(3)性器期(3-5岁):

恋母恋父情结

(4)潜伏期(5-12岁):

平静时期\早年经历遗忘

(5)青春期(12岁至成年):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产生性冲动,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一、皮亚杰的简介

皮亚杰(Piaget,Jean1896—1980),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一生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朱智贤说过,皮亚杰及其学派的出现,使儿童心理学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皮亚杰的临床法

临床法:

研究者通过对儿童心理进行观察、与儿童谈话、让儿童操作实物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综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三、皮亚杰的实验研究

(一)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儿童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他是存在的。

(二)守恒实验

守恒是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是不变的。

儿童守恒发展的规律是:

数目守恒,6—7岁;物质守恒、长度守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岁。

(三)三座山实验

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自我中心(1983)。

也就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

(四)对偶故事法

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

(1)5岁以下的儿童不能做判断。

(2)6—7岁的儿童认为约翰更坏,因为他打碎了15个杯子(结果)。

(3)10岁以后的儿童认为享利更坏,因为他趁妈妈不在偷东西吃(动机)。

四、皮亚杰的主要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的核心是:

儿童智力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一)几个主要概念

1、图式——动作的结构和运算结构。

2、同化——主体将外界事物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3、顺应——主体调节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其与外界事物相适应的过程。

4、平衡——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平衡包含同化、顺应。

(二)思维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思维的萌芽

(1)形成动作图式

(2)认识客体的永久性。

2、前运算时期(2—7岁)—表象或形象思维

(1)具体形象性—假想游戏

(2)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刻板性

3、具体运算阶段(8—12岁)——初步的逻辑思维

(1)守恒性

(2)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抽象逻辑思维

(1)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

(2)具有可逆性

(三)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0—5岁)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

(1)规则是绝对的、不变的

(2)评价标准是行为的后果

(3)评价结果非好即坏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0岁以上)

(1)根据动机来判断行为好坏

(2)规则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3)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判他人。

(四)发生认识论的特点

1、主要研究各种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观点。

2、发生认识论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学科。

3、根本观点:

认识都是不断建构的产物。

(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神经系统的成熟

2、物理环境——练习和习得经验

3、社会环境——文化、教育、言语

4、平衡——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简单评价

1、不仅是一个儿童心理学家,而且他是一个科学家。

2、强调活动性、主动性、兴趣及相互作用的重要作用。

3、过多地强调生物学的因素,忽视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4、引进了大量的数理逻辑和生物学语言,造成人们对该理论的误解。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一、概念解释

1、临床法

2、客体永久性

3、守恒

4、三座山实验

5、图式

6、同化

7、顺应

二、问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2、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试比较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5、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6、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授课题目

第三章产前期和新生儿心理的发展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产前期个体的发展阶段。

2、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面临的环境变化、生理特点、无条件反射。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产前期儿童发展的特点、新生儿生理发展的特点、新生儿条件反射的发展、新生儿的教养

教学难点:

新生儿条件反射的发展、新生儿的教养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专题

专题2:

胎教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授课思路: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第一节产前期的发展

一、产前期个体的发展

(一)胚种期(从受精到两周)

1、单细胞的受精卵迅速分裂并伴随着有机体的不断复杂化。

2、着床:

需要一周的时间完成。

精子与卵子形成合子,分裂形成胞胚。

胞胚移入子宫,1-2天后移植到子宫壁上。

胞胚一部分发育为胚盘;其余的发展为胎盘、羊膜囊、脐带等。

二、胚胎期(3—8周)

第三周胚盘开始分为:

外胚层:

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

中胚层:

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内胚层:

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这时的胚胎圆盘变为胚胎。

胚胎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

三、胎儿阶段(9—38周)

阶段

年龄(周)

身高(cm)

体重

主要发展变化

三月

12

7.5

28g

头及脸部特征发展、头动

第四月

16

15

110g

反射频繁,母亲感觉胎动

第五月

21

30

450g

皮肤结构形成

26

36

900g

眼睛、嘴唇形成,长出头发,抓握反射及不规则呼吸

30

40

1.4kg

在子宫外能存活

八-九

30-37

50

3.2kg

迅速获得体重,脂肪组织发展,有机体频繁活动

出生

37-38

52

3.5kg

向着独立的生命发展变化

二、胎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①母亲的营养,对于胎儿的影响很大,对于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

②母亲的用药③母亲的吸烟、喝酒④母亲患病、辐射

2.心理因素①母亲的情绪:

克服不良的情绪②父亲的作用:

悉心照顾,经常与母亲对话给胎儿以感情的支持。

第二节新生儿的发展(出生到一个月)

一、环境的变化

环境

胎儿

新生儿

生存环境

胎儿羊膜水

新生儿空气中

温度环境

相对恒定

随大气而变化

刺激

最低限度

各种刺激都促使所有感官活动

营养

依靠母亲血液

各种外来营养和消化功能

氧气供应

从母体血液通过胎盘吸入

通过肺输入肺血管

代泄

通过胎盘排入母亲的血液

由皮肤、肺和消化道排出

二、新生儿生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特点:

头大身长、四肢短。

头围大约34cm,身高50cm,体重3~3。

5公斤。

(二)神经系统:

脑重约390g,机能还比较差,表现在似睡、非睡的抑制状态,更多依靠低级中枢的活动。

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1.觅食反射、亦叫无条件食物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如:

打喷嚏,呕吐

3.无条件定向反射(一种探究本能)

4.抓握反射(出生4、5个月就消失了)

5.巴宾斯基反射(出生6个月就消失了)

6.惊跳反射(3—5个月消失)

7.行走反射(2个月就消失了)

四、新生儿条件反射

哺乳姿式反射,出生后的10—14天。

五、新生儿心理活动能力

1、感觉发展

儿童在出生后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

2、新生儿的个别差异

布雷泽尔顿,研究了新生儿的个别差异,并分为三科类型:

①、活泼型:

连哭带闹。

②安静型:

不声不响。

③一般型

六、新生儿的一般特点

1、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为独立生活。

2、个体心理现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

3、新生儿一方面是软弱无力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4、主要依靠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问答题:

1、简述产前期的发展阶段。

2、简述影响胎儿发展的主要因素。

3、简述胎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4、论述如何进行胎教?

5、比较新生儿与胎儿生活环境的差异。

6、简述新生儿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7、简述新生儿的主要无条件反射。

授课题目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婴儿生理发展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婴儿动作的发展特点。

3、使学生掌握婴儿游戏的种类及发展特点。

4、使学生掌握婴儿言语发展的特点,及促进婴儿言语发展的策略。

5、使学生掌握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婴儿动作、游戏、言语、认知的发展特点

难点:

婴儿游戏、言语的发展及促进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

专题

专题3:

婴儿依恋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授课思路: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身体发育第一个高峰期出生后的前几个月,3cm/月,5、6个月之后,1.5cm|/月。

一岁身高达70—75cm,体重达10公斤左右

身高增加8—10cm/年,3岁达90cm,体重达13公斤。

心跳100次/分。

(而新生儿为120次/分,成人60次/分左右)故婴幼儿不易做剧烈运动。

二、神经系统发展

神经系统发育,头围达46cm(成人约为55cm),脑重达到900g,睡眼时间大大减少,为14小时左右,兴奋与抑制过程日趋平衡。

脑重1000g。

①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②但婴儿兴奋、抑制日趋平衡,很容易更换活动对象(注意力)③两种信号系统发展,心理活动,主要依据第一信号系统。

三、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否应该教其识字,数数?

要教,关键是如何教,要利用婴儿的兴趣进行,而不能强迫婴儿进行,否则会挫伤其学习积极,甚至损伤大脑。

兴趣为主

第二节婴儿动作、活动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规律

(1)由粗到细(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2)从上到下(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由近及远(从中心至边缘)

(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一)行走动作:

1岁左右开始,一般1岁3个月能独立走几步,2周岁能跑,2岁半一般能双脚跳。

(二)手动作发展:

五指不分化到分化,手臂也变的灵巧,9-10个月撕纸,1岁半两手能端碗,2岁3个月一只手能端碗。

二、活动的发展

1、基本生活活动,培养独立性

2、初步的游戏活动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的发生前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2、牙牙学语阶段

(二)语音的准备

1、语音的知觉

2、语音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言语形成过程

(一)单词句(1岁-1岁半),

1岁半儿童词汇量为70个,特点:

①单个字或单音重复②一词多义③以音代物④以词代句

(二)双词句阶段(1岁半-2岁)

2岁词汇量达270个。

19-20个月出现词汇猛增的现象,24个月出现双词句

词汇爆炸现象250句/月—1500句/月

(三)完整句发展(2岁-3岁)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2.词汇量迅速增加

婴儿言语特点:

①发音不清②词外延不准确、概括性差

如:

燕子、蝙蝠等都叫鸟③语法常常发生错误

三、言语获得理论

(一)环境论:

模仿说

代表:

阿尔波特(1924)机械临摹说

时间: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之间

观点:

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例子:

儿子:

Nobodydon’tlikeme.

母亲:

No,say“nobodylikesme“.

儿子:

Nobodydon’tlikeme.

母亲:

No,say“nobodylikesme“.

如此重复7次以上。

母亲:

No,nowlistencarefully,say“nobodylikesme“.

儿子:

Oh,nobodydon’tlikesme.

新发展:

选择性模仿说

代表:

怀特赫斯特(1975)

观点:

儿童有选择地模仿成人的语言。

儿童能够把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评价:

比较符合语言实际获得情况。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语言能力说

代表:

乔姆斯基(1959)

观点:

(1)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2)在语言的无限多样性中,存在一个所有人类语言共同的基本形式,即语法结构。

(3)人脑中有一个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认知相互作用论

代表:

皮亚杰

观点:

从认知结构发展说明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

(1)语言是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

(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3)认知结构来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四、言语获得的影响因素

1、生物学基础

2、语言环境

3、认知发展水平

第四节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0-1岁前的发展:

一、感觉发展

1、评定乳儿感觉发展的方法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2、视觉发展

3、听觉

4、皮肤觉

5、嗅觉和味觉

二、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视崖实验

(4)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还未出现

三、记忆的发生、发展

1、0—3个月的乳儿已有长时记忆

2、3—6个月乳儿能学习掌握知识,且保持时间为数天,他能再认14天前学习的知识

3、6—12个月乳儿能模仿成人的表情

1-3岁的发展:

(一)颜色感觉

2~3岁儿童颜色命名较困难,颜色爱好:

红、黄、绿、橙、蓝、蓝、白、黑、紫

(二)数的感知①辨数(辨别多少)②认数③数数(数量与数数关系不大)

(三)注意的发展①活动的,微小的②突然消失的③成人的动作④能导致因果关系的。

(四)记忆的发展婴儿具有延迟模仿,其实是一种记忆表现,不仅仅是模仿。

(五)动作思维出现有动作就有思维,没动作就没思维,婴儿在动作中思维。

(转移注意力,是制止儿童危险活动的最好方法)

(六)意志的萌芽2、3岁是儿童独立性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我自己来”。

6、7岁是另一关键期,12、13岁则是第二个关键期

第五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交往行为

天真活跃反应(也叫天真快乐反应):

即每当看到经常照料他的父母或熟悉的人时,婴儿就会注视着成人的脸,手脚乱动,甚至面带微笑。

2、3个月出现,这是乳儿最早的对人的交往。

二、依恋

(一)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

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二)依恋的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出生—3个月):

喜欢所有的人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3—6个月),对母亲更加偏爱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2岁);怯生。

(三)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1、依恋的测量

(1)代表人:

安斯沃斯

方法:

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观察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前史、现状,并对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发展作出可能的推测。

2、儿童依恋的类型特点

(1)安全型儿童

(2)不安全—回避型儿童

(3)不安全—拒绝型儿童

(4)无组织或无定向型儿童

(四)依恋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学习理论

3、习性学理论

(五)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

(1)母亲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

3岁以前,母亲应该专心育儿。

若以17岁儿童智力为100%,则0—4岁为50%、4—8岁30%、8—17岁为20%

(2)父亲的影响:

日本心理学家:

在培养儿童社会性发展上,无论母亲如何努力都会有缺陷。

(六)乳儿的教养

1、充分满足乳儿对营养的需求,营养均衡。

2、善于辨别乳儿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其需要,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多与乳儿交往。

4、提供丰富而又适宜的刺激,训练乳儿的感官和动作。

5、注意乳儿的个别差异,培养个性品质。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一、概念解释

1、视崖实验2、依恋3、点红测验

二、问答题

1、简述影响婴儿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3、简述评定婴儿感觉的主要方法。

4、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的过程。

5、简述先天语言能力说。

6、简述依恋发展的阶段。

7、简述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婴儿依恋的类型。

8、论述如何建立母婴安全型依恋。

9、简述影响婴儿依恋的主要因素。

10、简述研究依恋发展的主要理论。

授课题目

第五章童年早期(幼儿)心理的发展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幼儿游戏的发展、言语的发展、心理过程的发展、个性的发展

难点:

幼儿游戏的发展、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思维的发展

教学手段与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或实验法

多媒体教学

专题

专题4:

幼儿的游戏与作用

专题5:

儿童语言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过程:

(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授课思路: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

过程设计:

第一节幼儿的生理发育

一、年龄阶段

3岁——6、7岁,幼儿园生活时期

二、生理发展特点

三、一般特点

1、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发展

一、游戏理论

1、传统的游戏理论

(1)复演说:

霍尔,20世纪初

(2)精力过剩说:

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3)机能快乐说:

彪勒

(4)生活准备说:

德国   格罗斯

(5)成熟说:

博伊千克

2、当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

观点:

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

(2)认知动力理论:

皮亚杰

观点: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不同阶段,游戏类型不同。

(3)学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