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6819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docx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

货币金融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有关货币的基本概念

(1)货币:

货币是指在商品和劳务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等价物,包括通货、支票、活期存款和旅行存款;

(2)通货:

通货一般指纸币和铸币,是货币的一种;

(3)财富:

财富是指资本不同持有方式的总额,货币是财富的最后持有方式;

(4)收入:

收入是资金的流量概念。

2、货币形态的演进与发展

(1)足值货币

定义:

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其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相同的货币,亦称商品货币或实物货币;

发展:

足值货币是货币的早期形态,逐渐被铸币取代;

特点:

•足值货币本身是具有十足内在价值的实用商品;

•足值货币以其各自内在价值的大小决定交换的比例;

•足值货币本身内含着否定自身的基因。

(2)表征货币

定义:

是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是足值货币的价值符号,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

发展:

是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的货币形态;

银行券的特点:

•银行发行的可以代替贵金属货币流通的信用工具;

•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发行保证,一般分为黄金保证和信用保证;

•早期银行券是分散的,由中央银行发行。

(3)信用货币

定义:

是指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

形式:

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

特点:

•信用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制本位货币;

•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

•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的流通

(4)电子货币

定义:

电子货币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

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交易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执行交易媒介的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

考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效用的重要职能;

(4)支付手段:

在赊销赊购行为中,价值进行单方面转移,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所用的货币

4、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5、货币的分类

(1)按形态分: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货币;

(2)按价值关系分:

足值货币、代用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

(3)按使用范围分:

国内货币、国际货币、储备货币。

6、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

(1)货币金属论:

将货币等同于贵金属,但忽略了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职能;

(2)货币名目论:

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否认了货币的商品性;

(3)货币国定论:

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权威规定的;

(4)货币数量论:

同样否定货币的商品属性和内在价值,但将货币视为调控经济的工具。

7、货币的计量

M0=现钞(通货);

M1=M0+活期存款(包括支票账户存款和旅行支票等);

M2=M1+准货币(准货币: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短期信用工具等);

M3=M2+流动性较小的资产(如大额定期存款等);

L=M3+若干类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债券和票据。

8、货币制度的构成

(1)货币材料: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确定了本位币制度;

(2)货币名称、单位、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指铸造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

(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4)发行保证制度(通过确定准备金制度保证币值的稳定)

9、本位币和辅币

(1)本位币

定义:

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铸造及偿付:

•本位币自由铸造和熔毁;

•本位币无限法偿:

任何情况下债权债务人不得拒绝接受本位币支付;

•磨损公差,法律规定流通中本位币的实际重量与法定重量的最大差额。

(2)辅币

定义:

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

铸造及偿付:

•辅币限制铸造:

辅币只能由国家铸造。

铸造辅币可以获得额外收益,因而由国家垄断;

•辅币有限法偿:

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有权拒收;

•自由兑换:

辅币与本位币之间可以按固定比例进行自由兑换。

10、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

定义:

以白银作为本位币材的货币制度,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

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白银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开始出现金银复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定义:

同时铸造金银两种本位币并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平行本位制:

不规定金银的兑换比率,商品同时存在金价格和银价格,债务关系紊乱;

双本位制:

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缺陷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金银复本位制最终被金本位制取代。

(3)金本位制

Ø金币本位制

定义:

以黄金为币材,铸造金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特征:

•铸造金币,金铸币无限法偿;

•金铸币可自由铸造、自由融化为金条金块;

•银行券和辅币作为价值符号,能自由兑换金铸币或黄金;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

•建立准备金制度,保证价值符号的可兑换性。

Ø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银行券;

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数额以上兑换金块。

Ø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银行券;

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政府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方法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制度依附于外国货币制度。

(4)纸币本位制

形成:

金本位制的崩溃,实质上是银行券的纸币化;

特点:

•纸币本位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

•纸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不建立金准备制度,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

•纸币通过银行的信贷程序发行和回笼;

•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位制下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的流通广泛发展,现金货币日渐萎缩。

(5)地区货币制度和跨国货币制度

典型代表:

中国“一国两制”下的地区货币制度;欧洲联盟下的跨国货币欧元。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1、信用

定义:

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

特点:

以偿还为前提(还本);偿还时带有利息(付息);

条件:

信用只有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才会出现。

2、信用的形式

(1)高利贷信用

Ø高利贷高利率的原因

•借款人的借款不用于获取利润,而是为了取得一般的、必需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

•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自然经济时期,人们不容易获得货币,为高利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Ø高利贷的作用

•促使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高利贷的高利盘剥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利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条件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Ø如何废除高利贷

•拥有丰足的货币资本构成;

•多样化信用工具的出现。

(2)商业信用

定义:

商业信用是指厂商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作用:

有利于商家减少资本持有量,有利于加快商品价值的实现,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点: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

•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强制商业信用:

即买方强制拖欠货款,并不是真正的信用。

(3)银行信用

定义:

银行信用是银行等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特点:

•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厂商,债权人是银行等信用机构;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发展: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分类: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4)国家信用

定义:

国际信用是以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方式,主要通过发行公债产生;

分类:

国内信用(内债)和国外信用(外债);

公债的指标:

•公债负担率,即公债积累而额占GDP的比重;

•公债依存度,即当年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反映一国的财政支出是有多少是按发行公债来实现的;

•公债偿债率,即公债的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反映当年的财政收入中政府需要拿出多少来偿还公债。

(5)消费信用

定义:

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方式:

赊销,主要通过分期付款和信用卡来进行;消费贷款,银行向消费者提供信用;

(6)国际信用

定义:

国际信用是指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分类:

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政府间信用;

3、信用工具

发展历程:

口头承诺——挂账信用——书面凭证(票据);

最常见的流通票据:

本票、汇票、支票;

(1)短期信用工具

定义:

一般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各种信用工具;

分类:

Ø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

商业本票又称期票,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款项的债务凭证;商业汇票涉及三个当事人,具有承兑流程,承兑的汇票称为承兑汇票,按主体不同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经过背书可以转让流通;

•商业票据的流通具有一定范围,通常只在彼此有经常往来且互相信任的人之间流通;

Ø银行票据

•银行票据分为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两种;

•银行本票是由银行签发,也由银行付款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银行汇票是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可以寄给异地收款人并向指定银行兑取款项;

Ø支票

•支票可分为记名支票和不记名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划线支票);保付支票;空头支票;除划线支票外,其余支票的流通都很广;

Ø信用证

•信用证分为商业信用证和旅行信用证两种;

•商业信用证是指由商业银行受客户委托开出的证明客户有支付能力并保证支付的信用凭证;

•旅行信用证又称货币信用证,是银行发给客户支取现款的凭证

Ø旅行支票

•旅行支票是银行或旅行社为方便旅游者而签发的一种定额支票,票面较小以供在旅途中兑取零星现金。

(2)长期信用工具

长期信用工具包括股票和各种债券,一般被称为公共有价证券。

(3)不定期信用工具

不定期信用货币是指银行券,银行券也是纸质的信用货币

银行券的特点:

•没有固定的支付日期;

•票面额是固定的整数,便于流通;

•信用基础较为稳固,可在银行信用所及的广大地区内流通。

4、信用的作用

(1)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3)加快资本集中,推动经济增长;

(4)调节经济结构。

5、利息与利息率

(1)利息是指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马克思);

(2)利率是指利息对本金的比率,利率可以理解为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6、利率的种类

(1)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借贷关系在存续期内利率是否变动来划分;

•一般来说,3年以下国内市场的借贷交易,使用固定利率;

•3年以上以及国际市场的借贷交易,使用浮动利率;

(2)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金融机构按协商的办法确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代表了政府影响,会更多采用市场利率作为官方利率的主要参考;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即r=i-p;

(4)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按照金融机构对同类存贷款利率制定不同的利率标准来划分,优惠利率多用于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

(5)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通常以1年期为划分标准;

(6)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年利率又称年息几厘,用百分比表示;

•月利率又称月息几厘,用千分比表示;

•日利率用万分比表示;

•“分”是“厘”的10倍;如年息5厘表示年利率5%,年息5分表示年利率为50%;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7、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利率水平的最高界限;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利率;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5)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收支顺差逆差对国内货币政策有影响。

8、央行影响利率的渠道

(1)调整再贴现率;

(2)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3)直接调整由央行所控制的其他基准利率。

9、利率理论

(1)利息的不同含义

•节欲论:

利息是资本所有者抑制当前的消费欲望而推迟消费的报酬;

•时差利息论:

推迟使用资本的效用不如现在,利息是对这种时差损失的补贴;

•流动性偏好论:

人们暂时放弃流动性高的货币,必须向放弃这种流动性的人支付报酬;

(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流动性具有天生的偏好,让人放弃这种流动性,就要支付一定报酬,而这种报酬就是利息;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源于人们的储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和货币反窖藏;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源于投资和人们的货币窖藏;

•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需的均衡点;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货币供需论;

(4)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商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LM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了货币市场的均衡;

•整个社会的均衡需满足商品领域和货币领域同时达到均衡,表明收入也决定了利率;

10、利率的风险结构

(1)违约风险:

指发行人不能支付利息或到期无法支付面值;

注:

风险升水是指无利率违约风险与有违约风险的金融产品的利率差额。

(2)流动性:

流动性越小,交易成本越高,利率越高;流动性越高,利率越低;

(3)税收因素:

税率越高,金融产品的税前利率也越高,呈正比关系。

11、利率的期限结构

(1)预期理论,即债券回报率曲线的形状是由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决定的。

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则曲线呈递增状;若预期利率下降,则曲线呈隆起状;

(2)市场分割理论,即不同的债券之间不存在替代品关系;

(3)流动性报酬理论,即认为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拥有更多的风险,价格波动更大,因而流动性报酬是指对长欺债券持有者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给予的报酬。

第三章、金融市场与货币市场

1、金融市场的含义

(1)狭义:

融通资金的场所;

(2)广义:

以各种金融资产作为标的物进行交易的组织系统与网络,并由此引发的各种信用关系;

(3)本质:

进行金融资产融通并从中生成金融资产价格机制的系统(即价格生成系统)。

2、金融市场的功能

(1)微观层面

•价格发现: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由买卖双方决定;

•提供流动性;

•减少信息搜寻成本;

(2)宏观层面

•实现储蓄-投资转化;

•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

3、金融市场的类别

(1)按金融资产期限划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按组织方式划分:

有组织的市场和无组织的市场;

(3)按金融机构主体类别划分:

银行市场、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

(4)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

用于交易新发行的证券,资金由证券投资者向实物投资者转移(纵向转移);

•二级市场:

资金在证券投资者之间转移(横向转移);

(5)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

•股权市场反映业主和代理人的关系;

•债权市场反映债权债务人的关系;

(6)按开放程度分:

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7)按支付特征分: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8)按创新程度分:

传统金融市场和衍生品市场;

(9)按发展程度分:

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

(10)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第三市场:

指资产在场外交易的同时也在场内交易;

•第四市场:

无中介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直接达成交易。

4、金融工具的含义

金融工具是指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金融资产价格、期限等特质的证明,以电子或书面形式均可。

5、金融工具的特征

(1)有偿还期限;

(2)流动性:

指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

(3)风险性:

•资本风险:

无法收回本金或保值本金的风险;

•收益风险:

无法按预期获得利息或足额利息;

•市场风险:

由于市场波动导致资产按现价来计算,从而导致资产账面价值缩水的可能;

•资本风险与收益风险统称为违约风险。

(4)收益性:

•金融资产总收益=资本利得+资本增益(资产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差额);

•票面利率(票面收益率)=票面利息/证券面值;

•当期收益率=票面利息/证券市场价格;

•平均收益率=净收益/市场价格。

6、金融原生工具

金融原生工具包括银行券(银行本票)、票据(汇票、支票、本票)、股票、债券等。

7、金融衍生工具

(1)产生原因

•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金融自由化;

•银行的积极推动;

•技术的发展。

(2)种类

Ø远期

•远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就预先约定的合约进行交割;

•远期分为远期外汇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是利率的远期合同,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的协议利率并规定以何种利率作为参照利率,在清算日由一方或另一方支付利息差额后贴现;

Ø金融期货

•金融期货是指双方就金融工具的价格、数量等标准化规定达成协议并约定早未来某一时期达成交割(一般来说,期货很少交割,大多用作投机);

•金融期货分为外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

Ø金融期权

•金融期权拥有人有权在一定时间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金融资产,也可以放弃该权利;

•美式期权是指期权拥有者可以在有效期内随时宣布和对方达成交易;

•欧式期权是指期权一定要到期才能成交;

Ø互换

•互换是指将不同利率不同交割期的同种货币债务,由交易双方签订合约,在一定的期限内互相交换,并进行一系列支付的金融交易;

•互换的形式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换债务并结清利息的金融协议。

8、货币市场基本概念

(1)定义:

货币市场是指资产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市场,主要满足短期流动性需求;

(2)参与者:

财政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其中,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接受活期存款;

(3)特点:

货币市场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是资金批发市场、是无形市场,因而是是最具有效率的市场之一。

9、货币市场体系

(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是指商业银行调剂超额准备金余缺的市场;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相互拆借的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定;

•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也进入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2)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包括商业汇票市场和商业本票市场;

•商业票据通过背书方式转让;

•付款人承兑汇票后,应到期付款,持票人一般需要提示承兑;

•商业票据的保证人与被保证人一起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

•贴现是指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做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指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央行再贷款的行为;

(3)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大额存单一般有规定的大面额;

•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投资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特点是面额大、可转让、期限短且灵活;

(4)短期债券市场

•是指金融工具的剩余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市场;

•国债、国库券一般贴现发行,到期偿还票面价值;

(5)债券回购市场

•回购市场实质上是以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拆借资金的信用行为;

(6)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中央银行票据市场是指央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第四章、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概念

(1)货币需求是指公众在权衡各种资产的收益和成本之后,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2)货币需求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余额需求;

(3)实际余额需求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2、货币需求的动机

(1)交易动机:

是指人们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货币资产以满足日常的交易活动;

(2)预防动机:

是指个体为应付未来的意外支出或收入波动等不确定因素而持有货币;

(3)投机动机:

是指个体将货币当做一种资产,用于投资活动。

3、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在总收入和获得收入时间间隔不变的假定下,个体每次获得收入的具体数量也影响着个体的货币需求;

•个体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2)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市场利率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市场利率影响人们对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

(3)信用的发达程度

•金融行业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4)公众消费倾向

•公众消费倾向与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正相关,与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负相关;

(5)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6)可供流通的社会商品总量

•可供流通的社会商品总量与货币需求量正相关;

(7)物价水平和通胀率

•物价水平与货币需求正相关;通胀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是双面的;

(8)人们的预期偏好

4、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说、现金余额说;

(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3)凯恩斯理论的推广:

存货理论模型、惠伦模型和资产选择理论;

(4)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5、传统货币数量理论

(1)欧文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

MV=pT,即货币总量*流通速度=价格水平*商品劳务交易总量;

研究的是货币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剑桥方程式:

Md=k*pY;

强调主观意志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K是一个比例常数,指持有货币资产的比例,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6、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1)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持有的名义收益为零但可以灵活周转的货币的心理倾向;

(2)由于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量均正比于收入;

(3)预防动机既指预防不好的意外,又指预防投资机会的突然到来;

(4)货币总需求

•货币总需求取决于收入和利率水平,和收入正相关,和利率负相关;

•短期分析货币总需求时,收入相对稳定,此时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重视利率水平在货币需求中的作用,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其他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区分。

由此,利率成为了宏观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流动性货币需求理论发现了流动性陷进,即积极的货币政策到一定程度时,对提高货币流动性无作用。

(5)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存货理论模型:

现金需求正比于交易值的平方根,反比于名义利率的平方根;

•惠伦模型:

惠伦模型认为源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同样受到利率的影响;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认为绝大多数个体都是风险回避的;

7、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如下:

(1)财富总量:

用恒久性收入衡量,恒久性收入是指长期的稳定的收入;

(2)财富构成:

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3)持有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货币需求量与持有货币的预期收益成正比,与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成反比;

(4)其他影响因素;

(5)单一规则:

单一规则是指建议中央银行实行一种与货币收入增长相一致的货币供给稳定增长的政策;

8、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

(1)实证研究的主要问题

•货币如何定义;

•MD与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MD对利率变化是否敏感;

•MD是否稳定;

(2)结论

•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显示了利率的重要性;

•恒久性收入是准确性较高的独立变量;

•MD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