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5892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docx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金燕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学《七巧板》这课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出示了很多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用七巧板拼成的图形。

这时问:

“你们觉得这些图片漂亮吗?

你们想拼出和他们一样或者比它们更漂亮的图形吗?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

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

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

“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

”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我在教“算24点”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四张牌,并提问:

“你们知道怎样用加减乘除将这四张牌算出24吗?

”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研究,以算出最后的结果,结果可能也有多种可能。

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

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五、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样,我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我就给他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由来的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

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接着再出示事先准备的各种用七巧板拼的漂亮的图形,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

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效果。

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方式的现状及其对策

杨林

【摘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是21世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中科学的应用评价,将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才有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尊重学生个性,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并及时给以指导,只有将教学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它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

我们可以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

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我们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认识上的“缺位”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不是中小学的一门主课,更没有成为毕业升学考试学科。

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重视对高考学科等一些主要学科教学的评价,忽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

2、评价方法上的“越位”

所谓越位,就是在评价中一方面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考试内容大多是有关陈述性知识,偏于记忆,可操作性不强,命题缺乏科学性,过多重视考试的分数、成绩;另一方面则全面放弃了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就可以了,进行单纯的上机操作考试,这些都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评价功能上的“不到位”

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

其主要表现为:

1、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2、重定量分数鉴定,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轻定性情感分析,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3、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存在以上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因此,笔者认为,改革和健全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目标

评价的目标是实施评价的前提,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完善的目标。

1、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单纯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要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从单纯通过考试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作鉴定,转变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促进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要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促进课程不断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要周期性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引进新的信息技术设备,形成课程不断更新和完善的机制。

要达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评价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全程性原则。

在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就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转变为对“教-学-评价”过程的设计和规划,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据此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过程或提供学习建议,发挥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促进作用。

2、学科性原则。

在分析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合适的评价方法,不能无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盲目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虑对概念掌握、原理理解等认知活动的评价方法,还要考虑如何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的技术设计、技术操作和技术优化,更要考虑如何评价综合任务体现出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等。

3、全面性原则。

要改变过去以信息技术结果的正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一元评价模式,增加对信息技术操作速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创新程度等评价指标,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4、客观性原则。

评价要公正确切,实事求是,教师和学生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

5、公开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的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

三、改革和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机制

目前,不少教师以为评价就是考试或测验。

事实上,评价与考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信息技术课教学同其它中小学课程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根据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以上几方面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供参考:

1、答辩评价:

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科技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2、操作评价:

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

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基本技术信息技术、综合性信息技术、设计型信息技术和研究性信息技术等)操作,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编排工艺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保证信息技术数据的精度、速度;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敢干、勇于创新等等。

3、文件夹评价:

借览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

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

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包括学习计划、学年论文、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资料库等),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文件夹”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逐渐将有关作品放入个人学习主页中,并可以对部分内容进行更新。

而且,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制作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文件夹。

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工作样本,成为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

积极地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历史,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信息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总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就要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健全评价机制。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

刘艳萍

网络,正在成为小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

让孩子们真正把网络用起来,玩起来,就想用字典一样快捷、方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然而我们的小学生,真的在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吗?

到底怎样做,才能让网络成为儿童学习的利器呢?

一、网络中小学生可利用资源的现状

1、网上信息浩瀚,但可供儿童学习的有效资源贫乏。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下列的问题:

(1)网站制作者较少考虑到儿童这一层面的网民需要;

(2)内容雷同情况较为普通。

(3)国外的许多优秀儿童网站没有介绍进来。

目前许多学校以登上国际互联网,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资料局限在国内,国外的许多资源因为语言或其他一些因素并没有用起来。

(4)许多有用的资料没有通过适当的形式上网,最典型的就是少儿图书中的大量资料。

2、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但提供给孩子们的空间太狭小。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为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空间。

这个空间应该是相对独立、健康有益、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它应该与成人的世界大相径庭。

那么在实际的网络空间里,留给孩子们的空间就太小了。

即使在校园网内,大部分的网络空间也总是被老师的教案,论文、课件占据者。

二、步履谨慎的小学网络教学

信息教育声势浩大,网络教学实验一浪高过一浪。

可当你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时,你会发现很多老师正在观望,还在徘徊,甚至任然漠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部分传统教育观念制约着网络教学的发展。

1、学科分割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科技、美术……,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学科分类,而且这样的分类的确有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的现象和本质,可以系统地、深入地考察并掌握有关科学的基础。

所以在进行网络教学实验的初期,我们也任然习惯性的按照学科设计网络教学的内容与过程。

如《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结果发现这大大制约了学生使用网络工具的思维。

因为按照学科分类,我们就容易只考虑本学科范围内的事情,对于其他学科的相关能力不多加考虑。

但事实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涉及到多种能力、不同学科。

如《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就会涉及到测量、绘图、观察实物等综合能力。

因此,在网络教学中,过分受学科制约,会令老师不按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设计训练项目,从而容易造成学生使用网络工具的片面性,养成孤立地观察和思考复杂上午事物与过程的不良习惯。

2、座位与教室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

网络虽然神奇,但终究只是众多学习工具中的一种。

在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从信息海洋里提取有用的资源。

但是怎么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有多种方式。

不少教师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师上课,并不一定就能教会学生用好网络。

如运用网络学习《星空》一课,学生找到有关资料后,一定要在实际的夜空中观测繁星,才能真正感受到星空的魅力所在;一定要亲手画一画,才能辨别星座之间的巨大差别;甚至一定要亲身试一试,才能体会到星空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然后当孩子们用计算机完成答卷、制作作品或者进行交流时,就会有较深入的了解。

因此,绝不能把运用网络学习的范围圈定在座位与教室之间,要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

3、课件控制了学生的研究过程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制作的课件,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为学生运用网络工具学习架设了桥梁,铺平了道路。

但课件过于集中的资源和有条理的思路从某种角度来说,完成了一部分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有益。

而且,同样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让孩子走走不同的路,然后比较其中的差别,选择最有效的办法。

课件中往往过多的渗透了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学生的机会就少了。

三、几点建议

在教学中怎样做比较有利于指导学生正确掌握、高效运用网络这个学习工具,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呢?

1、综合性学科设计引进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需要打破教材之间径渭分明的界限,将综合性学科设计引进来。

所谓综合性学科设计,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将不同学科相关因素融合起来的教学设计,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更充分的发挥网络信息密集的特点。

例如,在小学语文、社会、自然等学科教育中有很多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的文章,语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社会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自然从地理、生态的角度分别介绍里他们的特点。

在网络上,有关的资料也非常多,我们就可以设计相关的系列主题进行教学,如〈〈五岳行〉〉、〈〈神奇的河流〉〉、〈〈瀑布大观〉〉、〈〈我当小导游〉〉等。

教学设计可以〈〈五岳行〉〉为例。

首先让学生围绕五岳的风光、民俗、历史等方面进行选题、分组;然后分别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每组同学根据选题需要,选择、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小论文,可以配上一定的图片等;最后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相近选题的同学,通过E-MALL交流意见。

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合作精神,初步培养了学生利用IE工具浏览、查询网上信息、下载和保存网上信息、利用E-MAIL工具在网上发布信息、交流信息等能力。

2、让自由、开放成为网络课设计的特点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要做到这三点,网络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一个自由、开放、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的网络课堂更为重要。

例如〈〈镇江变了〉〉为题组织学生寻找有关的信息资源,上网、读报、询问、观察,让孩子们走出课堂看一看、听一听、谈一谈、写一写,这样就将生活、课堂、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3、将丰富、有趣的资源推荐给孩子

网上儿童可利用资源的匮乏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国内网站的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应利用校园网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较好的网络资源环境。

(1)随时关注网络新资源的出现,定期在校园网上向师生推荐好的网站资源。

(2)改编一部分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让孩子能用起来。

(3)翻译介绍优秀的国外网站。

(4)制作一定的课件。

(5)搜集大量有用的光盘资料。

(6)尽可能的与外校、外区保持资源共享。

网络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一种途径,以往,我们曾过多的考虑怎样教,其学生怎样学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