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5844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库86名校含答案解析

1.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答案:

A

解析:

课外活动是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2.“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是一种()。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直接回忆

D.追忆

答案:

B

解析:

由“自由联想”或“触景生情”引起的回忆属于无意回忆,因为它是自由、自发的。

3.早晚时间被充分利用,晚上的学习效果优于白天,这是由于白天受()干扰较多。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答案:

D

解析:

晚上的学习效果优于白天,是因为晚上的学习仅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白天的学习则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抑制的干扰。

4.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

C

解析:

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下位学习。

5.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

“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能说明我没有能力。

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

”这是()防卫机制。

A.合理化

B.反向

C.补偿

D.压抑

答案:

A

解析:

成绩与能力并不直接挂钩的判断具有合理性,因此是合理化判断。

6.“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

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答案:

C

解析: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7.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患型

答案:

D

解析:

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这种学生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

8.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

A.15

B.20

C.30

D.60

答案:

D

解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

9.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

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民事责任

D.行政和刑事责任

答案:

C

解析:

我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0.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A.道德信念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价值内化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答案:

D

解析:

品德形成的标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1.学习法语后会对英语的运用产生干扰,这是属于()。

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同化性迁移

答案:

B

解析: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法语学习对英语应用产生干扰,而不是促进,故选B。

12.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答案:

C

解析:

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

爬山法是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逆向工作法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13.婴儿打过几次针,看见白衣人就会有躲避或啼哭的反应,这是一种()。

A.非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生来的反射

答案:

C

解析:

婴儿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14.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

B

解析:

多血质气质类型的特征是:

强,均衡,灵活。

15.根据某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是一种()。

A.心理定势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答案:

B

解析:

刻板效应就是把某人归为某一类别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个类别的特征。

16.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答案:

C

解析: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内涵越少,外廷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发生变化。

17.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华生

D.斯金纳

答案:

D

解析: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联结”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他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一反应心理学”。

1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

B.超限抑制

C.消退抑制

D.倒摄干扰

答案:

D

解析:

倒摄干扰,又可称为“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9.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布鲁纳

C.班杜拉

D.斯金纳

答案:

A

解析:

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和研究。

他以首谒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

20.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答案:

C

解析:

所谓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也是自我强化。

21.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l905年编制。

A.S—B量表

B.斯坦福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比纳量表

答案:

A

解析:

世界上最著名的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2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

A

解析: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门学科各自具有固定的逻辑和系统。

2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答案:

A

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24.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

这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连续性

答案:

A

解析:

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如认。

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25.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形式存储。

A.声音代码

B.视像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代码

答案:

A

解析: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26.教师提供课题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属于()。

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答案:

B

解析: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

根据题意,该题选B。

27.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教育专业素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答案:

B

解析: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8.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答案:

C

解析:

班级民主管理,是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29.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答案:

B

解析: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0.“学而时习之”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

D

解析:

“学而时习之”强调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体现的是巩固性原则。

3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答案:

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2.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答案:

A

解析:

1632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33.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一一“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答案:

C

解析:

我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34.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

A.同步发展

B.优先发展

C.快速发展

D.共同发展

答案:

B

解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3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36.当学生违反纪律时,老是抱怨我们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

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解释。

A.正强化

B.负强化

C.给予惩罚

D.消退

答案:

A

解析:

强化物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会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故正确答案为A。

37.小李在练习“国标”时,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

A.非建议反馈

B.内在反馈

C.延缓的反馈

D.外在反馈

答案:

D

解析:

外在反馈是反馈方式的一种,外在反馈是通过对行为结果的知悉而实现的反馈,而内在反馈是通过内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而实现的反馈。

“国标”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属于外在反馈。

38.德国邓克尔发现:

人看到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进而影响问题解决。

这一现象称为()。

A.定势

B.功能固着

C.问题表现

D.知识结构

答案:

B

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某一物体在一定场合下,被作为起特殊功能的工具使用后,再在其他场合起其他功能的工具作用就变得困难的现象,也就是只能看到一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有的功能的现象。

该现象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次发现并加以验证。

该现象对创见性地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39.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学生实践

B.思想政治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答案:

D

解析: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40.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答案:

A

解析: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41.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属于()。

A.参与式

B.监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答案:

A

解析: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42.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

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C.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

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答案:

C

解析:

一般认为,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道德认识或称道德观念,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43.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答案:

A

解析: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

感觉适应是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

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4.人的认识的倾向性是()。

A.兴趣

B.需要

C.动机

D.理想

答案:

A

解析:

兴趣是认识倾向的表现形式,是个性发展最现实、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

45.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答案:

B

解析:

在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10至20岁)的第一个阶段为好孩子定向阶段(或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一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故正确答案为B。

46.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的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答案:

D

解析: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视象和声象的形式存储。

47.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答案:

B

解析: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是又不同于意识。

它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因此,注意两个基本特点是:

指向性与集中性。

48.“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答案:

B

解析: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一种心境情绪的表现。

49.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答案:

A

解析:

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源,指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是由行为者本身的力量所决定的,如天资、能力、心境、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因素是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

因此排除C、D项。

(2)稳定性,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稳定的因素指那些能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不稳定的因素是那些容易变动的因素,如心境、运气等。

(3)可控性,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他人的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韦纳又把人们的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综上所述,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能力。

5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答案:

C

解析: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