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5405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docx

高中生物必修1及2及3

高中生物必修1。

2.3.

4、细胞质膜产生了新的抗原癌细胞丢失了质膜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经修饰膜上的原有抗原而产生了新的质膜抗原,即“MHC-抗原”复合物。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总结-----基本概念

(1)杂交是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产生后代,从而产生继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

测交是用一个隐性基因型个体去和一未知基因型个体交配,来探知未知个体的基因型。

二者目的不同。

(2)纯合子:

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例如:

AA,aa(3)杂合子:

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个体。

例如:

Aa(4)性状:

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

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在孟德尔以后的遗传学中把作为表型的显示的各种遗传性质称为性状。

在诸多性状中只着眼于一个性状,即单位性状进行遗传学分析已成一种遗传学研究中的常规手段。

显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另指显性等位基因支配的性状。

隐性性状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在子一代没有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

如豌豆的纯合高茎亲本与矮茎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都不是矮茎的,这个矮茎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5)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还有,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

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6)性状分离:

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例如,以纯种开红花的豌豆与开白花的豌豆杂交,杂种一代(F1)的全部植株都是开红花的。

让F1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得到F2个体,其中约有3/4个体开红花,约有1/4个体开白花。

这种在杂种后代中显出不同性状(如开红花和开白花)的现象,就叫做性状分离。

分离出来的就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遗传定律

(1)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律。

-----生物的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并且都是成对存在的;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

-----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哺乳动物为例):

卵子来自女性的性腺卵巢,是女性生殖细胞,是一种无色半透明的只有针尖大小的圆球形细胞,重量为百分之一克。

女子到了青春期,在脑垂体所分泌的激素刺激下,卵巢在每个规则的月经周期内,都有一个成熟卵子排出。

排卵时间在月经周期的第13-15天之间,一般不能在短时间内多次排卵。

排出的卵子只能存活12-14小时,此时如未能受精,往往随月经排出体外。

如与精子相遇,即在宫内发育,成为生命的开始。

精子是男性生殖细胞,由男性的性腺睾丸所产生,状如蝌蚪,前面是一卵圆形的头部,后面有一根呈丝状的小尾巴,依靠小尾巴的摆动,使精子以惊人速度向前移动。

男性的睾丸是制造精子的“工厂”,左右各有一个,每个重10-20克,质地中等,呈椭圆形。

如果睾丸的体积小于11立方厘米,质地像人的嘴唇那么柔软,常提示睾丸功能不良。

睾丸中的曲细精管是生产精子的基地,从精原细胞发展成为精子,大约需要74天左右,成人每克睾丸组织一天约可产生精子1000万个。

-----受精作用: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

尾部留在外面。

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回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受精时雌雄配子(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受精过程包括5个阶段:

1、精子穿过放射冠2、精子穿过透明带3、精子进入卵黄

(1)皮质反应

(2)卵黄膜反应(3)透明带反应4、原核形成5、配子配合-----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者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无性生殖的方式有: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

(2)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相比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从进化的观点看生物的生殖方式是由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的过渡。

人是有性生殖,因为人是有性别的。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人类大约有几万个基因,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它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基因)的物质,在显微镜下呈圆柱状或杆状,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龙胆紫和醋酸洋红)着色,因此而得名。

在无性繁殖物种中,生物体内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一样;而在有性繁殖物种中,生物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成对分布,称为二倍体。

性细胞如精子、卵子等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只是体细胞的一半。

哺乳动物雄性个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对为XY,雌性则为XX。

鸟类和蚕的性染色体与哺乳动物不同:

雄性个体的是ZZ,雌性个体为ZW。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相同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

细胞分裂间期是染色质,分裂期是染色体。

-----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

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

在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

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遗传方式相似。

红绿色盲在某个家系中的遗传情况。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

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祖先从未有的新性状。

-----人类遗传病:

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的特征.因此,遗传病具有由亲代向后代传递的特点.这种传递不仅是指疾病的传递,最根本的是指致病基因的传递.所以,遗传病的发病表现出一定的家族性.父母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里携带的致病基因,通过生殖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可能把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

-----基因工程及其运用定义:

通过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从而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

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DNA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

原理:

基因重组应用:

在生产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食品;在环境保护上,基因工程做成的DNA探针能够十分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在医疗方面基因治疗即是基因工程的一种技术方法。

此外运用“DNA探针”检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及遗传缺陷,不但准确而且迅速,在医疗上也应用广泛;在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方面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内,让它们产生相应的药物,不但能解决产量问题,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就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前者指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用会退化,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它经常吃高处的树叶的结果。

后者指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如脖子长的长颈鹿,其后代的脖子一般也长。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要点

(1)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2)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4)意义:

拉马克最早提出了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对于人类科学认识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缺陷:

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②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是错误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过度繁殖: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

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

但事实上,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也从没有增加到那样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远远超过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达尔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争。

(2)生存斗争:

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

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

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

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

(3)遗传和变异:

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

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

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

(4)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

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需要强调的是: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意义:

①它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对原因作出合理解释;②它解释了生命现象统一性原因;③它指出生物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促进了各个分支学科发展;④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缺陷:

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进化与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是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引起性状变化程度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物种形成是指一个物种发展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突破物种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这其中不仅包括漫长的时间,较明显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变化,还应包括生殖隔离的存在。

因此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3)物进化的方向: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必修3》必记知识归纳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

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

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双向的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

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21、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注意其区别)23、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24、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26、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7、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8、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29、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30、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32、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3、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3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5、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36、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7、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大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常呈镶嵌分布。

3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类型:

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

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4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42、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43、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6、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

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9、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0、物质循环的特点:

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5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行为信息。

52、物理信息的来源:

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5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概括为:

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延长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人工控制光周期,早熟高产);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55、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

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

56、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7、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58、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9、不仅在生物群落内部,而且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6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6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多样性。

6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6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64、就地保护:

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65、迁地保护:

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6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67、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6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69、设计实验的三步曲:

共性处理(注意分组、编号)、变量处理(平衡无关变量)、结果处理(要给出可操作定义,即衡量因变量的方法)。

 

促进 作用 

抑制 促进 

作用 抑制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7、来源:

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

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