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978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

一、圆柱和圆锥

1.1面的旋转

1.2圆柱的表面积

1.3圆柱的体积

1.4圆锥的体积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2.1变化的量

2.2正比例

2.3画一画

2.4反比例

2.5观察与探究

2.6图形的放缩

2.7比例尺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中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现在让我们做了实验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选择你身边的一样物品,让它动一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1、点动成线如果把这个小球看成是一点,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

(曲线)能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吗?

板书:

点动成线

  2、线动成面如果把这枝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的轨迹形成了什么?

(面)概括起来就是:

线动成面

  3、面动成体如果把这本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

(旋转)板书。

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体,也就是说:

面动成体。

  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小结:

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课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

  二、新课

  1、以前我们学习过那么平面图形?

(学生回答老师贴图)

  2、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

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并和同桌说一说。

  3、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

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

每组的黑袋子里有一些平面图形,请大家选择好以哪条线动轴旋转后贴在圆棒的双面胶处,然后旋转,最后把你的发现记录在汇报单上。

  4、小组活动,操作记录

  5、同学们,我们就做到这,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老师贴图。

  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根据刚才这些同学的汇报,你又想说些什么?

  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

  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

  6、小结:

看!

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圆柱体。

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课件)

  7、在这些立体图形里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请大家打开书进一步来了解它们。

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

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8、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

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圆柱体和圆锥体已经很熟悉了,那接下来薛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1、实物判断:

是不是圆柱体?

说明理由.

  2、教材四页习题。

  3、开放题。

  A、下列图形旋转后会形成哪个立体图性?

  B、下列哪个塞子既能塞住甲盒又能塞住乙盒呢?

  四、总结

  同学们,看!

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啊!

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

分别是、和。

  2、底面是形,它的面积=。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形。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和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和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

(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

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

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帽子的侧面积=

  ②帽顶的面积=

  ③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

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习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习本节课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最大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

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

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

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

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

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

用这种方法还行吗?

怎么办?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

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

(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

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

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

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

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h=4cm

(2)r=1cmh=5cm(3)d=6cmh=10cm

  2、算一算:

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

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2、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

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

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

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

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

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

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

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

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

(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

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

函数的定义通常有两种:

即变量说和对应说,变量说便于从宏观上动态地把握,对应说便于从微观上静态地认识;函数常用的表示方法有:

语言描述法、解析式表示、表格表示和图像表示。

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渗透”,教师应创设“变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本性,让学生于变中把握不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变化的量”是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的一节准备课。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预测未来,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就是两个重要函数。

对函数的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表明:

对于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非正式的开始,丰富早期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前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量,有些变量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材在“变化的量”这一课中,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变量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体会函数思想。

  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变化的量,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不再觉得抽象难懂,也有利于学生函数思想的形成。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函数内容的学习从实际背景和生活经验开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逐步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拓展,小学主要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初步模型,到中学逐步上升到严谨、抽象的数学概念。

  2、学生情况分析

  其实以前学生学习的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和单价、数量、总价等)、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以及五年级和六年级上学期的看图找关系,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虽然学生有了一些变量的生活经验,但是从数学的角度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能感悟多少呢?

为此,我对六(5)班37名学生做了前期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试题:

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水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记录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20

22

25

30

40

50

63

75

85

96

100

  

(1)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2)说一说水烧开之前水温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吗?

试着写出几个

  测试结果分析:

(1)回答只有水温一个量变化的

(2)不能描述水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升高的

(3)举例直说事物名称没有描述关系变化

8人

8人

15人

占全班22%

占全班22%

占全班41%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正如开始我们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里,学生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如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物价的变化、季节的变化、身高体重的变化等。

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及变化规律,不能感悟到很多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学生还没有从常量的世界进入奥妙无穷的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因此更加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说明

  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

分类以比较为基础,比较是分类的前提,分类是比较的结果。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本节课将在“分类辨析”中比较,使学生对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解“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认识,知道可以多种形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导语:

儿子过7岁生日时,我们为他点上了生日蜡烛,过了一会儿,我儿子突然喊起来:

“妈妈,我发现蜡烛越来越短了!

”我随口说道:

“当然了,蜡烛燃烧的越多,剩余的自然就越短。

  这个情境中有没有哪两个量变化关系特别密切呢?

  2、你能举出一个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例子吗?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变化的量)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变化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变化的量。

(板书:

变化的量)

  

(一)初步感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量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变化的量的例子,请你看一看每一个情境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请针对你感兴趣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根据变化的趋势分类

  我们发现刚才的每个情境中都存在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会随着发生变化。

这些情境中有的量的变化关系具有共同的特点,请你尝试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

将同类的序号填在表格内,并简单写写每一类的特征。

  小组汇报,[板书分类序号、特点]

  小结:

小明的体重和年龄的变化实际是有规律的,只不过规律不明显,受是知识和方法的限制,我们现在还研究不了,将来到了高中,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骆驼的变化呈现周期性规律,1个周期就是24小时。

  (三)深入研究递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继续深入研究变化的量,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刚才,我们将1和2分成了同一类,虽然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让我们来一起深入研究一下这两组(一增一减)变化的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作业纸)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再整体观察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

从表格和图象两方面阐述,

  小结:

从表格中的数据能看出,同样是一增一减,燃烧长度和剩余长度是和不变(课件)。

分的杯数和每杯的量是乘积不变(课件)。

  从图象中也能看出这两种关系(课件)。

并且同学们还发现蜡烛燃烧是有尽头的,图象是一条线段。

而水是分不完的,图象无限趋近横轴,但不与横轴相交。

  看来在变化的量中,还有不变的量,这个不变的量,决定了两个变化的量的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变化趋势。

  2.总结方法

  我们刚才观察两种变化的量时,你们都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的研究呢?

他们有什么优势呢?

(图象直观,便于观察整体的变化趋势,表格准确,可以借助数据进一步计算深入分析)

  三、机动:

对“同增”类的分析

  刚才在分类时候,大家都同意将34分成一类,认为两个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的,你打算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呢?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材料,小组合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四、小结全课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问题吗?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