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
《初一《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初一《物质的酸碱性》教学设计_八年级物理教案_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碱和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确认某些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的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4、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酸碱性强弱测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的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四、教具:
相关实验器材及器具,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
教学方法:
探究式(五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
七、教学过程:
、酸性物质1、引言:
钢铁、化肥、塑料、食品、药物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用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
如:
人的胃液里就含有胃酸—盐酸,没有它,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消化各种食物;若胃酸含量过多,又容易得胃病,需用含碱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设疑激趣:
(1)你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还有哪些认识?
(2)你能说出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吗?
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说对相当一部分(鼓励之)。
3、实验:
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一下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每一探究小组学生闻一闻食醋的气味。
回答:
有酸味。
4、讲解:
(1)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飘进鼻孔来,同时告诉学生:
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都不能用鼻子直接闻,更不能用嘴尝,这是一个操作规范。
(2)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它有酸味,具有酸性。
(3)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它们是常见的强酸。
5、提问:
你们吃的水果中哪些有酸味呢?
学生回答后指出这些水果中均会有一些不同的酸性物质,所以有酸味,但酸性不是很强——叫弱酸性物质。
6、实验:
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一学生闻闻有没有酸味,回答:
没有。
但二氧化碳也是酸性物质(下面的实验验证),因此指出并非所有含酸性的物质都有酸味。
7、实验:
课本P141的浓硫酸强腐蚀性实验演示,得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浓硝酸也有强腐蚀性。
8、讲解:
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
、碱性物质 出示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一些碱性物质:
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
1、读图:
P141图4-50、图4-51,认识一些强碱和弱碱性物质。
2、设问激趣:
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的工人师傅用是的什么药品吗?
(讨论:
大多数不知道) 3、探究实验:
P142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
4、问:
现在你们知道刚才提的问题了吗?
(答:
知道,是碱性物质。
教师指出:
大多数是纯碱) 5、归纳:
某些碱性物质有一定的去污能力,可作洗涤剂。
但强碱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
、物质酸碱性的测定Ⅰ、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出示紫色石蕊试液,叫学生拿出探究小组桌上的石蕊试液,请他们辩别颜色。
1、探究实验:
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盐酸和石灰水中;二个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二氧化碳气体和橘子汁中;剩余探究小组做石蕊试液滴入各种不同的洗涤剂中。
2、探究结果汇报:
(表扬)3、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实验现象差异性和共同性得出: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Ⅱ、用PH判断物质酸碱性的强弱1、探究小组讨论:
使用石蕊试液判断物质酸碱性的优缺点。
2、讲解:
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必要性。
3、课件演示:
“由于土地的盐碱化和酸雨造成的危害”。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演示:
用PH试纸测定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方法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介绍。
5、探究实验:
请各探究小组分别测出下列物质的PH值:
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10%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等(教师巡视,帮助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
6、探究结果汇报。
7、讨论:
从上面实验中你们能归纳出哪些有规律性的知识?
8、阅读P143-144找出规律。
9、实验P144:
一半探究小组做1-5,另一半做6-10。
10、结果汇报。
11、阅读P145:
“我们身边物质的PH”。
、小结:
酸性物质 酸 含酸性的物质 石蕊试液呈红色PH石蕊试液呈蓝色PH>7 含碱性的物质 碱(溶液) 碱性物质 两类基本物质
、巩固训练:
1、用PH试纸测定自己唾液的PH是多少?
2、某物质的溶液用PH试纸测试显红色,若滴入石蕊试液,此时石蕊显 色。
3、纯水、食盐水的PH= 7,呈 性。
、作业布置
“光的传播”教学案例 山东邹平好生初级中学科研处李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生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粉笔末)、果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课前启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2、导入新课
师: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
(学生谈感受)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传播》。
3、新授
(一)光源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生:
结合图2.1-1天然光源和图2.1-2常见的人造光源,阅读课本。
然后讨论交流。
师:
是的,是从光源发出来的。
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生:
讨论交流。
师:
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把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
(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
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
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
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
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
师:
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学生甲:
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
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
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乙:
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学生丙:
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学生丁:
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
又照射果冻,还是看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
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
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
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
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
师:
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
讨论交流。
师:
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
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呢?
生:
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
很好。
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且是均匀的。
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师:
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
我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
师:
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
这样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上的简单之美。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里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生:
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师:
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哪些常见的光现象呢?
生甲:
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壁上产生影。
生乙: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丙:
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
很好,
[1] [2] 下一页
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
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
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
(加强感性认识)
(五)光的传播速度
师: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生甲:
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乙:
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
光速是很大的。
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
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
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四、回顾反思
师:
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生: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交流总结──得到结论──结论应用。
师:
是的,刚才我们经历的探究过程,正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走过的路程,所不同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走过的弯路更多,付出的劳动更艰辛。
五、课堂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讨论交流。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
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
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七、布置作业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上一页 [1] [2]
“汽化”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童丽瑾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二学生,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本节课共有实验八个,大多是学生亲自动手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汽化现象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认识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5.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6.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物理现象的物理道理。
教学准备
一、电教器材:
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二、实验器材:
烧杯、温度计、火柴、自制三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棉线、热水、手表、小塑料、酒精、纸盒、玻璃板、酒精棉球。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
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教师:
“液体”到哪里去了?
学生:
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去了。
实验:
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教师:
酒精到哪里去了?
学生:
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
实验:
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学生:
塑料袋瘪了,酒精又回来了,袋中气态的酒精又变成液态的酒精。
教师总结:
物理学把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这节课我们首先研究汽化现象。
新课教学
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汽化现象的实例。
如湿衣服晾干、水壶里水烧开、打火机打火、使用液化石油气、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洗过的头发用吹风机吹干等等,再通过讨论对汽化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出汽化现象可分为两类,蒸发和沸腾。
一、探究水的沸腾
1.提出问题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对沸腾现象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迫切希望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一现象。
教师:
水沸腾的现象也许大家都见过,但是否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学生甲:
水沸腾有什么特征?
学生乙:
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丙: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
2.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猜想一下问题的答案。
①水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③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④水沸腾过程中,如果继续加热,温度升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3.设计实验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选样器材,并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要缩短水沸腾前加热的时间,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用
[1] [2] 下一页
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案:
①烧杯小一些,加热水少一些;
②烧杯上加一带孔的纸盖;
③将普通酒精灯改为三芯酒精灯。
4.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观察。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
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⑤水沸腾时,烧杯里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否透明?
5.分析与论证: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及图表分析,总结归纳出水沸腾的条件及规律。
①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③沸腾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6.讨论和交流
学生甲:
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是100℃而是96℃?
各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不太纯,气压的高低,温度计不太标准等都可以影响水沸腾时的温度。
学生乙:
当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沸腾并没有立刻停止。
讨论结果:
沸水吸收了石棉网的余热,所以水沸腾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二、沸点
教师:
刚才从实验中到液体沸腾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我们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沸点表,总结得到:
1.不同的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2.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是100℃。
3.同一种物质的沸点与气压的高低有关。
应用沸点的知识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①能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②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烧水吗?
为什么能用纸锅烧水?
学生分组实验,用纸锅烧水。
三、蒸发
教师引导学生将蒸发现象和沸腾进行比较,总结得出: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水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一)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
天气晴朗时,洗过的衣服很快就干了,阴雨天洗过的衣服就不容易干了,说明蒸发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2.猜想:
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
要使洗过的衣服干得快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
衣服应展开并放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干得快。
教师:
思考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影响的因素可能是温度高低、空气流动快慢……
3.实验探索
器材:
两块相同的铁片、酒精灯、水、酒精、滴管、小扇子、酒精棉球。
学生应用现有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分组实验。
【实验一】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给其中一块微微加热,用滴管在冷、热铁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稍等片刻发现加热过的金属片上的酒精先干。
结论: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
【实验二】取两块相同的铁片,用滴管在铁片上分别滴一滴酒精,将一块铁片上的酒精摊开,稍等片刻,表面积大的酒精先干。
结论: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实验三】取二块相同的铁片,用酒精棉球在铁片上涂上两个大小相等的印记,用扇子(或垫板)给后涂的印记扇风,扇一会儿会发现后涂的印记反而先干。
结论:
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上方空气流动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得出: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4.想一想
①为什么装入保鲜袋中放进冰箱的蔬菜就能保鲜?
②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当地人们利用处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探究蒸发是否需要吸热
1.提出问题
液体沸腾需要吸热,液体蒸发需要吸热吗?
2.实验探究
【实验1】用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在手背上擦一下,手背感觉凉快。
【实验2】取一温度计,读出温度计的读数,在温度计的液泡上包上酒精棉球后,温度计示数减小。
3.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说明: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①夏天
[1] [2] 下一页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u 课型:
新授课u 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u 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u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师:
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
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
(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约 4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2.讲述:
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
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
“声音的特性”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 (约16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演示:
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
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还能分辨高低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
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
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吗?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