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3409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方剂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方剂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方剂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方剂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docx

《方剂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docx

方剂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5.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6.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7.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8.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特殊的治法

急下存阴法:

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

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

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桂枝汤(桂枝+芍药)

滋阴疏肝法:

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

滋阴潜阳法:

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

——镇肝熄风汤

补气活血法:

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

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

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

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外而解的治法。

——青营汤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

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

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

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

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

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芍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

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

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

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

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致的出血证——黄土汤理中丸

凉血止血法:

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

凉血兼散瘀。

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

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

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

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

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

——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

即滋肾养肝。

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

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症。

——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

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

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

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

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

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

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

四逆散

益气渗湿:

参苓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

败毒散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

——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麦门冬汤

名词解释

方剂:

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方剂学: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

治疗的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君药:

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主病之谓君)

臣药:

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

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

(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

使药:

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

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

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营卫不和:

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

病理状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

——桂枝汤

热结旁流:

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

--大承气汤

脾约:

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祛风剂:

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

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半夏厚朴汤

凉开:

即清热开窍。

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制性存用:

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凉燥:

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杏苏散

甘温除热法:

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虚发热

温阳止血:

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

——理中丸

协热下利:

表邪未解。

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湿热泄泻证——葛根黄连黄芩汤

滋水涵木:

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

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病证。

菊杞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喑痱:

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

地黄饮子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道所致暗痱证(虚)

轻宣润燥:

轻宣辛散药+润燥=治疗外感燥邪(凉或温)桑杏汤杏苏散

简答题

1.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

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

麻杏甘石汤:

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

温脾汤:

附子与大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

2.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

清心除烦。

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3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

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

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又防苦燥渗利伤阴.

4.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点:

(1)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

(2)益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5.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

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

6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3,痰饮

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发狂证4,热厥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2,阳虚失血3,小儿慢惊4,病后喜唾涎沫5,胸痹6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组方原则

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

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而且具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大承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小柴胡汤:

君:

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

(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效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

君:

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

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

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补阳还五汤:

君:

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

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

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

赤芍,桃仁。

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平胃散:

君:

苍术——燥湿运脾

臣: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

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

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藿香正气散:

君:

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

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

佐:

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五苓散:

君:

泽泻——渗湿利水

臣:

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

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二陈汤: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

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

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阳和汤:

君:

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

肉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

佐:

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以散结消肿

佐使:

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

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

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

亦是治疗肺寒痰喘咳的良方。

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

b.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

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归脾汤-------天王补心丹

均有补心血安心神之功,皆可用于心血不足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a.天王补心丹:

、重在滋养心肾之阴血兼清虚热,用于心肾阴血虚少、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失眠多梦、健忘心慌、伴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b.归脾汤:

重在益气健脾兼以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症见食失眠多梦神疲食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亦用于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4、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

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者。

a.四君子汤:

重在益气补中,并能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

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

b.补中益气汤:

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泄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c.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中培土生金,功善渗湿止泻,为“益气渗湿”代表方,临证多用治泄泻或咳嗽咯痰色白,气虚夹湿泄泻或咳喘。

8、理中丸------四君子汤

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均可治脾胃气虚之证。

临证均可见气短体倦、食减便溏或泄泻、舌淡苔白、脉虚之证、

a.理中丸:

以干姜为君,侧重于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为治中焦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

亦主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睡涎沫、胸痹等病症属中焦虚寒者。

临证以脘腹冷痛、畏寒肢冷、不欲饮食、便溏泄泻、脉沉细等为特征。

b.四君子汤:

以人参为君,重在补脾益气,为补气的基础方剂。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证。

临证以面色恍白、气短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脉虚等为特征。

9、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厥逆之证,但三方用药主治皆不同。

a.四逆散证乃热邪内传少阳,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所致,属热厥轻证,功效着重于通解热邪,还可以治肝脾郁滞证,有疏肝理脾之功效。

b.四逆汤证是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属寒厥证,功效着重回阳救逆。

c.当归四逆汤证则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所致,功效着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凉开三宝的比较

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发热、烦躁、神昏谵语、舌降苔黄数等热闭证。

a.安宫牛黄丸寒凉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及小儿痰热惊厥。

b.紫雪寒凉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

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c.至宝丹寒凉性最小,清热解毒力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之神昏谵语、痰多气粗、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

6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

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

a.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

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b.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

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

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

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

13.五苓散——猪苓汤

均有利水渗湿之功。

有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证。

a.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

主治水热互结,邪气伤阴致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日心烦等证。

b.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

14.真武汤-----实脾散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沉等阴水证。

a.真武汤偏于温肾利水,主治肾阳虚之水肿。

症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者。

b.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兼行气导滞之功,主治脾阳虚水停气滞之水肿。

症见胸腹胀满、食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