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解读第一层:
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课文导入
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
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
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
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等。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
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
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四、品读课文
1.解题:
【问】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
其主语是什么?
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
其中橡树象征什么?
木棉象征什么?
【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2.听朗读(要求:
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
3.齐读。
(要求: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
4.男女生分读
5.自由朗读。
(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师:
请你随着音乐轻读,想想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明确:
不,这些都还不够。
师:
“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
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分成两部分。
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6.解读第一层:
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1)男生或集体朗读第一层。
(2)师问:
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
明确: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相关知识:
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
“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3)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明确:
一方攀附:
A.先显示“凌霄花”图,问:
“好看吗?
”(好看)
B.于是它也很骄傲,炫耀自己。
那么在作者看来,它有没有资格骄傲、炫耀?
(没有,因为它的生存方式是“攀援”,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
)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
(“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
今天,“傍大款”者还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
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不做靠男人发光的女人。
女人不能再是月亮。
单方痴恋:
A.放小鸟画。
B.这是一只可爱的灵巧的小鸟,但是它只知道在绿荫下跳来跳去,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却不知道在绿荫外面还有可以让它展翅高翔的自由天空。
C.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
(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
一味奉献:
A.放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画。
B.这是一泓清泉,它给人们送来清凉,在炎热的夏天,看到这样一泓清泉,是会让人心旷神怡的,但是为什么作者连这样的清泉也否定了?
(因为它所采取的态度是“长年送来”)
C.提示:
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
“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
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
(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
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牵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透露的:
夏小雪和钟锐是大学同学,后夏为了支持钟的事业和照顾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很称职的“贤妻良母”,但这时,钟觉得与妻子缺少共同语言,于是感情不和,终至离婚。
后小雪重新找回了自我,此时她又具有了吸引钟的魅力,使钟希望与她再次牵手。
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D.险峰甘愿作他人的陪衬,也是爱的给予者、奉献者形象。
E.对于日光、春雨作者是否否定?
——从字面看似乎没有否定,其实是有否定的(从“不,这些都还不够”看出),把它补充一下: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四季射来炽热的光焰),甚至(也不止像)春雨(遍洒你的枝叶,浇灌你的心田)。
五、教师小结:
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
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
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六、作业:
课后一到三题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求的爱情观
师: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女生朗读第二层。
2.理解意象“木棉”。
师:
诗人在这一层里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丝、蒲苇、水,比方有一首歌里这样唱道: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从传统意象来看,好像水更能表现出女人的阴柔之美,作者为什么单单用木棉来象征女性?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
水虽然能表现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绕山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依赖之感,缺乏独立性;而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平等独立,又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
师:
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怎样一种特殊的关系呢?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没有他人,两人互通心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师:
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
“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师点拨:
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师问:
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师点拨:
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的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
即:
青春秀美、充满生机,既有美丽的外表,也要有丰富的内涵。
后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难以理解,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遭遇加以体会。
师分析:
中国漫漫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试图反抗,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另一部分人却没有意识到,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一样从属于男性。
现代社会依然,男女地位还不能完全平等,女性要追求平等,就要付出代价。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而“英勇的火炬”突出了女性还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英勇、顽强、热情的品质,能给人带来力量、温暖。
因此,作者认为女性除了外在美还要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
所有这些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③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象征着挫折,雾霭象征着喜悦、幸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最终是共享幸福人生的。
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
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心心相印、甘苦与共。
这种爱情才是最坚实的。
④诗的最后,诗人大声表白: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
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二、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爱情
1.学生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有什么新的认识。
注意: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爱情的认识。
(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师:
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2.教师总结:
是啊!
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
那么,我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
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三、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1.听朗读《一棵开花的树》,想象一幅画面。
(找出表现抒情主人公心理的词语,然后明确地描绘说:
“通过‘求’‘盼望’‘颤抖’‘等待’等关键词语,这个女子的形象似乎就在我们面前:
纤弱、柔美的她羞怯地守候在路旁,祈祷着,激动着,渴望着,她所钟情的人会注意到她。
席慕蓉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祈求的心情、被动的等待。
)
2.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秦观《鹊桥仙》对爱情的评说。
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经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男性的依附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本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品读鉴赏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异国情趣,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我愿意是激流》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这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加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世界少有的至真至纯的珍宝,所以需要每个人用一生来追求和呵护,所以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歌唱。
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
《致橡树》让我们体会了独立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所的追寻的爱,领略一下战斗诗人的柔情。
二、作家作品
裴多菲:
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1.坎坷的一生:
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
他的一生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
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
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
裴多菲用民歌的形式描写人民的斗争。
他说:
“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
1847年裴多菲与森德莱尤丽亚结成伉俪。
)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三、整体感知
(一)品读节奏美:
1.指导:
诗歌是感情的河流,得用心来吟诵。
(1)诗歌的结构——重章复沓
(2)强调式读法——情感:
重读——厚重而饱满
舒缓——平和而安详
加速——激越而奔放
轻柔——甜美而舒畅
学生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
2.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注意其情感处理。
(点击配乐朗诵页面――注意朗诵时页面自动播放跟读)
老师小结。
【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英雄的爱情诗也是满怀温柔的,但我们在他的款款深情中也捕捉到了战士的舍己为人的豪情。
(二)品读意象美
1.诗中有哪些意象?
请给它们分类?
(重难点突破过程:
)
分类思考:
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述“我”和“爱人”?
我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2.美在何处?
(两组意象有何特点?
借助什么修辞方法?
你喜欢哪一个意想?
)
(1)比喻、对比的修辞营造的含蓄却又鲜明的意想美;组合式意想的情感丰富美。
“急流”和“小鱼”:
历经崎岖与快乐嬉水形成对照。
鱼儿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急流在崎岖小路上的跋涉是艰辛痛楚的。
小鱼是被呵护的对象。
“草屋”与“火焰”:
草屋甘受风雨的打击,是要保护屋中的炉火:
火焰在炉火中燃烧,反过来给屋内带来温暖。
火焰也是奉献者。
“破旗”与“夕阳”:
云朵、破旗是悲壮的追随者,而夕阳恒在。
彼此无私的奉献形象深刻而具震撼的力量。
最终是精神世界的升华。
从小鱼的悠游到夕阳的辉煌,其实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男性气质的刚劲而略带苍凉的事物。
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这是一组带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
这两组意象层层递进,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这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再者诗人通过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对比表达了他以牺牲自己而由衷地奉献为核心的爱情观。
有人评价:
此诗的妙处在于对每组意象的抒情主体与客体的精心选择
(2)变化、应和、流动的韵律感。
本诗表现形式上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的特点,同一个意思反复咏唱,这样不但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情感,而且造成音乐的旋律美。
再者,诗歌的意象有鲜明的色彩,构成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递进性排列,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在重章叠唱中,情感的变化,随层次的递进而愈趋炽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两组意象中,诗人的自喻,相对阔大高岸、荒茫粗犷,宣泄着悲壮美;爱人的意象,相对娇柔细腻、妩媚温情,表达着柔静美。
(3)层进式易于情感的渐深:
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作陪衬,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情操感人至深。
这些意象组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节比喻有其独特的新意且意象群排列组合上具有独创性。
(三)品读境界美:
把意象提升,给它一个立体的空间,让它有源头,有延展的广度和深度。
让爱人悠闲快乐——生命之源的给予
让爱人安逸幸福——生活之巢的呵护
让爱人生命长春——一生之靠的归宿
让爱人明亮辉煌——思想之火的暖照、理想之光的升华
纯洁高尚,坚贞不渝——情感之源
牺牲自己,由衷奉献——延展的广度
无私无悔,崇高悲壮——延展的深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便是明证。
当然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叠波涌浪地抒发了对爱人深挚恋情,歌颂了爱情的纯洁与高尚;其次,不妨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精忠赤诚地表现出为民族解放斗争献身的精神和理想。
故诗中的“我”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解放斗争中的战士;“爱人”可是诗人的爱侣,也可是诗人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个能为祖国、为自由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爱情的追求中也一定可以表现出同样的忠贞和执著。
【思考】诗人愿意为爱人做出一切牺牲中,他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吗?
哪里看出?
【明确】我愿意。
文学鉴赏,除形象感受外,还应注意结构的起承转合。
【思考】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
有什么效果?
【明确】“我愿意,只要”把全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串成一有机整体。
诗人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写的是一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女医生——路文婷,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3个手术后,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时,她的爱人傅家杰坐在她床前反复朗读这首诗,从死亡之中将她唤醒。
)
名言“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列宁
“我宁愿为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话〉〉:
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
“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的方法
(1)写作背景──女子为寻求真爱的觉醒书──男子为爱情奉献的坦城誓言
(2)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柔中有刚(女性视角)
——热情阳刚,深挚苍凉(男性视角)
(3)艺术技巧:
象征、对偶——对比、博喻
(4)思想主旨
明确:
此问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相似题材的诗歌,加深对《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
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这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
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个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2.交流讨论:
为什么这两位诗人在他们所写的诗中会流露出这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1)性别不同
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崇尚男权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一直处于附属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如此,在传统的婚姻爱情观念中更是如此。
《致橡树》中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些意象实际象征着女性以牺牲自身价值,降低自身人格,放弃自身追求为代价的传统爱情观。
举例:
陈世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
而匈牙利的裴多菲身为男性,会不会有舒婷写诗的那种感受呢?
(插一句:
其实,裴诗中流露的太多的男权)
(2)社会不同
中国与外国观念差异,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诗歌风格的不同。
(3)诗人主题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他的爱人尤丽亚的热恋时期,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也不同于一般爱情诗的仰慕思念,只有一种对爱的无私奉献,更是一种炽热感情的表露,对爱人的一种誓言。
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叫做“山盟海誓,海枯石烂”
思考:
你更欣赏哪种爱情观,为什么?
你怎样看待爱情?
结语:
诚挚而悲壮的宣言+深情而温柔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