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之五四运动论文.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之五四运动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之五四运动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之五四运动论文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之
五
四
运
动
论
文
题目:
五四运动论文
摘要: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
五四运动革新意义争斗
正文: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
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五四”以后则不然。
在“五四”以后,新的社会力量在不断成长、壮大。
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在这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联系,是非常之显然的。
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
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九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
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早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李鸿章面对时局之变动,感慨曰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的几十年,无论是康梁的维新,还是庚子事变,以及之后的清政府立宪、辛亥军兴、民国草创,袁氏复辟、北洋内乱等等,都可以放置到这“大变局”之下,是自1840以来时代剧烈嬗变的延续。
如果说1840年之前的中国,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那么,1840年之后的中国,这种自在的状态,则被外力所打破,而进入一种自为的状态。
在近一个世纪之内,内忧外患不止,动荡起伏不息,可谓是百年如恍然一梦。
虽有尝试和探索,但都是一种后置的、刺激下的反应,更像是巴普洛夫理论下的条件反射一样。
直到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了五四运动的呐喊,古老的中国,才真正从梦中顿然醒来,开始直面现实,究竟“怎样做一个中国人?
”、“做怎样的一个中国人?
”,开始主动地思考“中国该向何处去?
”这样的问题,之后又历经三十年,国共两党按照自己的诠释,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历经交锋与武斗,直到1949,一方胜出。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
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
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
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
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
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
如果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一次在新坛子里装旧酒的旧式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从红巾军,白莲教换成了西方的舶来品。
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和尝试,还是从康梁的维新开始。
但无论是康梁的维新还是同盟会等人的会党活动,包括辛亥军兴,这些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尝试,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的广场性的运动,而更像是一群人在屋子里的密谋。
换言之,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在当时的中国都属于少数群体,真正的青年、广大的工人、学生乃至普通的市民,是没有被唤醒的,也是没有加入到“历史推手”群体中去的。
改良或革命,都是一部分人,对于“中国”这艘大船的船长位置和航线的争夺,乘客仍然挤在下等舱内,看着“城头变换大王旗”,就像《茶馆》里所描绘的,在张勋复辟时,没有龙旗,拿纸做的来应付,辫子剪了,假辫子对付。
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
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
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
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均遭到拒绝。
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其实,在1919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了。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
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中国人也受到了两个教训:
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
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无疑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学界的宣言呼吁: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正是这个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
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的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
这时,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
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它具有辛亥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
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五四运动是一次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逐渐年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与资本主义的幻想。
瞿秋白当时就说:
对于五四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的去解释他。
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化的况味。
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
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与社会主义。
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过五日,而曹、章、陆去。
正如邓中夏所说:
““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
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结尾:
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
也是在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
五四,并不仅是青年的节日,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
倘若仅仅将其归为是一次青年的爱国运动,定为一个节日,只会缩小其内涵。
因为有了五四以及之前作为铺垫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的“中国人”意识,才真正地与这个古老的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开始直面和思考“我的中国该向何处去?
”这些,在今天,仍然应当属于黄钟大吕,发出震惊乃至刺耳的声音,而不应该淹没进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新民主主义》,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