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921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docx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7篇)-农业发展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思考

徐州市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区,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优越,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同时,徐州地处交通枢纽,物流快捷,又处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陇海线东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对开拓欧亚、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市场,搞活流通条件十分便利。

这为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有利条件。

一、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培植区域主导产业

近年来,徐州市铜山区把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化、基地化、规模化”作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奶牛奶业、设施蔬菜、优质林果和食用菌等四大产业。

同时该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环抱徐州市,拥有百万人口大市场作依托,这是该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优势。

围绕服务徐州市场、占有徐州市场、打进大中城市和扩大出口等,扩大蔬菜、花卉苗木、时令瓜果种植以及畜禽、水产、特种养殖等,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铜山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还大力推进农业“三新”工程,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装备农业,广泛应用新型成果。

(二)科技转变传统农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优势

徐州市丰县瞄准国际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战略,产品主要外销,发展了创汇型农业发展模式。

该县制订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一核三副四带”规划,即以县城为核心,促进华山、欢口、大沙河三个副中心和以丰县境内的主要干道徐丰路、丰砀路、丰金路、丰单路等为框架的四大经济带建设,因地制宜地推经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形成高效化、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

(三)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构建网络销售开拓市场

徐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副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价值发挥了“桥梁”作用。

沛县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近500个、铜山区390多个。

邳州市银杏、大蒜、板材三大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四)强化农业发展信息服务,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徐州市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建立了徐州农村工作信息网、徐州林牧渔业网、徐州农村科技信息网、徐州农业信息网、徐州农业开发网、徐州农业商务网、徐州农业资源开发网、官山镇政府网站等。

强化了农业信息服务,提高了农业信息化的水平。

二、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落后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标准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优势尚未充分挖掘

徐州市农副产品种类繁多,蔬果品种尤为丰富,如丰县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牛蒡、芦笋等20余个品种。

但这样的丰富资源并没有使其产品附加值提高,优势农产品也没有形成优势拳头产品,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乏力

表现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和金融支农乏力。

(三)农业机械装备不足

农业机械以运力为主,农副产品和畜牧养殖机械较少,现代农具更少,农业生产仍以人力和简单的农具为主,机械动力所占比例较轻。

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手里缺少资金,购机补贴资金不足,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再者,近年来石油价格一路上涨,抬高了农机田间作业成本。

(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

近年来,由于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加速,农村中年轻的、有文化的、有技能和特长的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不具备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所需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

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六)品牌带动效应有待提升

徐州市普通、初级、粗放型农产品比例大,品牌、名牌农产品所占比例小,市场占有率低,产地环境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

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三、徐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一)树立现代发展理念和现代管理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提供理念支撑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徐州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通盘考虑,认真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由弱变强。

同时,农民也要自觉学习现代知识,适应现代社会环境,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来组织生产,以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新科技、新成果;懂得经营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三农”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本支撑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投资。

目前,徐州市现代农业呈现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

一是政府宏观的财政投入,这是保障现代农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动力;二是政府宏观的政策投入,这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环境支持;三是金融资本投入,这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金融支持。

同时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逐步建立农民筹资投劳、政府持续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注重科技开发和信息化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持续突破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农业科技既能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工商三业并进,从而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作用极其重要。

所以我们要借助于政府宏观政策的倾斜,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教学、研发、推广“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

扶持建立一批有优势、有规模、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基地,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同时要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机化水平。

我们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建立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进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步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徐州市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投入产出率的双重偏低,一个不容掩盖的原因就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先天发育不足与后天优化滞后。

培育新型农民应侧重于这几个层面:

一是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利用义务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二是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指导,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流动配置,全面提升农民的市场竞争素质与市场开拓能力;三是主动探索创业农民培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资本投入,培养与造就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能手,全面提升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基础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加强高效产业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高效农业投入大,风险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保险机制。

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六)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市场支撑

根据徐州市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兴办和扩建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产地市场、专业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加强信息和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信息网,加快与省内、国内其他农业信息网的衔接。

搞好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质量信息、新品种开发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的搜集、研究、分析预测和发布传递,切实做到根据市场导向引导生产、指导营销、规避市场风险。

高度重视农产品销售工作,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举办各类交易会、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促销活动,不断扩大销售半径,拓展农产品交换空间。

要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要不断拓展农业服务内涵,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有效的社会化服务。

要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

政府还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加快土地流转,对于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增加土地利用率和农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徐州市将在生产方向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经营方式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组织方式向企业化、合作化发展;服务方式向社会化、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并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化营销、农业发展国际化合作以及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结合“”战略,强化政府推动、市场带动、科技支撑、政策宣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

一、都市农业及其相关概念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临近都市以及都市辐射区域内的传统农业,受城市发展理念、发展形态和产业特征的影响,借助城市化发展成果,利用城市提供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依托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在发展方式、内涵和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且形成了独有的特征,在服务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概念界定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

他认为,都市农业是“与城区内的各功能区域或围绕在城市周边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与城市功能相互依存和影响,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复合经营,面积大多为城市面积的2-3倍”。

粮农组织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及周边,充分利用耕地、山地、水面等资源,开展种养殖业等生产经营活动,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产品的现代农业。

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大都市中心及边缘区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以满足市民多种需求为目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和文化于一体,为城市提供良好服务及产品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

(二)功能特点

都市农业不仅为城市提供粮肉蛋奶、花卉蔬果等有形产品,还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农事体验等服务性产品,具有生产保障、生活供给、生态建设、休闲农业、科教文化、出口创收、就业增收等多种功能,呈现城乡区域联动、生产经营一体、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复合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高效性[1]。

(三)布局特征

都市农业不仅分布在城市之中和城郊,也分布在城市之间和远郊以至更广泛的区域,其形态往往呈块状或片状,表现为“城中有田”“田中有城”“城田相融”,农业地带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形态来说,既有分布在城市内部的以景观农业为主的插花状、镶嵌型都市农业;又有分布于若干紧密联系的大中小城市之间,将都市和农村连为一体,以提供园艺产品为主的蛛网式都市农业;还有分布于交通干道沿线,物流条件完备、市场联系便捷、服务设施配套,以批发市场和农业服务业为主的条带状都市农业。

(四)产业体系

各国各地区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尽相同。

总体来看,都市农业常常表现为一、二、三产相衔接、产加销一体化、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特征。

其产业主要包括:

1.都市园艺业。

通过现代化的园艺生产基地和生产中心,生产应季和超时令的蔬菜瓜果与优质花卉,丰富产品供给,美化居民生活,繁荣城乡市场。

2.都市养殖业。

以技术水平高、投资密度大的高效和特种养殖为主,在为居民提供肉、蛋、奶、毛皮、野味、药材等消费品的同时,提供休闲垂钓、宠物饲养与观赏等服务,改善居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都市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城市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进行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满足市场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

4.都市休闲旅游业。

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旅游业结合起来,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渗透,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都市农业服务业。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装备以及人才和教育培训等服务,通过建立物流基地、运输中心、批发市场等,为城市间、城市内以及城乡间提供物流服务,提升种、养、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

都市农业始于1919年德国创造的“市民农园”。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特点

美国的都市农业成熟于1970年左右,形式以市民农园为主。

市民农园的经营者和城市居民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打造稳固的销售渠道,为周边市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最终实现双赢。

这种类型的都市农业强调其经济和生态功能。

以现代化、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不断减少各类农资及人工投入,采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理念,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此外,美国农业的物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达,全国庞大的运输网络、完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储运设备为都市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基础,市场网络遍及全美,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类型为主,经历了由单一食物供给向生产、耕作体验等多功能的转变。

中小城镇的市民农园生产者达83万户,总面积3万hm2左右,其主要分布在中小城镇周边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以及居民私有土地上。

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合作组织,负责粮食、蔬菜、瓜果等种养经营,使广大市民参与农业生产,享受农耕文化的乐趣,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获得安全又富含生活情趣的劳动成果的需要。

同时,德国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联邦市民农园法》,2003年颁布了《关于市民农园解约赔偿管理条例》等法规,确立了都市农业的地位,明确市民农园的发展模式,并对其予以扶持。

政府规定,承包人要与政府签订约30年的合同,市民农园不以经营为目的,政府对其生产活动不加干涉,但规定其产品不能出售,承包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转让。

荷兰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大都市区域土地比一般地区更加稀缺,实现都市农业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成为荷兰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

荷兰都市农业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工厂化农业。

园艺业和奶牛业是荷兰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走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径,大力发展设施精细农业,通过实现都市农业的工厂化、专业化、自动化,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

不以产量最大化为目标,而是重视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功能,提出和推行农业的“绿色生产力”理念,增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生产力。

日本都市农业形成于战后经济高涨期。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税收制度,使市区保留了部分耕地,成为都市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

其主要特点:

一是分布形态呈现点状和片状。

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和中京三大都市圈内,呈5hm2以下的点状和10hm2以上面积的片状分布。

二是食品生产、农业增收和生态保护功能兼顾。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淘汰了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业产业,大量发展绿色、保健食品,提高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也充分保障了各类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是生产装备现代化。

通过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蔬菜等农产品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其中80%的蔬菜与园艺产品实现了现代化栽培,商品率超过90%。

四是观光休闲农业已经成为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和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展览,挖掘农业蕴含的文化资源;建设供游客住宿、休闲体验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有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

五是以立法的方式,加强对都市农业的保护。

日本政府于1961年、1966年分别出台了《农业基本法》《日本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支持果蔬、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1974年的《生产绿地法》,将城市土地区分为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并提出农业用地的保护办法。

(二)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1.政府大力支持和规范管理。

各国政府都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投融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发展予以支持;同时,在农业土地、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实施了有效的管控。

2.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目前,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不再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机械等的高投入来提高效益,而是转为主要依靠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先进措施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产业目标。

3.不断拓展农业功能。

在强化产品、效益和促进就业的同时,逐步丰富和完善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和农耕体验等功能,已经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

都市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包含生产要素供给、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特征日益明显。

5.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

不同区域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条件不同,都市农业的发展也不尽相同[3]。

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都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点,科学规划、有序发展,从而呈现出特色各异、互竞互促的发展格局和良好态势。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总体状况

(一)发展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各省、区、市坚持把提升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任务,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完善物流体系、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城镇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例如武汉市通过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提升“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淡水产品和蔬菜自给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2.优质生产要素不断汇聚。

充分利用大中型城市资金充裕、技术先进、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大各类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都市农业聚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例如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重点发展种业,着力打造“种业之都”,初步确立了以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国及世界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国种业交易交流中心为核心的“三中心一平台”地位。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各地区把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量,有效夯实了农业发展的基础,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促进了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为加快推进符合国际化大城市配套的现代农业,上海先后制定多项行业规划,提出统筹城乡、经济、文化、区位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政策体系。

4.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培训、资金支持、政策投入等试点探索,不断增强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成都通过试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类型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让农民过上了“拿着产权收租金、坐在门口搞经营、进入园区挣工资”的好日子;广州通过实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年均培训农业劳动者1.1万多人次,使当地99%的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

5.理论探索不断深化。

各地在积极开展都市农业实践探索的同时,有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2008年,农业部分别在和上海设立了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和南方重点实验室,为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政策支持、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中国农学会成立了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通过组织召开全国性都市农业学术会议,加强国内都市农业理论交流;、湖北等地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院和规划设计院等机构;武汉市创办了都市农业专刊和网站;西安举办了全国都市农业发展论坛,发布了有12个城市参与的《发展都市农业西安宣言》。

(二)主要模式

各地在推进都市农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了各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1.的圈层发展模式。

将都市农业总体空间布局确定为五个发展圈层。

一是中心区域的展示型农业。

发展以农产品展示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4]。

二是郊区景观农业,重点发展绿化农业、休闲农业、田园农业和科普农业,美化城市环境。

三是优质高效型农业。

配合观光农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优质种养殖业。

四是郊区、山区生态休闲型农业。

主要发展环境依托型、资源节约型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快速发展。

五是环京合作型农业。

发展合作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和服务农业,通过优势互补,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2.深圳的园区型发展模式。

深圳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推进都市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建设了一批具有产品生产、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和农事体验功能的农业园区,打造都市农业发展的要素集聚平台,实现由传统都市农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变。

3.上海的网络式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上海都市农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五区十带”网状空间发展格局。

“五区”即崇明、长兴和横沙三岛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片区,杭州湾北岸粮菜及特色瓜果生产片区,黄浦江上游以水稻、水产养殖和水生经济作物为主的“三水”农业片区,沪北远郊菜粮设施化生产片区以及以蔬菜、瓜果、经济果林和水稻生产有机组合的环城都市田园农业发展片区。

“十带”是指市中心通往10个区县快速干道两侧的都市农业展示示范带。

(三)突出问题

1.我国都市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有待提升。

总体上,大家对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对其功能作用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

比如,《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中提出在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未明确我国都市农业的功能及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部分地区过于重视非农产业,都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忽视,部分城市过分依赖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来解决自身农产品供应和销售问题,没有充分认识本地都市农业在农产品供给、生态改良、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功能。

2.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避免,农业劳动力、资本加速向城市及二三产业转移,未来“在哪种地、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另外,近几年社会资本进入都市农业速度较快,但他们进入的主要是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和休闲农业,而畜牧养殖、观光休闲等所需的用地指标往往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而且还造成了都市农业经营的筹资困难。

比如在上海,目前冷库、办公用房、休闲农业设施的临建时效仅有3年,固定资产形成难度大,难以获得融资。

3.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对都市农业的倾斜力度有限。

南昌设施蔬菜生产中劳动力成本占60%,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急需在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生产补贴、农业保险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5];成都地区大部分农产品的供应主体还是分散化经营的农民,规模小,实力弱,推进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扶植政策有待创新。

(四)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都市农业也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主要功能转型提升。

随着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农业,其功能定位也将有别于传统农业而呈现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