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267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docx

CTPAT安全管理手册前言完整版

编号:

TQC/K107

 

C-TPAT安全管理手册:

前言完整版

 

Inmanagement,inordertomakeallthestaffknowwhattodoandwhatnottodo,theirresponsibilitiesareofgreatsignificancetotheworkofthewholeenterprise,soastomobilizetheenthusiasmofthestaffandbecomethedrivingforceofenterpriseproduction.

【适用指导方向/规范行为/增强沟通/促进发展等场景】

 

编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TPAT安全管理手册:

前言完整版

下载说明:

本管理规范资料适合用于管理中,为使全体人员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所担负的职责对整个企业工作具有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动力。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C-TPAT安全管理手册:

前言

  前言

  一、目的

  编制此C-TPAT反恐安全管理手册的目的是:

为了确保工厂的运作符合C-TPAT的安全指引,为了确保工厂的财产安全,为了防止他人非法利用货物出口和车辆进行走私或者恐怖活动,为了使货物和车辆能够快速获得海关的批准和放行,特制定此手册作为推行和运作指引。

  C-TPAT手册会因应海关、客户和C-TPAT的最新需求随时进行修订。

  二、职责

  为了贯彻落实C-TPAT安全制度在工厂的执行,工厂任命副厂长杨沐先生为专责C-TPAT之管理代表,资材部负责监测货物和交通工具的进出和迁移,保安队长负责厂房的秩序安全,安全员负责C-TPAT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评估。

  1、C-TPAT管理代表之职责包括:

  a.负责在工厂内推行和维持C-TPAT安全管理体系;

  b.负责向工厂内部传达C-TPAT的最新要求以及策划内部的自我评估审核;

  c.负责与客户、海关等有关政府机构进行沟通联络;

  d.负责根据自我评估、审核和调查所发现之缺点采取改善措施;

  e.负责为C-TPAT的推行和维持提供必需的资源。

  2、资材部货仓

  a.负责监察货物的装卸和流动以及载货车辆在厂内的迁移;

  b.负责监察来料的接收、流转和货物的发放;

  c.负责监察、调查、分析和报告货物的短缺和盈余。

  3、管理部人事行政

  a.负责维持车辆货物人员出入厂房的控制(查验、登记、核实等)。

  b.负责厂房内的治安巡查和秩序维护,查验/监控员工出入厂房有无携带违禁物品,防止非授权人员、物品、交通工具进出厂房。

  4、安全员

  a.负责协助管理代表在工厂内推行实施C-TPAT;

  b.负责定期执行C-TPAT的内部审核和跟进有关的改善措施。

  5、管理部报关

  负责货运单证的准备和跟进装货情形;负责与海关/商检部门预先完成办理通关单据的沟通联络。

  6、其他部门

  下班后锁好门窗、关闭水电,做好货物标识和保存,做好物品的流转控制以预防遗失/损坏;培训员工了解C-TPAT要求。

  篇2: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测量、分析和改进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测量、分析和改进

  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1.1公司策划并实施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以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及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

  8.1.2公司在相关体系文件中,对测量的类型、场所、时间和频次以及记录的要求作出规定,并定期评估测量的有效性。

  8.1.3公司识别并使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技术,并确定其应用的程度。

  8.1.4数据分析的结果和改进活动应作为管理评审过程的输入,必要时修改体系要求,以确保:

  A、产品或服务的符合性得到证实;

  B、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2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8.2.1.1公司制定和实施《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程序》,由总工程师办公室体系管理工程师或其它部门的领导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顾客满意度的有关信息,分析、调查和测量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

  8.2.1.2这种方式可以包括:

  A、顾客的投诉和抱怨;

  B、和顾客直接交流;

  C、利用电子媒体或发函等;

  D、各种媒体的报告或行业研究。

  8.2.1.3利用获得的顾客满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差距后,并做出改进决策。

  8.2.2内部审核

  8.2.2.1公司制订和实施《内部审核程序》,以便验证本公司开展的各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及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并确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和有效。

  8.2.2.2审核的特性与频次

  A、按照本手册规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开展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B、一般地,内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管理体系审核每年开展二次。

  8.2.2.3审核的计划

  A、审核应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情况及其重要性来安排审核计划,并按照书面审核计划执行。

  B、审核计划应报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执行。

  C、审核应指派具有一定资格或经过培训的内部审核员执行,但他不直接参与他负责的区域的审核。

  8.2.2.4审核的准备

  A、由审核员编制审核检查表。

  8.2.2.5审核的实施及报告

  A、审核按《内部审核计划》和《审核检查表》进行。

  B、每次审核结束后均应编制《内部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内容可包括被审核部门的基本情况、审核依据、发现的不合格项及纠正措施等。

  C、应将审核结果及审核报告通知有关部门。

  8.2.2.6纠正和预防措施及复核

  A、相关部门应根据接到的审核报告尽快做出决定并采取纠正措施。

  B、审核员应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复核,以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执行和有效。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公司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和可能具有重大环境/风险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监视,在适当时予以测量。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1公司制订和实施《产品检验与试验程序》,以验证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

  8.2.4.2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品管部应安排人员对产品进行检验或试验,并作好记录。

  在检验未完成之前,产品不能放行。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8.2.4.3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

  A、采购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B、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C、出厂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4在下列情况下,品管部应会同设计开发部和PMC部对供方提供的首件(首批)样品进行检验和试验,以了解供方提供产品的质量水平,掌握具体的验收标准:

  A、供方提供的新产品;

  B、质量要求有改变;

  C、当生产制造工序已改变(如加工方法、工具的改变等)时。

  8.2.4.5对成批进货,除按要求验证材料外,还应按照进货检验要求和有关的抽样标准进行检验或验证。

  8.2.4.6所有进厂的物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料)均须经过必要的检查。

  8.2.4.7在一般情况下,本公司不允许对物料进行紧急放行,若确实需要,则必须对急需物料加以明确的标识和记录,以便实现可追溯。

  8.2.4.8公司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包括:

  A、翅片高速冲床、大弯管机、涨管机、自动焊接机、冷凝器折弯机、冷媒冲注机工序的操作者开机或调配机后的首检;

  B、各工序正常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检查;

  C、检验员在转序时的抽检。

  8.2.4.9以上质控点所采用的检验方式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8.2.4.10完成品的最终检查和出厂检查

  A、QA课的出厂检验须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完成品最终检查和出厂检查。

  B、只有经检验和试验合格后的成品才能包装入库和交付顾客,对不合格的成品或成品批次在可返工情况下,必须交由制造部重新返工,返工后必须交QA课重新检验和试验。

  8.2.4.11做好检验和试验记录或报告,并妥善保管以便产品可追溯,或作为其它质量活动评价的证据。

  8.2.5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监视和测量

  8.2.5.1公司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健康安全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包括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环境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

  8.2..5.2公司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8.2.6支持文件

  《顾客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程序》

  《内部审核程序》

  《产品检验与试验程序》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和测量控制程》

  8.3不合格品的控制

  8.3.1公司制订并实施《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不合格品得到妥善处理和防止不合格品被非预期使用。

  8.3.2在生产、装配、测试、检验和试验各个环节中,一旦出现不合格品,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这些控制措施包括:

  A、确定不合格产生的背景,如生产时间、产品批次、生产设备和仪器等;

  B、鉴别出不合格品,并将其与合格品分开;

  C、将不合格情况作书面记录,包括哪些产品、产品批次等;

  D、评价不合格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以及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时应考虑:

  a)返修;

  b)回用

  c)报废或拒收。

  E、决定并执行不合格品的处置方法;

  F、按处置决定对不合格品的转移、贮存或返修等实施控制;

  G、通知其它可能与不合格品有关或受不合格品影响的部门,必要时,包括顾客在内。

  8.3.3保持客观证据以证明经返工或返修的产品已按照有关程序重新检验或测试。

  8.3.4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情况加以记录并妥善保存。

  8.3.5处理不合格品时,应考虑是否须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8.3.6支持文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8.3.7应急准备和响应

  8.3.7.1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的重大环境因素/风险、环境/健康安全表现等组织相关部门确定潜在环境/健康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

  8.3.7.2相关部门对潜在环境/健康安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并实施应急措施和响应计划。

  8.3.7.3行政人事部负责制定公司演习计划,并组织实施演习。

  8.3.7.4环境/健康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应及时处理。

行政人事部等会同有关主管部门调查原因,责任部门制定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行政人事部负责措施的跟踪落实。

必要时,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对相关体系文件进行评审和修订。

  8.3.7.5支持文件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8.4数据分析

  8.4.1公司制订并实施《数据分析控制程序》,以验证工序能力和产品特性的可接受性,并确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最终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

  8.4.2有关部门应收集来自各方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包括:

  A、内部审核;

  B、纠正和预防措施;

  C、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的投诉;

  D、顾客抱怨和顾客满意度。

  8.4.3公司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价组织的整体业绩,并确定:

  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C、过程运行的趋势,包括可能采取的纠正措施;

  D、顾客的满意度。

  8.4.4公司应确定需要的统计技术,并明确运作要求和在组织内实施,必要时应对有关人员进行足够的培训。

  8.4.5支持文件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8.5改进

  8.5.1持续改进

  8.5.1.1公司制订并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控制程序》,以持续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8.5.1.2持续改进的要求应利用:

  A、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

  B、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

  C、数据分析;

  D、纠正和预防措施。

  8.5.2纠正措施

  8.5.2.1公司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控制程序》,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实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改进。

  8.5.2.2纠正措施的要求应包括:

  A、评审包括顾客抱怨在内的不合格、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有关的不符合;

  B、识别和确定不合格/不符合产生的原因;

  C、评价和确定需采取的纠正措施;

  D、实施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再发生;

  E、记录和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结果。

  8.5.3预防措施

  8.5.3.1公司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合格/不符合的发生,并评审措施效果。

  8.5.3.2当下述异常情况发生时,相关部门应提出预防措施要求:

  A、不良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生产和检验;

  B、同一质量问题经常发生;

  C、发生导致重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隐患。

  8.5.3.3制定和采取预防措施程序必须包括如下属性:

  A、通过有关的记录、报告或活动,查明并消除不合格原因;

  B、针对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并执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C、为防止问题再发生和潜在问题的发生,制定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D、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跟踪,并验证其效果,以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8.5.3.4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须予以记录和保存,并作为管理评审会议的资料。

  8.5.3.5有效的预防措施需要时纳入作业指导书、生产工艺、产品规范和管理体系中,以寻求更好的改进机会与方法。

  8.5.4支持文件

  《纠正预防措施与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篇3: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产品实现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产品实现

  第七章产品实现

  7.1产品实现的策划

  7.1.1公司对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的主要过程及内部管理过程进行了识别和策划,以确保:

  A、明确产品及服务提供的质量、技术要求及顾客的要求;

  B、确定了所需的过程及方法、资源要求等,包括适当的书面化要求;

  C、明确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检验和试验活动;

  D、明确产品的接受要求,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预期的要求。

  7.1.2在需要时,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制定和实施质量计划过程。

  7.1.3公司产品实现和服务的提供过程主要包括:

  A、销售合同的接收(由TCL空调事业部下达的订单及指令性生产计划);

  B、设计和开发

  C、供方评定和采购进行(包括外购件、外协件、原材料、辅料);

  D、焊接工序;

  E、两器工序;

  F、外协加工;

  G、转工序;

  H、总装工序;

  I、冷媒充注;

  J、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出厂检验、成品型式试验;

  K、产品保管;

  L、产品交付;

  M、顾客服务;

  N、设施、设备管理。

  7.1.4针对上述主要过程,公司主要按如下原则进行管理:

  A、对各主要过程进行过程分析并形成必要的书面文件;

  B、识别有关政府法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及顾客要求并确保满足;

  C、对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或资格认定;

  D、对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设备和环保、安全设施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E、对供方供货质量、供货周期进行有效的控制;

  F、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

  G、对相关的过程进行连续的监视和测量;

  H、确保获得过程和体系有效运行的有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进的目的。

  I、保存过程实施结果的记录,以提供有效运行和监视的证据。

  7.1.5支持文件

  《质量计划控制程序》

  7.2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与其他要求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1.1公司制定并实施《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应确定与产品有关的要求,包括:

  A、顾客的现实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的要求;

  B、顾客未明示的,但潜在的要求或期望;

  C、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主要如:

  GB/T7725-1996《房间空气调节器》

  GB4706.1-199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

  GB4706.32-1996《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D、公司或总经理认为必要的附加要求。

  7.2.1.2环境因素/危险源

  7.2.1.2.1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辩识

  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公司内的环境因素识别/危险源辩识工作,各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实施:

  a)识别环境因素/危险源时,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b)环境因素的类型包括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及其他地方环境问题;

  c)行政人事部对各部门已识别的《环境因素登记表》/《危险源登记表》进行汇总、审定,并编制《环境因素汇总表》/《危险源汇总表》。

  7.2.1.2.2环境因素评价/危险源辩识及重大环境因素/风险等级确定

  a)重大环境因素评价原则应根据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考虑环境影响的规模、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发生的概率,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费用等诸多因素来确定;

  b)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依据《环境因素汇总表》/《危险源汇总表》、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应遵守其他要求等资料,按照《环境因素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环境因素/风险的评价,以确定《重大环境因素一览表》/《风险等级一览表》,提交管理者代表批准;

  c)当公司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变化时,法律法规变更时,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责任部门更新《环境因素登记表》/《危险源登记表》、《环境因素汇总表》/《危险源汇总表》。

并相应组织相关部门按规定的程序重新评价是否有新的重大环境因素产生,并按原审批手续重新确定《重大环境因素一览表》/《风险等级一览表》。

  7.2.1.2.3支持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管理控制程序》

  7.2.1.3法律与其它要求

  7.2.1.3.1行政人事部负责向有关书籍、网站、政府环保部门、咨询/认证机构等收集相关的环保/职

  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评价其适用性和遵循情况,并定期跟踪其变化。

  7.2.1.3.2行政人事部负责将适用的环保/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传达到公司相关部门和员工。

  7.2.1.3.3支持文件

  《法律法规收集及评价程序》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2.1公司制定并实施《合同评审程序》,PMC部MC课应在向顾客作出承诺,包括必要时的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或修订前,组织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

  7.2.2.2在接受合同或订单以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之前,应确定和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确保:

  A、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公司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7.2.2.3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不能满足原要求时,应与顾客沟通争得顾客同意后方可修

  订合同和修改相应文件,并将更改通知到相关人员,保持相应的记录。

  7.2.2.4支持文件

  《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7.2.3顾客沟通

  7.2.3.1公司制定并实施《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要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争取主动与顾客沟通,以便:

  A、及时获得产品信息,包括可能的改进要求;

  B、询问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C、接受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

  7.2.3.2及时妥善处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抱怨,包括:

  A、总工程师办公室质量管理工程师接受、登记抱怨状况;

  B、向有关部门传递;

  C、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研究并执行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7.2.3.3品质管理部、设计开发部、技术工艺部、制造部、PMC部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讨论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制订并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顾客。

  7.2.3.4顾客反馈的质量信息,应作为管理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便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7.2.3.5公司除应在被动与顾客沟通的情况下,更多的应采取主动的沟通,沟通的方式可以是:

  A、接受顾客书面或口头的反馈,包括抱怨;

  B、采用电话、传真或书面报告的形式;

  C、定期或不定期的书面调查;

  D、定期或不定期的顾客走访。

  7.2.3.6必要时,应保存与顾客沟通的记录。

  7.2.3.7支持文件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7.3设计和开发

  7.3.1总则

  总工程师办公室和设计开发部分别是产品研究和开发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

  公司建立文件化程序,包括:

《设计开发策划程序》、《设计控制程序》《设计评审验证确认程序》、《设计更改程序》、《试产控制程序》、以控制设计开发全过程。

  7.3.2程序概要

  A设计开发展开前,须对其进行策划予以确定:

  a)设计和开发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b)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c)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

  B确定和评审设计开发输入,以确保其充分性与适宜性。

输入应包括: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适用的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设计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C设计开发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输出应:

  a)满足设计开发输入的要求;

  b)提供采购、工艺、检验、生产和服务必需的信息(例如:

产品设计图样、零部件明细表、零部件汇总表等);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例如:

技术标准、技术协议、检验标准等);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例如:

产品质量特性分级等)。

  D在适宜的阶段对设计和开发应进行评审,评价其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E为确保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

  F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