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热点专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新.docx
《高三政治热点专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热点专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热点专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新
热点专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时事背景及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表现;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考核的学科主干知识点
政治:
1.经济学常识: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国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西互动的新格局,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必须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2.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从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原有产业的现状,采取适合不同地区实际的策略。
如振兴东北,要根据东北原有工业基地的优势,把东北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某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局部与作为整体的全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东西互动的新格局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现了既着眼整体,又重视局部功能的发挥。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发展经济都要有新思路,要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④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⑤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各地区经济的振兴首先应立足于调动本地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主要依靠本地区人民艰苦奋斗,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国家的支持,其他地区的支援等。
⑥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
解决主要矛盾。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住重点,解决关键问题。
⑦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各地区经济的振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
3.政治常识:
①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等对内职能。
国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履行上述职能的表现。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党中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党忠实地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③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
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历史: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经长期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经过历代的开发,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并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边疆地区也得到开发;近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推动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汉代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河洛地带,从东汉末年开始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使大批农民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唐末五代,相对安定的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较北方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元明清时期,长江下游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手工业、商品经济都比较发达,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
在江南开发的同时,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传到北方长城一带、西北地区。
比较典型的有:
秦朝在河套地区设置郡县、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历代对西北(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等。
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平衡发展,有利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③近代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
由于经济的区位因素决定,近代中国的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近代企业分布很少甚至没有,这使原有的中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④当今的“西部大开发”。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作了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将西部作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得到开发,这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东部地区经
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典型的建设工程有: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
高考命题方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近几年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热点。
2018年广东、广西政治试题涉及“泛珠三角”的问题、全国文综试题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
2018年高考命题除了继续关注以上地区的题材外,还有可能反映中部崛起战略方面的问题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环渤海地区综合经济圈的发展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圈的确立。
以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与政、史、地单科知识涉及广泛,并且为跨学科综合能力测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试题解析
【例1】(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广西卷)“泛珠三角”,简称“9+2”,是为了充分发挥广东、广西等九省和香港、澳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提出的发展构想。
这一构想()
①体现了市场的开放性特征②旨在通过港澳促进内地的开放③旨在通过内地带动港澳产业升级④有利于形成有序的竞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本题以“泛珠三角”这一时事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程度。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好题干中的提示语“为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这一构想体现了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避免了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盲目性,故该题应选C项。
②和③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答案】C
【例2】(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③)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
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
回答
(1)—
(2)题。
(1)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加快西部大开发,推动西部经济的腾飞,必须()
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用高科技产业代替传统产业②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扩大农田开发规模,加快第一产业规模的扩大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解析】
(1)人口的素质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自然环境对人口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此②是错误的。
对照答案只能选剩下来的三项了。
(2)本题属于时政专题知识的考查,必须对西部发展本身的优缺点有所认识,才能回答
本题。
西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应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西部经济的腾飞要
着眼于本身区域经济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西部需要引进技术,但不是一味地抛弃传
统产业,强调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大开发显然也不能扩大农田开发,这样做不符合客观实际,
会得不偿失,所以①③排除。
【答案】
(1)C
(2)C
【例3】(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①)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都”之称。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3)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
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4)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材料四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
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
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
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
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5)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
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解析】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
根据总路线要求,“一五”计划的任务是建立工业化的
基础和开始三大改造。
理解“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关系有利于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的第二问是个难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由题目分值的提示可知大约是四个得
分点。
由材料中的“前所未有的壮举”和引用数据可知,措施之一就是集中财力大规模投入,
由“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材料中“工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