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 蛙类养殖参考手册实用手册.docx
《手册 蛙类养殖参考手册实用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册 蛙类养殖参考手册实用手册.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册蛙类养殖参考手册实用手册
蛙类养殖最新参考手册
2010.12.12
目录
一、牛蛙养殖技术手册
一、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二、蛙场的建造
三、牛蛙的人工繁殖
四、牛蛙蝌蚪的培育
五、幼蛙的饲养技术
六、成蛙的饲养技术
七、牛蛙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二、虎纹蛙养殖技术册
一、虎纹蛙的生物学特性
二、蛙场的建造
三、虎纹蛙的人工繁育技术
四、虎纹蛙蝌蚪的培育
五、幼蛙的饲养管理
六、成蛙的饲养技术
七、虎纹蛙的饲料和投喂技术
八、虎纹蛙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三、石蛙养殖技术
一、种蛙的选择
二、种蛙的培育
三、配种和产卵
四、人工孵化
五、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六、蛙病病因分析
七、预防蛙病的基本措施
八、常见疾病的防治
九、石蛙的天敌及其防治
四、林蛙养殖技术
一、半人工养林蛙技术
二、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
三、林蛙雌性诱变技术
一、牛蛙养殖技术手册
牛蛙是一种大型肉用蛙。
因其鸣声宏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
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因体形大,易饲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被许多国家移植驯化。
我国地处北温带,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养殖牛蛙的良好自然环境,以及蛙产品销售的广阔市场。
所以,牛蛙养殖业在我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1、牛蛙的外部形态特征
牛蛙背部的颜色呈深褐色;头及口缘呈鲜绿色;四肢颜色和背部相似,具有深浅不一的虎斑横纹;腹部呈灰白色,并杂有点状暗灰色斑纹。
牛蛙背部的颜色常随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如果栖息在阳光下或明亮处,体色呈黄绿色,体表暗褐色斑纹十分明显;如果栖息在阴暗处,则呈黑褐色,斑纹不明显。
牛蛙成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头部扁宽略成三角形,背部隆起呈驼背状,颈部短缩而不见,头和躯干之间无明显界限。
一般来说,成蛙体长12.7~20.3厘米,体重可达1000克,最重的可达2000克。
2、牛蛙的栖息习性
牛蛙蝌蚪必须生活在淡水中,幼蛙和成蛙则营水陆两栖生活。
和其他蛙类相比,牛蛙更喜欢生活在水中,平时多栖息在湖泊、池塘、浅滩、溪流等水域环境及岸边。
白天,常漂浮在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草丛中或洞穴内。
牛蛙有群居习性。
它们一经适应新环境下来后就不再随便迁移或逃逸。
牛蛙还具有归巢性,生殖活动结束后,种蛙仍返回原栖息地生活。
3、牛蛙的生态习性
1)温度
牛蛙为变温动物,气候和温度对牛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牛蛙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
当水温降低到18℃以下时,牛蛙的食欲减退;降到15℃时,牛蛙停止摄食;继续降到9~10℃时,牛蛙进入冬眠。
当水温超过32℃时,牛蛙的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弱;超过35℃时,牛蛙陆续死亡。
2)湿度
环境的湿度对牛蛙有很大的影响。
牛蛙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
成蛙虽然能长时间地栖息在陆地上,但也需要持久的高湿度才能生存。
环境的温度越高,牛蛙对湿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
因此,在牛蛙养殖过程中,湿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光照
牛蛙喜欢栖息在温暖、食物丰富、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向阳环境。
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趋于弱光,喜蓝色光线。
白天,牛蛙潜伏在温暖、能透进少量光线的水草丛或树荫处;夜间,则四处觅食。
4)水质
A.溶氧量:
3厘米以下的蝌蚪,主要靠鳃进行呼吸,因此,水中的溶氧量应不低于3.5毫克/升。
成蛙可进行肺呼吸,一般情况下,水中的溶氧量对其影响不大。
B.PH值:
最适PH值为6.0~8.0,未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一般均能达到要求。
C.盐度:
在高盐度的海水或碱水中,牛蛙不能生存,未被污染的江、河、湖水均能满足牛蛙对盐度的要求。
盐度对牛蛙卵的孵化和蝌蚪的生活影响较大,试验证明,用于孵化和饲养蝌蚪的水,其盐度均不能高于2‰。
D.透明度:
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水质的清洁卫生。
若水质过肥,为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E.光照:
牛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趋于弱光,喜蓝色光线。
4、牛蛙的食性
牛蛙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比较贪食。
牛蛙蝌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幼蛙和成蛙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
牛蛙经人工驯化后,可摄食配合饲料。
目前,配合饲料已经成为牛蛙规模化养殖的主要饵料来源。
5、牛蛙的生长
牛蛙生长速度较快,受精卵孵化后2~3个月即可完成变态,到第二年可长到0.3~0.6千克,最重的可达1.5千克。
二、蛙场的建造
1、场地的选择
蛙场应选择在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树荫较多的地方。
牛蛙场最好建在平坦开阔、稍向东南方倾斜的坡地上,蛙池东西走向,构造冬暖夏凉的环境,面积大小视放养数量而定。
要求进排水方便,环境比较安静,交通便利,且电力供应有保证。
水源的水质较好,溶氧量高(3.5毫克/升以上),PH值为6.5~8.0,透明度为25~30厘米,盐度不高于2‰。
2、防逃设施的建造
为了防盗、防逃和防止敌害入侵,蛙池周围必须设置屏障。
可设置砖墙、土墙或用石棉瓦、塑料板、竹片、木板等围栏。
围墙出土高度一般为1.5~2.0米,埋入土中0.3米,围墙与池水的距离为1.5~2.0米。
为了防止牛蛙攀爬外逃,围栏的顶部应设计成向池内伸出20厘米宽的倒檐。
3、各类蛙池的建造
1)亲蛙池
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150~3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水0.8~1.0米为好。
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于亲蛙越冬。
池堤的坡度要大,一般为1:
2.5。
池的四周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例以1:
1为佳。
陆地上种一些花草,最好在池塘的南边多种一些灌木等,池内种植水生植物,以供牛蛙隐蔽栖息。
2)产卵池
产卵池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一般情况下用土池的效果更好。
土池面积以150~3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堤埂的坡度要大,以1:
2.5~3为好。
土池的浅水区应占池面积的1/3,水深在40~50厘米之间。
水泥池的面积以30~100平方米为宜,水深10~60厘米。
池内应种植水草,以便于亲蛙产卵。
3)孵化池
孵化池一般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
面积一般为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
池多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保持水深4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
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胶管自池底导出。
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孵化期间最好是采用微流水孵化,每平方米放卵6000~8000粒。
4)蝌蚪池
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底的池子。
饲养初期,水泥壁土底的池子的饲养效果较好,一方面池水较清,不似土池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休息。
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转变为幼蛙时,登陆不便。
解决的办法:
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蝌蚪登陆。
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0米,蓄水0.6~0.8米,堤埂的坡度为1:
1.5~2.0。
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瓜蔓遮荫。
5)幼蛙池
幼蛙池可建小水泥池或利用低洼地挖土池,以1~2米宽的长条形为好。
水泥池面积为15~50平方米,四周池壁与池底垂直,池壁高1米。
池内留有1/4的陆地,陆地高40厘米,池水深度可随蛙体的逐渐长大而从15厘米加深至40厘米。
土池培育幼蛙,面积可在20~100平方米,水陆面积比以1:
1为宜,池的四周要设1.2米高的拦网,池堤坡度为1:
2.5,池水深20~100厘米。
池中栽一些水生植物,池周围的陆地上栽种一些农作物、花草,作为夏天蔗荫和隐蔽栖息之用。
6)成蛙池
成蛙池分为一般成蛙池和集约式成蛙池。
一般成蛙池与幼蛙池相似,但面积要大,一般在200~1000平方米,池深1.2米,保持水深0.8~1.0米。
池中留有一定面积的小岛,池四周种植瓜蔓类蔬菜,池中种植少量水生植物。
在池塘南岸或小岛上搭建凉棚,棚距地面约10厘米,高出水面约50厘米,大小视池的大小而定。
棚下设饵料台,并装诱虫灯。
集约式成蛙池主要由围墙及饵料台两部分组成,通常为长方形,面积从数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不宜过大,但应有大有小,便于分级饲养。
围墙自饵料台面起高1.5米,饵料台占蛙池面积的3/4左右,台周围有一条高约2厘米的环边,以使饵料台面能保持2厘米深的水。
台面向一边倾斜,便于清洁冲洗。
在饵料台与池墙之间设一水沟,沟底向排水管方向倾斜,沟深25厘米,上宽约30厘米,下宽约20厘米。
三、牛蛙的人工繁殖
1、牛蛙的繁殖习性
牛蛙繁殖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高。
在自然条件下,牛蛙性成熟以后,只要达到产卵的温度,具有清新的水质和适当的水深,有一些水草,就能在江、湖等天然水域和池塘等小型水面中自然繁殖。
近年来,为了提早繁殖或集中时间让牛蛙进行大批量繁殖,也有采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的。
性成熟年龄:
在我国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牛蛙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呈现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的趋势。
在珠江流域为二足龄;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为三足龄,性成熟的最小体长为112毫米,体重为150克。
营养和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生态环境适宜,性成熟的年龄可以提早,反之则推迟。
牛蛙的性成熟年龄还与生长速度有关,一般来说,生长速度快的、个体大的牛蛙比生长速度慢的、个体小的牛蛙的性成熟年龄小。
牛蛙繁殖需要的生态条件:
温度对牛蛙的性腺发育和胚胎发育有重要影响。
当水温高于
18℃时,牛蛙开始繁殖;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5~28℃;高于30℃时,牛蛙不产卵;低于10℃时,不能形成精子和卵子。
牛蛙在我国的繁殖季节为4~9月,产卵时间从黎明4点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午,并以6~8点为高峰期。
一般来说,牛蛙不在雨天产卵,多数在下雨后2~3天并出现天气转晴的日子产卵,下雨可能对产卵有刺激作用。
2、种蛙的选择和培育
1)种蛙的选择
A.雌雄种蛙的血缘关系宜远,优良品种为佳。
B.雌雄种蛙的体色鲜艳有光泽,体质健壮,无病伤。
雄蛙300克以上,雌蛙400~500克。
C.牛蛙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1~2年,但第一次性成熟或过老的亲蛙所繁殖的后代的质量不好,在生产上不宜使用。
应选择性成熟度较好的个体:
雌蛙体表平滑有光泽,腹部膨大柔软,轻轻抚摸可感觉到成熟的卵粒;雄蛙的咽喉部颜色变浑,前肢婚姻指瘤发达,鸣声响亮。
D.选择亲蛙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0~11月,最迟应在繁殖期前的3月完成。
2)种蛙的培育
秋季选留的种蛙,首先要雌雄分开饲养,并采用适当稀养的办法,按1~2只/平方米的标准放入亲蛙池,进行强化培育。
秋季是牛蛙育肥和生殖腺积累营养的重要时期,为了确保种蛙营养状况良好,可在投喂“大昌”牌成蛙6号料时,拌入适量的鱼肝油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种蛙体质。
另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温适宜、水质清新,并定期消毒,保证合适的光线环境,以促使牛蛙性腺的充分发育,从而提高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
4月份开始,牛蛙临近繁殖,这时应把分养在不同池的种蛙进行配组,并放入产卵池,雌雄种蛙的比例一般为1:
1。
3、牛蛙卵的采集和孵化
1)采卵
采卵时间应在牛蛙产卵后的20~30分钟进行。
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受精卵能在卵膜内转位,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从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粒。
采卵操作应在水中进行,先用剪刀将粘连卵块的水草等剪断,然后轻轻地将卵块随同水草等附着物移入盆或桶中,并迅速将其倒入孵化池或其它孵化容器中。
采集时应注意不能破坏卵膜,并把1只蛙或同一天产的卵,放在1个孵化池中孵化。
这样,孵化的时间一样,便于同一天出池放养。
2)孵化的环境条件
孵化前4~5天,对孵化池进行清刷消毒,曝晒2天或用1%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也可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泡,以彻底清除吃食蛙卵的水生动物及对孵卵有害的植物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