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9368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试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试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试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试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试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试题研究.docx

《语文试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试题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试题研究.docx

语文试题研究

2011届高考语文题例研究之1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备考方向与指导建议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命题相对稳定,所选文体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应该属于比较浅易的文言文。

题型为选择题、断句题和翻译题等。

选择题分别考查常见实词的含义,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人物性格(品格)的把握和文意的理解等;06年也考查过文言句式的辨析。

纵观近三年高考题,文言实词部分考查了以下词语:

语、委、识、姜(10年),奇、起、诛、弛(09年),振、收、造、悦(08年);文言虚词部分考查了以下词语:

之、为、所、于(10年),其、之、以、乃(09年),因、与、以、于(08年)。

“之、于、以”三年内考了两次,从中可看出,一些重要虚词几乎年年会出现,需要重点复习和掌握。

翻译题部分,重点考查了“授予(古今异义)、麾、河、预、殆、诏、壮、妻、鲜”等文言实词和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涉及的文言知识有词类活用、古今词义的不同、文言特殊句式等。

考前复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基础,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古今词义不同、文言特殊句式、常见固定结构和断句等相关知识,重点把握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特殊句式重点应是被动句和倒装句等。

2、对课本中文言文篇目的重点句段等烂熟于心。

3、对考卷中容易忽略、容易错误的字词句等记清记牢。

4、强化训练仍以传记文为主,可兼顾游记、序文等。

5、强化翻译题的字字落实训练,注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的准确翻译。

二、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试题

翻译部分

(广州一模)

①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4分)——词类活用“前”、“美”,易错实词:

贞正

②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3分)——被动句:

感其忠义;宾语前置:

亦不之害也

(佛山一模)

①吾欲立功河北,使卿延誉江左,子其行乎?

——古今词义不同:

河北;文化常识:

江左;固定结构:

子其行乎

(广州二模)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者,洞所从首径也B.张生者,故尝游焉

C.即所谓仙人田也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考点是判断句和非判断句,简单但也容易出错。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固定结构:

所以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3分)——词类活用:

(佛山二模)

①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古今词义:

斟酌,是、非

②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固定结构:

无乃失人望乎

 

三、南海区教研室高中语文备考中心组原创题

(一)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县人。

恂性颖悟,生三岁,家人示以书帙,辄识风、丁二字。

母刘氏,授以《千字文》,再过目,即成诵。

六岁就学,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

岁己酉,太保刘秉忠北上,途经中山,见而奇之。

及南还,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

癸丑,秉忠荐之世祖,召见于六盘山,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

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时年二十八。

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敕两府大臣:

凡有咨禀,必令王恂与闻。

初,中书左丞许衡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

世祖尝令恂讲解,且命太子受业焉。

又诏恂于太子起居饮食,慎为调护,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

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

恂曰:

“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

”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

又以辽、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区别其善恶,论著其得失,上之。

裕宗问以心之所守,恂曰:

“许衡尝言:

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则虽摹千万纸皆不差;本既差,则摹之于纸,无不差者。

”裕宗深然之。

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

及恂从裕宗抚军称海,乃以诸生属之许衡,及衡告老而去,复命恂领国子祭酒。

国学之制,实始于此。

帝以国朝承用金《大明历》,岁久浸疏,欲厘正之。

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

十六年,授嘉议大夫、太史令。

十七年,历成,赐名《授时历》,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造其极造:

制造

B.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从:

听从

C.且命太子受业焉受:

传授

D.岁久浸疏,欲厘正之厘:

订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大事也乃以诸生属之许衡

B.区别其善恶以其年冬颁行天下

C.召见于六盘山则摹之于纸

D.为太子伴读慎为调护

3.下列各句,能表现王恂治国为学才能卓异的一组是(3分)

①十三学九数,辄造其极②从秉忠学于磁之紫金山

③命辅导裕宗,为太子伴读④算数,六艺之一;定国家,安人民,乃大事也

⑤每侍左右,必发明三纲五常,为学之道,及历代治忽兴亡之所以然

⑥十七年,历成,赐名《授时历》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⑤⑥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恂天资聪颖,小时候学习优异,尤其擅长算术。

太保刘秉忠认为他是个奇才,等到南还后他在磁州紫金山做了王恂的老师。

B.刘秉忠向世祖举荐王恂,世祖命他辅导裕宗,并做太祖伴读,后又提拔为太子赞善。

世祖诏令王恂对于太子的起居饮食,要谨慎周到地安排,且令他不得太靠近太子身边。

C.王恂认为算术只是六艺之一,定国安民才是统治者的大事。

每当他在裕宗身边服侍时,他必定要阐述历代治国安邦的兴亡得失等,并著书上献。

D.皇帝把修订《大明历》的事交给王恂办理。

王恂同许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人一起,经过大量考察和观测验算,创造了新的历法《授时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恂早以算术名,裕宗尝问焉

②诏择勋戚子弟,使学于恂,师道卓然

【参考答案】

5、D(A.达到;B.跟随;C.从师学习。

6、C.介词,在。

(A.副词,表判断,是/副词,于是;B.代词,它们/代词,这;D.动词,担任/介词,替。

7、C.(②指王恂师从刘秉忠,④是王恂有关算数和治国的观点。

8、B.“且令他不得太靠近太子身边”有误,是让不该和太子接近的人不得侍候太子。

9、

(1)知恂精于算术/遂以命之/恂荐许衡能明历之理/诏驿召赴阙/命领改历事/官属悉听恂辟置/恂与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法/参以古制/推算极为精密。

(每错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王恂早年因为算术闻名,裕宗曾询问他这方面的知识。

(句意通顺1分,“名”、“焉”各1分。

②朝廷诏令选有大功的皇族和贵戚的子弟,让他们跟随王恂学习,王恂的为师之道特别有成效。

(句意通顺1分,“勋”“师道”各1分。

【参考译文】王恂字敬甫,是中山唐县人。

王恂聪明有悟性,三岁时,家中人向他展示书籍,他就认得风、丁二字。

母亲刘氏教他学习《千字文》,读过第二遍后,就马上能背诵出来。

他六岁时开始正式学习,十三岁时学习九章算数,很快就达到了最高境界。

己酉年,太保刘秉忠北上,路过中山,见到了他感到惊奇,等到刘秉忠返回南边后,他就跟随刘秉忠到了磁州的紫金山学习。

癸丑年,刘秉忠将他推荐给世祖,世祖在六盘山召见了他,让他辅导裕宗,任太子伴读。

中统二年,提升他为太子赞善,当时他仅二十八岁。

三年,裕宗被封为燕王,守中书令之职,兼判枢密院事,敕令两府的大臣们:

凡有事需上报请求处理的,必须让王恂知道。

最初,中书左丞许衡搜集了唐尧、虞舜以来的好的言论和好的政事,编纂成一部书进献给皇帝。

世祖曾让王恂为他讲解,并且让太子跟随他学习。

又诏令王恂对太子的起居饮食谨慎地安排好,不是太子应该接触的人,不要让他们在太子周围侍候。

王恂早年以算术闻名,裕宗曾询问他这方面的知识。

王恂说:

“算术是六艺之一,安定国家,安抚百姓,是大事。

”每当他在裕宗身边服侍时,他必定要阐述三纲五常,治学之道,以及历代治乱兴衰的原由。

又用辽、金等接近当代曾耳闻目睹的事,区别它们的好坏,论说它们的得失,著书上献。

裕宗向他询问人心所守的涵义和内容,王恂说:

“许衡曾说过:

人的思想就像印书的刻板,只要版本上没有差错,那么就是印上千万张纸也都不会有差错;但如版本有差错,那么摹印上纸后,没有不差错的。

”裕宗非常同意他所讲的。

朝廷诏令选有大功的皇族和贵戚的子弟,让他们跟随王恂学习,王恂的为师之道特别有成效。

后来王恂跟随裕宗到称海巡视军队,将各子弟交给许衡教导,到许衡告老走了后,又令王恂任国子祭酒。

国学的制度,实际是从这时开始的。

皇帝看到国朝沿用金国的《大明历》,因年代长了,渐渐有了错误,想更正它,知道王恂精于算术的学问,于是就将此事交给了他办理。

王恂推荐许衡说他懂得历法的学问,朝廷诏令驿召许衡入朝,让他负责改历的事,改历的官员全都听由王恂来选拔安排。

王恂同许衡及杨恭懿、郭守敬等人一起,考察了全部四十余家历书,昼夜进行观测验算,创造了新的历法,他们参考古代留传下来的制度方法,推算极为精密。

十六年,朝廷授他为嘉议大夫、太史令。

十七年,新历法制订出来,皇帝赐名为《授时历》,在这年冬季颁行天下。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7题(22分)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

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

“此必姚崇之谋也。

”或不称旨,辄曰:

“何不与姚崇议之!

”乾曜常谢实然。

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

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

上曰:

“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

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

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事觉,上亲鞫问,下狱当死。

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

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

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

十二月,上将幸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

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

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

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

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

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

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澣练习时务,姚、宋每坐二人以质所疑,既而叹曰:

“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缺政矣。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称:

符合

B、乾曜常谢实然。

谢:

感谢

C、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涂:

道路

D、然礼遇殊卑薄矣殊:

十分、很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病痁谒告崇以四方馆有簿书

B、上许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D、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如姬为公子泣

3、下列句中画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B、齐澣练习时务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得了重病,不能上朝,但唐玄宗每遇大事,总要到姚崇所寓居的寺庙去咨询他。

可见他对姚崇的倚重。

B、姚崇为人曲意枉法,他的亲信赵诲犯了法,他仍百般营救,结果惹得玄宗皇帝很不高兴。

他自己也心怀忧惧,请求辞去宰相之职。

C、宋璟为人严守法令,秉持正道,不阿权贵,在赴任途中,即便是皇帝贵宠之人,他也不屑于跟他交谈,可见他的治国才华远高于姚崇。

D、姚崇、宋璟都为唐玄宗所倚重,礼遇有加,后来李林甫为相,虽备受恩宠,却再也没有受到姚、宋那样的敬重和礼待了。

5、断句(4分)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6、把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3分)

(2)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

(3分)

1、B(“谢”是“道歉”的意思)。

2、C(都是“向”的意思。

A项前句的“以”为“因为”,后一句的“以”为“认为”;B项前句的“之”是“代词,这件事”,后一句的“之”是“代词,我”的意思。

D项前一句中的“为”是“介词,为了”的意思,而后一句中的“为”则是“介词,向”的意思。

3、A(都是“委曲顺从”之意。

B项中“练习”,古义为“干练通达”,今义是“反复学习,以求熟练”;C项中“交通”古义是指“连接”,今义则指“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等工作”;D项中“经营”,古义是“苦心积累经营的金玉珍宝”,今义则是“经营办理各种经济事业”。

4、D

5、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6、译文:

(1)皇上(唐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分)

(2)(姚崇的两个儿子)平日广交宾客,收受了许多礼物,受到当时人们的非议。

(3分。

“通”“馈遗”各1分,被动句式1分。

其他酌情。

【文言文参考译文】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

“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

”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

“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

”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

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

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

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

唐玄宗对他说:

“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

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异,平日广交宾客,收受了许多礼物,受到当时人们的非议。

主书赵诲受到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接受胡人的贿赂被发觉,玄宗亲自审讯,罪当处以死刑,姚崇出面营救,唐玄宗因此不高兴。

恰巧赶上因特殊情况赦免京城的在押罪犯,唐玄宗在赦免敕书中专门标出赵诲的名字,另处以杖刑一百,并流放岭南。

姚崇因此而感到担心和恐惧,便屡次请求辞去宰相职务,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为相。

十二月,唐玄宗将要到东都洛阳,任命宋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他日夜兼程赶赴京城,并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

宋风度凝重深沉,令人难测,在赴京途中居然没有与杨思勖交谈。

杨思勖一向深得玄宗宠幸,回京后便向玄宗诉说,唐玄宗慨叹了好长时间,越发敬重宋璟。

宋作宰相,致力于选拔人才,根据才能的不同授予相应的官职,使文武百官人人称职;宋行赏施罚不徇私情,对皇帝也敢于犯颜直谏。

玄宗对他也十分敬畏,有时他奏对不合己意,玄宗也往往曲意听从。

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圆满地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个人的志向操守不同,却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

在唐一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其他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

姚崇与宋进见时,唐玄宗常常要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唐玄宗便要在殿前相送。

等到李林甫作宰相时,虽然受到的宠信超过了姚崇和宋,但得到的礼遇就太微薄了。

这一时期的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浣则通达时务,姚崇和宋每有疑难问题,都要向高仲舒和齐浣征求意见,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感叹道:

“想了解往古之制,可以向高君请教,想知道当今之事,可以向齐君请教,这样,处理政事就不会出现差错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7题(22分)

《苦斋记》(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1],岸外而臼中[2]。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蘖、苦梀、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3]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4]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5]。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今夫膏粱之子[6],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7],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8],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故孟子曰:

‘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

作《苦斋记》。

【注】[1]崿(è):

山崖。

[2]岸外而臼中:

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

[3]櫛滵(jiémì):

水疾流的样子。

[4]吹沙:

鱼名。

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

[5]荑(tí):

草木始生的芽。

[6]膏粱之子:

指富家子弟。

膏,肥肉;粱:

美谷。

膏粱谓精美的食物。

[7]艾:

尽,停止。

[8]疏粝(lì):

指粗劣的饭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已:

治疗

B、启陨箨以艺粟菽艺:

技艺

C、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

D、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庸:

岂,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剑溪之水出焉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B、味苦而微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吾闻井以甘竭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覆之以茅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D、君何以知燕王?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5、断句(4分)

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3分)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3分)

1、(3分)B(艺:

种植)

2、(3分)A(焉:

兼词,“于之”或“于此”。

B项,前一句中的“而”,连词,表并列;后一句中的“而”,连词,表转折。

C项,前句中的“之”,助词,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中的“之”,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副词后。

D项,前一句中的“以”,表原因,译为“因为”;后一句中的“以”,连词,表目的,来。

3、(3分)C(为介宾结构后置)

4、(3分)D(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5、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

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6、(6分)

(1)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

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有多远呢!

(3分)

(2)我听说井水因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

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

匡山,在处州府所辖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

匡山的四周陡峭的石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四边高中间低。

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

大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

所以山上生长的植物也符合这一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涩的。

但是物性虽苦,快乐却从中产生。

就这样,鲜支、黄蘖、苦楝、侧柏等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等野草,地黄、游冬、葴、芑等青菜,槠、栎、草斗等果实,楛竹的嫩笋,没有什么不聚集分布密密地排列的。

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

当地的方言称它叫“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至难以下咽,很久以后更觉得满口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烦躁干渴的疾病。

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

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涌出,水源汩汩滔滔,快速曲折地向前奔流,注入大的峡谷。

水中有很多带斑纹的小鱼,形状如吹沙鱼一样,滋味苦涩但又微含辛辣,食用后可以用来醒酒。

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比较遥远,只有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但是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

带领童儿几人,扫除落下的笋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作物,吃那些草木初生的嫩芽。

闲暇时就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登上山崖,靠着挺拔的树木放声长啸,有时下望清冷的溪流。

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林中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别人不懂得他的乐趣。

先生的话说:

“乐与苦,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

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

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有多远呢!

现在,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野菜的苦涩,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外出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

有朝一日好运穷尽福气消亡,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吃美味的肚肠,不可以用它来吃粗劣的食物;覆盖柔暖絮被的身体,不可以盖草席。

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屈身疾走逃跑,在丛生的野草中苟且性命也不可能得到,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了吗?

所以孟子说: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他们的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