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8157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docx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详解之一:

策划篇

∙前言

   前段时间写了几篇有关考研经历和经验的博文,受到了朋友们的热情关注。

我想,很多正在准备考研的朋友们,或许正在苦苦搜寻有关考研的信息。

因此,我准备将两年前那段日子中深深印在我脑子里的东西好好整理出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策划。

尤其是想做好一件事情,更需要策划。

在考研的策划中,以下几个问题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关于考还是不考

   考研、读研,在我们的人生旅程当中无疑是一个转折,这个决策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职业和事业。

当然,我所说的“转折”,只是在强调它对人生的影响程度,我并不敢说这种影响就一定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因此,考研与否,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利弊。

这就要求大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自己最适合和最有利的道路。

   我是1999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但我为什么到2006年才考研,这是有原因的。

我毕业那年,之所以没有继续深造,主要是保研差了一点点,同时又考虑到家庭经济境况不好,因此想早点工作。

参加工作伊始,正逢所在课题组缺人。

因此,于公而言,需要我支撑课题组的工作;于私而言,也正是提升自己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因此一直在等待考研的机会。

2004年,我的儿子出生,05年,我爱人硕士毕业,同时课题组人丁开始兴旺。

这使我感觉到,考研的机会已经来临。

于是05年下半年开始复习,06年初参加了考试。

   就个人想法而言,我认为,如果你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决定考研与否的时候,你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你想从事的工作,需不需要高学历和高的学术研究能力。

如果需要,那么在现今这样“教育大发展”的年代,考研是必须的,否则你会在职业竞争中缺少竞争力。

那么,什么时候考呢?

我想,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经济困难等等,一口气读下来是最好的选择。

也许有人认为,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读研,可能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

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告诉大家,工作之后,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

你的想法,会受到工作环境和家庭的影响,这也许会使你和你的最初目标越来越远,最终留下遗憾。

   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则考研的决定可能会更困难一些。

其中你必须考虑的问题有:

你是否需要?

你是否喜欢你的工作?

你打算考定向还是统招?

单位是否同意?

经济上是否困难?

还有家庭的问题,比如你的恋人/爱人是否支持?

等等。

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你期望你今后的职业发展是否需要考研。

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回答了这一点,其它的问题也许考虑起来就容易一些。

   总之,考研与否,对一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决定。

在这个策划过程,需要你的智慧,同时也需要冷静,更需要你的决心。

关于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结合自己的职业理想考虑。

毋庸置疑,学校、专业的选择,与考研成功率,是一对矛盾。

考好的学校、好的专业,无疑会困难一些。

因此,在这个决策中,需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稳妥行事,毕竟,考上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人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曾经遇到选择母校还是单位的问题,犹豫一直持续到报名。

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是:

单位的专业课试卷没有连续性,给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而我的母校,往年的专业课试卷可以复印,并且变化不大。

因此,我最后选择了考学校。

当然,关于专业的选择,需要和我的工作匹配,因此没有什么好选择的了。

   我觉得,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中,也应该有一个“性价比”的概念。

“性”是指学校、专业的实力、社会认可程度;“价”是指考上的难易程度。

把“性”和“价”结合起来考虑,也许目标会更明确一些。

关于复习时间

   我个人不赞成花一年或多年来准备考研,时间长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消磨人的意志。

我在基础不太好的前提下,基本上花费了一个学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结合自己和其他研友的经验,我觉得一个学期是比较合适的。

在暑假期间,有时间的话,可以开始“预热”,背背单词,看看数学书,了解一点信息等等,让自己慢慢进入高强度的复习状态。

到开学的时候,就需要好好计划自己的时间了,并且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按部就班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突然觉得信心不足,或者感到很累,想出去转转,等等。

我想,这都是正常的。

信心不足往往是因为在看书或者做题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时候应该告诉自己,困难谁都会遇到,只要多坚持一分钟,就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

有贪玩的想法的时候,可以适当放自己出去走走,顺便办点事情,一张一弛,没有必要有太多的负罪感。

我复习的时候,一般每周给自己半天的时间放松。

但是,如果你总是贪玩,比如沉溺于游戏,则应该好好反省了,问问自己是想上研究生,还是想成为一个所谓的“游戏英雄”。

当然,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我相信你是成年人,应该知道如何选择;如果你的答案是后者,那你也不必再花时间看我的文章了。

我必须提醒各位,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去克服很多的困难,如果一个成年人,在面临大事的情况下,连贪玩的想法都不能克服,我想,你今后人生路子不会走得多好。

 

   以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讨论了考研策划中的几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希望朋友们经过慎密的考虑都能够解决。

本来还想和大家谈谈信心的问题,但考虑到我前两篇博文已经讲得够多了,这里就不在赘述。

不过还想告诉大家,考研和高考不一样,没有任何人管你,一切都靠自己。

因此,考研并不仅仅是拼智商和基础,还要拼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如何计划,如何管住自己,包括勤奋和持之以恒。

因此,当你想退却的时候,告诉自己,坚持,就可以更多地抛开自己的对手。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详解之二:

数学篇

∙前言

   我1999年毕业,2006年考研,也就是毕业7年后考研,总分437,其中数学

(一)141分。

我在高中及本科期间的数学成绩一般,工作期间也无暇复习,因此能在毕业7年后考研取得141的高分,我自己都感觉非常意外。

但是,回想我考研准备期间的奋斗经历,除感觉到幸运外,也觉得复习方法比较得当,因此写下来供广大研友借鉴。

 

数学的重要性

   在我眼里,考研的四个科目中,我认为数学和外语是最重要的。

当然,其它两科也重要,但复习难度要小一些,一般考研失败都在于前两科。

其中,英语充当着考研门票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是否能够上研究生;数学充当着学费(假设还有公费生的话)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总分,进而决定你上公费还是自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英语单科被挂的比例较高,但对总分影响较小。

试想,别人英语成绩比你高出20分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但数学不同,单科要求并不高,比如我考研时,我们学校是75,但我考了141,相比之下,就数学一科,我就可以在拉下刚上线的人60多分。

还有一点,数学考试具有不稳定性,发挥不好可能少考几十分(比如遇到一道大题时脑袋短路了),因此更要求我们在数学复习中多下功夫,才能在考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复习资料

   主要资料包括:

陈文灯《考研数学复习指南》、陈文灯《考研数学模拟考场15套》、李永乐《考研数学400题》。

   辅助资料包括:

相关教材(高数、线代、概率与统计)、陈文灯《数学题型集粹与练习题集》、李永乐《历年考研数学真题解析》等等。

   其中,主要复习资料是指需要一字不漏过一遍(或以上)的,辅助资料用于查阅部分概念、专题解题思路等等。

这些资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我将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介绍。

 

辅导班

   我只上了一个本校的辅导班,112学时,主要是基础知识讲解。

感觉收获较大。

   建议研友们在复习之初,自己已经看过一遍书之后再听课(至少自己看书的进度领先于老师讲课进度),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可以确保自己在课堂上能听懂,避免成为抄笔记的机器。

   至于是否上其它辅导班,比如一些名家的辅导班,我个人觉得不太必要,不过需要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复习过程

   预热阶段:

在暑假及其以前,有空有兴趣时看看书,目的在于预热,不在乎看进去多少。

但事实上,多多少少也能看进去一些。

这段时间不必对自己要求太高,因为还有不少时间。

同时,我个人觉得,太早进入高强度复习状态,容易造成后期的疲劳和厌倦,影响复习应考的激情和精力。

   基础复习阶段

(一):

这个阶段我是从9月1日进入的。

这时已经进入了高强度的复习阶段。

这段时间我主要看陈文灯的《复习指南》。

这是一本400余页的厚书。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博大精深”,不但总结了大纲要求的所有基础知识和概念,同时还汇集了很多例题、习题,包括历年考研真题。

因此在预热后踏踏实实地把这本书过一遍,对基础知识和解题思路的掌握、理解非常有好处。

看这本书时需要注意:

   1)对基础知识和概念一定用心领会和理解,如果有不懂的,必须借助辅助资料搞清楚,做到这一点后方可看例题和习题。

   2)对每道例题和习题,必须在看答案和解题思路前,自己先动手做一遍,然后再对照书上的答案和解题思路总结和反省,好好把感受写在旁边。

用不同记号对题目进行标识。

当时我主要分了三种情况:

一是自己会做的,二是自己有正确思路,但不能完全写出来,或者没有做对的,三是自己没有思路或思路错误的。

做好这些标识,可以使自己后续复习中更有针对性。

   3)一定要动笔做题。

你自己可以做做试验,把一道题看懂了,觉得没有问题的时候,试试自己能否背着书流畅地写下来。

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能的。

因此,我强烈建议在复习之初就养成动手的习惯,这是检验自己是否完全掌握的唯一标准。

   4)一定要重视总结。

看概念和知识要点的时候,要把一些重点词句划出来;对于开始不太懂的,理解之后一定也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

做题时,对于前面讲的第二、三种情况也一定要记下自己当时为什么做不出来,今后看到何种典型题目,应该具备何种反应和思路。

   5)我刚才说过,陈文灯这本厚书博大精深,汇聚了很多难题,因此你第一遍复习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折磨。

这时候需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

试想,如果你一拿到这本书就很容易地看下去,我觉得都没有复习的必要了。

就我个人而言,尽管我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了141分的成绩,但在这个阶段仍然感觉非常痛苦。

这时候,一定不能丧失信心,一定要坚持下来,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遇到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先放一放,有机会可以通过请教老师、同学或者查阅资料搞懂。

事实上,有些问题会在以后的复习中“恍然大悟”。

   基础复习阶段

(二):

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可以穿插进行。

就我而言,我自己是从9月底开始第二阶段的。

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辅导班的机会,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第二遍“扫荡”。

由于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辅导班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因此基本上可以跟上老师的节奏。

课后,结合课堂笔记和陈文灯的《复习指南》,再次巩固。

我觉得这两个过程的交替进行,对大部分基础知识都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真题体验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体验真题的难度和解题思路。

我在这个阶段只用了不过1周的时间,原因是大多数真题(尤其是大题)在陈文灯的《复习指南》中已经见过,因此没有太大必要“真刀真枪”过一遍。

对此,我主要是看看大题,对着时间做做小题,感受一下。

当时的体会和判断是,真题事实上并不难,只要细心、注意速度即可获得高分。

   我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复习完成后(大概是11月中旬),出现一个麻烦的问题,我相信大家也会遇到。

这就是:

书上的东西大多能够理解,但东西太多,容易忘,做题时不易写出来;同时,我也感觉那本厚书,看了前面的后面的忘了,看了后面的前面的又忘了。

针对此种情况,我感觉唯有加强训练才能解决,于是进入了套题模拟阶段。

这个阶段中,每做一套模拟题,就可以把全部章节的重要内容复习一遍,尽管不能覆盖每个知识点,但可以随机地复习到那些重要一点的知识。

我觉得这样比一遍一遍地看厚书,一二个月轮回一遍好得多。

   套题模拟阶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定时(3h/套),真刀真枪地模拟考场上的情况。

不做套题你或许不能理解,脑袋高强度地运转3个小时,还是非常耗费体力的。

有人说,如果考研前没有足够的训练,连续4科的考试很难坚持下来,即使“坐”下来了,也很难保证状态。

记得我第一次做完套题时,走路时都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确实是很累的。

但锻炼多了,坐3个小时也就成为一种习惯了。

   2)必须在到点时停止答题,然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

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况,给自己压力。

   3)每套模拟题完成后,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总结,总结时间通常会超过做题的时间,也就是超过3h。

我曾经说过,总结的过程,事实上就是知识在你大脑中有序地存储的过程。

切忌草草看一遍答案,说声“原来如此”就结束了。

如果这样对待,我相信有的题目你遇到3遍也不一定能够掌握,最后的结果也许就是:

你从考场下来的时候,看到答案时也是那声“原来如此”,只不过可能再加上个“TMD”。

   4)每做几套,也需要回头总结一下,自己在哪些知识点,哪些章节,哪种类型的题目中容易出问题,分析原因,制订对策。

必要时,可以借助辅助资料进行专题训练,予以突破。

   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每做完一套题都会有较大的收获。

   关于做套题的数量,应该根据自己各科实力分布和进展情况决定,并在复习过程中适当调整。

我当时给自己准备的是陈文灯的15套和李永乐的400题(10套),这个数量本身就是比较多的,原因是我对自己的数学功底不自信。

但在套题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做李永乐的400题过程中,发现做起来非常痛苦,小题(填空和选择)就要花八、九十分钟,剩下一半左右时间做大题,有的不会做,有的知道思路,但写不出来,好不容易遇到简单的,还要算错……;同时,结果也是比较糟糕的,10套题平均在70多分,高的也只有90分左右。

这种情况严重打击了我的信心,如何是好呢?

我觉得,既然做套题不行,咱偏要做,否则考试时就死定了。

于是,我又买了一本新的400题,按照原来的方法,按部就班,完完整整地做了第二遍。

这一遍的结果是平均120多。

也许有人说,怎么做过的还不能得满分啊?

我的回答是,你来试试。

这种现象更加能够说明,一定要多动手,见过的,做过的,都不一定是你掌握的。

只有你拿起笔就能够流畅地写出来的东西,才是你真正掌握了的。

   这一阶段过去后,也就是两本400题完成后,我自己感觉水平上来了一些,也自信了一些。

此时我又开始做陈文灯的15套,结果是平均110多,并且比较稳定了,小题耗费时间大概保持在50分钟左右(最后考试时只用了34分钟)。

此种结果我已经比较满意,觉得自己正式考试可以抱120分的希望了(我知道真题比模拟题简单一些)。

   这里还想谈谈对两本套题的感受。

李永乐的400题以常规题为主,而陈文灯的15套会出现一些“怪题”,平时很少见的。

难度方面,感觉李永乐的整体上稍微难一些(比如一些填空题的运算量相当于一个大题),陈文灯的除“怪题”外要简单一些。

总之,我觉得两本书都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研友们有时间,我觉得两本都有必要做一遍,如果时间不够,建议好好做做李永乐的,对训练自己对常规题的思路更有帮助。

   状态保持阶段:

这个阶段与套题阶段是交叉的。

此时已经到考研复习的最后一段时间,在政治和专业课中投入的时间增加,数学复习时间相对减少。

因此,这段时间内,做套题的频率降低,但必须要做,至少保持1周1套,以保持好状态。

同时,这个阶段也需要好好去记忆一些东西,比如有些难记的公式,看书时标出的重点知识和注意事项等等。

这样可以避免在考场上丢掉一些不该丢掉的分数。

   

   以上是我在数学复习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下面再谈谈几条注意事项:

   1)不要过分强调陈文灯《复习指南》:

很多人都认为陈文灯的书很好,但有的朋友过分沉溺于其中,反复看若干遍,这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复习指南》只是用于基础复习的工具,你在其中可以吸取很多东西,但它不能代替套题模拟,不能有效地训练你的快速输出能力。

此外,《复习指南》中很多内容偏难,过分纠缠于其中,会得不偿失。

   2)不要过分强调历年真题:

鉴于其它复习资料早已把历年真题收入其中(比如陈文灯《复习指南》),因此你见到的历年真题,并非是第一次见到。

如果你用来做套题演练,结果给你的信息是不准确的,会误导你对自己的评判。

如果不用来成套模拟,整天“看”的话,也耽误你太多的时间,影响你快速输出能力的训练。

我有个朋友,学习非常好,但做套题少,花很多时间研究真题,结果上考场很不适应,考分不到80分。

   3)不要过分强调做题数量:

做题,尤其是做套题,是训练考试速度和准确度的有效手段,但如果过分强调数量,做完后不好好总结,只能事倍功半,除了训练速度外,不能有效提高解题能力,从而不能有效提高解题准确度。

因此,做套题后,必须好好总结,这样才可能使你做过的题目成为你掌握了的题目,否则,你现在会多少,以后还是只会那么多。

   4)不要过分强调难题、偏题:

我一再强调,真正的考题并不困难,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是常规题目。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需要提高的是常规题目的快速解题能力(就是看到题目就有思路,就能快速地写出来;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即使你最后能够做出来,也会耽误别的题目的解题时间)。

复习中过分追究难题、偏题,不但使你丧失信心,还会浪费你宝贵的复习时间,最后在考场上还不一定用得上。

 

   最后,给大家谈谈考场上的注意事项。

   1)根据你平时做模拟题时的统计数字(如时间分配、各题型各部分命中率等等),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例如小题(填空、选择题)计划多少时间,大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

如果有一个谱,做起来会更轻松一些。

   2)命中率第一,速度第二。

这个道理不用多解释,只有做对了的,才能得分。

   3)注意解题顺序。

小题都是简单题目,这里主要是针对大题。

原则上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给简单的题目足够的时间和情绪,尽量全取。

顺序的确定有几种方法,一是凭经验,比如你觉得线代简单,每次都有较高的得分率,你可以先取之;二是拿到试卷先大体看看,确定一个解题顺序;三是按自然顺序“挨个放血”,遇到困难或麻烦时先放一放,继续做后面的。

   4)学会放弃。

考试时,千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遇到难题非要搞定不可,这就是和分数过不去。

我们考试的任务是: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因此遇到困难时,不妨放一放,先做简单的。

再有,也不能遇到难题时就惊慌失措,一定要形成这种观点:

我们并不需要满分,丢分是正常的。

你只要把会做的题目做对,避免低级错误,你就可以得到相当的分数了。

 

   以上是本人在数学复习和考试中的一些感受,不敢说完全正确,但至少是发自肺腑的。

如果能够给研友们一点启发,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由于时间仓促,可能写得有点凌乱,望大家谅解。

   相信大家通过一个学期努力,可以自信地走进考场,满意地走出来,最后惊喜地看到自己的分数。

毕业7年437分考研经验详解之三:

英语篇

∙前言

   前面博文已经交待,我毕业7年后考研获得了437分,其中英语64分。

尽管这个英语成绩并不高,但考虑到自己的英语基础,考这个分数也确实不容易了。

事实上,我在上本科时英语基础并不太好,在大二时(也就是考研9年前)以60多分的成绩通过四级考试,之后就没有好好学过,因此在基础不好的前提下,能在毕业7年后的考研中顺利过关,确实值得好好总结。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复习经历,谈谈对考研英语复习的一些感受,希望能够给考研的朋友们,尤其是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人一点参考,帮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英语考试成绩。

复习原则

   单词记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大部分考研的朋友来说,词汇量都是不够的。

因此考研复习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单词的记忆。

关于单词记忆的方法,我认为应该是突击背诵与应用训练相结合,具体方法将在后文探讨。

   阅读训练。

考研试题中,阅读能力占主导地位,因此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同时这也是需要长期训练的。

   写作训练。

现在考研试题中作文分值占比例较高,并且写作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提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写作训练,对考研成绩的提高将是非常划算的。

 

复习资料

   单词书一本。

选择原则是:

一是不要太厚,太厚了耽误时间,同时对心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选择薄一点的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背诵一遍,有时间还可以多过一二遍;二是有录音,最好录音中有中文释义,这样你可以抽一些零散时间通过听录音来记忆或复习。

三是最好是精选词汇,这样可以避免花过多时间去背诵简单的词汇。

   我当时选择了新东方的一本词汇书,书名大概是《考研英语核心词汇50天突破》,这本书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可以在一个多月时间背诵一遍。

   真题解析一本。

目前市面上的真题解析比较多,因此需要好好选择。

我当时选择的是胡敏的,感觉效果不错。

该书有生词/难词解析,有答案及其分析,觉得讲得比较好。

   写作书一本。

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本。

我当时用了考试虫的30篇,感觉还可以。

此外,夏琦荣的作文书也不错,尤其是词汇、句式非常华丽。

   模拟题一本。

个人觉得朱泰奇的模拟题难度比较合适,训练时容易激发信心,并能够较好地预估正式考试成绩。

   其它参考资料。

除上述资料外,如果觉得其它有适合自己的资料,不妨买来看看。

此外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个另类的英语辅导专家:

管卫东。

老管原是新东方的首席讲师,后来发现学校教学理念不适合自己,遂辞职“闭门思过”,后来自立门户。

我认为这个人的最突出的思想是站在考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考生)的角度上分析题目,比如在很多单词不认识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并进行答题,等等。

总之,老管在很多方面都有离经叛道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大家在方便的时候,不妨关注一下。

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他的相关信息。

辅导班

   就我个人而言,复习前期没有上任何辅导班,只是到考试前夕去上了个夏琦荣作文辅导班,当时老夏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考试的作文就在他的8篇文章里了,大家只需要recite,上考场直接copy就OK了。

我把8篇文章背诵得滚瓜烂熟,但上了考场才发现,两篇作文题目与夏老师的范文风马牛不相及。

但我没有惊慌,仔细分析题目后,有意调整方向在大作文里套用了一句非常漂亮的长句。

因此我觉得上这个辅导班还是没有亏,这也是我在前文推荐老夏的作文书的原因。

   我个人没有上其它辅导班,并不是建议大家就不辅导班。

我听不少人说新东方的辅导班还是不错的,但如果要上,最好是早一点上。

很多朋友是暑假上的。

 

复习过程

   以下结合自己的复习过程,介绍自己在复习期间的经历和感受。

有必要指出,下面介绍的,有些我自己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恳请大家仔细阅读,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了。

即使是持肯定态度的经历,大家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批判地接受。

 

1.预热阶段

   我8月份开始预热英语复习,期间主要是看看单词。

当时我还要上班,因此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周末和晚上。

再加上拖家带口,因此复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但这段时间还是有意义的,至少与多年没有见过的单词打了个照面,这对后续的复习还是有帮助的。

2.单词记忆阶段

   我从9月份到学校复习,正式进入了单词记忆阶段。

这个阶段我主要使用前面介绍的《考研英语核心词汇50天突破》,按照计划(每天至少一个单元)按部就班复习,一般是上午默看并抄写,下午到花园里大声阅读。

每天复习的内容及其顺序是:

先看当天计划内的内容,然后再往前回顾已经看过的内容,复习多少主要取决于当天的状态,一般保持在2到3个单元。

在走路、上床睡觉前等零散的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听MP3复习。

就这样,我大概用了40天时间把该书过了一遍。

说实话,记忆的效果并不太好,至少不能望词生义,但对这些词汇都有了印象,看到就知道是背过的。

   顺便指出,背单词需要分时段进行,比如一个单词你一次背20遍,肯定没有5次各背4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