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7076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解析版.docx

福建省各地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版

福建省各地

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①(节选)

苏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①这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写的诗。

1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品格。

B.诗人独把清樽,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

C.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

D.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

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

19.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

“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

”请简要分析。

【答案】18.C19.①通过想象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

②以缟衣仙女喻梅花,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

③诗人视梅花为知己,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表现诗人满足惬意”错误。

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

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意思是:

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

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轻敲门。

诗人想象盛开的梅花仿佛是婀娜的海南仙子,驾着仙云,穿着白衣,于深夜降临在寂静的阶前,在月下轻叩着诗人的门扉,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

把盛开的梅花比作婀娜的海南仙子,分别写出梅花的颜色洁白和飘飘如仙的韵致。

诗人想象梅花不是原地开放,而是驾云而来,并且月下叩门,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视梅花为知己,赋予梅花无限情韵,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

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景苏堂竹①

宋·道璨

一叶复一叶,也道几翻覆。

一点复一点,书墨要接续。

亲见长公来,一节不肯曲。

见竹如见公,北麓②能不俗。

回首熙丰③间,几人愧此竹?

【注】①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调离,路过瑞昌,在亭子山的崖石上题字,墨点洒落在竹叶上。

据说自此以后,亭子山周围的竹子。

叶上都有墨点。

景定年间,王景琰任瑞昌主簿,将部分竹子移栽于厅堂前,题名“景苏堂”。

②北麓:

景定年间瑞昌主簿王景琰的号。

③熙丰: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号的统称,其为北宋变法期间。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从景苏堂竹叶写起,刻画了竹叶的稠密。

“也道几翻覆”,以叶的翻覆暗寓历史的沧桑变化。

B.三四句写叶上墨点,“书墨委接续”言竹叶上的墨迹要代代相传,暗指苏轼刚直的品格要长留人间。

C.五六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接写竹身。

当年亲眼见到过苏轼的竹子,同苏轼—样傲岸不凡,直节不屈。

D.全诗由绘竹到写人,表达了对苏东坡和王北麓的高度赞美之情,以及对熙丰年间投机者的强烈批判。

19.吴师道《吴礼部诗话》评此诗:

“语虽直致而意佳。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8.D19.这首诗开头四句一语双关,竹叶“翻覆”,暗喻北宋年间的世事变迁;书墨“接续”,暗指苏东坡刚直不阿的品格长留人间。

中间四句写竹枝因见过苏轼,深受感染,故能一节不曲。

今人因竹枝而想苏轼,也同样能感受其高风亮节,因而脱俗。

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口吻嘲讽熙宁、元丰年间党派斗争中的投机者,从反面衬托了苏东坡正直的秉性,坦荡的胸怀以及不屈不阿的品格。

这首诗借物起兴,率直而言,爱憎分明,溢于言表。

作者借咏物以寄意,表达出苏轼的正直品格,因此能做到“语虽直致而意佳”。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对苏东坡和王北麓的高度赞美之情”理解错误。

“见竹如见公,北麓能不俗”,由苏轼引出王景琰来。

王景琰把竹子移栽到厅堂前,见到竹子就象见到苏轼一样,诗人认为,这正是王景琰能够免于浅俗的原因。

这两句表面上只是在说王景琰,实际上却是透过一层写苏轼之高节。

所以,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苏轼的崇敬和赞美。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物诗。

作者借咏物以寄意,表达诗人对苏轼的崇敬。

开头四句一语双关,竹叶“翻覆”,暗喻北宋年间的世事变迁;书墨“接续”,暗指苏东坡刚直不阿的品格长留人间。

中间四句写竹枝因见过苏轼,深受感染,故能一节不曲。

今人因竹枝而想苏轼,也同样能感受其高风亮节,因而脱俗。

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口吻嘲讽熙宁、元丰年间党派斗争中的投机者,从反面衬托了苏东坡正直的秉性,坦荡的胸怀以及不屈不阿的品格。

此诗不像一般的咏物诗那样隐晦曲折,而是借物起兴,率直而言,爱憎分明,溢于言表。

尽管如此,诗人的表情达意仍富有变化。

前四句以比兴暗写东坡,中间四句用想象明写东坡,最后则是以反诘语气来衬托东坡,因此能做到“语虽直致而意佳”。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两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欸乃曲①(其二)

元结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欸乃曲(其四)

元结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注】①这组诗作于中唐大历年间。

诗人乘舟逆流而上,恰逢湘江水涨,舟行不进,特作《欸乃曲》五首。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桡,船桨。

唱桡,即高唱行船曲。

与诗题“欸乃曲”相呼应,本诗是作者行船途中所作。

B.“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一细节写出月夜行船遇官兵喝问,打破境界和谐,反映出时代特征

C.诗中“平阳”“零陵”“浯溪”“溪口”均是地名,体现了诗人急于回乡的迫切心理。

D.这两首绝句,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写法上与民歌相似,即就眼前景物,随意写之。

16.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欸乃曲(其二)》流露出作者对和谐安宁生活的喜爱之情;《欸乃曲(其四)》表达了作者对湘中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福建省永泰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泊水村①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

②新亭:

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

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

”(《晋书.王导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燕然未勒”意虏敌未灭,大功未成,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类似。

B.颔联的“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国难当头,年老的诗人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浴血沙场。

C.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汀州上的声音,景象寂寥,以景结情,结构上也呼应了诗题。

D.本诗用典贴切,对比明显,出语自然,感情充沛,虽有失意悲愁之情却又不失沉雄浑厚的气象。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15.B【解析】“道出诗人的无奈”不对,应为“表现出诗人的豪气”。

16.①久居乡村,功名未建的失意②渴望报国的豪情③报国无门的愤慨④青春不再的惆怅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给满分)

福建省晋江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

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

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从:

同“纵”,放任。

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16.“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15.B16.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

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

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到处是建了一半的寺庙”错误。

“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

“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

结合诗句内容及注释①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

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北大培文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诗歌鉴赏(8分)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①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泽东一抒胸中情怀。

以欢欣之气跳望,又要开始新的征战。

②长缨:

指捕缚敌人的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③苍龙:

《后汉书张纯传》注:

“苍龙,太岁也。

”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14.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尽,望极,一直望到再也看不见了,表示望的久远。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这里指秦始皇修筑的长城。

“好汉”勇敢有为的人。

“屈指”,弯着手指计算。

“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红旗漫卷西风”,“漫卷”,随风翻卷。

D.“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

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为太岁星象征凶神恶煞。

这里喻指以蒋介石为总头目的国民党集团。

1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14.B15.诗歌上阕写眼前长征的胜利,抒发红军将士的英勇斗志。

下阕进一步联想,放眼将来,抒发他们的决心和气概。

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以及抒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社志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长城’,这里指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解说有误,词中“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

“不到长城非好汉”,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

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

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

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

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

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

“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总之,下阕进一步联想,放眼将来,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以及抒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社志豪情。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辞家夙严驾

陶渊明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⑴。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⑵,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⑶,直在百年中。

【注释】

(1)无终:

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2)田子泰:

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

田畴隐居于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处险远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

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这地方安定太平。

(3)狂驰子:

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

1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说田子泰的事迹后,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

B.诗人到无终县去,既不是经商做买卖,也不是在那里从军,而是想效仿田子泰成就自己的理想。

C.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

D.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整装远访田子泰故乡来寄寓情怀,所传达的思想与《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

18.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析。

【答案】17.A18.诗词的后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以及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的厌恶。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表述错误。

根据诗句“辞家夙严驾”,可知“夙”指早上,而非连夜出行。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

本题要求简析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情感?

诗歌后四句从内容角度理解句意为:

听说无终县有位田子泰,节义可嘉是士中的杰出人物。

田子泰虽然已死去很久了,然而他的风骨仍遗留在他的家乡。

活着有高于当世的名声,死后名声仍代代相传。

不学那狂驰奔走惟求名利之徒,即使获取了名利也只是在他有生之年中而难长久。

从手法的角度,后四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节义可嘉的田子泰与狂驰奔走惟求名利之徒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以及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的厌恶。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1)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

(2)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临安春雨初霁(3)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

(1)快哉亭:

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2)黄华:

菊花。

(3)淳熙十三年(1186),已六十二岁的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到临安听候召见时,写下了这首诗。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风发上生”不仅有秋风萧萧之意,还有年华逝去、白发生出的形象感,蕴含了诗人落寞伤感的情怀。

B.《病后登快哉亭》一诗以斜阳、暮鸦、衰草、秋风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C.《临安春雨初弊》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以写草书和品茶作为消遣,主要表达其闲适自得的心境。

D.贺诗联与联之间写景和抒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自然;陆诗尾联抒发的情感与首联呼应,有自我解嘲之味。

20.贺诗首联和陆诗颔联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艺术手法?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19.C20.均为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贺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秋日乡思图景。

以“雨霁”“蝉鸣”“征尘”“归路”等为主要意象,营造出清新幽静的意境,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以乐景反衬哀情,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陆诗颔联描绘了一幅美艳灿烂的春日图景。

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夜晚耳朵里满是淅淅沥沥的春雨声,雨后天晴白日里则是时远时近的卖花声,视觉所见的除了幽深邈远的小巷,这是骀荡宜人的春日美景,多么优美动人生机勃勃,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绵绵春雨中一夜未眠是因为如愁人的思绪,国事家愁,思乡怀友,耐人寻味。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临安春雨初弊》颈联写陆游客居京华,以写草书和品茶作为消遣,主要表达其闲适自得的心境”错。

并非闲适自得,而是国事家愁怀乡念友。

颈联写草书和品茶作为消遣,这是百无聊赖中的选择。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不同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得能力。

贺诗首联借景抒情,“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意思是说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

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李商隐有闻蝉而发“薄宦梗(木偶)犹泛,故园芜已平”之感慨,贺铸与之发生了共鸣,同时还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陆诗颔联情景交融,“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意思是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

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

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