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6338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义理第一讲.docx

中华义理第一讲

第一讲导论:

中华传统文化与义理经典讲稿(4学时)

(导课:

)很久以来,也许是因为爱好,就特别对思想史、哲学史等情有独钟。

大学学的是历史,更加深了对这类课程的热爱。

来到农大后,就一直从事公共马列课教学,虽然也上过几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中国哲学及这类课程。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机会终于来了。

上学期接到香港孔子学院的邀请,让具有这方面爱好的老师在可能开设《中华义理》课的学校开设这类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课程。

对此,我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这个任务。

经过了一个学期和整个暑期的认真准备,今天这门课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由于这是一门新开的课,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衷心的希望在座的每位同学不断提出建议、要求。

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正课:

这门课程在2005年1月,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实业家、慈善家冯燊(shen)均先生的赞助,以《中华义理》诵读工程的名字在大陆开始正式启动。

启动方式即:

(教材:

由冯老先生提供,采取循环式节约使用。

用后收回供下届学生使用。

故请各位同学用铅笔勾画,爱护教材。

如有想要收藏者,花20元人民币可购买。

如有遗失,也是交20元赔偿。

此行为包含在成绩中。

最后成绩由冯老先生的委托人查收。

)(冯老先生1932年出生于香港,青年时代留学英国,后投身实业,励精图治,事业有成。

现任香港广义和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老先生早年负笈海外,视野开阔,深知要使祖国富强,要大力发展教育。

他先后在全国捐款累计金额达3000多万人民币,冯老当选为中国少年基金会理事。

此工程有以下特点:

A、该工程系统、全面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人文精神、人生哲学、价值观念、生存智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讲。

B、选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典型的经典语句作为诵读内容,去繁就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主题鲜明,结构合理。

通过精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句,将中华义理分解成许多思想主题,每个主题形成一个单元,进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D、学以致信,知行合一。

该工程通过反复诵读经典语句,学习者通过理解、体悟等方法,使儒家经文载负的生命精神,直接触入学习者的精神世界中,进而转化为学习者的健康人格与品德,进而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有效指导。

教学计划与要求:

1、考勤20%;2、诵读30%;(闭卷)3、写小论文50%(开卷)

2、教学重点:

十大主题(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3、教材使用:

要回收,(循环使用)避免浪费。

不要丢失,要爱惜。

今天,我要讲的导论准备分三个问题:

(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必须弄清楚的三个重要问题)

1、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是什么)

2、为什么学这门课(教学目的)

3、怎么学这门课?

(学习方法)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什么是?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份。

传统象一个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它似乎无声无臭,无影无踪,却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人们总是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它的制约或支配,它总是把它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使人们想摆脱它却又无法摆脱它。

这是一个我们人类面临的困境。

然而,人们要超越这种困境,就只有探索、研究、认识、掌握它。

在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而,开创出新的传统。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

1、何谓中华?

“中”者——居中、中间、中心。

《辞海》据说,几千年前的中华民族的祖先,自以为是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故称:

中国。

(“世界中心的国度”)这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局限,同时也有一种自豪感及对故土的热爱情感。

“华”者——开花、光彩、光辉、美丽等。

这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热爱这片土地,从“中华”这两个字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国最早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具有爱国主义的民族)

2、何谓传统?

(定义、内涵特征等)

(1)“传统”之“传”,甲骨文中就有。

后来,“传”指驿站中所备的车马,以便急速传递信息。

之后又引申为驿站。

“传,驿也。

”古代驿道沿途设有许多驿站,传递信息,使者每到一驿站,便可换乘车马,继续赶路。

“传”——便蕴含着一站传一站的意思。

后引申为传授。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传”——后引申为“延续、继续、代代相传。

”“传者,相传继续也。

”唐《经典释文》“传者,指穷于为薪火相传也。

”《庄子.养生主》(人类发明了火,就结束了饮毛茹血的野蛮时代,而进入了文明时代。

就要把它一代代相传下去。

(2)“统”——本义是茧的头绪。

“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说文解字注》“统”——后引申为世代相承某种根本性的东西。

如《尚书.微子之命》:

“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如《孟子.梁惠王下》: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统”即君主的嫡系及总原则、总规律世代相传的王统、血统、道统、法统、传统……

“传统”的古典含义:

即指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根本性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合。

“传统”的现代含义:

(包括五个层次)

即指:

人类创造的不同时代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3)传统包括的五个层次:

第一:

传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社会(包括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的产品。

(简言之即人的活动的产物)。

即传统是人的活动的“外化”和“对象化”。

传统相对于自然而言,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生成物和日月递照、四季更替等的自然运动、变化及雾露霜雪、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不是传统的构成。

然而,山川经人的开辟、加工、改造而成为风景区、园林或旅游名胜,草木经人的栽培、改进而成为艺术品或盆景,它体现了一种精神、风格、神韵,它便构成了某种传统因素、因子。

所以说传统是由人的意向或活动影响、改造了的存在。

传统是人(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主客体相互渗透、作用的产物。

第二:

传统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

即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纷纭复杂的形式和状态。

例如: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与政治伦理紧密结合;印度则与宗教紧密结合等。

传统之所以具有不同形态的特质,是因为传统作为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成果,它不可避免地要介入人们的心态、风俗、道德、思维、审美、生产以至宗教等活动之中。

(如四大文明古国皆与治理大河有关)所以,不同心态的特质,既是传统的外化,又是传统的内化的体现,传统是外化和内化的结合。

第三:

传统是历史的凝聚,处于沿传和流动之中。

人类的心态、宗教、道德、思维、审美以至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行为模式等,是一个自我满足和自我完善的历史系统,也是一个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变异系统。

人类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完善——冲突——破坏,破坏——冲突——完善的螺旋式前进、发展,在不断扬弃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凝聚结构。

因此,传统又是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沿传下来的那些稳定的因素。

第四:

传统是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传统,即使是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传统,都不是单一的。

它往往是众多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有机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存在诸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的和谐契合,而且也存在着相互冲突、排斥的要素。

因此,传统又是众多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既相互和谐契合,又相互冲突、排斥中沿传、发展的动态系统。

第五:

传统是一个无限的进程。

它不断地凝聚,不断地被否定,又不断地创造,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江河之水。

传统象生命之流,一代代的过去,一代代的成长,一代代的新生,而永无止境。

因而,传统是一个不断分析扬弃和综合创造的进程,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3、何谓文化?

“文化”之“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

《说文解字》说:

“错画也”。

《左传.隐公元年》: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后引申为:

花纹、文身。

“凡物各色交错谓文。

”《礼记.乐记》记载:

“五色成文而不乱”。

进而引申出文章、文字、文明等。

(文身:

——是氏族社会各氏族的标志)人类自从有了文字,也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其文化就可以通过文字,代代相传下去。

“文化”之“化”,本义是教化,后引申为化育。

《周易.系辞下》说: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即性质不同的两事物的交合,而变化产生新的事物。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或范畴出现很早,文与化对举,见《周易.贲卦.彖(tuan)传》记载: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7页.)

以上这段话,应该注意四层涵义:

A、文明?

—指人类社会开化的状态,与愚昧、野蛮、相对。

《辞海》(人吃人、马家爵)指规则、礼貌、等)

B、人文?

——宋代程颐注解说:

“人文,人理之伦序。

”“指关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包括一切与“人类”有关的文化现象。

如:

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经济、等……

如:

哲学,就是要解决人是什么?

人从那来?

人怎样看待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怎么才能算是一个人等等……(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会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涉及到这些问题)。

C、天文?

——宋代程颐注解说: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

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

”。

“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

D、文化?

——.以"人文化成天下",就是"文化".而"文化"一词的最早版本,应该是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著作《说苑·指武篇》: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这个"文化"与"武功"相对,是指"文治"、"教化".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

产生于中华大地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为什么要学习义理学?

(学习目的及意义)

1、文化的传承:

(从传统的定义可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是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持续发展的根。

它是虽经千劫百难而励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

凡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无论生活在天涯海角,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只要良知不泯,都会具有这种文化认同感,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

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A、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5000多年历史。

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是世界上起源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

它以其五千年的悠久和不曾中断的发展历程而独树一帜。

即:

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中,唯有中华文化的历史没有间断过。

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容乃大的襟胸,不断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斯宾洛莎说过:

“没有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的象征。

B、虽经千劫百难而励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它也是遭到长期的大规模的破坏最为严重的文化。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在到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全盘西化”乃至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传统社会的糟粕沉渣泛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肆意攻击和践踏,以至于使许多人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而不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

我们在看(“韩流”韩剧:

《大长今》《人鱼小姐》《我的野蛮女友》《冬季恋歌》等)中,可以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受。

(这也是我答应开设这门课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棵树,根深叶茂。

那变化的是枝叶,不变的是根脉。

枝叶总是像华盖,洒下一片浓荫。

而根总是紧紧地抓住大地,从大地吸收养分。

该呵护的必须呵护!

俗话说:

“树怕伤根”。

文化的优良传统,其精华部分必须保留、珍爱;

“人怕伤心”。

当人的良知普遍散失后,文化的沙化,就会使人们的精神走向荒芜。

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文化的衰亡,而一个民族的兴盛也必须有它坚韧而优良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垃圾以强大的经济为后盾,以排山倒海之势大量涌入中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这些垃圾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

改革开放利弊兼容,窗子打开,新鲜空气新来,苍蝇、蚊子也乘隙而入。

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随着中国大门的敞开奔涌而进,而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脆弱时期(转型期),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混乱时期,西方文化的垃圾在叩开中国的大门后,与中国社会的封建糟粕一拍即和,于是让我们迷茫、不知所措。

对此,只要是具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为此着急。

鲁迅先生有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找回丢失的本色,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已经迫在眉睫。

C、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

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和倾销如同经济领域一样在抢占市场。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振兴和重放光彩。

然二十世纪以来,动荡浩劫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我们中许多人也自弃家珍、舍近求远。

面对西方纷杂混乱的思想流派却又茫然不知取舍。

“拿来主义”首先是必须有自己的坚定立场的,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宝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智慧结晶,自有其彰明天理大义的榜样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有继承才有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

让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共同目标下,努力学习好《中华义理》。

2、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A、中国现实:

中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非常历史时期,“转型”是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特征。

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是否能真正地振兴?

除了经济需要高速发展外,思想、意识、精神的振兴也非常重要。

要振兴必须学会鉴别与继承。

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是我们必须学会的能力问题。

(英雄的三种层次——地位英雄、道德英雄、能力英雄)

按矛盾原理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正常生活的群体中,总是不断的会有道德败坏的人做各种坏事,而这个群体之所以没有垮下去,正是因为有多数坚守道德信条的人在起作用。

越是在社会道德风气败坏时,仍然能不为所动,越能显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鲁迅称这些人为民族的脊梁。

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

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在思考、研究、寻找着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为了中国现代化的步子走的更加稳健一些。

最近中国知识界在广泛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2010年前后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是什么。

在“十一·五计划”制订工作展开之际,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课题组对来自国内外的98名中外著名专家进行了调查,对“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风险问题以及风险冲击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专家们提出的主要风险问题包括:

就业问题、三农问题、金融问题、贫富差距、生态与资源问题、台湾问题、全球化问题、国内治理危机、信心和诚信问题、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等十大问题。

并且指出:

未来真正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因素恐怕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

如需求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矛盾加重以及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不协调,等等。

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确实抓住了当前中国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并且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这在中国是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问题确实是诱发社会政治问题的导火索。

但是,风险问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测控的问题,它存在测不准的问题,恰恰是“混沌”现象(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创始人沃勒斯坦常用“混沌”来说明世界体系转型的复杂性和测不准问题)是风险预测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任何风险既可能正常发展,也有可能发生异变。

有些问题是否可以从更广泛的视野和更深层的内理去观察,不仅仅从“物”的角度,更要注重从“人”的角度去考察,结合历史的分析,从历史仰望现实,或许可以开辟出新的视界,以补充正常分析或许遗漏的地方。

早在1992年,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在回顾二十世纪史的著作《历史的波澜》一书中,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崩溃原因问题的分析,就提出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很多人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首先提到的是“经济的恶化”,但是,据说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因为经济的恶化而崩溃的体制。

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经济上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但是没有人说过因为经济困难而投降。

越南战争中的北越和和后来的柬埔寨也是如此。

如果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是因为经济恶化而崩溃的话,那么,在经济状况比今天坏得多的苏德战争中或者在战争刚刚结束时就应该崩溃。

他强调:

“任何政权,只有两种情况会使它发生毁灭性的大变革。

那就是丧失维持治安的能力和人们不再信任支撑它的文化。

”一国战败后不能从对敌对国的攻击中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这是最严重的丧失维持治安的能力。

游击队的进攻和强盗的横行也在此列。

但苏联并不是因为战败后不能从敌机的轰炸和敌军的刺刀下保卫国民,国内也没有游击队和强盗横行,历来的领导人最害怕的这些事情在苏联从未发生过。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走向崩溃的其实是文化,也就是人们不再相信其观念、理想和领导层的决策与人品。

”从这种意义上说,苏联在冷战中的失败与体制的崩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失败北和官僚制的崩溃很相似。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苏联走向解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显然,堺屋太一的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且有“文化决定论”的嫌疑。

但一种批评往往并非空穴来风,尽管作者可能对社会主义抱有很深的偏见,但我们却不得不看到作者观点的独到和耐人寻味。

但当我们从更深层的视角,尤其是结合历史的资鉴,我们就不得不正视这种说法

当今的中国确实存在但又不易觉察,甚至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无疑是文化信仰的失落或危机,如政治信仰的“空洞化”,民族信仰的“极端化”,个人信仰的“反社会化”。

整个社会信仰的“无意义”和“金力主义化”是目前我国文化信仰认同面临的严重危机。

而恰恰危险的是,当今的世界表面稳定、实际上却复杂多变,其深层更是暗流汹涌。

国际恐怖主义(反人类化)、原教旨主义(反现代化)、极端民族主义(反国家化)和新自由主义(反社会化)的空前活跃就是明证。

文化信仰危机一旦与社会经济问题交织,由此导致的必然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

再推导下去,无疑是个可怕的后果。

诚如温家宝总理所宣示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

文化因素将在新的世纪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是文化信仰的危机并不是不可化解的,仔细分梳其中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是有可能缓和或化解的。

人类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个体性,因此,人们的文化信仰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政治文化信仰(解决政治认同或政权合法性问题),民族文化信仰(解决国家认同或国家主权合法性问题),人格或心理文化信仰(解决个体认同或生命认同问题,通俗一点说,解决的是“生”的“意义”问题),可能还有一个杜维明先生经常提到的超越性信仰(解决超越性认同问题,通俗的说法是,解决“死”的“意义”问题)。

前两者可以合称个人的社会文化信仰(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都是社会认同),而后者(包括超越性信仰)属于个人的私人文化信仰(即个体认同)。

目前我国的社会凝聚,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治文化信仰,如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等,以凝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认同。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民族文化信仰。

至于人格或心理文化信仰以及超越性信仰也很重要,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也会造成类似“法轮功”的问题,但主要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

而民族文化信仰对社会的凝聚厥功至伟。

鉴于当前我国社会缺乏凝聚,令人深忧,民族文化信仰的权重将大大加强。

纵观全球现代化进程,现代化往往产生一个悖论,那就是现代化进程的驱动和加速需要政府的权威来导引,但现代化发动以后,尤其是进展到某个拐点之后,却会产生对政府权力的合法性的置疑和个人主义的伸张,如何有效地导泄这种情绪,加强社会凝聚,迎接各种不测挑战,以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而谨防现代化的挫折和中断,确实是个难题。

由于中国现代化还远未完成,谨防现代化的中断和挫折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头等大事。

当前应当把加强民族文化信仰列为重中之重。

加强“三国”教育,即“国情”、“国史”和“国学”教育或许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对策之一。

以“国情”教育寻求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沟通,以“国史”教育寻求中华民族的共识和凝聚,以“国学”教育寻求民族文化精神的张扬和认同。

以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数十年时间来实现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实现的现代化,可谓至难,不凝聚全国的人心和智慧,没有举国一致的“国魂”,是不可能指望现代化实现的。

从以“物”为本的现代化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既要考虑人的物质需要,更要考虑人的精神诉求。

B、世界潮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据调查,国外的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人文学科的教育。

如:

哈佛大学的传统就是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哈佛的理念是:

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它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

哈佛本科生在校四年中,除在一个主要领域中学习外,也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

哈佛主张理解、吸收不同的价值观念。

大学本科生必修8至10门的“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主要领域有:

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科学与社会分析,并需修习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及外国语文。

在“道德思考”领域,该校还请不同的专家讲授与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相关的伦理道德课程,让学生们选修一种。

有的哈佛教授认为,不能只重视经济资本,还要发展文化人。

这就要考虑文化传承、心灵积习。

除了智力教育、科技方法之外,还要培育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能力、道德信念等等。

要培育公众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参与政治,批评当下,指引未来,为社会提供价值指导。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学生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

该校规定学生在下列九个领域中选修十一门课(每一门至少3学分):

1.文化、观念及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4.数理科学,5.自然科学,6.科技及应用科学(以上为科学核心课程);7.文学及艺术,8.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9.社会及行为科学(以上为人文及社会科学核心课程)。

(以上每一领域中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经典导读,其课程名称为:

荷马的《奥德赛》或《伊利亚德》,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著作选或其《伦理学》、《政治学》,《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国思想家孔子著作选读或《论语》,中国道家哲学选读或老子的《道德经》,《孟子》选读,《庄子》选读,马丁·路德著作选,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密尔顿的《失落园》,蒙田散文选,但丁的《神曲》,摩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论人类不平等之起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暴风雨》,牛顿著作选,达尔文著作选或《物种起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或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之起源》,韦伯的《新教伦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儿的《方法论》及《沉思录》,洛克的《政府二论》,霍布斯的《利维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可兰经》,《艺术史》及《世界文明》等。

)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也是非常有名的。

该校大学生的毕业学分中有一半以上是涵盖六个领域(人文类、外国语文类、数理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明研究类)的通识课程,名为共同核心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