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5636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docx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

恒姑煤矿地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距荔波县32km,至佳荣镇10km,恒姑煤矿隶属荔波县煤炭工业局管辖。

至广西河池至立化运煤专用铁路线平寨站20km,交通较为便利。

矿区交通位置详见图1.1。

恒姑煤矿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

+800m至+300m标高,矿区面积1.8651km2,生产规模为9万吨/年。

其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见表1.1:

表1.1矿区范围拐点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0

2817320

36512810

1

2817120

36513205

2

2816535

36513375

3

2814690

36512190

4

2814895

36511645

矿区面积:

1.8651km2,开采深度:

+800m~+300m标高。

1.1煤层赋存条件

1.1.1地形地貌

矿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一般650~1066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一无名山头,山顶海拔1066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海拔约650m,最大相对高差416m。

矿区总体上属低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1、气候条件

根据荔波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8.3oC,最高气温39.4oC,最低气温-6.7oC。

最热为7月,月均气温26.4oC;最冷为1月,月均气温8.4oC。

年均降雨量1325.5mm,最多年达1524.5mm;最少年仅841.5mm;5-10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73.2%以上。

2、水系及主要河流

矿区内地表水系属樟江上游支流,都柳江水系珠江流域。

区内无较大的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矿区中部有一条山间雨源型小冲沟,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3、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1.1.2矿床地质构造特征

1、地层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大塘组(C1d):

按岩性段可分为三岩性段:

黄金、寺门段和罗城段。

黄金段(C1d1):

为深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泥岩。

地层厚约20—30m。

寺门段(C1d2):

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五个岩性层。

寺门段第一层(C1d2—1):

为深灰—灰黑色钙质泥岩和泥岩夹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砂岩、钙质砂岩,于纵向上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夹煤层和煤线1~3层。

地层厚约30~40m左右。

寺门段第二层(C1d2—2):

下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白砂岩、石英砂岩,含煤层3~4层,Ⅰ和Ⅱ、Ⅲ层煤层主要产于其底部和上部。

中部为砂岩、石英砂岩和条带状砂岩夹泥岩,含煤线或薄煤3~9层。

上部为泥岩夹石英砂岩和煤线及薄煤1~5层。

地层厚约50~80m左右。

寺门段第三层(C1d2—3):

由上下两层灰、深灰色砂岩、石英砂岩及中部的砂质泥岩组成,其中部常夹泥灰岩及灰岩。

地层厚约22~40m。

寺门段第四层(C1d2—4):

下部以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夹砂岩、泥灰岩,瘤状泥灰岩,底部为深灰色细粒至中粒砂岩。

上部为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泥灰岩夹泥岩、灰岩等。

厚约37~47m。

寺门段第五层(C1d2—5):

下部以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岩、瘤状灰岩平钙质砂岩,泥质粉砂岩。

地层厚约15~55m。

罗城段(C1d3)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三个岩性层

罗城段第一层(C1d3—1):

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夹数层瘤状泥灰岩,局部地段其底部时见钙质砂岩或石英砂岩。

厚约40~50m。

罗城段第二层(C1d3—2):

为浅灰色薄层—中厚层细晶灰岩,夹少量泥灰岩,紫红色泥岩及钙质粉砂岩等,其项部局部地段夹若干层白云岩或云质灰岩。

厚约50~120m。

2、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茂兰向斜东翼茂兰煤田,岩层倾向310~330°倾角为20~25°左右。

断层附近产状变陡,约为40°左右。

矿区中部和中西部为北东向断层F41、F42,断层F41断面倾角平缓从而造成断层走向和倾向不定,沿走向上其形迹呈不规则曲线状,为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覆构造,发育于浅表,对深部煤层影响不大。

F42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为一正断层。

综上所述,矿区地质构造为简单类型。

3、含煤岩系及煤层特征

矿区内主要煤层产于寺门段第二层二分层(C1d2)下部,共夹煤层13~18层,总厚4.36~6.23m,含煤系数为5.69~8.25%,其中Ⅰ、Ⅱ、Ⅲ煤层,Ⅰ煤层局部可采,Ⅲ煤层不可采。

Ⅰ、Ⅱ、Ⅲ煤层的煤层结构物征如下:

Ⅰ煤:

煤层厚度地表延伸较稳定,地表厚度在0.37~1.35m之间,一般0.6~0.8m,平均厚度0.7m。

深部厚度比地表略薄,煤层结构简单,偶见泥岩或砂岩夹矸。

顶板一般为细—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Ⅱ煤:

煤层厚度稳定,全层可采,地表厚度0.85~1.96m,一般1.2~1.3m,平均厚1.24m。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偶见泥岩或夹矸一层。

顶板一般为细—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另据本矿井实际井巷揭露Ⅰ煤煤层赋存情况,矿井一采区范围内Ⅰ煤不可采,本次设计矿井一、二采区只开采Ⅱ煤。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见可采煤层特征表1.2

表1.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煤层平均厚度(m)

煤层角

(°)

煤层间距(m)

煤层结构

煤层容重

(t/m3)

煤层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0.7

25

25

单一

1.38

较稳定

砂岩、粉砂岩

粉砂岩

1.24

25

单一

1.38

较稳定

砂岩、粉砂岩

粉砂岩

3、煤类、煤质

煤类:

根据GB/T15224-2004,本矿原煤属低中灰、特低挥发分、中高硫、高热值无烟煤。

煤质:

恒姑煤矿所采Ⅱ煤层呈黑色,条痕褐黑色;条带状、透镜状结构,层状结构,主要为暗煤,见少量镜煤条带及丝炭。

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3。

 

表1.3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样

类别

工业分析

灰分

(Aad)%

挥发分

(Vdaf)%

含硫

(Sst,ad)%

发热量

(Qnet,ar)

 Ⅰ

原煤

19.14

7~10

2.76

33.44~35.53MJ/Kg

原煤

19.06

7~10

2.83

33.44~35.53MJ/Kg

1.1.2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1、煤层顶、底板条件

本矿可采煤层Ⅰ层,区内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稳固性一般,易发生冒顶现象。

煤层底板为粉砂岩,容易发生底鼓现象。

因此,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作业规程,并根据顶板矿压显现和采高调整支护密度,作好支护工作,以便更好的保证工作面的生产安全。

2、矿井瓦斯、煤尘爆炸性、煤炭自燃倾向

瓦斯等级鉴定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关于黔南州煤炭局《关于上报2009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进行审查报告》的批复,荔波县恒姑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94m³/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30m³/t,荔波县恒姑煤矿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经计算矿井在+300m水平时Ⅱ煤层瓦斯涌出量最大,其中:

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为16.75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85m3/min;单个掘进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58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9.32m3/t,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45m3/min。

煤与瓦斯突出

根据2009年11月中国矿业大学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交的《荔波县恒姑煤矿K2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鉴定的结论为:

恒姑煤矿K2号煤在鉴定范围(标高+576m以上的K2号煤层)内无突出危险。

矿井其它区域没有突出鉴定,仍按煤与瓦斯突出进行管理。

矿井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为一层即K2号煤层,本次变更设计矿井只开采K2号煤层,且矿井主要开拓巷道和准备巷道已形成,K2号煤层在鉴定范围内无突出危险性,因此,根据开采布置,变更设计将矿井开采标高+577m以上的一采区暂按高瓦斯、无突出危险性管理,整个矿井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

煤尘爆炸性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8月对恒姑煤矿可采煤层Ⅱ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鉴定结论为Ⅱ煤层无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见下表1.4。

 

1.4煤层爆炸性鉴定

煤层

采样编号

工业分析

爆炸试验

爆炸性结论

Mad

Aad

Vdaf

焦渣特征

火焰长度(mm)

2004-M362

0.46

4.94

10.44

2

0

煤尘无爆炸性

本设计可采煤层只有Ⅱ煤层,对Ⅱ煤层按无煤尘爆炸性设计和管理。

煤层自燃倾向性

根据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8月对恒姑煤矿可采煤层Ⅱ煤层煤尘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鉴定结果为:

Ⅱ煤层为Ⅲ级(不易自燃煤层),鉴定结果见下表1.5。

本设计对Ⅱ煤层按Ⅲ级(不易自燃煤层)设计和管理。

表1.5煤层自燃性鉴定

煤层

来样编号

工业分析

着火温度

自燃倾向分类

水份

灰份

挥发份

焦渣特征

T氧化

T原样

T还原

Mad

Aad

Vdaf

2

2004-M362

0.46

4.94

10.44

2

390

404

406

Ⅲ级

备注

Ⅰ级:

容易自燃Ⅱ级:

自燃Ⅲ级:

不易自燃

地温

本井田无地温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地温矿井。

冲击地压

《贵州省荔波县恒姑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未提供冲击地压的相关资料,本矿井未发生冲击地压现象。

根据贵州多年实践,暂按没有冲击地压危险性设计,但仍需加强地压观测,避免地压灾害的发生。

1.1.3水文地质条件

1、概述

矿区内地表水系属樟江上游支流,珠江流域都柳江水系。

区内无较大的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矿区中部有一条山间雨源型小冲沟,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2、岩层含水性

含水层及隔水层

矿区煤系地层为大塘组寺门段,由深灰色中厚层细粒砂岩、砂岩、钙质砂岩,粉砂岩组成含水层以及由泥岩、钙质泥岩、煤层组成隔水层。

经调查,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从而构成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则是基岩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源。

尽管矿区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但仍然形成一定的富水层,并与泥岩隔水层在纵向上呈互层状,从而构成小型多层表层潜水循环。

这些富水层的地表露头则形成裂隙泉点,通过野外调查,其泉点一般在裂隙发育的砂岩与下层泥岩隔水层界面式附近流出,涌水量不大,一般0.05—0.10L/S。

矿区煤系之上的大埔组和黄龙组为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发育岩溶管道水,为区域性的含水层,且岩溶水的迳流,排泄受统一的地下水和系控制。

由于开采坑道未涉及到该灰岩,因此其岩溶管道水对其影响不大。

罗城段灰岩之下的砂、泥岩及泥岩、泥灰岩岩系,为岩溶含水层的区域隔水层,有效阻止其岩溶地下水的向下渗透。

从而使其开采坑道遭受地下水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性降低。

地表水

矿区北部及东部外围为长年性地表水流,并构成矿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矿区属碎屑岩侵蚀和溶蚀地貌。

西高东低,西部海拔最高点1066米,北部最低点650米,相对高差416米,洪暴期间的地表水则由西向东或由南向北(矿区北部)排泄最终汇于矿区北和东侧的河流中。

断层水

矿区内断层不发育,仅见北东F41、F42断层。

据,贵州荔波县茂兰煤田普查勘探报告》(广西第九地质队)认为,矿区内虽多为正断层,但多不是富水断层,一般沿断层上盘,岩石较为破碎,微裂隙增多形成局部滴水和弱透水性。

深部利用控制断层的勘探钻孔,用抽水方法对走向断层(北北东向断层)试验结果表明:

砂泥岩互层中的断层破碎带规模小,且受到钙质充填、胶结,未导致钻孔涌水量增大,故可视为与围岩的含水性一致,不作为单独的充水因素。

涌水量

据《贵州荔波县茂兰煤田普查勘探报告》(广西第九地质队)矿区内的露头岩石,在风化作用和构造作用下都可产生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经容纳大气降水渗透于地下水流形成的潜水,对开采矿井和坑道充水的潜水主要为煤层露头线以上的潜水流,经观察测定,其潜水流对斜井和平巷的充水量为0.0138~0.244(L/S),随季节性变化显著,其变化系数为2~5。

前已述及,矿区内断层多为贫水断层,一般对矿坑涌水不大,通过钻探的抽水试验,其断层的涌水量在0.0074~0.0334(L/S)。

1.2矿井巷道布置

1.2.1矿井开拓巷道布置

井筒:

主斜井井口标高为+816.05m,方位角42°,倾角25°,斜长为217m,采用半圆拱形巷道断面,穿层布置,穿过K2号煤层落底在K2号煤层底板岩层标高。

表土及破碎段砌碹支护,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

掘进断面积6.3m²,净断面积5.6m²。

进风行人斜井井口标高为+816.34m,方位角47°,倾角26°,斜长为210m,采用半圆拱形巷道断面,在标高+724.4m揭露K2号煤层后落平。

表土及破碎段砌碹支护,其余段采用锚喷支护。

掘进断面积4.9m²,净断面积4.4m²。

回风斜井井口标高+827.95m,方位角为54°,倾角28°,长度为203m。

采用半圆拱形巷道断面,在标高+732.6m揭露K2号煤层后落平。

采用砌碹支护。

掘进断面积4.9m²,净断面积4.4m²。

矿井前期开拓系统已基本形成。

主斜井、进风行人斜井及回风斜井已掘至井底,并通过井底联络巷形成联系,井底排水及一采区排水系统已基本形成。

1.2.2采区巷道布置

已施工完的一采区运输下山、进风行人下山、回风下山大部分布置在K2号煤层中,首采工作面(1201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已掘进部分,接替工作面(1202工作面)掘进头运输、回风系统已基本形成。

1.2.3运输方式

矿井设计生产规模9万吨/年,各主要地点运输方式如下:

1、主斜井采用提升绞车作混合提升,主要提升煤炭、矸石、材料、人员及设备等;

2、一采区运输下山采用采用矿用防爆绞车运输煤炭、矸石、材料、设备;

3、总运输巷设置两台小绞车对拉运输煤炭、矸石、材料、设备等;

4、1201运输巷设置两台小绞车对拉运输煤炭、设备等;

5、进下其它平巷采用矿车运输;

6、1201采煤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煤炭;

7、1201采煤工作面下口采用一台转载机转载煤炭至矿车。

8、主斜井布置单轨道,巷道轨型30Kg/m,轨距600mm,一采区轨道下山布置单轨道,巷道轨型22Kg/m,轨距600mm,井下水平巷内布置单轨道,巷道轨型15Kg/m,轨距600mm。

1.2.4运输系统

煤流方向:

采煤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刮板转载机→1201运输巷(对拉绞车)→一采区运输下山(矿用防爆绞车)→总运输巷(对拉绞车)→主斜井(矿用绞车)→地面;

材料流向:

地面→主斜井(矿用绞车)→总运输巷(对拉绞车)→一采区运输下山(矿用防爆绞车)→各水平甩车场(矿车)→井下用料点;

掘进矸石流向:

掘进面→掘进巷道(矿车)→水平甩车场(矿车)→一采区运输下山(矿用防爆绞车)→总运输巷(对拉绞车)→主斜井(矿用绞车)→地面排矸场

人员运送:

主斜井采用斜井人车,使用主斜井提绞车提升或下放人员。

1.3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1.3.1矿井设计能力

根据采矿许可证,合理确定矿井能力,对保证矿井生产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节省基本建设投资及早投产、达产至关重要。

本设计详细分析了地质资料提供的地质条件,煤炭资源条件、煤炭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业主的投资等综合因素,确定矿井以一个走向长壁工作面达到9万t/a能力是切实可行的。

矿井首采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已施工布置,首采面布置在Ⅱ煤层中,工作面斜长65m,到设计以一个走向长壁工作面达到9万t/a规模的能力。

1.3.2服务年限

恒姑煤矿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

T=Z可/1.4×A

=9.8(a)

式中:

T——服务年限,a

Z可——可采储量,123.335万t

A——设计年生产能力,按9万t/a计算

K——构造简单,储量备用系数取1.4

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9.8a,满足《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要求。

本方案采用斜井开拓,以一个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和二个掘进工作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工业场地设在主斜井、进风行人斜井及回风斜井附近,通过本次设计能充分利用现有巷道,并提高资源回收率,将使井上、井下生产系统布局合理,技术经济指标更好。

采煤方法:

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放炮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1.3.3开拓系统情况

设计利用的主斜井井口标高为+816.05m,方位角42°,倾角25°,斜长为217m,采用半圆拱形巷道断面,穿层布置,穿过K2号煤层落底K2号煤层底板岩层标高。

表土及破碎段砌碹支护,基岩段采用锚喷支护。

掘进断面积6.3m²,净断面积5.6m²。

设计利用的进风行人斜井井口标高为+816.34m,方位角47°,倾角26°,斜长为210m,采用半圆拱形巷道断面,在标高+724.4m揭露K2号煤层后落平。

表土及破碎段砌碹支护,其余段采用锚喷支护。

掘进断面积4.9m²,净断面积4.4m²。

设计利用的回风斜井井口标高+827.95m,方位角为54°,倾角28°,长度为203m。

采用半圆拱形巷道断面,在标高+732.6m揭露K2号煤层后落平。

采用砌碹支护。

掘进断面积4.9m²,净断面积4.4m²。

矿井前期开拓系统已基本形成。

主斜井、进风行人斜井及回风斜井已掘至井底,并通过井底联络巷形成联系,井底排水系统已基本形成。

据从现场及业主了解到的情况,本区煤矿开采历史长,大量的小窑非法开采形成了部分采空区。

开采时,多沿煤层露头采用斜井开采,采用自然通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中,小窑均已关闭、封停,K2号煤层露头附近存在大量老窑采空区。

1.4矿井安全条件

本矿井资源较可靠,可采煤层Ⅰ层(K2号煤层),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这些是井田开采的有利条件。

对开采不利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矿井煤层瓦斯含量大,要求在采掘过程中加强瓦斯管理;二是煤层底板松软遇水易底鼓,因此在采掘过程加强对井下积水的破碎地段顶板的支护和底板的管理。

矿区的地质勘探程度低,建议提升勘探程度,以减少风险。

矿井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注意收集地质资料,并加以整理,作为现有地质资料的补充。

恒姑煤矿开采Ⅱ号煤层,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较好。

许可开采标高+800-+300m资源量为229.1万吨,设计可采储量为123.335万吨,资源条件较好

第二章通风系统

2.1通风方式:

中央式并列通风系统建井期限短,初期投资少,出煤快,护井煤柱较小;但井下风流路线长,阻力大,井底车场附近漏风大。

一般适用于煤层瓦斯和自然灾害问题都不严重,埋藏深、倾角大,但走向长度不大的矿井。

2.2通风方法:

抽出式通风方法,主要通风机安装在回风井口,风流由井下流入风机排出地表。

整个通风系统处于低于当地大气压力的负压状态。

优点:

主扇停转时,井下风流压力升高,可能使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减少,比较安全,有利于瓦斯管理;外部漏风量少,通风管理简单;与压入式通风相比,不存在向下水平过渡时期改变通风方法的困难。

缺点:

当地面存在老窑及采空塌陷区并和开采裂隙沟通时,会把其中的有害气体抽到井下,并降低回采工作面的风量。

根据本采区实际,地面并不存在老窑及采空塌陷区,故前述缺点在本采区不予考虑。

压入式通风方法,主要通风机安设在进风井口,风流由地面流入风机进入井下。

整个通风系统处于高于当地大气压力的正压状态。

优点:

节省风井场地,施工方便,主要通风机台数少,管理方便;开采浅部煤层时采区准备较容易,工程量少,工期短,出煤快;可用一部分回风把老窑及采空塌陷区有害气体压到地面。

缺点:

井口房、井底煤仓及装载硐室漏风大,管理困难;风阻大,风量调节困难;由浅部的压入式过渡到深部水平的抽出式时改造工程量大,过渡期长,通风管理困难;当主扇停转时,井下风流压力降低,可能自短时间内引起采空区或封闭区的瓦斯大量涌出;主要通风机位于工业场地内有噪音。

一般认为:

压入式通风不宜用于高瓦斯矿井。

本矿为高瓦斯突出矿井,不宜采用压入式通风。

再者地面并不存在老窑及采空塌陷区,故前述优点在本采区不是特别突出。

而压抽混合式使用的通风机设备较多,管理复杂。

在此不予考虑。

综上所述,本采区选用抽出式通风方法更为合理。

2.3采面通风方式

采区通风系统是矿井通风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也是采区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采区进、回风和工作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方式,采区通风路线的链接形式,以及采区通风设备和通风构筑物的设置等基本内容。

它主要取决于采区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同时要满足全矿井通风的特殊要求。

采区通风系统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采区内的风量分配,发生事故时的风流控制,生产的顺利完成,而且影响到全矿井的通风质量和安全状况。

在通风系统中要能保证采区风流的稳定性,尽量避免角联风路,尽量减少采区漏风量,新鲜风流在风路上被加热和污染的程度小,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都应该独立通风,采区布置独立的回风道,实行分区通风,采区通风系统既要保证质量,安全可靠,又要经济合理。

2.3.1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择与回风的顺序、通风能力和巷道布置有关。

目前工作面通风系统形式主要有“U”、“W”形等。

各通风系统示意图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1)U通风方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在区内后退式回采方式中,这种通风方式具有风流系统简单、漏风小等优点,但风流线路长,变化大。

工作面上偶角易积聚瓦斯,工作面进风巷一次掘进,维护量大。

这种通风方式,如果瓦斯不太大,工作面通风能满足要求,即可采用。

(2)W通风方式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当采用对拉式工作面时,可以采用上下平巷同时进风和中间巷道回风的方式。

采用此种方式有利于满足上下工作面同采,实现集中生产的需要。

这种通风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不用设置第二条风道;若上下端平巷进风,在该巷只撤、安装维护采煤设备等又良好的环境,同时,易于稀释工作面瓦斯,使上偶角瓦斯不易于积聚,排放炮烟、煤尘速度快。

2.3.2回采工作面风流方向

(1)上行通风

适用条件:

在煤层倾角大于12°的回采工作面,应采用上下通风。

优点:

瓦斯自然流动方向和风流方向一致,有利于较快地降低工作面瓦斯浓度。

工作面平巷中的运输设备处于新鲜风流中,安全性好。

缺点:

风流方向与运煤方向相反,引起煤尘飞扬,增加了回采工作面的进风流中煤尘浓度;同时,煤炭在运输中放出的瓦斯又随风流带到回采工作面,增加了工作面的瓦斯浓度。

运输设备运转时多产生的热量随风流散发到回采工作面,使工作面气温升高。

(2)下行通风

适用条件:

在没有煤(岩)与沼气(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倾角小于12°的煤层中,可考虑采用下行通风。

优点:

工作面下行通风,除了可以降低瓦斯浓度和工作面温度外,不易出现瓦斯分层流动和瓦斯积聚,还可以减少煤尘含量,降低水砂充填工作面的空气温度,有利于提高工作面的产量。

缺点:

采用下行风时,运输设备处于回风巷中,安全性较差,下行风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性要比上行风可能性大。

综上所述,确定该矿回采工作面为上行通风。

2.3.3通风构筑物

因为生产的需要,井下巷道是纵横交错彼此贯通。

为了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