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499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心理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心理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心理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心理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docx

《心理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治疗.docx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一)笔记

第一章心理治疗概论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症状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通过语言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的相似之处

(1)二者所遵循的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

   

(2)二者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

 (3)二者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常常是相似的。

(4)二者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5)二者追求的日标是一致的。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区别

(1)工作对象各有侧重。

心理咨询主要面对的是正常人、正在恢复或已复原的患者,来咨询的人常常被称为来访者或来询者。

心理治疗则主要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工作的,被帮助对象可以称为患者或病人,但在本书中统一称为为访者。

(2)工作内容有所差别。

心理咨询着重处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日常生活巾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教育过程巾的问题、婚姻家庭中的问题等。

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则主要为某些神经症、某些变态、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身疾病、康复中的精神病人等。

(3)专业人员的称谓和接受的训练不同。

提供心理咨询的助人者往往被称为咨询师或咨询心理学家,接受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或职业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心理治疗提供者往往被称为治疗师或心理医生,接受精神医学或临床心理学的训练。

(4)干预重点和干预策略有所差异。

心理咨询重视支持性、发展性,强调对来访者潜能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助人自助,耗时相对较短。

心理治疗则重视行为的矫正、训练,重视人格的重建,耗时相对较长,从几周到几个月,甚至几年。

(5)组织构建有所不同。

心理咨询多在学校、社区等非医疗机构中开展。

心理治疗则多在医院里进行。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内容和彤式

一、心理治疗的原到

(一)保密原则保密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其基本含义包括:

除可能有自伤、自杀或危害他人与社会的情况外,治疗师必须严格地为来访者的谈话内容保守秘密,在未得到来访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和主要问题等泄露给任何人或机关,拒绝任何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尊重来访者的利益和隐私,以避免对号入座等。

保密原则是治疗师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心理治疗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主体原则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既是治疗的对象,又是治疗活动的主体。

(三)转舟原则转介原则是指当治疗师认为某个来访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时间不够,使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将这个来访者转介给其他的专业人士或机构。

转介体现了治疗师对来访者利益和治疗本质的深刻认识。

(四)时问限定原则时间限定的原则是指心理治疗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一般来讲,一次治疗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个小时内。

治疗过程中控制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开展,对来访者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限制时间可以使来访者对何时结束谈话有心理准备,提高治疗效率。

第二,限制时间是促进来访者成长的需要。

第三,限制时间充分反映了治疗师对治疗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是治疗师治疗技能的体现。

(五)态度中立原则 态度中立原则指治疗师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将自己的私人情感掺杂到治疗中,不过度卷人到治疗中,并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要做到心理治疗中保持中立的态度,治疗师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治疗师在面对来访者时,要采取通情、尊重和真诚的态度。

第二,治疗师要处理和调节好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摆正自己在治疗中的位置和角色。

第三,治疗师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主观臆断,或对与来访者有关的人做出简单的评价和判断。

第四,治疗师应尽量避免与来访者有超出工作以外的个人接触。

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应保持比较单纯的“咨访关系”,工作场所原则上也应限定在心理诊疗室内。

(六)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二、心理治疗的内容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I)_3)》的分类标准,心理治疗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心理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三、心理治疗的形式

(一)根据治疗的不同深度分为支持性心理治疗、教育性心理治疗、重建性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的日的在于帮助来访者渡过当前难关,而不探讨深层的心理冲突?

因而不要求对人格结构的改变进行多少工作。

它具有支持和加强来访者防御机能的特点。

2.教育性心理治疗它以自知力重建教育为目的。

治疗目的在于了解来访者的自我和有关的人事联系,也触及来访者的紧张及焦虑根源,但引发的自制力不够深刻,也不触及来访者无意识的矛盾冲突。

心理治疗专家帮助来访者仔细检查他的人格的消擞方面,并鼓励他在新的行为上进行尝试。

3.重建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重建性心理治疗既包括经典精神分析,也包括广义的分析生活史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从来访者的无意识冲突中唤回其自知力,并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他的人格结构。

因而.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治疗。

(二)根据治行对象的数量和性质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系统治疗

L.个体心理治疗个体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精神分析方法。

2.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是把具有类似性质或共同问题的来访者结合在起,在团体环境巾进行的一种心理治疗。

3.家庭系统治疗治疗的对象为家庭,通过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或结构等来改变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职业化及治疗师的职业素养

一、心理治疗的职业化趋势及行业规范的建立

心理治疗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队伍正在扩大,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专职人员日趋增多。

2.专职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3.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待改进。

4.专业人员管理模式仍需探讨。

5.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服务及收费标准有待建立和完善。

二、心建治疗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专业知识要求1.学历要求。

2.理论学习。

①基本理论。

②有关职业道德、职业守则以及与之相关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③心理诊断技能、心理测验技能和心理治疗技能曲相关知识。

3.实践操作。

(二)基本技能要求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运行以下技能:

1.初级阶段形成印象、理解来访者,善于运用观察、谈话、分析方法。

2.能及时自我平衡。

3.有灵活性,随时转变治疗方式,克服来访者的阻抗和掩饰。

4.能把握谈话方向和内容。

三、对心理治疗师的个性特质要求

下面是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者培养计划巾心对治疗师人格特性的要求:

1.优秀的智力和判断力。

2.独特性、变通的才能。

3.新鲜感和好奇心。

4不是将个人作为操作的材料,关心人、尊重人。

5能洞察自己的人格特征,有幽默感。

6有较强的对心理活动复杂性的感受能力。

7宽容,不妄自尊大。

8与他人确立温和的、信赖的关系的能力。

9.勤奋.具有规律从事工作的习惯,具备忍受压力的能力。

10.责任感。

11.与他人的协调性。

12.人格圆满,克己心.安定感。

13.有辨别伦理价值的能力。

14.有教养。

15.对心理学,特别是对心理临床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四、心理治疗的职业道德

(一)制定心理治疗伦理道德标准的重要意义

1.保障治疗专业的自由和完整性。

2.帮助治疗师在遇到冲突时找到处理的方法和准则。

3.对治疗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方向和指导。

4.确保公众不会因个别不良治疗师的做法而对心理治疗失去信心。

5.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

(二)理治疗师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标准

1.保证自己具备合格、过硬的治疗技能和专业素养。

2.治疗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和专业素养,并不断培养自己的伦理判断能力。

3.不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领域工作。

4.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

5.公正地对待所有的来访者。

6.保证治疗过程巾来访者免受伤害。

7.诚实地向来访者作出承诺。

8.避免与来访者建立双重或多重关系。

所谓的双重或多重关系.是指治疗师与来访者间保持着两种或多种身份角色,这种关系为心理治疗伦理道德标准所禁止。

第二章精神分析治疗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发展史

一、精神分析的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895~1905年):

在此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新的模型来解释临床现象,故而放弃了催眠治疗,此新模型称之为拓扑模型,把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开始形成体系。

第二个时期(1905~1923年):

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性欲三论》探讨了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与精神变态机制的联系。

他首次提出事能驱力的概念,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

第三个时期(1923~1939年):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模型。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

生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本能力量;而死本能则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动力。

二、弗洛伊德之后的发展

L.阿德勒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种自卑感,人们为了克服缺陷以达到优越,需要努力奋斗来不断地超越自卑。

人们对付困境的方法和策略,在不断加以总结和归纳后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特殊的行为方式,即“生括风格”。

阿德勒还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及所处地位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2.荣格则对弗洛伊德“力比多”的观点作了修正,他认为“力比多”是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繁殖,也表现为其他活动。

荣格

在分析个体的人格时把个体结构看做是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统一体。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最具特点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遗传的先天倾向。

他认为人们的科学和艺术创造恬动都是原型在起作用。

荣格的精神分析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3.自我心理学强调了自我的重要功能,其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以及海因茨?

哈特曼和罗伯特?

怀特。

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学说又被称作精神分析的文化学派。

4.玛格丽特.玛勒的客体关系心理学和约翰.鲍尔比的亲附学说都重视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交往对心理结构形成带来的影响,亲附学说相对更注重母婴之间的关系。

海因茨.科胡特又提出了白体心理学,较少强调人的生物本能,而更注重人的认知和人际关系。

它把人的心理结构看做一个整体,把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称作白体。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意识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话动分成为三个层次:

意识一前意识一潜意识(Unconscious),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拓扑模型。

(一)意识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足与直接感知有j皂的心理活动部分。

意识实际上只是心理能量活动浮于表面的部分。

(二)前意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它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是可以招回到意识中的那部分经验和记忆。

(三)潜意识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招回的部分,他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以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和意义,它决定r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或者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

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用本我(Id)、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