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怎样传播的.docx
《光是怎样传播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是怎样传播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城南四小曹国琴
设计理念:
本节是在前面学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光是如何传播的进行的进一步探究。
主要内容是:
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以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成因,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这样一些应用光是直线传播规律的事例,以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课程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积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课件,镭射笔、香。
学生分组实验:
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
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1.师:
老师手中的遥控器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到屏幕上的呢?
你能用手给我们笔画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
2.师:
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
你们都这样确定?
但这些毕竟还只是我们的猜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师:
你们都这么确定光是直线传播的,那平常生活中你看到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
2.学生自由发表。
舞台上的灯光、阳光穿过树林照射、车灯、墙缝下的光。
。
。
3.师:
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
(出示幻灯片)
4.师:
生活中的一些事实的确让我们产生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想法。
那如果我们能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光的传播路径,那就更具说服力了。
三、设计实验验证:
1.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一些材料(空心塑料管、手电筒),请你们运用这些材料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你们的猜想?
小组间先讨论好怎么做,然后再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在班级里进行指导。
2.好了吗?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设计了什么实验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好的。
我们发现用手电筒照射的时候,当管子是直的时候可以得到光斑或者我们可以看到光;而管子是弯的时候,就看不到光也没有出现光斑。
4.所以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现在,我们都有了统一的初步认识: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那如果我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那我们的结论是不是就更精确了。
四、深入探究拓展:
1.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
四块塑料板,其中三块板中间有个小孔,还有一块没有孔。
当手电筒的光通过小孔,可以在屏上留下光斑。
(演示)你们能让手电筒的光穿过三块有孔的板,在白屏上留下光斑吗?
2.出示幻灯片:
你能完成挑战吗:
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3.学生实验。
4.汇报各组实验情况:
你们做到了吗?
是怎样做的?
(三个小孔对齐;或是让光先通过第一个小孔,再调整第二个小孔的位置,让光通过它,然后再调整第三个小孔的位置,直到在白屏上留下光斑,利用吸管穿过三个孔使三个小孔在一直线上。
)(随机出示幻灯片)
5.师:
这个过程容易吗?
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生:
只有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如果没有对齐在最后的白屏上就不能看到光斑。
6.我们发现只有三个小孔在一直线上时,光才能通过在白屏上留下光斑对不对?
三个小孔没有对齐,也就是当移动其中任意一块小孔板的位置,光都不能传播到最后的屏上。
7.可能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小孔不在一直线时到底有没有光斑,现在请小组做一下任意移动一块小孔板的位置,看看在最后的白屏上还能不能见到光斑。
生:
移动了小孔板后光只能传播到移动的那块斑上,在最后的屏上看不到光斑了。
8.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
生: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9.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结论是?
生: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五、知识的运用
1.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怎样能通过吸管看到日光灯?
怎样通过吸管看不到日光灯?
2.学生游戏。
3.师:
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
吸管是直的我就能看到日光灯,我把吸管弄弯就看不到了。
4.想想看我们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六、解释影子的形成
1.投影仪的光是不是照射到了屏幕,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块大的光斑,教师演示:
当光传播时遇到了遮挡物,我们看遮挡物后面那部分还有没有光斑了?
出现了什么?
生:
没有光斑,出现了影子
2.那你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吗?
而不是光斑?
生:
因为光被物体挡住了,传播不过去了。
3.师:
我们看,如果光能转个弯饶过物体传播的话那是不是就会有光斑了,可是光是怎样传播的,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被物体挡住的那部分就会出现影子。
4.我们可以想,雨点是不是从空中垂直落下的,没有风的时候,当伞把雨点挡住了,雨点就打不下来了,所以伞下是?
——干的。
因为我们知道雨点会不会拐弯跑进雨伞里?
——不会。
(师可配以简笔画)现在再请你联系刚刚讲到的影子,想想这里的雨点就相当于什么?
伞相当于什么?
伞下干的那块地方就相当于什么?
生:
雨点——光伞——物体干地——影子
5.现在我们能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影子了吗?
生: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出示多媒体,再看一下影子的形成。
7.其实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很多现象,多媒体出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课后请你思考如何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的产生。
8.现在我们来想想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运用到了这个原理?
请你举例
9.看来还是有许多关于光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下节课让我们继续。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城南四小曹国琴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习兴趣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课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学习。
若在教学时只是将整个实验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和结果,应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
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室是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学会理解与合作
体验式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
《光是怎样传播的》中两个活动,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
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
学习建立并源自于体验,因此,无论是在形式上或实践过程中,体验式学习都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光的反射》说课稿
城南四小曹国琴
一、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我了解到:
科学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五年级学生对科学世界怀着无限的向往与幻想,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了热情。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具体的学情分析,我对这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光的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理解概念、学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且能够应用于日后的科学学习中去。
1、通过探究照亮目标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只要这个规律被人类所了解、所掌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它应用于日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帮助人类解决更多的难题),从而激发起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教学难点:
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说教材
本课内容分为“照亮目标”和“运用光的反射”两个部分。
《光的反射》是上一节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
不同的是这节课研究的是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教材在第一部分便安排了照亮目标这一活动,让学生去经历实验过程,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储存知识,而贵在运用知识进行发明创造。
教材第二部分运用光的反射又把学生带领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神奇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了。
三、说教法、学法: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可见学生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是何等重要。
因此,我采用了“引导——探究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探究过程困难较大,所以我还应用了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倾听组员的意见,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也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手电筒、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教师演示:
有关光的反射图片和课件。
五、说设计意图:
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与灵魂,围绕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问:
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外,还有什么特性呢?
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呢?
汽车装上反光镜又是为什么呢?
教室里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呢?
这都是和光有关的问题,该怎样解释呢?
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照亮目标”。
(二)、实验探究
1、快乐学习——照亮目标
(1)打开手电筒,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
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立起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
(3)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
通过分组实验把学生的口、手、眼、脑等多种感观调动起来,让每个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相互合作的。
学生操作完毕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照亮目标的,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就理解了什么是光的反射,光遇到障碍物会怎样,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出准确的概念。
从而揭示了课题:
光的反射。
2、学以致用——运用光的反射
学生经历了以上实验后,对光的反射已有所理解,在学生兴趣未减时问:
反光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科研中还有广泛的应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一些反光的例子吗?
给学生提供想和说的机会,并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
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并边说边打开大屏幕,展示这些利用了反光原理的实物图片。
然后教师又提问:
这些仪器是怎样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呢?
想一想,试着在书上画出课本上给出的两个例子的光路图。
然后教师补充完整汽车的车后镜和医生用的额镜所利用的反光原理。
最后,教师又将课前的两个问题引出:
(1)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
3、科学探索——光的妙用
当学生研究光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意犹未尽时,教师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在科学测量中发挥的作用,把学生带入到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中去,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
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时,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么射器)。
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
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加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当学生还沉浸于惊叹科学的神奇、科学家的伟大时,教师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善于动手进行创作发明。
4、露一小手——制作潜望镜
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利用反光原理的小手工——潜望镜吧!
学生用学具制好潜望镜后,让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应用光的反光特性的。
5、光的污染
教师介绍:
在生活中反光有很多有用的地方,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你注意了吗?
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图片。
告诉学生目前有许多建筑广泛使用的玻璃幕墙就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光污染。
6、快乐发现——瞳孔的变化
同桌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的眼睛,并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瞳孔是一个可以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三)、全课总结
最后对于进行全课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鼓励学生努力学好科学知识、认识更多的现象和规律,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在这堂课上学生是在一种我参与、我探究、我发现、我创作,所以我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的。
六、教学得失:
《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课我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体验中去学习。
若在教学时只是将整个实验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和结果,应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
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验室是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