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496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习题 湘教版必修.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习题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差异表现。

2.我国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西部大开发的优、劣势及其影响。

3.利用区位分析理论比较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方法。

一、东、中、西差异

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未包括港、澳、台)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范围(包括的省级行政单位)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暂未包括港、澳、台)

黑、吉、内蒙古、湘、晋、豫、鄂、皖、赣

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

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产业为主

(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工业化差异

工业化进程

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较高

较低

工业结构

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业的比重相当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城市化差异

城市化水平

较高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较高

城市分布密度

较大

(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①差异表现

②影响

二、南方与北方

1.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北方

南方

优势

自然条件

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工业发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存在问题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三、西部大开发

1.目的

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范围

包括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3.区位分析

(1)资源优势: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

(2)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

(1)缩小东西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将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知识点一

我国东、中、西部地带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问题探究]

根据教材P14图1-13、P15图1-14和P17表,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 1998年~2002年我国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如何?

提示:

三个地带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都较快,但也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中部次之,西部经济水平低,增长也最慢。

探究2 2002年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有何差异?

提示:

三大地带中,东部地带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中、西部地带相比较,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要高于中部地带。

探究3 从数量上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城市分布特征是什么?

提示:

东部地区城市数目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

探究4 从城市规模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提示:

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东部多于中、西部,城市规模在20万~50万的城市,则是中部最多,20万以下的城市中、西部都高于东部。

说明东部的城市规模较大,而中、西部的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发展滞后。

[总结深化]

1.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比较三大经济地带

   区域

影响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自然因素

地形

位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多为低平的丘陵和平原

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高原、山地面积大,地形起伏较大

气候

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大部分地区位于非季风区,干旱区、高寒区面积广大,尤其西部大部分省区气候恶劣

自然资源

相对贫乏

非常丰富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较高,城市分布密度较大,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较低,城市分布密度较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滞后

科技、教育和文化

比较发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集中

比较落后,人才缺乏

对外开放程度

高,吸纳外资能力强

目前仍较低,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积极加强对外联系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区,发展基础好

发展基础较差

产业结构

相对优越,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

交通运

输状况

距海近,有便利的海运,陆路交通也比较发达

距海较远,比较闭塞,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

2.从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方面比较三大经济地带

目前,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

具体归纳如下: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

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大地带互补发展

[对点演练]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A.Ⅰ         B.Ⅱ

C.ⅢD.Ⅳ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

①东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青藏地区 ④西南地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1.C 2.D 第1题,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但能源丰富,生产大于消费,能源自给率高,并且在我国能源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故选C项。

第2题,Ⅳ地带能源自给率比较低,且越来越低,应是我国东部地带,虽然东北能源丰富,但它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最大,不能自给,目前青藏地区输出的能源不多,故选D项。

知识点二

我国南、北方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条件差异

   区域

项目 

南方

北方

地理位置

约32°N~34°N以南

约32°N~34°N以北

地貌

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气候

1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②年降水量>800毫米

③4500℃<积温<8000℃

④夏秋季东南沿海多受台风影响,长江流域有梅雨、伏旱天气

1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②400毫米<年降水量<800毫米

③积温<4500℃

④夏季多暴雨,春季干旱多沙尘天气,春旱、夏涝、寒潮灾害影响大

河流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较长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较短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黑钙土,部分地区有盐碱土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

项目  

南方

北方

工业

资源条件

水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煤、石油和铁矿资源丰富

工业生产

轻工业发达地区和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以旱地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

居民生活

主食

以大米为主

以面食为主

传统民居

房屋多尖顶,墙体轻薄,注重通风、散热、排水

房屋多平顶,墙体严实厚重,注重防寒保暖

传统交通

以船为主

以马为主

[拓展延伸]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800mm年等降水量线。

(2)最冷月均温0℃等温线。

(3)地形比较完整与比较破碎的分界线。

(4)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

(5)农田以旱地为主和以水田为主的分界线。

(6)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7)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8)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对点演练]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2题。

1.甲区域和乙区域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气候的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解析:

1.B 2.A 第1题,甲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因而作物生长期较短。

乙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甲区域降水较少,年均温较低,气候的大陆性较强。

第2题,乙区域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以水田为主,耕地分布较为分散。

3.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邻省(直辖市)位于湖北以(  )

A.南B.北C.东D.西

(2)图中出现的各省级行政区中,属于北方地区的是________,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措施分别是什么?

解析:

分析南方和北方地区区域差异时,可根据下图进行:

(1)题,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省份(直辖市)是湘,它位于湖北省的南方。

(2)题,图中各省级行政区只有陕和豫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答案:

(1)A

(2)陕、豫 限制性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知识点三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与重点措施

1.有利条件

(1)丰富的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稀土、镍、铝等矿产资源丰富;长江、黄河、珠江上游,雅鲁藏布江等水能资源丰富;西部的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也很丰富;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是我国的四大牧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漫长的国界线,便于与邻国的经济联系。

(3)第二亚欧大陆桥、南昆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建成,对外联系加强。

(4)广阔的潜在市场。

(5)国家的政策支持,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

2.不利条件

(1)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2)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

(3)科教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力水平低。

3.开发措施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2)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培养;

(3)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

(4)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对点演练]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我国在20世纪末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用斜线表示)。

(2)简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3)在西部大开发中首先要重点抓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建设。

解析:

西部大开发划定的区域除了西部地带外,还包括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来分析。

答案:

(1)略。

(2)西部地区多是干旱、半干旱区和高寒区,距离海洋远,交通不便;乡镇企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近代工业起步晚;改革开放晚等。

(3)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

1.内蒙古自治区属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的(  )

A.东部经济地带      B.中部经济地带

C.西部经济地带D.过渡性经济地带

解析:

选B 中部经济地带包括内蒙古、黑、吉、晋、豫、皖、鄂、湘、赣9个省区。

2.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经济地带相比较(  )

A.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B.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C.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D.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解析:

选D 东部较中、西部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中、西部较东部具有资源优势。

3.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无干旱地区,北方无湿润地区

B.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期长于北方

C.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D.南方以粮食作物为主,北方以经济作物为主

解析:

选B 我国南、北方均为夏季多雨,干湿区的划分是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为划分依据的。

4.下列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内的省会城市有(  )

①成都 ②武汉 ③桂林 ④西宁 ⑤石家庄 ⑥呼和浩特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④⑥D.①②④⑥

解析:

选C 国家划定的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西部经济地带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外,还包括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

解答本题容易忽视题干中的条件——“省会城市”而错选桂林。

5.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

解析:

选C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

读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6~7题。

6.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分布,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

B.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C.西部各省区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D.西部的煤炭资源只分布在中纬度省区

7.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出效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B.改革开放后产出效益增长最快

C.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进入21世纪西部能源开发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解析:

6.A 7.D 第6题,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且昼夜温差大,风能资源丰富。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增长最快,进入21世纪产出效益呈下滑趋势。

8.读下图,完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有关问题。

(1)能把三个经济地带联系起来的交通干线有________铁路和________航线。

(2)中部地带北部的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的是________。

这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带。

其中,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产地在________。

该省粗铜冶炼布局的区位优势条件中,除原料丰富外,还充分利用了省内的______资源。

(4)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把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主要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结合利用。

解析: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距。

三个经济地带中,东部是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最主要的工业区;中部地带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西部地带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充足。

三个经济地带应协调互补发展,例如,结合东部地带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把适宜在中西部地带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地带的农牧业地区等。

答案:

(1)陇海 长江

(2)松嫩 三江 三江平原 产粮多,当地消费少

(3)东川 水能(或电力)

(4)东部地带的资金、技术与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