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4494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docx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

白先勇评红楼女儿乌托邦

“《红楼梦》在某方面是曹雪芹塑造的女儿乌托邦。

第一次中国小说里头女性角色占有那么大的比例,而且是那么重要的位置。

态度很要紧,曹雪芹这种对女性很爱慕、尊敬、怜惜的态度,在中国小说里面不太有。

中国的传统里面,中国的文人对女性方面心理的描写,还有情感的认同,很特殊的。

《水浒》《金瓶梅》这些著作对女性的看法,从现在来讲恐怕有点男性大沙文主义。

曹雪芹却不是,曹雪芹对女孩非常体贴。

女孩子对他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素质,青春的,提升人的,很纯洁的。

”——白先勇-01-林黛玉林黛玉,《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绛珠仙草,以情为人生信仰,孤傲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当然很多人也这样——同情林妹妹,但很多男孩子很怕林黛玉,因为她小性子。

其实你想想看,她之所以那么耍小性子,其实都是在试探贾宝玉对她的感情到哪个地步。

黛玉,情对她来说,简直是一生的信仰追求,所以她后来发觉爱情落空的时候,就不惜一切,很刚烈地自焚。

真正要了解黛玉,第一,别忘了她的前世是绛珠仙草,绛珠是一个仙子,到凡尘来,跟红尘当然有格格不入的地方。

她来了是要以泪还债的,所以她整天爱哭。

林黛玉还生性那么孤傲,因为她的才貌,她很自负,《菊花诗》里面“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就是她的写照。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偏偏是个孤儿,寄人篱下。

孤女寄人篱下,这样的处境造成了她心理上的矛盾,因为她要维持她的尊严,就不得不需要具备一些攻击性。

了解林黛玉的人会喜欢她。

-02-薛宝钗薛宝钗,《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写不好就变女孔子,最理想的媳妇,情感克制薛宝钗也是曹雪芹笔下写的最成功的女性之一。

像林黛玉、晴雯、尤三姐,非常刚烈的那种,是出格的,她们不守儒家这一套,比较容易讨好。

你要写一个薛宝钗这样合乎儒家宗法社会理想的女孩子,要把她写得让人信服、又喜欢,不容易。

写得不好就变成女孔子,她一来就讲一番大道理,她什么都懂。

宝钗这个人物塑造起来,是儒家系统宗法社会里最理想的媳妇。

难怪后来贾母选她,是对的。

这个女孩子是有心机,她是大家出身,也许天性如此,她要兢兢业业地守住那一套儒家道德的价值观,她要在大观园里面生存,当然不能任性。

她不是说没有感情,有,可是能够克制住。

所以她吃冷香丸,她要冷下来的。

她住得蘅芜苑,像个雪洞,她性雪,她必须要冷,她必须把她自己的感情冷却下来,这样子才能够合乎儒家那一套的道统。

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里,你说她能够很天真的、很重情的吗?

宝钗的了悟是她非常明白她自己的身份,在那个社会她应该怎么做,她很清楚。

所以我说《红楼梦》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理性人物,一种是感性人物。

理性人物,像宝钗、袭人、探春,男的像贾政他们这些人,他们是生存者。

感性人物,像林黛玉、晴雯、尤三姐,她们像竹林七贤,她们的行为不合常规,而且反传统。

中国社会到今天也是这样,我们的规矩挺大的,枪打出头鸟,像晴雯,太出头了。

-03-袭人袭人,《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与宝玉的俗缘最重袭人跟宝钗是一路人物,但又那么不同。

在《红楼梦》里面,袭人跟宝玉的俗缘最重,第一,女性的所有角色,母亲、姐姐、妻妾、婢女,袭人都扮演了。

她对宝玉,既像妈妈照顾孩子,像姐姐照顾弟弟。

除此之外,她又是他的妾,又是他的婢女。

在大观园里头,袭人是真正得到宝玉肉体的一个女孩子,后来宝玉再跟宝钗发生关系,就只是圆房,好像完成一种形式似的责任。

在最后宝玉出家的时,他还记得对这个俗缘有了一个交待,他留给她一个丈夫,蒋玉菡。

宝玉跟蒋玉菡第一次见面交换汗巾,就把袭人的汗巾给了他,等于下了聘。

-04-秦可卿秦可卿,《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启蒙宝玉对女性的觉醒秦可卿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论,是因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回。

但秦可卿在《红楼梦》里的角色,是象征性的。

在太虚幻景里面,警幻仙姑启蒙贾宝玉对于女性的觉醒时,出现的人物就叫可卿。

秦可卿跟弟弟秦钟两个,都姓秦,“秦”跟“情”谐音,他们是情的一体二面,是启蒙宝玉性跟情两方面的象征人物。

所以后来秦可卿死的时候,宝玉听到她死了,一口鲜血。

我想这是对宝玉的警告,情是那么脆弱。

后来秦可卿变成了鬼魂,从头到尾穿插出现在整本书里,彻底成为了一个象征人物。

-05-史湘云史湘云,《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男孩子气,没心机很有意思,我在教书的时候发一个卷子,让学生,尤其男同学,答他们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史湘云得票最多。

史湘云可爱,她非常豁达,率真,长得又漂亮,而且她是诗才很敏捷,没有心机,她是介乎她们之中另外一种。

宝玉跟湘云,的确是哥们的那种感情。

湘云有点男孩子的味道,这也是她可爱的地方。

你看那一回,湘云醉了,在大观园里面睡着了,那一幕多漂亮、多美。

-06-惜春惜春,《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槛外人,真正彻底解脱的人《红楼梦》的另外一条主线是宝玉出家,在书里面,出家的有好几个,开头是柳湘莲,后来是惜春,紫鹃,他们都出家了。

惜春是一个真正彻底解脱的人,她没有经过任何的痛苦,妙玉说槛内人槛外人,她真的是一个槛外人,她早就已经出来了,她看到大观园里面的芸芸众生,刘姥姥让画画,她老早在画框外面,她画的都是大观园里面的人物,他们还在红尘里面,她自己老早超脱了。

妙玉就只买两个人的帐,一个是宝玉,一个就是惜春,她只跟这两个人来往。

一个和尚,一个尼姑,妙玉心里面最敬佩的是这两个人,她自己拼命修佛,拼命想跨出那个铁栏杆,她跨不出。

但是她知道这是人的命运,她知道惜春会修成正果的。

-07-尤三姐尤三姐,《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有棱有角,刚烈红楼二尤是在十二金钗写过后,在中间横空而出的。

尤三姐这个角色,从外貌到个性,都有棱有角。

而且她的个性非常刚烈,她很有骨气的,一方面是因为出身卑微,受贾家的接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尤三姐自己很美,女孩子美当然很自负。

贾甄、贾琏,这两兄弟多少对她不敬,有点在玩弄她。

所以她就把他们两个痛彻一顿,那是《红楼梦》写的最好的一个。

后来她要嫁柳湘莲,柳湘莲怀疑她不贞,她就自杀了。

她对感情非常执着。

-08-贾母贾母,《红楼梦》(1987版)官方剧照关键词:

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贾母这个角色也不好写。

贾母这个人享尽荣华富贵,可一旦灾难来了,贫穷来了,她也能处变不惊,在她的身上,感性、理性都有。

她很疼爱她的子孙,但是一旦他们吵架,她处理纷争,清清楚楚,这是理性。

有一幕,她向上天祈祷,让上天惩罚她,替子孙代罪,非常动人,这是她感性的一面。

要写一个能够享富贵的人不容易,贫穷的还比较容易一点。

而曹雪芹之所以写得好,是在于他以大悲之心来看芸芸众生,所以他对每一个人,不管是什么,他都有一种了解、怜惜在里面。

因此他写出来的人物没有极恶,也没有极好,他写的不是恶人、坏人或者好人,他写的是人,这本书充满了人味。

他是以大悲之心,“偶开天眼觑红尘”,所以他有一定的高度。

《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有一个高度在里面,那个高度就是我们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的底蕴。

黛玉之死

文/白先勇宝玉听了《醉打山门》之后,大有启发,到最后他说,我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听得黛玉惊心动魄。

我们都知道《牡丹亭》的故事,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到了那个地步,情简直是一种形而上的(metaphysical)、隐喻式的力量,所以它比西厢又高了一层,变成爱情神话了。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

《西厢记》当然对于汤显祖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更是启动了《红楼梦》。

曹雪芹好几个地方都引用《牡丹亭》里的曲及回目,元妃点戏也点了《牡丹亭》。

汤显祖对于情的解释与设计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更往前走了一步,对情的解释更广、更宽、更博。

黛玉听曲,她是特别有慧根的人,一听,心中有所感。

她一直能感受到自己命运的。

她是绛珠仙草到这个世界上来还泪的,这一点她冥冥中似乎感觉到了。

她的感悟,到二十七回,她重要的一篇自挽诗出来了,那就是《葬花词》。

她从花感悟到生命的局限,所以她要葬花,她又听到这段【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本来一片姹紫嫣红,杜丽娘一进去的时候,只看到断井颓垣。

可能在这所有人物里面,林黛玉跟杜丽娘这女孩子最相近了。

第一,两个人都很年轻;第二,对爱情的追求非常执着,甚至可以死。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为了这个情,最后把自己烧掉。

杜丽娘也是为情而死。

不是元妃点了四出戏吗?

中间有《离魂》,就是暗伏黛玉之死。

林黛玉跟杜丽娘最相近的,就是对于时光、青春、生命流逝的敏感,杜丽娘年方二八,已经感受到这个威胁,感受到自己芳华虚度,所以才有春末游园的感慨。

这也就是我们中国抒情诗的一个大传统,伤春悲秋。

从一开始到现在,不用说唐诗宋词,就是到了明朝的传奇,这个大传统一直持续,尤其在《牡丹亭》里面,又往前推了一步。

《惊梦》的折子,它有许多曲牌连起来,《寻梦》那一折,更是有十七个曲牌连起来,讲的就是伤春悲秋,一步一步,写得好极了,写得美极了!

把宋词又往前推了一步。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寻梦》那几折,莺声燕语落花纷飞。

在《惊梦》的时候,女主角的梦中情人柳梦梅出来了,一开头就唱“则为你如花美眷”,像你那么美的一个人,很可惜啊,“似水流年”。

我想黛玉听了这一句非常警觉,无论多么美的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再好的鲜花也挨不过秋冬。

黛玉一听“心动神摇”,刺激到这个地步。

最后讲荼靡花,“开到荼靡花事了”,春天已经没有了,最后的收尾是惜春、伤春,欢乐底下一种暗暗的哀伤。

我想,黛玉听的这个曲子,乾隆时代是这个调调,现在还是这个调调,不要小看这个曲子,我十岁的时候就是听的这个。

那时在上海看梅兰芳跟俞振飞演的《牡丹亭》,演的就是《游园》中【皂罗袍】这一段,十岁的孩子听进去了,我大概没有心动神摇,但也深深印在脑子里了。

几十年后我就制作了青春版《牡丹亭》。

《葬花词》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所有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将渐渐走下坡的哀悼。

伤春悲秋的抒情诗传统,到了这个时候,可能是个顶点,再往后,可能找不出一首这样的诗。

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那个系列下来,到了《葬花词》,又翻起一个高峰,这是抒情诗的传统特别动人的一章,因为它又涉及了黛玉的一生,有一出戏剧在里头,所以我们念起来,感受特别深刻。

黛玉常常会有感身世孤零,这个时候她就作诗,借着诗来叙述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葬花吟》、菊花诗,秋夜写的感怀诗,一直一直过来,每一个阶段都指向她最后的悲剧,指向她的死亡。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了以后,黛玉跟他的感情又深了一层,之前,两个人已经交心了,此刻更进一层,等于有了信物。

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

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又来了悲喜交集!

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

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黛玉由不得馀意绵缠,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便向那两块旧帕上走笔写道:

一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二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江,潇湘妃子,这些诗讲的是一个字:

泪!

记得吗?

太虚幻境里面,不是说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她是来还泪的,所有的情都在泪里。

宝玉给了她这个手帕,她在上面写了她自己的生命。

一本杰出的小说,一定有几场非常有力量,可能是作者处心积虑安排、剪裁的。

其实从黛玉葬花开始,就一直在铺排她最后的结局,后四十回写黛玉之死,的确是前面的设计,在这里实现了,发挥了它的力量。

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安排很多征兆,大家记得中秋夜她在联诗的时候吗?

最后一句是“冷月葬诗魂”,点出了最后焚烧诗魂的结局。

晴雯死了,宝玉写了《芙蓉诔》祭悼,无意间对她讲一句: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注意,茜纱窗是黛玉住的潇湘馆的纱窗,祭晴雯变成了祭黛玉。

到了闻秋声抚琴的时候,“嘣”的那个君弦断掉了,弦断人亡。

这一连串下来,都在准备这一场,如果这一场接不上前面的铺陈,那就失败了,整部书就要大打折扣。

焚稿断痴情,我讲了那个手帕有用处,那么早的时候出现了,中间大家还记得吗?

“感秋声抚琴悲往事”那一回,她在翻旧东西的时候,又看到这两块手帕,很感触他们小时候那种很亲近的感情,掉下泪来。

那等于又提醒读者一下,这两块手帕的存在。

这个时候发挥最大的力量了。

这就是好小说,黛玉要表现她自己的那种决绝,怎么表现呢?

哭喊不出来,吐血也没用了,这个时候就是焚稿,用火烧诗稿,也就是焚她自己,自残,自焚,自己烧掉,一点不留,“我的情在这世界上通通不留”,这个时候你会觉得,黛玉不再是那么柔弱,这样一个弱柳扶风的女孩子,她要维持她的尊严(dignity)。

她的爱情被这些人这样子捉弄,爱情对她来说是神圣的,是唯一的,是胜过生命的东西。

她的爱情被践踏,贾母、王夫人不了解她、唬弄她,怎么宝玉也不出来为她辩护、说话?

这世上再没有人了解她这份情了,要把它烧掉、焚掉,她是决绝的,突然间你会感觉这个人物变大了,她的层次(dimension)丰富了,不再光是柔弱无助,她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自己焚掉稿,自己了掉这段情,黛玉的个性在这个地方一转,写得好!

而且是用那两块手帕发挥作用。

黛玉之死是这本书的大高潮。

我们回到第五回太虚幻境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等于是对金陵十二钗的挽歌。

第一首〔终身误〕,讲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的关系和命运。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虽然是金玉良姻,宝玉心中最恋的还是木石前盟,就是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缘定在灵河畔的前世盟言。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虽然是对着薛宝钗,雪就是薛。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还是忘不了黛玉。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人生的美中不足现在信了。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虽然宝玉跟宝钗是一段美满姻缘,像梁鸿、孟光夫妇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是心中还是有遗憾的。

第二首〔枉凝眉〕,讲的是宝玉跟黛玉之间的缘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指绛珠仙草、神瑛侍者。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没有奇缘怎么偏偏又遇他呢?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如果有奇缘,最后又是一场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他们两个那一段情终是镜花水月。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这是哀悼他们两人之间以泪还情、泪尽就人亡了,这眼泪哪禁得起流那么多啊!

第五回的时候那两首挽歌,哀挽宝黛之间的爱情如水中月、镜中花,最后还是一场空。

好,后四十回收网了,那些故事的情节一个个收尾,才能自圆其说,整本小说才有比较完善的架构。

当然很多红学家研究,说曹雪芹这本书后四十回不是他写的,是高鹗续的。

但是现在越来越得到认可的一个理论是,后四十回曹雪芹早有了稿子,这稿子佚失了,后来程伟元他们又去一点一点收回来,可能有一些未定稿,是由高鹗修订完成的。

我比较偏向这个理论,我觉得不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写的。

另外一个人写的话,第一,这个千头万绪处理得那么好;第二,人物的语气笔调接得那么顺,哪个人该那时候讲那话,能够连贯。

第三,有几回写得那么样精彩,比如黛玉之死,我觉得那个感情应该是原来的作者写的。

曹雪芹写这本书,现在已经肯定有很深的自传成分在里头,所以他写起来等于是一本《追忆似水年华》,前面写得兴高采烈,后面写得满腔悲哀愁绪。

某一种了悟之后,他对人世间有那么深刻的怜悯(compassion),如果是另外一个人,没有实际经历过像曹雪芹家里的事情,后面四十回哪有可能跟他一样,有那么深层的感情在里头。

(摘自《作家文摘》,并收录于《读者参考》105期)

读参君的福利社读参君送福利啦!

现在开始,我们每周将根据留言的点赞数量和留言质量选出一位幸运粉丝,赠送最新一期的《读者参考》纸质书一本,届时我们将通知这位获奖读者,取得联系方式。

欢迎大家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