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475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5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docx

自学考试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一、宋初文坛的复古倾向(开先柳开、过渡田锡、响应穆修)

1、柳开,曾名肩愈,字绍元,意谓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后改名开,字仲涂,自称“将开古贤之道于时也”。

大部分文章缺乏艺术性,人们对他的文章向来评价不高;但宋代为古文者实自柳开始,他的古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华而不实的浮靡文风,是其后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田锡的诗文创作无多大特色,历来不为人们所注意;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3、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从学韩到弃韩是宋代许多古文家所走过的道路,但不同的作家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柳开是北宋复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的必然分裂。

与柳开不同,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

穆修则在搜求校刻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流,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二、王禹偁与宋初诗风和文风

1、王禹偁,字元之,在宋初作家中成就较大,他的诗、文创作都较为突出,代表作《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

2、宋初“三体诗”:

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

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

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

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

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

格调方面确与西昆体的华瞻典雅有别。

4、王禹偁的散文和方论对宋初文学的促进作用:

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之习,如为古雅简淡之作。

其文章不仅多反映现实政治内容,而且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一方面,以表达恰当、明白易懂为基本准则。

他的古文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文风,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王禹偁散文创作的成就,和他的文论是密切相关的。

在文以传道之外,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做到叙事言理与主观抒情相结合。

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

他的文论不像柳开那样极端偏向于伦理纲常,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他也推重韩愈,但是所取于韩愈者并不在奇险,而取古文家的平易的立场,说明文从字顺,重在古文的“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强调文风的平易。

三、杨亿与西昆体

5、西昆体派: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250首,杨、刘、钱三人作品就有202首,占五分之四。

6、杨亿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不作枯瘠语,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但不乏清峭感怆的讽喻之作,如《南朝》,此诗见于《西昆酬唱集》,在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铺陈南朝三百年间帝王荒淫亡国的史实,暗含有借古讽今之意。

其创作上的最大特点是精于用典,将有关南朝的一系列历史典故巧妙地组织成诗,锻炼得十分工整;加之音节流转、辞采华丽,很能体现西昆体“取材博赡,练词精整”的特色。

7、《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是西昆体形成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集共收入作品250首,作者十七人。

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作品就有202首,占五分之四,西昆体的产生就是他们互相切磋的结果。

8、西昆体创作特色:

学习李商隐近体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重用典。

其长处为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扫灭五代衰飒弊习,创造纯宋人之诗歌;而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9、西昆体特点:

与白体、晚唐体相比,昆体诗具有堂庑大、气象宽、思致深的特点。

往往能就一事一题兼虚实而涵古今,讲究措词寓意之深妙和清峭感怆。

昆体诗歌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音节铿锵,属对工整,设色浓丽而富情感性,颇具李商隐“沉博绝丽”之风。

再就是资书以为诗,主要表现为诗中大量用典。

以学问为诗,是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对宋代后起的诗人有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昆体作为宋初出现的诗歌流派,体现了当时诗歌的风会所趋,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

昆体流行后的弊病则是诗人过分依赖修辞而缺乏感觉,甚至仅靠摭拾前人作品中的“芳润”,重新加以组织而成诗,这样就会产生以文学为消遣而毫无内容的应酬作品,虽词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但只是玩弄词章典故而已。

这也是非诗之诗在宋代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一、欧阳修

10、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11、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及贡献:

(1)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与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很大,足以与韩愈相媲美。

(2)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3)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等英才。

(4)将建立流利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

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流畅条达的成熟风格,扭转了古文复兴之后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5)确立了散体文的地位,从而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中唐古文运动后继乏人的覆辙。

(6)以宋诗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有不少诗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朋辈如梅尧臣、苏舜饮,后学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继承了发展诗歌创作的创新精神。

(7)他大力彰扬的是梅尧臣的“诗穷而后工”的奇峭以及苏舜饮诗的豪放,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12、欧阳修散文的特点

(1)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2)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

(3)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摒弃了韩愈文怪奇的一面,以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诗文运动最大的贡献。

(4)其文章叙事简洁,议论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之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句的停顿,以加强文句之间的联系,使语句轻快,文气畅达。

(5)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6)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

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描写一些寻常景物,但写得婉转曲折,富有感情,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使人感到新鲜,富有韵致,具有魅力。

13、六一风神:

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六一”是欧阳修的号。

他的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畅达,切近自然。

他并不刻意地选择人物、场景以及按照某种寓意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参差错落有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这种绝世风神的特点是:

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

14、欧诗的散文化倾向(“胡人以鞍马为家”的风格特色):

学习韩愈以文为诗,作诗主气格而贱丽藻,以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为古文体诗。

本诗用类似散文的语句,写王昭君流落荒漠的悲伤,反衬“汉宫”不知边塞之苦,有以汉喻宋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笔势极为矫健。

15、欧诗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

(1)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

(2)句子彻底散行,长短不拘,少用偶名,故意做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

(3)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4)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5)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16、北宋诗文革新:

宋仁宗后期,以欧阳修为领袖,以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古文运动和汉魏诗以及唐诗的成功经验,反对形式主义,提倡内容充实,健康活泼的诗文,后人把这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活动叫做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17、欧诗的理趣化的革新特色(《戏答元珍》):

藉写景抒发自己谪居山乡的寂寞愁闷,期盼春天在时光流逝中早日到来,能状难写之景在目前,伴之以感慨议论,写得清楚明白。

欧诗的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立足人情物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感情的鲜明热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融入诗歌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

由此形成新的诗风,在艺术上反映了宋诗重理趣的革新要求。

18、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诗:

当时有不少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王安石、苏轼等,团结在欧阳修周围,继承发展诗歌创新精神,树立起一代新风。

大力彰扬梅尧臣的古淡奇峭、苏舜钦的横放雄豪,他自己的诗也有散文化倾向,变重情韵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文:

身体力行的实践他的“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排抑险恶奇涩的“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

将建立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既克服了浮靡文风,又避免了宗经复古,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流畅条达的成熟风格。

避免了古文复兴后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

确立起散体文的正宗地位。

二、梅尧臣苏舜钦

19、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20、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

(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前者如《田家四时》《伤桑》《新茧》《陶者》诸诗,都是反映农村贫户生活的作品,关怀和同情农民,对官吏的欺榨奴役行径表示极大的愤慨,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

(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

(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本人情、状风物”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追求古朴深远转变。

(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中,却体现着深刻隽永的思想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

(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

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21、苏舜钦诗歌风格特点:

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

作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

如《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构思雄奇飞动的艺术境界,采用夸张遒劲的文学语言,从而形成豪犷中渗透着悲壮的诗歌格调,寓含了更大更重的思想感情的容量,但因欠缺梅尧臣的敏锐与欧阳修的分寸而稍显粗放。

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强国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三、王安石

2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

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属经世派的政教文学说,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23、王安石的散文特点: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作。

无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很强。

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

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

语言简炼明快,而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不用比喻也能把道理说透彻。

24、《登飞来峰》《泊船瓜洲》风格特征:

《登飞来峰》与在政治上力排众议、实行变法相类,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要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语调求劲峭。

《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虽涉议论,但带情韵以行,不失为诗味隽永的作品。

晚年罢相隐居后,王安石的生活和心情发生变化,人情世故看得多了,性情也含蓄了,自然去掉了少年不复更为涵蓄的浮躁之气,感慨的怀抱趋于冷淡,而艺术和修养却更进步了。

晚年创作的描写自然山水的小诗,新颖别致而雅丽精绝,如《泊船瓜洲》,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造语工致而律法精严,多未经人道语,形成了“深婉不迫”之风格,与他早年诗的“直道其胸中事”判然有别。

25、王安石晚年诗歌创作、半山体、王荆公体:

瘦劲钢健是王安石诗歌的一贯风格,但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

“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于宋诗体派里列有“王荆公体”。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诗歌创作。

26、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

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语意求新,语句求工,语调求劲峭。

晚年罢相隐居后,人情世故看得多了,去掉了浮躁之气,感慨的怀抱趋于冷淡,而艺术修养却更进步了。

他绝句小诗的特色,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形成了“深婉不迫”之风格。

27、“王荆公体”特点:

“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

重炼意,又重修辞。

在用事、造语、炼字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王荆公体本唐音而带宋调,对宋诗发展起了不小的影响。

28、《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较早的豪放词作。

上片写空阔萧瑟的秋景,下片感怀六朝盛衰兴亡的旧事,立意高远,用字精审,格调苍凉悲壮,为怀古作品的优秀之作。

本着表达思想意趣的需要,王安石把词当作诗来写,尽情地描述,自由地抒发,不为传统手法所拘束,丰富和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及艺术境界,为苏、辛词开了路。

四、曾巩苏洵苏辙

29、曾巩文章艺术风格:

在宋代古文作家中,曾巩的理论和创作最接近欧阳修。

更强调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后代古文家看来,曾贡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但曾巩一般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之作。

素以“古雅”、平正见称。

他的书序、杂记和书札写得较有特色。

开书序将记述重心由书转移到人的风气。

在写作上,曾巩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典雅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布局完整,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30、苏洵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军议政,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文章以议论为主,笔锋老辣,气势磅礴,曲折多变是其主要特点。

苏洵学术渊源,原本兵家之权谋、法家之刑名,而舒以纵横家之捭阖;故其文章切事理,明是非,笔锋老辣,纵横博辩,极挥斥之致。

31、苏辙文章在接受父兄疏放洒脱文风影响的同时,以欧文为学习的楷模,把委婉纡徐,一唱三叹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尤近乎欧文之神韵。

第三章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

3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有《东坡全集》等,有今人校点的《东坡乐府》《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写新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弊端进行讽谏,引发“乌台诗案”。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不系之舟是对自己无所系念、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的形象比喻,含有随波漂泊于生灭流转的人生苦海而毫不在乎的意思。

33、苏轼的思想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其议论文大多观前世盛衰之际和古今风俗之变,引证丰富,雄辩滔滔,切中时病而不为空言。

行文讲究引物连类和酝酿气氛,骈散结合,形成纵横磅礴的气势,流畅条达,委曲必尽,常发前人之所未发。

到了后期,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

34、苏轼的人格特点: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此为界将他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苏轼之所以无愧为一代文化伟人,并以苏东坡的文名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主要是由其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的。

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创造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在贬滴黄州这后者真正树立起来的。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

儒家的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

他援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价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二、苏轼的散文成就

35、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议论文在早期苏文中占的比重较大。

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广引历史事实加以论证,精神上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而文笔纵横汪洋恣肆。

显见《战国策》的影响。

史论如《留侯论》、《贾谊论》、《晃错论》、《论封建》等,能据常见史料作翻案文章,见解独到,不落窠臼。

在论说风格上,苏文既不同于欧阳修的纡徐委备,又不同于王安石的瘦硬简健,而是或援古证今,波澜层出;或振笔直书,才思横溢,既汪洋恣肆、笔锋犀利,又深入浅出、通俗明晓;既文采斐然,又说理秀辟。

故苏轼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36、苏轼记叙文写作特点:

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作品。

后《赤壁赋》、《石钟山记》、《雩泉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醉白堂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等,长于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怀与思辨为一体。

记叙文最能展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体现他才情横溢的奇思妙想。

苏轼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怀错杂并用,随意挥洒,笔酣墨畅,兼有魏晋文风的自由通脱,又自是宋文的简练和平易晓畅,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于自然。

37、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散文中饶有趣味的妙品,以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大都作于他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

杂记和有方,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涉笔成趣,触处生春,如《记承天寺夜游》《书临皋亭》。

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寓有旷观达识和至理深情,其特点是信手拈来,温笔写成,或寓情,或寓理,或寓气,或寓识,嬉笑怒骂皆为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旷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心灵,是他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

38、苏轼的散文特点:

主张创作要“求物之妙”,使了然于心者,了解于口与手,了然的标准是“随物赋形”,散文适应描写对象。

39、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的自然真率之美。

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自由尽情挥洒,行文如行云流水,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句式多变,多用散行单句,又融合骈偶排比,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在描述难于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往往将其具体化和形象化,并且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

(3)有诗化倾向。

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化有为无,或化无为有,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三、苏轼的诗歌创作

40、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丰富,这些诗大致可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

后期主要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

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转变。

41、苏轼诗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1)在前期诗歌里,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夜泊牛口》、《苏枝叹》、《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

(2)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是他那些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如写江岸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东海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

用生花妙笔,将稍纵即逝的变奇景摹写下来,意到笔随,穷形尽相;苏轼的山水景物诗以善于捕写动景见长,故动景多于静景,奇景多于常景,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用生花妙笔,将稍纵即逝的变幻奇景摹写下来,意到笔随,穷形尽相。

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一刹那的心领神会,所写景物充满着生命的律动和活力。

他的一些山水景物诗,能由写景寄怀升华到人生感悟的哲理高度,如《和子由渑池怀古》中“雪泥鸿爪”蕴含的人生禅机,《题西林壁》、《百步洪》等。

(3)由于热爱大自然,喜登山临水览奇观妙景,山水景物诗的写作贯穿了苏轼的一生。

追求类于陶渊明诗那种平淡的风格。

苏轼有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而且作于不同时期,之所以爱和陶诗,一是爱好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二是崇尚渊明的性情和为人。

(4)苏轼本人是宋代文人画的作者,有很高的绘画鉴赏水平,他创作的题画诗能把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

苏轼的题画诗在根据画面创造意境时,善于化静为动,寄寓主观情思,并展开艺术联想,写出象外之象,其评画论蕊的精当和点化功夫,在宋代的题画作品中是最杰出的。

42、苏轼诗歌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作用。

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加之议论博辩,滔滔莽莽而才气纵横,既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又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

自然,也不乏粗豪草率和好用事典以逞才学的毛病,但以他对宋的贡献而言,已是无关宏旨的了。

他在宋诗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实不亚于唐代的李杜。

尽管他也接受李杜及其他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新园地,造就宋诗新生命。

43、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