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330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docx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严济慈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 严济慈

 严济慈(1900 ̄1996),字慕光,浙江东阳人。

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开拓者之一。

)I.e,u%B/X'S!

m;g  1923年,严济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硕士学位,1927年获博士学位;1928 ̄1930年在法国从事科研工作;1930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曾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镭学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35 ̄1938年被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5 ̄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

他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还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0O4nv"}"t9t#b%E  严济慈自幼聪颖好学,小学、中学毕业考试,他是全校、全县第一名;浙江省教育厅举行全国6所高等师范学校联合入学考试,他是全省第一名;1918年,18岁的严济慈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后复试时,他还是第一名。

.wg#A7A;j(I6b&R  求学期间,才华过人、勤奋异常的严济慈在熊庆来、何鲁等教授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两部著作。

后来他去法国留学的费用主要就是靠的这两本书的稿酬。

2d#U4?

9j6w5m)O  严济慈留学法国仅仅一年就考得3张文凭,创下了该校从未有过的奇迹,被传颂一时。

两年后,他又以创造性的研究大大突破了导师法布里(法国物理学家,证明了高层大气中臭氧的存在)原先为他拟定的博士论文课题,以《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法布里在当选为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举行的仪式上,自豪地宣读了他的这位中国学生的论文。

第二天,《巴黎晨报》就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法布里和严济慈的大幅照片。

一时间,严济慈名声大振,成为巴黎学界的新闻人物。

$?

1o2a:

e"X%H-t  严济慈学成归国时,在船上,他遇到一位比他年长三五岁的同胞,那人热情地向他打招呼:

“您好,严济慈博士,我在《巴黎晨报》上看到过您的大名。

对了,我叫徐悲鸿。

”两人一见如故,徐悲鸿为严济慈画了一张肖像素描,并写了一行法文小字:

“科学之光,徐悲鸿”。

这既寓含着严济慈研究的光学和他的字号(字慕光),又表达了徐悲鸿希望严济慈成为科学之光,去照亮黑暗中国的心愿。

回国后,他俩又先后受聘为中央大学的教授,从此俩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g*i'T.t5i4C*i2g  严济慈青年时代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致力于学术研究。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时,他正在法国访问。

日寇的侵略使他无比气愤,他在巴黎国际文化合作会议上发言,义正词严地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呼吁国际社会阻止日本侵略者妄图轰炸古都北平的暴行。

这时,吴玉章(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从莫斯科到巴黎,严济慈义不容辞地充当他与法国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教授之间的联络人,在巴黎互助厅等处安排群众集会,由郎之万主持,吴玉章作报告,倡议组成民族统一战线。

&a+K2L6n:

y$k)G1Y  1980年第11期《人民教育》发表了严济慈题为《谈谈读书·教书·写书·做科学研究》的长篇文章,他认为“读书主要靠自己”、“要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听(听课) 看(自学) 用(查书)的发展过程”,即“把书 越读越薄 的过程。

”!

M6q)s5Y%L)_4f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探索未知,因此,在学术上应有所创见,在技术上应有所创造,即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应有所创新。

为此,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两个学术条件,即“能够提出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他特别欣赏的第一流工作就是:

“研究题目必须是在茫茫未知的科学领域里独树一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是自己独出心裁设想出来的,体现这个方法,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必须是自己设计、创造的,而不是用钱能从什么地方现成买来的。

 

回忆父亲严济慈生前的一些事情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父亲是作为一个科学家而被大家认识的。

他终身以“探索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

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就说过:

要努力让科学在中国生根。

三十年代的中国,自然科学刚刚进来,父亲也刚学成归国。

在1923年到1927年、1928年到1930年六、七年中,父亲是在法国留学,处在物理学的最前沿。

回国以后,主持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在物理学发展的最前沿,做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工作。

1927年到1939年共发表论文五十三篇,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科学杂志,所以这些论文有四十篇左右发表在法国的杂志上,十几篇发表在英国和德国的杂志上。

这些重要成果,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

  父亲另一方面的重大成就是把物理学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创建了物理研究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的物理学家。

直接和他工作过的,后来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七、八位,培养了陆学善、钱临照、顾功叙、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杨承宗、王大珩、钟盛标、陈尚义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

父亲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父亲常讲这样两句话:

“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

1986年,父亲到浙江大学参观,校方介绍浙大的“求是”校风时,他说:

“不仅要讲实事求是,还要讲好高骛远。

”他说的“好高骛远”,指的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只有敢于好高骛远,才有可能攀登上科学技术的高峰,而要真正攀登上去,又必须善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坚忍不拔,无所畏惧。

!

m.{7?

#f2s7N/}*L4i  父亲反复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

他曾在《谈谈读书、教学和做科学研究》(《红旗》杂志1984年第一期)一文中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心得,写道:

“所谓创新,就是你最先解决了某个未知领域或事物中的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前人从未有过,而又能被别人重复的,得到的看法应该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而又能逐渐被别人接受的”;“要做好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备两条,第一是能够提出问题,找到一个适合的研究题目,这个题目应该是经过努力短期内能够解决,而不是那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都没有希望解决的;第二是有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科学工作应该努力做成第一流的。

怎样才称得上第一流的科学研究呢?

首先,研究题目必须是在茫茫未知的科学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其次,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现在的方法,必须是自己独出心裁设想出来的;最后,体现这个方法,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即实验用的仪器设备等,必须是自己设计、创新,而不是用钱能从什么地方买来的”。

2~4t(W1~*k5^,[#o;M  父亲还说过:

“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甚至要有所牺牲。

”他热心宣传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一句难能可贵的话:

“一个人以学术许身,便再没有权力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法。

”有一次吃饭时,胡适赞许父亲能在巴黎这样的繁华闹市里安心做学问,父亲回答说,也只有在巴黎闹市里还能做学问,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在一次会上,父亲发表了“对科技工作不能分八小时内、八小时外,阿基米德就是在澡盆里发现其定律”的著名讲话。

*E:

v&H$e)o0j*|  父亲把尊重和捍卫科学视为从事科学的人的天职。

在六十年代,有一次他很生气地谈到:

“有人要开会批判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定律是经过大量实验验证过的,怎么能用开会来推翻呢?

不相信可以到化学实验室再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拿出否定的结果。

”1U%b3\7s3n,n'K4?

1Y  父亲认为,搞科学是应该为人民谋福利的。

同时,他对“知识”和“学问”两个概念也有独到的看法,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对事物的了解,在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而有学问是指要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抗战时期,由于经费奇缺,无法开展研究工作,父亲便集中精力编写《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和《初中理化课本》四部教科书。

这几部书教育了我国一代人,至今很多六七十岁的同志还常和我说,他们在大学、中学时念的是严济慈的物理。

-D'T;p.m.}/n;}1}f!

t  全国解放使父亲欢欣鼓舞,年届半百的他热切期望继续在第一线为做出一流的研究工作而拼搏。

这时,郭沫若院长来看他,动员他参加科学院的组织领导工作。

父亲清楚地知道:

“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旦离开他们的实验室,他的科学生命也就从此结束了。

”郭老当时劝他说:

“倘因我们的工作而能使成千上万的人进入实验室,岂非更大的好事。

”父亲想通了,认为应该服从革命工作的需要,或许能更有利于人民,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便愉快地接受了使命。

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

9s+[6O6h/P5N5n  1958年国家决定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年近六十的父亲又满腔热情地回到了讲台,接连六年亲自讲授普通物理学和电动力学,深受广大同学欢迎。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好、肯努力,男的想当爱因斯坦,女的想当居里夫人,都想为国家增光,为四化多作贡献。

当老师的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成才。

如果一个青年考进大学以后,由于教学的原因,两三年过去了,雄心壮志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从蓬勃向上到畏缩不前,那我们当老师的就是在误人子弟,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国家,这是我们当教师办学校的人应当十分警惕的。

”4H4K)s3m*^  父亲晚年特别关心两件事:

青年的成长和家乡的建设。

他在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中像誓言一样写下了:

“努力去做一个不自满自足的闭门幽居以科学术士自居的人,不让自己以老一辈科学领导者自居的人,懂得年长科学人员与年轻科学人员联合的意义和巨大力量的人,自愿和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承认科学的未来是属于科学青年的人。

”这就是他晚年活动的一个重要纲领。

父亲在家乡生长到十八岁高中毕业,离开后由于繁忙,很少回去。

到了晚年,家乡的山水田舍、乡亲的音容笑貌、校友的同窗情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他先后多次回去看望,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总想为家乡贡献一点力量。

8K!

?

2{"e*U.t/M'Z)T0[5u  父亲不会唱歌跳舞,很少看电影、戏剧,不爱聊天,几乎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做些有益人民造福人类的事上。

1R8a9H2k9y3S3r,_7D  (本报记者陶春根据严陆光院士提供资料整理。

  简介

  严济慈(1900—1996)字慕光,浙江东阳人。

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并获学士学位。

后留学巴黎大学,专攻物理,1927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

同年归国,先后担任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与镭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光学造诣精深。

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誉主席。

%x,Y+\5q/o-z2t:

E-g  严济慈主要论著

2~1^#}*R9A#u  1、初中算术,商务印书馆,1923。

  2、几何证题法,商务印书馆,1928;语体文新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28。

  3、普通物理学,正中书局,1947。

  4、高中物理学,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8。

-^$G&g3]E%m8R.d;F  5、初中物理学,三联书店,1950。

  6、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

#I4gQ'm'v&~.\  7、严济慈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6。

  8、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n:

{(E)_:

R(d2j  9、居里和居里夫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S&x!

o/s0C%M!

s8v:

L,R  10、严济慈科技言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儿子眼中的严济慈——让科学根植中国大地

  严济慈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他以“探求未知,发展科学”为己任,树立并践行了“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他编著的教科书哺育了几代学人,亲自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不少学生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

 *Q-l7[#C7{1|;`

  儿子眼中的严济慈——严陆光谈父亲的为人

'M:

J"H4e9|4W9O(F2A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为人的一大特点是尊重人。

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比如,他参加会议或与人约会,都要早到几分钟,静听别人的发言。

年迈时,我们曾劝他有些会到就可以,不要过累,以保证健康。

他却表示:

“我要到会就该听大家讲。

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甚至在吃饭时,他都一定要等最后一个人坐稳了才动筷子。

6k"l)H6C3k6J8f5Q-n+o

  父亲特别尊重他的老师,常讲他有几位恩师:

何鲁、熊庆来、胡刚复、法布里。

老师在世时,每逢过年父亲都要带我们去拜年,毕恭毕敬地像个小学生。

1969年2月,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迫害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熊庆来先生逝世了,父亲闻讯后,不顾当时的险恶环境,立即赶到中关村,看到熊先生的遗容,他哭了。

5U6c8[#w.H0h-~#a%v  父亲十分尊重从事党政领导的同志,武衡、郁文、秦力生是他的挚友,有事他总要找他们商量请教。

1971年9月,二哥双光在成都被迫害致死,父亲半夜去与秦力生商量。

A:

^*B0p+z._/l5K,y*I

  尊重人、重友谊和重团结是父亲做人的原则。

$[0k;H:

`5}"f-u4t1?

9p  父亲特别尊重事实。

作为科学家,他认为,一切事情都必须尊重事实。

有一次,要举行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纪念会,需要一位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科学家发言,安排他去讲,有同志给他拟了个初稿,他看后,觉得有些不安,因而没有参加。

.Q,~#n0f*V5b,S

  有一次,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很气愤地讲到对自己的成果评奖不公平,父亲仔细听完,说:

“我们这些人,最好不要摆在被评的位置上。

”后来,我们问父亲怎样看这事公平不公平,他回答说:

“科学成就本身就不能靠评来断定,只有历史才能鉴证。

”&v*_2d$]:

A%[

  父亲是很有爱心的。

母亲是东南大学第一名正式女生。

他们自由恋爱结合,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哺育成长了我们五个兄弟。

周谷城曾亲笔题诗一首,赞扬我们这个家:

“学府东南有女生,首开风气自由婚,于今伉俪双高寿,当日青年正好龄,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作典型。

”1^7a*N$L6N5E6s'|

  1984年11月母亲去世,父亲仍专门为她安排了一间卧室,将骨灰保存在那儿,自己每天都去行礼,静默哀思。

对于父亲的爱心,我们常常从一些小事中感受到。

当我还在莫斯科读书时,父亲带了一个代表团来访,我得知后就去看他,正赶上晚餐时间。

父亲没让我参加,但在饭后他把自己那份甜点带给了我。

+M!

x'C2Y!

h8@5f  父亲不会唱歌跳舞,很少看电影、戏剧,不爱聊天,几乎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做些有益人民、造福人类的事上。

“文革”期间,他就像一个平常的老人,取奶买菜,砸煤劈柴,炒菜做饭,干了不少家务劳动。

他常常夸自己是农家子弟,从小劳动,仍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

6j!

D:

@9i2h+m  严济慈小传

;h1a#?

#V-}6k+O  1900年1月23日,严济慈出生于在浙江省东阳县下湖严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1914年就读于东阳中学。

1918年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

192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同时获得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

;Y6r'E5}"C:

W,v5m2o  大学毕业后,严济慈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

仅用一年时间就考得巴黎大学三门主科——普通物理学、微积分学和理论力学的证书,获数理科学硕士学位。

之后,师从物理学家夏尔?

法布里。

1927年,刚刚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的法布里在他首次出席的科学院的例会上,宣读的是在他指导下由严济慈完成的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这是法国科学院第一次宣读一位中国人的论文。

严济慈因此成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确测定石英压电定律“反现象”的科学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D(eG5G+`8\'A4v$Y"O  1927年回国,严济慈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担任物理学、数学教授。

:

t0M2`5x4K*g%E9e9Y

  1928年冬,严济慈携夫人张宗英再次赴法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并用以进行测试研究。

:

W-P)[+\.s9x/A

  1930年底,严济慈出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一年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

在连续光谱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

1932年参与创建中国物理学会。

1935年与法国科学家约里奥?

居里、苏联科学家卡皮察同时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

4s1qh1G*~9P-t#u3u1Y-I

  抗战期间,严济慈积极开展救国社会活动,并在科研制造上对无线电发报机、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的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平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4e5o6W%G!

k-[5n7N#~/M

  1949年,严济慈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

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副主席、名誉主席。

:

?

1E"E7M3\9J9B8{,]:

n

  1958年,严济慈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6年,后兼副校长。

1980年出任校长,1984年任名誉校长。

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C1\#f0M2XU;a3o'C  1980年1月,严济慈以80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kU:

G6\"J6]#d0x;c0j

  1982年,任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B1y!

h+[(h+e!

T1Q

  1991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6L$b$E1g"r%t'm  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在北京逝世。

4d/E"R!

{+F1D1d  严济慈一生对中国教育、科技事业有重要的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

他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奠基人,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的效应以及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成就卓著。

9P!

JF%i#l*K

科学之光--记著名科学家严济慈

  这是北京一个十分普通的早晨。

  6时,96岁高龄的严济慈翻身下床叠好被子,做了半小时自编的哑铃操后,

  就深情地望着悬挂在客厅正面墙壁上的一台老钟出神。

  这台壁钟是他和张宗英1927年结婚时的纪念物,也是他们情真意切相亲相爱的见证。

  那年,风华正茂的严济慈刚刚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就从巴黎回到祖国,于11月11日与张宗英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时光悄然流逝。

在严济慈夫妇结婚57周年纪念日仅差八天的1984年11月3日,张宗英在北京溘然长逝。

严老失去了风雨同舟、朝夕相处半个多世纪的爱妻,悲痛欲绝。

他把张宗英在南京、巴黎、上海、昆明、北京等地拍摄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挂到卧室、书房的墙上,以寄托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就是在张宗英去世十多年后的今夭,严老家里依然保存着圈有黑纱的张宗英的遗像。

遗像中的她,戴着白边眼镜,面容慈祥地望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在她的骨灰盒前,挂着严老写的悼念词:

“真卿(张宗英的字)吾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下边是儿孙们的签字。

  严老每天早晨都站在这熟悉的遗像和骨灰盒前,深深地鞠躬祷念亡妻。

这天,他情不自禁地又想起了自己和爱妻紧密相连的坎坷一生……

  二

  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肆虐中国的时候。

12月4日,严济慈诞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地处浙江腹地的东阳是海拔五百米左右的丘陵地带,虽山青水秀,却耕地稀少。

东阳人的出路大抵有两条,一是到处地当泥水、木、瓦、蔑匠,一是读书。

  严家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一家七口人只有两亩多薄地,打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家的口粮。

父亲只得长途跋涉于杭州、诸暨等地做一些小本经营的贩运。

家里的田地则由母亲带着孩了们耕种。

  严济慈是长子,到了上学年纪,父亲就送他进了严家祠堂的蒙馆,从念《三字经》走上了读书之路。

他的聪颖好学使私塾先生惊喜、也让父母亲感到自豪。

有一次,父亲严树培给他从杭州带回一本《笔算数学》的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数学王国,竟爱不释手,被纷繁变化的数字迷住了。

没有教师,他就自学,一遍看不懂,就读第二遍……经反复琢磨,终于把其中的要旨学得熟透。

父亲买书的本意是让儿子写写算算,没想到却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追求科学的种子。

  为此父母作出重大决定:

卖地!

这样,严济慈才得以进了东阳县立宏道小学。

学校离家30里路,这个寡言少语的农村孩子住在学校里,每日自己做饭吃,虽然很累,但学得很认真,成绩很突出。

  14岁,严济慈小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东阳县立中学。

当时的校长是程品文,他聘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到该校任教,其中有个傅东华先生。

  毕业于南洋公学的傅东华,浙江金华人,是位杰出的英语教师,后因在中国首译美国名著《飘》而闻名。

他英语水平很高,思想十分活跃,经常鼓励学生们学好英文,采用《泰西五十轶事》、《莎士比亚故事集》等书作课本,并介绍各种英文书刊给学生阅读。

严济慈良好的英文底子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他从拮据的生活费中匀出钱来,订阅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经常参加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月刊》、《英语周刊》举办的征文竞赛,得了奖便可免费订阅。

他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傅东华很喜欢严济慈这个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给他取了一个字叫“慕光”。

于是,“慕光”两字便伴随严济慈一直走到今天。

有意思的是,严济慈正是在光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他的子女们的名字中都嵌有一个“光”字。

  中学时代给他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夏天,严济慈在短短的两个月中“连中三元”:

毕业考试时,他是全校第一;浙江省教育厅在杭州举办全国几所高等师范联合入学考试时,他得了全省第一;不久,在被南京高等师范录取后举行的来自全国的新生复试中,他又是第一。

东阳县立中学培养出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浙江省教育厅大为赞赏,竟破例拨出一笔经费给该校以资鼓励。

  1919年,严济慈由学商业专修科转学工业专修科,仅读了一年。

第二年,他又转到数理化部二年级攻读。

其时,严济慈的生活还是相当艰苦。

平时他只有一件长袍,冬天是棉袍,夏天拆掉棉花,就是单的。

有时候洗了未干,因要出门,又不得不穿上半湿的长袍匆匆而去。

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饭费是由官方供给,每月三块大洋,一日三餐,上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