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docx
《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
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
————————————————————————————————作者:
————————————————————————————————日期:
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音乐论文
泉州南音曲《出塞和亲》的艺术特色
王萍萍
作者简介:
王萍萍(1971~)女,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二级作曲。
[内容提要]《出塞和亲》是南音名曲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与文化魅力之流传、影响千百载。
今就该曲艺术特色进行探析,以期对南音、南音文化的深入研究、继承和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出塞和亲/泉州南音/十三腔/指谱/腔韵/南音文化/南音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
J6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5736(2014)02-0093-5
福建省泉州南音乐团的国家一级演唱员、副团长李白燕女士,以南音传统名曲《出塞和亲》的精彩演唱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成为南音界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李白燕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是泉州南音的荣耀,自己能获此殊荣,是曲艺界对千年雅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发展成就的肯定。
”
泉州南音博大精深,有指、谱、曲。
南音“指”(有词有谱有故事情节的套曲)即“指套”,原有36套,后增至48套;“谱”即器乐曲,共有13大套,每套包括三至十个曲牌,大都是描述四季景色,花鸟等之动态情境,其中最著名是《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
“曲”即“散曲”(亦称清唱曲、面前曲)此类曲目多,流传广,叙事叙情千首之多。
南音中之“套曲”(指套)、“散曲”内容、题材广泛,曲目繁多。
海内外南音弦友同奏、唱南音之时都是按“和指、唱曲、煞谱”之规制进行。
而《出塞和亲》正是南音《王昭君》中的62首散曲之一(即传统曲目《山险峻》,以下以现名述之)。
传说传奇传承
相传王昭君乳名皓月、今湖北省兴由县人。
而王昭君故事则初见于《汉书·匈奴传》,之后见于唐代《王昭君变文》,元杂剧《汉宫秋》、明传奇《和戎记》、《昭君出塞》,以及难以计其数的曲艺和民歌小调。
而今泉州南音传唱的王昭君主题是以睦邻安邦、出塞和亲为主线的版本,其曲有62首之多,其中脍炙人口的如《出汉关》、《山险峻》、《把鼓乐》、《听见雁声悲》、《心头伤悲》、《想当初》、《为着红颜》等广泛传唱于民间。
泉州南音中有关王昭君的62首产生哪个年代至今仍难以稽考,可以肯定的是在元杂剧名家马致远所著《汉宫秋》之后。
龙彼得(荷兰)輯录著文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2]一书在其第五章“曲文的本事”中的“王昭君”作了如下的叙述:
“这无疑是明代最广为流传的剧目之一,因为仅在〈满天春〉中便收录了十二首有关此剧目的曲,其中七曲注明出自〈王昭君〉(〈满天春〉)……这十二首曲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昭君怨叹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动了手脚,致使她被皇帝打入冷宫,另一类是昭君在出塞嫁往番邦时哀叹自己命运乖蹇。
其中起码有三首目前尚存于南管。
”这三首即《妾身受禁》、《昭君出塞》、《西出阳关》。
音乐学家王文章先生在其为《明刊戏曲管弦选集》的“序二”中称“……竟然可以找出我们今天可知的三十多出戏的痕迹,其中还保留有晋唐以来的丰富的音乐历史信息。
”[3]
另在《清刻本文焕堂指谱》(此书刻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一书中亦有《出汉关》的指谱,由于其是“指谱”而非是“散曲”,两者曲意同,但言词则不尽一致。
其指谱之曲词开头为“出汉关,伤心泪涟,望家乡,阻隔云烟,叫苍天天不应……”[4]而今传唱之散曲《出汉关》其开头则为;“出汉关,来到此,阮那为着红颜命帶孤星。
来到雁门关,(不汝)听见禽鸟叫声啼。
阮心(於)伤悲!
……”由此证明咏叙王昭君之南音弦管在清咸丰年代即有映现。
曲风隽逸技法精致
音乐学家田青在《明刊戏曲管弦选集》的“序三”中这样写着:
“中国古乐中绝大部分的物质构成和形态构成,在中原大地以至大江南北,大都只埋在五代、魏晋墓葬中的砖刻石刻图像里。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活生生的唐宋音乐遺响,却大量保存在南音当中。
南音中自成体系的工尺谱,南音中横抱琵琶、尺八、拍板、筚篥、扎箏、笙等乐器,南音的演唱规制,以至一首首的具体乐曲,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中古音乐的历史见证。
”
南音之所以为世人、音乐人称道,弥足珍贵,即在于“中古音乐的历史见证”的“古”,也在于“自成体系”之“专”之“精”。
南音传承之开始即是“唐宋宫廷和教坊中的乐师、乐工的杰作”,是以被誉为“古、多、广、强、美”。
[1]经过一代代的弦友口传心授、薪火相传,忠于传统并坚守之。
《出塞和亲》系中滚十三腔、四空管、紧三撩。
南音的“滚门”即是将“管门”(调性)、撩拍(节拍)、腔韵(主旋律)、调式相似的曲牌归纳为一个门类。
[2]本曲滚门属中滚十三腔(具有十三个滚门曲牌);四空管为调式,也就是今之F调;紧三撩为节拍,即今之四四拍。
在曲牌中有一类是纳入滚门的曲牌;有一类是不纳入滚门的曲牌。
而每个“滚门”和曲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只要在曲首标明所属的滚门和牌名,就基本懂得该曲的“管门”、“撩拍”、腔韵、曲式、唱语和词格。
为便于了解与赏析乐曲全貌,现将《出塞和亲》曲词列下(泉腔方言)。
“山险峻,路斜欹,为着红颜阮那为着红颜即会来到此。
爹妈,爹妈,恁值去?
勿得相见,勿得见妈恁一面。
叵耐延寿做事较不是,骗金不就骗金不就起有虎狼心意。
亏阮一身,那亏阮一身到今旦阮勿得相见,恨煞奸臣贼延寿,你掠阮一家来拆散遭流离。
阮身到这今怙谁道诉起。
思忆劬劳恩情重,思忆父母兄共弟。
死到阴司,阮就死去到阴司一点灵魂来见我妈亲。
今旦来到此,今旦来到雁门关,那见旷野云飞,牧马鸣悲,对此雁门关,举目一看,黑水滔天,越惹得阮思忆君亲个情绪,阮昏昏今卜何处通诉起。
阮一身阮一身恰亲像花正开,迂着风摆摇枝,又亲像许中秋月正光,却被许云遮乌暗时。
值时会得相见面,除非着蝴蝶梦内化作鸳鸯枕上即鸾凤栖止。
嗏,恨煞毛延寿,即会行来到此,你掠阮一对鸳鸯拆散做二边。
苦疼伤悲目滓如珠汩滴淋漓。
见许旌旗闪闪旌旗闪闪,金鼓喧闹嗡,亏,亏阮一身来到此。
此处无兴又无采,四觅无亲,今卜怙谁人通诉起,阮四觅亦都无亲,今卜怙谁人通诉起。
”
南曲典雅委婉又娓娓感人,其曲风表面微波荡漾实则大有千秋,首先表现在其旋法方面。
南音旋法常为同度、二度伴以大小三度、四度进行,其旋法最主要、显著的特征即是“多重大三度并置”,作属为四空管管门(宫音系统)的《出塞和亲》其常出现的是三重大三度并置的旋律,即f1与a1、c2与e2、g1与b1,也即宫、商、角或类似宫商角关系的三个音之间所构成的种种旋法,而此种旋法即构成具有明确的“综合调式”性质的意义,从而构成南音特有曲风,是为南音旋法中最具明显特征之一。
次之是南音的“腔韵”是南音乐曲中的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特征性的乐汇,也即“指的是在各套曲、唱段之中,经常反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特征性和主导意义的特性旋律。
”[3]南音乐曲的乐思、乐句、乐段、乐曲即是由若干不同的腔韵有机组织而成,这些不同的特征性的腔韵构成和存生于不同的乐曲之滚门、管门、曲牌中,从而使南音乐曲简约精致又丰瞻多姿,美不胜收。
《出塞和亲》俗称“十三腔”即:
水车歌、玉交枝、望远行、福马郎、潮阳春、相思引、北相思、叠韵悲、双闺、驻云飞、锦板、二锦、中滚。
下面就《出塞和亲》三个方面的谱例,以窥南音“腔韵”在乐曲中变化有序、统领全曲之特征。
以上三方面的谱例中,第一例与第三例各有两个相同的腔韵,笫二例有三个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腔韵,这些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腔韵,是乐曲中具有主题性与标志性的乐思、乐汇,起着统领、协调全曲的作用。
而全曲还有其他的腔韵存在,或由于其腔韵篇幅之大小而有长韵、短韵之别;音区高低而有高韵、低韵之别;以及主韵、次韵之别与头韵、韵尾之别。
作为华夏中古音乐的活化石,其在乐曲的转调技巧也是十分可贵与令人惊叹的。
其独特而又丰富的“旋宫转调”的“旋宫”,各宫系、调式之间的转调及其转换、过渡的手法妥帖、自如,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而其有五度关系的旋宫、二度关系的旋宫、多宫系综合旋宫等。
南音转调技法之所以如此炉火纯青,即得益于文论开头述及南音旋法之“多重大三度”并置的特征,也即“同均三宫”为多种类型的旋宫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
《出塞和亲》有四次转调:
四度旋宫的宫F→宫C(五空四イメ管)、二度旋宫的宫C→宫D(倍思管)、及D宫→宫C(五空管)、四度旋宫的宫(四空管)C→宫F。
传统南音由于是真声演唱,一般音域是10度或11度之间。
英年早逝的南音演唱名家马香缎,巧借转调之机,不仅在音乐色彩与音乐情绪作了变化,且在音域上给予扩展,其在第二次转调(倍思管)扩展至14度之宽,由润腔装饰的“虚高”化为动听、婉转的“实高”之音域。
南音演唱者由于师承及个人技艺、修养之差异,其在南音演唱严格规制下又是各有千秋的,下面就马香緞演唱的《出塞和亲》转调腔韵之四例示之。
南音的散曲之“润腔”演唱技艺也堪称一绝。
南音较为传统的经常是由俗称“四管”(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来演奏的。
琵琶为主奏乐器,次之二弦(拉弦)、三弦皆演奏骨干音,洞箫则是独具人的声腔的“润腔”技能的吹奏乐,在四管演奏中起着仅次于琵琶的效用。
南音的“润腔”演唱者根据琵琶弹奏的指谱(指骨)给以润腔,采用了“引(慢起的加装饰音进入)、塌(本音的下方大三度装饰)、贯(发声、落韵、收音清晰圆润)、站(乐声中短顿)、扎(在本音上下方滑动)”等技法,南音的润腔既是南音的“美容师”,又是南音乐种的“雕塑师”。
下面举《出塞和亲》曲之片段以示之。
南音不仅在其“古”,且还在其“精”,其“指”﹑“谱”﹑“曲”之浩繁丰瞻,其乐曲曲式结构、转调之天衣无縫、以及固定唱名法之“超前”,四管(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演奏技法之简约、谐和、精妙,皆令人叹为观止。
因而泉州南音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推荐并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十大项目之一。
昭君文化之启示
王昭君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而昭君墓则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区南12公里,大黑河南岸。
墓为人工夯筑,高达33米的大土丘,占地三万平方米。
昭君墓最早记载于唐代社信《通典》,以后历代记载甚多。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
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家喻户晓。
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诗文、曲艺、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著名史学家剪伯赞先生生前曾赞美: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泉州南音展现王昭君故事的散曲就有62首之多,除了上述提及曲目之外,尚有《昭君出塞》、《一路行来》、《琵琶弹出哀怨》、《看番军》、《恨延寿》、《对月诉说》、《西出阳关》、《告苍天》、《小姐听说》等等传于乡间街坊间,流传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
泉州南音作为一种文化,其林林总总的有四十八套指与千首的散曲,其内容可归纳为七十一个故事。
“与戏曲有关的六十九个,出于宋元杂剧、南戏的有二十六个;脱胎于明杂剧、传奇、小说的有二十五个;从传统戏曲、曲艺移植过来的有十八个。
”[1]仅在宋元杂剧、南戏有关曲目中除了《王昭君》外,尚有《王魁与敫桂英》、《王十朋与钱玉莲》、《朱买臣》、《孟姜女》、《吕蒙正》等二十六个。
而与明杂剧、传奇、小说等的二十五个则有:
《姜子牙》、《卓文君》、《董永》、《秦雪梅》、《高文举》、《苏三(玉堂春)》等。
与传统戏曲、曲艺、民间传说有关的曲目如《狄龙与段红玉》、《番婆弄》、《朱弁》、《狸猫换太子》等。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二个,《南海赞》、《牵几王姨》等。
由此可见泉州南音其内容涉及之广、形成历史之悠长,而其呈现音乐艺术之古朴、精美、规范,则是令人惊叹不已的。
泉州南音不仅仅是一个乐种,而已形成一个具有深厚华夏文化积淀且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南音文化。
泉州南音及其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也引人注目与深思。
文化现象通常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等特点。
同时,其文化现象更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君不见泉州举行的多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时,舞台上济济一堂的海内外弦友奏鸣南音,其演奏琵琶、三弦指法之划一;二弦弓法之推拉有序。
洞箫、嗳仔(南唢呐)乐声默契、谐和,勿须排练,一奏即和,令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
当那管弦鸣奏、声声谐和,犹如天籁之音,醉人心扉。
君不见弦友之亲虽非亲人却胜亲人,人们称道若弦友初至菲律宾,须求帮助者可直找南音馆阁,其定会鼎力相助;又如在泉州举办多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既有大陆及港、澳、台,也有东南亚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韩国、越南、日本等多方弦友来会。
第九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2010年3月)日本来了11人,其表演虽是佛教音乐,但其使用乐器、曲谱和泉州南音相似,他们是专程来泉州寻根的。
南音馆阁在东南亚成立最早者首推菲律宾的长和郎君社,至今已有170多年,旨在“长期共存、和睦发展”;金兰郎君社则旨在“情同手足、义结金兰”;而南乐崇德社则旨在推动促进当地华侨华人福利工作。
南音社团在东南亚,既有已建社170多年的菲律宾长和郎君社,建社100余年的新加坡横云阁;也有建于2008年的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南音团。
泉州南音作为乡土教材进泉州中小学已十余载;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于2003年在海内外高校首次创办音乐学南音方向的本科专业,2011年又招收南音方向研究生。
南音唱词之闽南方言,亦是晋唐古语的留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是中国文化根须之一。
南音“固定唱名法”之超前读谱法,亦是中古音乐技艺之瑰宝。
泉州南音,已不仅仅是局限于“管弦声声”之乐种,更是一种浸润于天地间的炎黄文化,她与海内外散布乡间街坊的无数南音馆阁、弦友、诸多充满人文气息的南音交往及大会唱活动等,形成了绰约多姿、生机盎然的特有的南音文化圈。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以及其文化圈所形成的南音艺术研究、薪传教育、演艺交流、人文相往的特有的南音文化行为、文化现象,推动和促进南音文化的继往开来、传承和发展。
2013年8月26日,在“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上,泉州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这不仅是对泉州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泉州巨大潜力的肯定。
9月26日,中日韩三个荣获“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泉州、日本横滨、韩国光州,在光州举办“东亚艺术之光”的艺术节精品交流欢庆晚会上,泉州的五个节目中,有三个节目是与南音有关的,如南音演唱《枫桥夜泊》、梨园戏《陈三五娘?
大闷》、提线木偶戏《闹元宵》。
《枫桥夜泊》是纯粹的南音节目,而梨园戏与提线木偶音乐也都出自南音。
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富集地、多元文化集聚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活力四射。
而泉州南音即是富于中华文化深厚底藴的泉州文化的奇葩之一,南音的音乐元素、神韵孕育与弥漫在闽南泉州的民间音乐、民间文化艺术之中,散发着古朴、纯真、豁达、向往真善美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气息。
本文试对《出塞和亲》[2]一曲之艺术特色及其人文意义的探析,望能有助于泉州南音文化的深入研究,使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绽开得更为绚丽,充满生机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刘春曙著.福建南音初探[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2]明刊戏曲弦管选集.龙彼得辑录著文[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龙彼得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三种[M].泉州地方戏曲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
[4]台湾胡氏拾步草堂、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编.清刻本文煥堂指谱[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朱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