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4203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docx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复习

统编九下知识要点复习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一、课标要求

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二、主要知识点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范围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地居民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2.背景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

(2)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3.领导人: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两人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过程: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

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

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打败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英国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经济掠夺: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

为了发展本国的棉纺织业,英国从印度进口大量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政治压迫:

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规定王公死后若无直系后嗣,其领地就归英国所有。

2.导火索:

“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人:

章西女王

4.过程:

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印度王公也参加了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攻陷德里。

英军乘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

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

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5.意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课标要求

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二、主要知识点

1. 俄国发展简史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

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终于统一了俄国。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改革原因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农业和手工业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3.改革者:

彼得一世

4.改革目的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彼得一世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他还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作用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

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

在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原因: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

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2.改革者:

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影响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5.局限性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课标要求

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主要知识点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焦点:

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二)内战爆发

1.导火线:

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2.爆发

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3.战争之初

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

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战争的转折: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

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战争的胜利

1864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3.林肯遇刺

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4.战争的影响

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课标要求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主要知识点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德川幕府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

2.锁国政策:

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民族危机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

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1.原因:

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

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2.过程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3.结果

1868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1.主要措施

2.影响

作用: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统编九下知识要点复习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课表要求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主要知识点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2.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开始的标志:

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的应用

(1)发现: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应用:

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

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他在纽约建成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3)影响: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

(1)内燃机的发明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2)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

2.新交通工具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3.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背景: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2.成就:

19 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

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1884 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课标要求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主要知识点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1)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変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

(1)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表现:

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3)影响: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2.状况: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3.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1.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课标要求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知识点

(一)科学家

1.牛顿

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达尔文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

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

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

在小说中,他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细致地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他的经典之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1.贝多芬

18世纪,德国诞生了一位天才的作曲家——贝多芬。

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2.梵高

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荷兰的梵高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梵高的代表作有很多,如《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统编九下知识要点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议”、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主要知识点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的争夺。

2.三国同盟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3.三国协约

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

6月28日,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战争爆发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

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战争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战争进行到1917年,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

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3.结果

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

3.战争中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据统计,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4.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5.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课标要求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主要知识点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1)1917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

(2)这年秋天,饥荒再度袭来,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3)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

(4)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

1917年11月6日晚

3.领导人:

列宁

4.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5.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1)时间:

11月7日晚

(2)地点:

斯莫尔尼宫

(3)大会内容:

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

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府机关;

军事上:

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经济上: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外交上:

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巩固政权的斗争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四)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课标要求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条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

2.地点: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3.操纵和会者: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4.主要内容

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

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答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

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5.《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菜菌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6.影响: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年-1922年

2.地点:

华盛顿

3.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4.目的:

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5.主导者:

美国

6.《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

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