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961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伦理与法规 模拟题.docx

传播伦理与法规模拟题

模拟题

一、填空

1在90年代著名的长城公司非法集资案中,孙树兴与蔡原江等8名新闻工作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替总裁沈太福在媒体上吹嘘。

该记者所犯的罪行是(受贿行贿罪)

2某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一起房地产纠纷案中,拿到了一盒原始录像带,向该公司总经理提出用10万元“摆平”此事。

该记者所犯的罪行是(敲诈勒索罪)

3新华社国内新闻部某吴姓编辑利用工作之便,将一份绝密级的文件私自复印后,提供给香港《快报》记者。

该记者所犯的罪行是(泄露国家秘密罪)

4有一名大学生在某网络BBS上发布:

“A教授死了。

”A教授发现后,将该学生与该网站的经营者一起告上了法庭。

按目前互联网的有关规定,该网络经营者有没有责任?

(没有)

5在某电视直播节目中,当一名嘉宾提到与某名人的交往时,该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即兴插话,“那是一个极端无耻的家伙!

”该主持人有什么罪的嫌疑?

(诽谤罪)

6自然人作品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年。

7著作权,即版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8著作权国际保护的主要组织和文件是(《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中国于1992年加入这两个公约。

9一般而言,报刊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其作者是(报刊社)

10作者、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或死亡)后其作品没有继承人的,著作权的主体是(国家)

11《著作权法》有期限规定:

“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刊、杂志社投稿。

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12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瓦尔特•威廉(WalterWilliams)1911年制定的(《报人守则》),是美国最早由个人提出的道德自律信条。

13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自撰的道德自律,始于1942年由马星野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

14新闻出版总署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对出版活动监督管理。

15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管理广播电视电影。

16发表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作品,严格执行(送审制度)

17证券信息和新闻的发布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18《证券法》:

“禁止(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媒介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影响证券交易。

19关于气象预报的规定: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202000年中宣布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关于违纪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对违纪违规报刊实行(警告)制度。

1年内受到3次警告的报刊,由新闻出版署给与(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

21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

221986年后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创办(教育电视台),成为广播电视系统之外的又一个电视系统,广电总局同他们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

23以(探亲、旅游)等名义入境,未办理采访手续和未领取采访证的台湾记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采访活动。

24请求精神赔偿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25某书店大批量印制没有刊号的考研复习资料出售。

该店有什么罪的嫌疑?

(非法出版罪)

26某大学生在网上大量揭露社会的阴暗面,鼓动人们的不满与仇视,并发表言论号召大家抵制“社会主义思想”的毒害。

该同学有什么罪的嫌疑?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27死者的名誉保护到第(三)代为止.

28在胡戈与陈凯歌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争执中,如果你要替胡戈进行辩护,最好的办法是将该作品作为什么进行辩护?

(评论)

29甲同学擅自打开乙同学的电子邮箱,窥视她的交往状况,请问侵犯了其什么权?

(隐私权)

30一般情况下,报社转载其他报刊上的作品,是否必须提前找到作者并征得其允许?

(不必)

31侵害名誉权的方式有(侮辱)和(诽谤)两种。

32(新华社)是党和国家发布重大政务新闻的机关,

二、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简要分析其原因。

1一家省级晚报曾用《奇怪奇怪真奇怪、一条钢筋穿两人》的标题报道,报道两个建筑工人坠落,钢筋像糖葫芦一样将他们“串”了起来。

不合理。

缺乏人道主义精神。

2广州某报纸的一则新闻:

以“想找个依靠、想傍个大款、想入户广州,非法同居终食苦果”为引题,“未婚妈妈难讨仔钱”为主标题。

不合理。

对外地人与乡下人的歧视。

32002年大连空难时,某报纸刊有一张照片:

反映工作人员成功打捞出黑匣子的照片,整个照片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有的鼓掌,有的还激动地举过头顶。

不合理。

缺乏人道主义精神。

4某评论的标题:

男人可以包二奶,女人为何不能找情人

不合理。

导向错误。

5在世界杯期间,某知名体育报纸的标题:

世界杯,忍受没有性生活的日子

不合理。

宣扬色情。

6小王继承了其父某部小说的著作权,因此,他既享受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也享受著作权中的人身权。

依照法律规定接受转让、赠与、继承以及通过委托获得他人的著作权,也可称为著作权主体。

称为“继受著作权人”,“继受著作权人”只能享受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不能享受著作权中的人身权。

7小王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某杂志向其约稿,小王应约写了一篇文章,该篇文章即为职务作品。

新闻单位向社会作者约稿,即使思想内容完全出于新闻单位的授意,约稿者和作者不存在隶属关系,不构成为这家新闻单位完成的职务作品

8某社区居民向记者反映了该小区的一个新闻事件,记者前去采访并写了篇报道,给与该居民100元现金奖励。

该居民认为,该篇报道的著作权应由自己和记者共同享有。

新闻源虽提供了线索和事实材料,但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客观事实经过加工的见诸笔端的表现形式。

新闻单位支付给新闻源的报酬,是劳务费而不是稿酬。

新闻源不是著作权人。

9投稿是一种专有使用。

投稿是一种默许的非专有使用。

报刊社若要获得专有使用权,应该同作者订立书面合同并在报刊上声明。

10有一则广告,以奥运金牌获得者刘翔做广告,画面是刘翔及飘扬的国旗。

该广告宣扬爱国热情,并不违法。

《广告法》规定:

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

11有一则广告,有毛泽东的形象,还有特意模拟的毛泽东乡音作伴奏。

该广告表现了对领袖应有的尊敬,并不违法。

《广告法》禁止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已故或离任的领导人的名义、言论、形象做广告。

12凡在报道中运用了辱骂性的词语,如奴才、走狗等,都属于侮辱。

有些侮骂性的词语是对特定的反社会行为的概括,如奴才、走狗、告密者、暴徒等,用来谴责坏人坏事,名实相符,则没什么问题。

比如称强奸犯为“色狼”,诈骗犯为“骗子”等。

但是,施加于品行并无严重不端的他人,则有贬损人格的意味,成为侮辱。

13葛小姐正在某饭店就餐,碰上警察进行治安清查,被跟随的电视台记者摄入,次日播出时有她和警察在一起的镜头,并配有“在行动中查获卖淫女四名”的解说词。

该图片是在现场拍摄的,图片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因此并不构成侵权。

判断图像性新闻的真实性,主要不是看图像本身是否真实而是应看图像所表示的意思是否真实。

如果图像是真的,但它所表达的意思却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此图像新闻仍是虚假的。

14人格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所以,自然人死后的名誉不受法律保护。

人格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死后理应不再享有名誉权,但是,死者在世时的名誉还有现实的影响,死者名誉受到非法损害,会使他的近亲遭受精神痛苦,以至造成利益损害,“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死者名誉保护到第三代为止。

15某评论将人的性别分为三类:

“男人、女人、女博士”。

不合理。

对部分特殊群体的歧视。

16某新闻副标题:

两河南人又在京犯案。

不合理。

地域歧视。

17小王在其通讯中引用了采访对象的话:

“我们单位有的领导是外行”。

这句话侵犯了该单位第一把手的名誉权。

传播内容要有特定的指向才构成侵权。

“特定的指向”,指原告必须能证明一般读者能合理推断出其所指为自己。

一般人不能根据这句话判断小王的指向为第一把手。

18一则新闻标题:

以“城市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狗文化越盛”为引题,以“鸡鸣盛世狗业兴”为主标题。

不合理。

要以人为本。

19一则新闻标题:

招魂术,来自草根的文化

不合理。

宣扬封建迷信。

20一则新闻标题:

以毒攻毒,糖尿病者应多吃糖

不合理。

宣扬非科学。

三、应用说理题

1某电视台得到一盒录相带,记录了一个从100多层高楼、头部朝下跳下的人,整个过程都有,包括落地时的血腥场景。

请问如果你是责编,在播放该录像带时,你如何处理它?

为什么?

(1)运用前半部分,掐掉后面血腥场面。

(2)说理角度:

宣扬暴力;

缺乏人道主义;

盲目寻求刺激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2有一张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反映越南战争的照片:

9岁的小女孩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烧光了衣服,因伤痛而在马路上边跑边尖叫。

请问你能否运用这幅图片?

为什么?

(1)能。

(2)说理角度:

历史意义超过了对该女孩权利的侵犯,价值为正。

3大学生王某在甲报社实习期间,根据甲报社要求写了一篇通讯。

尚未发表时,在乙报社当编辑的师哥小刘看到了初稿,觉得该文与乙报社某栏目风格相近,于是让小王将稿件投给乙报社。

请问,小王能否采纳师哥小刘的建议?

怎样界定新闻职务作品呢?

首先,职务作品的作者,应是同本单位存在着隶属关系、具有一定岗位职责的人员。

在新闻单位,主要是指编辑、记者,也可以是聘用、借用或是在新闻单位见习、实习的人员。

其次,职务作品应是有关人员接受上级布置或虽然上级未布置但属于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应当完成并且体现了岗位职责的作品。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是作者,但其所在单位有权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本单位使用的同样方式使用该作品。

(如某记者完成了一篇职务作品应先供本报发表,只有本报明确表示不用并允许自行处理才可向外投稿。

如于本报发表的作品次年又被出版社选入某文集,还应征得所在新闻单位的同意)

4小王受某导演委托,为其量身定做了一个剧本。

剧本写作期间,小王曾就演员阵容、角色性格问题、故事中的个别细节与导演进行了沟通。

剧本完成后,导演要求在前面署上她的名字,是否有法律依据?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

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进行其他辅助活动,均不视为创作。

52000年,北京某出版社的《第三只眼睛透视京城》,其中42篇作品是在某杂志社上发表的作品,涉及32位作者。

出版社在出版前未征得作者许可,在出版后未支付作者报酬,遭作者起诉。

但该书曾征得杂志社的同意:

将该杂志上的作品编辑成书,并有委托书。

请问,作者提出的侵权行为是否成立?

侵权成立

新闻单位在行使汇编作品的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

作品发表,只是授予媒介“一次使用”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著作权的让度,再次使用仍需支付报酬。

杂志社无权作出许可,即使自己再汇编,也应征得作者同意,更不必说交给他人编辑。

出版社获得的委托书是无效的

6我校教师共同编写的《公务文书写作教程》一书,用了许多行政公文作为案例,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吗?

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内容还有哪些?

《著作权法》规定了不予保护的作品:

一是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

二是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本法不适用于:

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性质的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7《新疆日报》记者梁松和《新疆工人时报》记者高炯浩共同写作通讯《一名作弊者的苦涩——记记者罗震东高考作弊事件的受害人》(2800字)和《机关算尽总被捉——记者罗震东高考作弊破灭始末》于1995年8月先后发表在《工人日报》上,并被各刊物转载。

《新疆经济报》记者陈哲学将两文合并为一篇(2600字),题目为《震惊考坛的高考作弊案件始末》,投寄《羊城晚报》(海外版),署名“晨哲”,于1995年9月发表。

也被多家刊物转载,获稿酬380元。

梁、高起诉,陈申辩为时事新闻,请问你如何断案?

新闻通讯是否受保护?

报刊上发表的除时事新闻以外的新闻作品,如通讯、特写、述评、调查报告、采访札记、报告文学、理论文章、小品文等带有作者研究思考的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新闻,具有独创性,受著作权法保护。

结果:

该事件经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法院调解,陈哲学支付抄袭获取的稿酬380元,经济损失205元,并在《羊城晚报》上公开向梁、高道歉。

81996年11月“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吴冷西在会上披露了二十年前穆青向毛主席告江青的一段往事。

不久某报以“独家报道”为引题,发表该报某记者的报道《吴冷西新近首次披露穆青向毛主席告江青始末》,该文有些失实。

而吴冷西讲话已在《中国记者》96年11期发表。

吴冷西在《一篇严重失实的报道》中声明,自己根本没有接受某记者的独家采访,更没有向他独家披露事情经过。

琦报道多处与自己的原话不符,有的颠倒了事实,这种编造独家采访的行为,是不诚实的,应自我批评和更正。

该机者声称自己参加了研讨会,会后在走廊里采访了吴冷西,有人看到其与吴在讲话可以为证,所以并非编造。

请问你如何看待该纠纷?

本案例涉及著作权中的发表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问题。

吴冷西在研讨会上的演讲,是一件口述作品。

该作品提交学术讨论会上进行讨论,不属于发表。

吴冷西对自己的演讲享有发表权,包括决定由哪一家媒体发表的权利。

事实表明吴是决定由《中国记者》来发表自己的这件作品的。

某记者听了吴的演讲,即使事后还向吴作了补充了解,若要整理成报道公开发表,仍然必须得到吴的许可。

有些地方失实,损害了作品的完整性。

9作者习达元,笔名野草,1997年向《知音》杂志投寄一篇报告文学。

责任编辑认为文稿需要修改,习在电话中对编辑说:

“你改吧。

”编辑将该文交给一名大学生修改,从风格、布局均作了较大幅度的改动,虚构了几处没有的情节。

以该大学生和野草共同署名发表,都付给稿费。

习诉至法院。

请问,习应指控杂志社侵犯了其哪些权利?

答:

杂志社侵犯了其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责编自作主张在作品上署上修改者的姓名,把独立创作变成合作,这是对署名权的侵犯。

本案作者即使同意编辑部进行修改,显然不会包括虚构情节这样的改动,这涉及到作品的完整性问题,这样的修改至少在改完后要征得作者的认可。

(该事件结果:

法院判决:

侵犯署名权成立;对侵犯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诉求,以作者已经收下稿费等理由予以驳回。

10某中学教材收录了《红高粱》电影剧本,是否应支付报酬?

《著作权法》规定:

在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适用法定许可。

合理使用:

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经授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的作品。

“法定许可使用”,也称“非自愿许可使用”,是使用人根据著作权法规定的范围,可以不经作者同意而使用作品,但必须向作者支付报酬。

11罗伯特·肯尼迪躺在血泊中,但整个照片仍保持了他的尊严。

请问如果你是责编,该照片能否刊登,为什么?

能。

说理角度:

整个照片仍保持了他的尊严,该照片的新闻价值大,且肯尼迪为公众人物。

12某电视台得到一盒录相带,记录了在一个爆炸案的现场,一名受害者由两名警察搀扶着,她的裙子被撕破,背部裸露在外,狼狈不堪。

请问如果你是责编,该照片能否刊登,为什么?

不能。

说理角度:

她的裙子被撕破,背部裸露在外,狼狈不堪。

如果刊登侵犯了其人身权。

131998年重庆文坛的一篇名家专访案:

有人写了篇《这家伙,我认识》的文章指责被认为写了假新闻的作者孙某。

文章写道:

“这个孙某,从来就是一个靠撒谎来装扮自己、靠撒谎来欺世盗名的文痞,特别是副刊编辑部熟知他那幅嘴脸,一件脏兮兮的西装起码好几年未洗,油腻腻的领带脏黑得酷似海带,更令人恶心的是粉刺丛生的脸上时有点点的脓血渗出,一张嘴巴,焦黄的牙齿缝里露出残存的菜渣,常常能从他那只又脏又黑的黑皮包里发现他试图偷走的稿签和信封……”孙某起诉。

作者称,孙某平时就是这种不修边幅的邋遢模样,他在描述事实,所以不构成侮辱。

请谈谈你的看法。

侮辱包括辱骂和丑化两种方式。

丑化是指通过夸张、歪曲的文字和图像手段,把特定人的形象描写得使人可憎、可恶、可鄙。

该段文字对孙某进行了丑化,看起来是在描述事实,但实际上同事实的存在与否无关。

有关文词明显编造和使用了侮辱孙某的言辞,损害了他的人格尊严,作者和杂志社应承担侵权责任。

 

四、评论题

1美国曾有一名摄影记者躲在暗处,等待着一名轻生者跳水自杀,在其跳河的瞬间抢拍新闻照片。

请对该记者行为做出评价。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记者抓拍新闻应有个度,道德原则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中庸原则”。

2广州和山西都有媒体策划过这样的报道:

为了考验警力或医院的快速反应能力,记者与市领导部门协商后,打110或医院急救中心的电话,几分钟后,警车或救护车先后赶到。

请对媒体的该行为做出评论。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以暗访的一般原则进行答题,暗访不能扮演的角色以及骚扰的部门。

3在2004年,某媒体在播放俄罗斯人质危机事件时,屏幕下滚动播出这样的信息:

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多少人丧生:

答案A××人;B××人;C××人;D××人。

参加的方式是:

××用户发送答案至××××,××用户发送答案至××××。

当时,俄罗斯人质事件死亡人数仍在上升,俄官方的死亡数字为334人,当时仍有约200名学生下落不明。

家长仍在焦虑地等候亲人的消息。

请对该媒体的行为做出评论。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缺乏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无同情心。

4某省级电视台在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栏目中,做了这样一个游戏:

请一位帅气的男性节目嘉宾,在电影院门口“勾引”三位女青年,并将全过程拍摄后播出;同时请她们各自的男朋友在播出前推测女友是否会“上钩”。

请你对该节目做出评价。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媒介过度逼视私人空间。

而且滥情。

5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救了名落水的孩子.孩子的父亲送给这名学生一头耕牛作为回报.该学生高兴地对孔子说,他没有接受作为酬谢的耕牛.孔子没有表扬他,反而批评了这名学生.请问,你如何理解孔子的行为。

中心角度:

德福一致原理。

只有道德和幸福一致时,个体所做的牺牲才有意义.一个社会除了鼓励、倡导人们讲道德外,还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

6记者卡特曾拍摄过一张名为《饥饿的苏丹》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

这张震憾世人的照片,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但它引来诸多批判与谴责。

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时,遗憾的是,卡特说他也不知道。

他说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

虽然他获颁一生最高的荣誉,但他受到了不少来自全球各地看过这张照片的人的谴责。

请对卡特的新闻传播活动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缺乏人道主义,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

7某地遭受大规模的地震,记者赶到现场,发现有救援队员正在抢救压在瓦砾中的人群,他没有参加救援,而是进行录像尽快把真实的消息发回电视台。

请问该记者行为是否合理,为什么?

其行为合理。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不能将记者等同于专业的救援人员。

同时,该新闻及时报道,会引来更多的救援者,

8日本曾发生一起凶杀案,电视台记者全程直播了那个罪犯的杀人全过程,引起了全国轰动。

如何评价该电视台的行为。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缺乏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无同情心。

在漫长的杀人过程中,电视台的新闻采访人员,可合力制止这场杀戮。

9某电视台策划发布某品牌口服液药品广告,节目以访谈的形式、以义诊为名;并利用市内各大医院的名医和患者对其药品的疗效作证明;夸大药品的疗效,把口服液吹嘘成包治百病的仙丹;不科学地宣传治愈率和有效率。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过核查,发现当地有线电视台上述内容作为访谈系列节目刊播,节目分13节,总长度达到40分钟。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掌握“访谈系列广告”的录像带和广告合同后,随即按程序立案查处。

在查处过程中,一些当事人向有关执法部门发难:

发布的是新闻专题,不是广告,不能立案。

请对此案进行剖析评述。

中心角度(并不排斥其他相关角度):

“广告新闻”,受众看来似乎是新闻,但其内容和价值取向却是广告。

这实质上是把广告主的自我需求、自我宣传冒充为具有普遍新闻价值的信息,把市场行为冒充为公益行为。

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广告应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五自由思考题

12002年,某电视台播出了跟踪高考作弊公司的重头报道。

该电视台记者接到某地出现高考作弊公司的举报后,立即前去。

在正面交锋未果的情况下,记者通过暗访偷拍到一对母女和该人洽谈,随后去购买手机的镜头。

记者在报告了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的情况下,一直等到考完第一门功课才与该考生正面接触,考生的考试资格随即被取消。

对此人们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认为媒体的做法是不应该的,因为记者在履行媒体职责时不能忘记做人准则,记者完全可以在考试前阻止这个考生,不能只顾采访成功而置一个年轻人的前途于不顾;一种是,认为披露真实信息是记者的责任,作弊被取消考试资格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请问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并深化该观点的理由。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看能否将自己的看法说得更透彻,支撑理由更充分。

2在美国,有一名“9·11”事件的幸存者在接受采访时收费,我国性学专家李银河也申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收取一定费用。

请你对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看能否将自己的看法说得更透彻,支撑理由更充分。

这两天,一张照片和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

  照片的背景很杂乱,上面堆满了衣物和床单。

照片的右侧,一个女子向里侧卧在床上,两手抓着床单,将脸捂得严严实实。

左侧,有好几只指甲涂得鲜红的手握着话筒,将它们凑到女子的头边。

话筒上,南方电视、广东卫视“今日关注”栏目、深圳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标识清晰可见。

  视频上,也是一群手持话筒的人走进了一间堆满废旧电视机的房子,他们围着一个身材瘦小的男子,这名男子跪在地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我忍受的是所有男人不能忍受的耻辱和压力,我不愿意回忆,求求你们了,出去好吗?

  这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激起了普遍的反感,许多人都直呼这是“最残忍的采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对此冷峻评论道:

“有一种现场,呈现的不是专业性,而是无德、无知、利益至上。

”也有网友在微博愤言:

“谁知道那些媒体的投诉电话?

真想臭骂他们一顿。

  逼问到受害人下跪哀求

  11月8日,《南方都市报》记者成希发表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

报道称,31岁的安徽阜阳人杨武与妻子王娟(均系化名)在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租房开了间修电器的小店。

10月23日晚,杨武的同乡、西乡街道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杨喜利来到他们家,毒打并强奸了王娟。

杨武出于恐惧,在杨喜利对妻子施暴的过程中始终躲在杂物间报警,未敢出来制止。

面对后来的责骂,杨武称自己“软弱、窝囊、没用,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

  这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为了报道这条新闻,多家媒体的记者找到杨武家,用摄像机、相机、话筒和录音笔将杨武及王娟团团围住,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逼问事件的经过。

尽管《南方都市报》此前的报道已经描述了受害人王娟的精神状态,称她“自事发后一直躺在家中不愿见人,也不愿与人对话,不吃不喝,精神失常,还时常撞墙”,并有自杀行为。

但蜂拥而至的媒体依然找上门,一直逼问到王娟用被子捂住脸,杨武痛哭流涕地下跪哀求。

  这些媒体的表现受到了强烈的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