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649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9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广东省惠州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广东省惠州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广东省惠州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广东省惠州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docx

《广东省惠州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docx

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省惠州市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征求意见稿)

 

惠州市水务局

惠州市华禹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录

1基本情况1

1.1自然地理概况1

1.2社会经济概况2

1.3气象概况3

1.4河流水系4

1.5水资源概况7

1.6水力资源7

2“十一五”水利发展评价8

2.1“十一五”水利发展主要成就8

2.1.1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8

2.1.2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9

2.1.3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稳步推进10

2.1.4农村水利建设进度加快11

2.1.5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取得较大进展12

2.1.6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稳步推进13

2.1.7水利信息化初具现代化水平13

2.2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主要存在问题15

2.2.1防灾减灾15

2.2.2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16

2.2.3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突出17

2.2.4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加强17

2.2.5水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需进一步完善17

2.3经济社会形势对水利发展的要求18

3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21

3.1指导思想21

3.2基本原则21

3.3编制依据23

3.3.1法律、法规23

3.3.2相关文件24

3.3.3技术资料24

3.4规划水平年25

4水利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26

4.1水利发展目标26

4.1.1防洪减灾26

4.1.2民生水利27

4.1.3水资源开发利用29

4.1.4水资源节约保护29

4.1.5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工程30

4.1.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30

4.2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30

4.3目标体系31

4.4总体布局32

4.4.1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32

4.4.2民生水利建设33

4.4.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33

4.4.4水利管理体系的建设34

5水利建设主要任务35

5.1防洪减灾建设35

5.1.1完善主要江河的防洪体系35

5.1.2完善城市防洪工程39

5.1.3加快海堤达标加固建设39

5.1.4加强内涝整治工程建设40

5.1.5中小河流治理42

5.1.6加强山洪灾害防治43

5.2民生水利44

5.2.1农村乡镇饮水安全44

5.2.2灌区建设改造47

5.2.3病险水库加固49

5.2.4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50

5.2.5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1

5.2.6应急抗旱水源工程52

5.2.7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53

5.3水资源开发利用54

5.3.1重点水源工程55

5.3.2调水、引、提水工程56

5.3.3城市供水工程56

5.4水资源节约保护57

5.4.1水资源节约57

5.4.2水资源保护58

5.5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59

5.5.1水土保持59

5.5.2河流、湿地生态修复59

5.5.3清淤疏浚工程61

5.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61

5.7重点项目简介62

6水利管理与水利改革主要任务76

6.1加强水利管理76

6.1.1完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76

6.1.2强化河道管理83

6.1.3工程建设管理制度84

6.1.4加强水利法制建设84

6.1.5健全基层水利机构84

6.2深化水利改革85

6.2.1深化水管体制改革85

6.2.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86

6.2.3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86

6.3提升水利行业能力88

6.3.1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建设88

6.3.2强化水行政执法能力88

6.3.3提高水利应急管理能力88

6.3.4推进水利前期基础工作89

7投资测算和规划实施效果分析91

7.1投资测算91

7.2规划实施效果分析92

8规划实施保障措施94

8.1完善相关规划,加强建设管理94

8.2合理划分事权,建立有效投入保障体系94

8.3健全水法规体系,加强依法行政95

8.4推进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人才95

8.5加强组织领导,鼓励公众参与96

 

前言

“十二五”时期(2Oll—2015年),是惠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战略时期。

科学编制惠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加快惠州市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新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深化水利改革,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水利厅2009年11月文件《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市做好当地的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根据通知的要求,为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新变化,惠州市水务局按照水利部和广东省水利厅对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及时启动了《广东省惠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

受惠州市水务局委托,惠州市华禹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惠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

在接受委托后,我司迅速成立了惠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组,在完成了惠州市资料收集和重点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原则,完成了本报告。

报告中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惠州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是惠州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基本情况

1.1自然地理概况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东接汕尾市,北与韶关、河源两市为邻,西与广州、东莞、深圳三市交界。

行政区域在北纬22°24′~23°57′和东经113°51′~115°28′之间,东西宽约152km,南北长约128km,全市辖区总国土面积为11343km2。

惠州市北依九莲山,南临南海,为粤东平行岭谷的西南段,地貌类型复杂。

地势北、东部高,中西部低,中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相间,在丘陵、台地周围以及江河两岸有冲积阶地。

其中,中低山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7.7%,丘陵占26%,台地占35%,平湖阶地占31.3%。

北部和东部有天堂山、罗浮山、白云嶂和莲花山集结形成的中低山、丘陵,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

境内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30余座,其中惠东的莲花山海拔1336m,为市内第一高峰,博罗县境内的罗浮山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m,龙门县境内的南昆山主峰天堂顶,海拔1228m。

中部和西部主要为东江、西枝江及支流侵蚀、堆积形成的平原、台地或谷地,主要有惠州平原,杨村平原和西枝江谷地。

南部毗邻南海,海岸线曲折多湾,全长222.8km,属山地海岸类型,岬角、海湾相间排列,形成复杂的侵蚀―堆积基岩港湾海岸,在大亚湾黄鱼涌一带尚有红树林分布。

海底地形特点是湾底呈槽形,底平、水深。

在龙门平陵、龙江、永汉一带见喀斯特岩溶地貌。

1.2社会经济概况

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两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惠州市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子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随着总投资额730多亿元人民币的多个石化项目在惠州的兴建和投产,形成了“2+4”的工业支柱产业格局,即数码、石化两大支柱和服装、制鞋、水泥和汽车及零部件的四个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惠州市2010年末户籍人口337.28万人。

其中:

非农业人口199.02万人,农业人口138.26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2.92万人,人口出生率11.78‰;人口自然增长率6.99‰。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459.7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21.63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38.06万人,增长42.93%。

年平均增长率为3.64%。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3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十一五”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43400元,超过6000美元(按1:

6.6计),“十一五”年均增长13.5%;2010年全市税收总收入46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25.6%和30.5%。

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主导型向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型转变。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达到894亿元、582.5亿元、202.3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8.3%、18.3%和13.7%。

工业品内销比重由2005年的32%增加到2010年的59.7%。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565元、9077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9.6%和14.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17:

1缩小到2010年的2.60:

1。

1.3气象概况

惠州市地处低纬度区,北回归线横贯市域,又南临热带海洋,境内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长青,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加上莲花山脉对水汽的输送和抬升冷却作用,形成汛期(4~9月)长、雨量多(占年雨量的82%以上)、强度大的特点,多年平均年雨量为1897mm,最大是石涧站,2760.5mm,最小是平潭站,1630.0mm。

全市降雨量在地区分布上,则是东南面多、北面少;山区多于平原。

我市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年气温变化不大,但地区变化较大。

在北部山区冬季有冰雪,东南部较为罕见。

惠州市多年平均气温为22℃。

南部的惠阳区年平均气温21.7~22.2℃,北部龙门县年平均气温在20.8℃左右,南北仅差1~2℃,但由于海拔高度及山地的影响,山区和平原的气温差别较明显。

市区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是28.3℃,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是13℃。

市内极端最高气温为38.9℃(1953年),极端最低气温是–1.9℃(1955年)。

全年平均霜日不足一周时间。

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较宜人。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7月份为82%,1月份为70%。

本市光照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数为2023小时,日照率为46%,其中7月份日照最多,为231.3小时;最低的是3月份,为101.1小时。

最高年日照是1963年,达2572小时,日照率为58%;最低是1973年,只有1714小时,日照率为39%。

惠州市平均风速2.4m/s,1月份最大,8月份最小,但历史上最大风速却正好出现在8月份热带风暴袭击之时(1979年8月2日为27m/s)。

惠州累计年平均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日数有10.6天,比同一纬度的广州多3倍,比汕头多1/5。

这主要是由于惠州地处罗浮山与莲花山之间的东江河谷地带,由地形的“狭管效应”作用所致。

由于惠州地处欧亚大陆的南缘,北有南岭山作屏障,南濒浩瀚的南海,加上东有莲花山、西有罗浮山阻隔,因而惠州东西风频率极少,全年最多风向是东北偏北,频率为19%。

1.4河流水系

惠州市主要河流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市的东江干流。

集雨面积超过1000km2的河流有东江、西枝江、淡水河、公庄河、沙河、增江(上游称龙门河)和秋香江7条,大于100km2(含100km2)的河流有35条。

东江是珠江流域大部分在广东省境内的一条大河,古称为湟水、循江、龙江。

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上游称寻邬水,流至河源市龙川县境与定南水汇合后始称东江。

东江干流经龙川、河源、紫金、博罗、惠城区、东莞等县市,至东莞石龙镇后分南北水道流入珠江(狮子洋),从虎门出海。

全流域面积35340km2,河长562km,石龙以上流域面积27040km2。

惠州市境内集水面积10130km2,河长187km。

东江惠州上游干、支流已建有三座大型水库:

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水库。

东江流域三大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

新丰江5734km2、枫树坝5150km2、白盆珠856km2,总控制面积11740km2,占东江干流控制站博罗站以上集雨面积的46.36%,石龙以上集雨面积的43.4%。

三大水库总库容分别为138.96亿m3、19.32亿m3、12.2亿m3,合计总库容为170.48亿m3,对东江径流调节和防洪减灾起到了巨大作用。

东江流域水质状况较好,一般可保持在

类以上,是惠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等地的主要水源。

西枝江是东江的第二大一级支流,发源于惠东县与紫金县交界处的竹坳顶,流经惠东、惠阳、惠城区,在惠城区东新桥汇入东江。

流域面积4120km2,河长176km,流域内支流众多,交错汇入主流,大于100km2以上的支流有9条,自上游至下游分别是杨梅水、宝溪水、小沥河、安墩水、楼下河、碧山河、白花河、梁化河、淡水河。

西枝江上游建有白盆珠大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856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20.8%,占平山站以上面积的41.0%,大大调节了西枝江的洪水,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

西枝江整体水质较好,但是由于受到淡水河污染,在淡水河汇入口以下水质较差。

淡水河是东江二级支流,是西枝江最大的支流。

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梧桐山,流经惠阳区的淡水、永湖、良井及惠城区的马安、三栋镇。

流域面积1172km2,河长95km,本市境内集水面积782.9km2,河长68km,河床坡降0.57‰。

河流自西向东流,在左岸的下土湖处有支流横岭水纳入,构成秋长、淡水盆地。

河流至永湖镇鼓山转向北流,进入西枝江下游洪泛区,在三栋镇紫溪口注入西枝江。

淡水河由于受到深圳龙岗区污水的污染,水质常年为劣

类,近年来淡水河的污染逐渐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淡水河水质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

增江(上游称龙门河)是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从化、龙门、增城等县市,在增城孙家埔注入东江。

全流域面积3114km2,河长205.6km,惠州市境内流域面积2067km2,河长128.6km。

上游建有天堂山水库,为大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461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4.8%,对调节增江洪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沙河为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博罗县与龙门县交界的独山,经博罗的何家田、黄竹至芦家村与河肚水汇合后称横河,南流到显岗与响水河汇合后,称沙河。

主流经九潭,至里波水,经石湾流入东江。

流域面积1235km2,河长89km,平均坡降0.64‰。

上游建有显岗水库,为大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95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23.9%,可大大减轻沙河的防洪压力。

公庄河为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龙门县桂山掌牛岭,经博罗县的黄陂与水东陂水汇合后称公庄河。

经獭子、红花截到杨村,有柏塘河汇入,到耀潭有麻陂水汇入,最后流经泰美出东江。

流域面积1291km2,河长79.2km,平均坡降0.945‰。

秋香江是东江一级支流,河流大部分位于河源市。

发源于河源市紫金县黎头寨,流经河源市紫金县的乌石、紫城、附城、瓦溪、九和、蓝塘、凤安、古竹等镇,于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的营盘角进入惠州市惠城区,然后流经芦洲镇北部,于龙颈村的纳福田流出惠城区再次进入河源市紫金县,最后在紫金县古竹镇的江口注入东江。

流域总面积1675km2,河道全长133km。

惠城区境内集雨面积17.8km2,过境河段长度8.98km。

1.5水资源概况

惠州市水资源量丰富,但是由于主要由降雨量形成,所以具有时空变化与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7.4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27.430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2.37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为0.06亿m3。

全市过境水量较为丰富,全市多年平均入境总水量为180.3亿m3,出境总水量为287.2亿m3。

与本地产水量127.49亿m3相比,惠州市的过境水量是比较丰富的,也是可以为惠州市所利用的重要水资源。

1.6水力资源

惠州市的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1.52万kW,其中可开发量为41.94万kw,占理论蕴藏量的68.17%,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惠东县、博罗县和龙门县境内。

 

2“十一五”水利发展评价

2.1“十一五”水利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惠州市抓住国家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机遇,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为标志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惠州东江水利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2.1.1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

“十一五”期间,主要完成的水利枢纽工程为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位于惠城区与博罗县之间东江河段的泗湄洲,是一宗以改善水环境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9亿多元。

工程于2007年10月竣工并投入运行,工程建成后,一是在东江形成了28km2的水域面积(比惠州西湖水面积大20倍),使“东江出平湖”成为现实,使城市景观大大改善;二是改善了航运条件,东江航道惠州段水位长年保持在10.5m以上,确保航运畅通无阻,促进了水运事业的发展;三是提高了东江上游供水保证率,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使回水区范围(38km)变“无坝取水”为“有坝取水”,大大提高了当地农田灌溉和市区、大亚湾、惠阳区、深圳东部供水保证率;四是产生了良好的发电效益。

枢纽电站装机4.6万Kw,平均年发电量2.67亿Kwh,为南方电网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五是回水区水面与西湖和红花湖高低相见,形成“城中有湖”“湖中有城”,有效调节了市区气候,提高了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

2.1.2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依据“堤库结合、以泄为主、蓄泄兼施”的防洪方针,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惠州市建立了主要江河流域的防洪体系,东江流域由已建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大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与堤防形成“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防洪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惠州大堤(南堤、北堤)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其防洪标准从5~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径流量1天排干,排涝总装机由1600千瓦增加到21660千瓦。

惠州大堤在达标加固工程中同时建设了堤、路、园相结合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建成后,不仅将堤围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百年一遇,昔日杂草丛生、脏乱无序的江边河滩地也变成了集绿化、防洪、休闲与历史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为西枝江、东江沿岸再添靓丽景观。

惠州大堤(南堤)安全加固工程三期第五标段,将防洪工程建设与恢复古城墙周围隋代以来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建成了古色古香的朝京门和北城墙,在堤围建设中充分体现惠州古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形成联系东江和西湖的景观主轴,使市民可以在此重温历史,尽览惠州千年画卷,提升了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马安围平马围合围加固工程正在全面抓紧建设,建成后其防洪标准从5~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径流量1天排干,排涝总装机由5270千瓦将增加到19720千瓦。

建成后的惠州大堤将有力捍卫惠州市区近500亿元固定资产和60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惠州市区主要河涌实施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市区主要河涌共有13条,总长80.6公里。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了市中心区麦地下埔片的横江沥(2.07km)、南出口片的吊鸡沥(4.8km)、马过渡河(4.1km)、下角片的半径沥(7.348km)、江北片的望江沥(4.18km)的应急整治以及小金河“一河两渠”东支渠2.3km的达标整治,共整治河涌24.7公里。

较好地解决了市区麦地下埔片、古塘坳工业区和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及惠环陈江一带、下角片、江北片和小金口等部分地区的内涝问题。

(3)县(区)城市防洪工程正在加快推进,惠东县城防洪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投资7495万元,占总投资的108%,博罗县城防洪工程完成投资4552万元,占总投资的47%,龙门县城防洪工程完成投资12920万元,占总投资的89%,惠阳区城市防洪工程完成投资6200万元,占总投资的60%。

建成后,惠东县城、博罗县城、龙门县城和惠阳市区的防洪标准将达到50年一遇,治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径流量1天排干。

2.1.3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稳步推进

我市现有在册小型水库455宗,总库容接近5亿m3。

按照省人大《关于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的议案》和省政府实施省人大议案的部署,惠州市从1998年起历时10年,累计投资3.4亿元,完成了39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工程。

全市小型水库的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改善了下游50多万亩耕地农田灌溉条件,为下游80多万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大力推进。

惠州列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的大中型水库12座(大型水库1座),其中有8座同时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有4座列入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计划。

这些大中型病险水库现已基本完成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与现有的小型水库构成全市水库安全运行体系,为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保障和供水保障。

2.1.4农村水利建设进度加快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保障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水利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农村水电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1)农村饮水工程成绩突出

根据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我市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以解决全市48.8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129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6.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在2011年以后,仍需解决5年计划剩余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和新增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所加强

“十一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积极发展大中型灌区,对渠首、渠系进行续建配套,提高渠系利用系数;依据区域总的可供水量,加固和扩建中小型水库,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积极发展滴灌、喷灌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灌溉发展的良性循环。

至“十一五”期末,农田水利方面,灌溉达标率约为73.3%,有效灌溉面积为141.38万亩;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4;节水灌溉面积为36.76万亩;节水达标率约20%。

(3)农村机电排灌

农村机电排灌方面,惠州列入省人大农村机电排灌议案工程项目有221座,计划投资9116.22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均已全部完成并验收。

建成后的这些机电排灌设施与江河堤围、山塘水库一起,共同构筑全市的防洪排涝安全体系,在排涝抗旱、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1.5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取得较大进展

(1)加强规划的编制工作。

先后编制《惠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惠州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惠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惠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及《惠州市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等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为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2)认真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工作,加强对取水活动的管理和控制。

据统计,全市共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430户,其中河道外生产生活用水210户,年批准取水总量8.8亿m3,河道内水力发电用水220户,总装机容量27.76万千瓦。

(3)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工作。

完成了大亚湾引水工程建设和江北水厂二期工程建设,推进潼湖水厂建设和稔平半岛引水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对区域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