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603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docx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不幸逝死,3月17日,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为马克思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悼念活动。

马克思生前最好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初步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1.听课文朗读。

2.这是一篇悼词。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等有关情况;主体:

主要介绍或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

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劝勉他的亲人或对在场的人们提出希望和号召。

根据这样的提示,我们先给这篇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

(1)悼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2-7)评价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第三部分(8-9)悼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板书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死对人类是一大损失。

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有一句话对他逝死作了高度的归纳。

是哪一句?

请找出来。

……

这个人的逝死,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死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

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

不可估量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

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

请找出来。

……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板书

4.好。

我们来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做什么用?

……

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

科学革命。

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写作的。

——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

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

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

最为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3.好的。

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

大家请看第三段。

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类比。

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

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

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

深沉含蓄的语言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看看我们的语言功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去枝叶,找主干,把这个长句变成一个短句。

……

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

2.抓主干,理枝叶,说说“发展规律”“简单事实”与“冒号后面的文字”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三者构成复指关系,也就是说三者说的是同一个内容。

1、2两者之间用一个“即”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补充前者的;2、3两者之间用“冒号”来标明关系,告诉我们,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阐述。

3.能归纳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体包含哪两个意思?

……

(1)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六.小结。

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

思考一切。

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

但愿我们能从这两个伟人的身上学到东西。

附:

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一.

(1)悼念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逝世当时的情况。

二.(2-7)评价对马克思一生的功绩作简要评价。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科学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革命(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8-9)悼念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之情。

深沉含蓄的语言类比、对比的写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

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

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

“您的座右铭?

思考一切。

”)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

“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

学生:

好!

教师:

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处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

学生:

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

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

好,谁能说说这个破折号的用法?

好,请贾诺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

我觉得是插入语。

教师:

插入语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

学生:

就是插入的部分。

教师:

“插入的部分”?

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

准确的讲,我的理解是……

好,那位同学在下面很急切地说什么。

请你大声些说。

学生:

我认为是表示注释。

教师:

哦,你认为是表示注释。

同学们想想,是表示注释准确些,还是表示插入准确些?

学生:

(齐)注释。

教师:

是的,我也认为是表示注释。

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们的思想应该飞翔起来,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

好,你说。

学生:

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不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恩格斯要放在一块儿说。

教师:

这个问题你们应该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就讲过的。

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你们老师讲过没有啊?

学生:

好像……没讲过。

教师:

嗯,也可能是老师讲过你们又忘记了。

“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达尔文的发现的意义何在?

我们人是由什么变成的?

学生:

猴子。

教师:

对,是由猴子变成的。

而原来的说法是什么?

是上帝创造的人。

这是划时代的发现,而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有着同等重大的意义。

但是有区别,达尔文是对自然界的发现,而马克思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

懂了吗?

学生:

懂了。

教师:

好,还有什么问题?

贾诺!

学生:

我不太明白一个复句的划分,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直到……就是整个这一段。

教师:

我先问问你,你对这个段落的意思理不理解?

学生:

不理解。

教师:

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这一段意思的?

或者说大概理解,并能够对它进行说明?

学生:

(思考)

教师:

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

(学生思考)

教师:

好,那么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关于这段话,李老师先后备过三次课,都感到这段话的意思特别难懂。

我以前只以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它的译文有问题,但是最近,我查阅《中学语文教学》88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说了,它是个病句。

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够成基础。

”我们怎么读也觉得不通。

是不是?

好,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关于这段话的译文。

(出示投影片)当然,这段译文也不能说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们的课文要好懂一些:

“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种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

”这前面的一句好懂吧?

(学生会意地点头)好,那么什么“事实”呢?

接着往下看: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段话能不能理解?

(学生答“能”)应该能理解。

好,“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这里没有那么“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话似的,(学生大笑)好,接着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什么构成“基础”?

是“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当然,它们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么那样做得相反。

”纵观这个长句,它实际上说了两个观点:

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好不好理解?

(学生点头)一个人起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讲究精神上的享受了。

对不对?

第二个观点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些。

就是说,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一些包括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等等才会得到发展。

我举个例子。

为什么我们讲中国的民主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

当然,关于这第二个观点要真正解释起来,足足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这么几句。

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了?

贾诺同学,懂没懂啊?

学生:

差不多。

教师:

好,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

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

但我觉得这个句子像课文上那样翻译,有它的好处。

教师:

哦?

有什么“好处”?

学生:

您刚才提供的译文,当然很通俗,但它毕竟是个译文,里面可能掺杂了译者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当初发表演说时,他用语究竟是怎样一个导向,但是如果翻译者不追求通俗,而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直译,也许读起来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观一些。

现在的译文,虽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译者的思想,这样我们读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译者的作品了。

教师:

好,请坐。

你能发表自己不通的看法,非常可贵!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们的民族习惯,这二者应该能够巧妙地统一起来。

课文上的译文我认为不符合,至少是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可能也不符合在坐各位同学的阅读习惯。

至于现在的译文是不是还可以翻译得更好些,当然还可以探讨。

如果这位同学今后能够从事英文翻译,希望你能够重新翻译这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我相信你的译文一定是最漂亮的!

(学生大笑)还有啥问题?

没问题我可就要问你们了……哦,那位同学举手了。

好,你说吧!

学生:

我看这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

这个顺序和我们平常介绍一个人生平的顺序不太一样。

比如我们介绍鲁迅,我们首先介绍他是文学家,然后是革命家,最后是思想家。

因为鲁迅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最大。

而马克思最主要的应该是革命家、思想家,他的“革命”和“思想”是最有影响的。

教师:

你觉得“革命家”应该放在最前面是不是?

学生:

是的。

我就不明白恩格斯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介绍马克思。

教师:

好,这个问题,是我这次备课的一个新发现。

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学们已经学过一遍这篇课文,应该知道:

这个两个“对于”,一个指的是什么?

学生:

(小声说)实践。

教师:

对,是马克思的实践。

实践就是指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嘛!

第二个“对于”指什么?

学生:

理论。

教师:

对,是理论,是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是他的理论贡献。

这样,为了方便同学理解,请看看我这里准备的结构提纲。

(展示投影片)

投影内容

第一部分:

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

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

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

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

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

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

“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

两个“对于”:

实践和理论马克思的贡献:

1.理论贡献(思想家)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

2.实践贡献(革命家)

注重实践(过渡段)

科学的作用:

“革命的力量”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传:

编报著书

组织:

创立协会(顶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

“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

“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教师:

这个结构提纲不一定和你们原来的概括一样,但我想大体思路是一致的。

你们看,这既然是一篇悼词,它就先谈马克思的逝世,然后说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再说马克思的贡献,从理论贡献到实践贡献,最后说马克思的影响。

大体思路和你们有没有分歧啊?

学生:

没有分歧。

教师:

好的。

我们现在从这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弄清楚。

前面的两个“对于”,实际上说的是实践和理论,对不对?

可是,这是我这次备课第一次发现的这个问题,文章的下面并没有对应。

看见没有?

如果按上面的顺序,下面先应该讲马克思是什么“家”?

学生:

革命家。

教师:

对,应该讲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

实践指导嘛?

这是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而言;然而,恩格斯接下来,却先讲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这是为什么呢?

是不是恩格斯的一个疏漏?

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教师:

可能这个问题同学们一时还难以回答。

这样吧,我们先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来思考我提的一个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看,恩格斯在中间部分回顾了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事,那么,在恩格斯看来,注意,是在恩格斯看来而不是在我们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

(学生开始议论、讨论)

学生:

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教师:

好,这个同学认为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不是这样的呢?

让我们仔细看教材。

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教师:

真的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吗?

我再次建议同学们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性语句。

请大家看这一段完了以后,下面一段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

“不仅如此。

教师:

请问,“不仅如此”表达的是什么关系?

学生:

递进。

教师:

对,是递进。

那么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中,重点在前面还是在后面?

学生:

后面。

教师:

从“不仅如此”这个短语本身可以说明,在恩格斯看来,“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但还不是最最伟大的贡献。

那么,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呢?

同学们继续往下看。

注意抠一些关键的词语。

学生:

(小声地)“剩余价值规律”。

教师:

“剩余价值规律”?

好像是的,因为文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的是的了。

”但是,是不是“剩余价值的规律”呢?

请同学们再往下看。

学生:

还不是。

因为下面一段的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教师:

很好,“远不是主要的”,就说明前面所谈的理论贡献还不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这当然不是贬低马克思的理论,而是在恩格斯看来,比起理论贡献,马克思还有更伟大的贡献。

而且,后面还有一句话——

学生: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教师: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这三种称谓出现了。

思想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

我这儿要补充一点,马克思主义意义的伟大不在于它发现一种理论,而在于它把这一切付诸实践。

在马克思以前,有的哲学家的理论未必就不深刻,但他们的理论始终停留在宇宙本位,停留在书斋里。

所以马克思说:

“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是改造世界。

”他不是流于清谈,不是经院式的哲学,而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推翻旧制度的武器。

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把“实践”、“革命”放在第一位。

那么,马克思从“思想家”到“革命家”,是怎么过渡的呢?

这就是靠马克思对理论作用的认识,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所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这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很注重实践。

所以邓小平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其精髓都是科学求实。

这样看来,为什么恩格斯要先说马克思是理论家、后说他是革命家,这前后几部分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

学生:

递进的。

教师:

对,是递进的。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作一个解答,也就是我们把刚才的讨论进行一个总结,从这个结构上来看,它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每一段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严谨的:

“不仅如此”“远不是主要的”

“正因为这样”等等,所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语言严密,丝丝入扣。

这对我们的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对于结构严谨,同学们可能比较好理解,但对于语言可能不太重视。

我们造任何一座房子,不但要有砖瓦,还要有灰浆、水泥等等,而且还要衔接得很自然紧凑。

写这一句就要想到下一句,写这一段就要想到下一段,写前面就要想到后面。

这都应通过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来。

不过,这里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

这篇文章的语言当然是很美的,但我在读我又想,这可能不只是语言的本身。

我每读一遍都感到感情的深沉,只有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语言背后的东西。

现在,我们把最后两个自然段朗读一遍,同学们体会一下,看它除了语言严密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这是我的问题。

学生:

(朗读)“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学生思考,沉默)

教师:

同学们体会出来了吗?

语言上,这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不一样?

或者你对这两段文字还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

好,有同学们举手了。

请你说吧?

学生:

我认为,和一般的议论文比起来,这段文字感情深沉,饱含真情,而不只是议论。

学生:

还用了叙述,比如“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但又不完全是叙述。

教师:

对,这段文字应该是议论、叙述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学生:

老师,我想对最后一句话提个问题。

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说“将永垂不朽”,这和我们现在的说法好像不太一样。

教师:

哦,你认为多了一个“将”字不好理解,是吧?

学生:

对。

教师:

你这个问题,是杀出了一匹“黑马”。

(众笑)说实话,你这个问题,也是我这次备课遇到的问题。

是啊,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

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

好,你说。

学生:

为认为,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比较遥远,因此,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事业“将”永垂不朽,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可能是将来的事。

教师:

嗯,你的意思是说,这个“将”表示的是一种预见,是吗?

学生:

是的。

教师:

的确,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而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人。

而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我认为他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业”之中。

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我也认为这个“将”是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

好,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了。

请说吧!

学生:

但是……(欲言又止)

教师: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不要紧的,说吧?

学生:

“永垂不朽”说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事业,可是,我想,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力不是太长,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还在坚持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那么,我想问,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的事业发生了什么问题?

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永垂不朽”?

教师:

哦,你是为共产主义的命运而深深地担忧啊!

(众笑)这个问题本来最好是请教江泽民总书记。

(众笑)不过,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也许你听了我的看法后对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认识。

别忙,刚才还有几个同学也要提问,先一起提出来,好吗?

学生:

和他一样,就是这个问题。

教师:

那么,看来这个问题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了。

有部分同学认为既然“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可现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又怎么能说“永垂不朽”呢?

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他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

那么,你刚才所说的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恰恰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