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493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docx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

初中科学【八下】

【第3章】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

【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1、土壤的层次结构:

一般分枯枝落叶层、上土层和下土层,其中枯枝落叶层是小动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上土层植物根系大量分布。

2、土壤环境特点:

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湿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称优势物种。

土壤生物最适宜生活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生活环境。

4、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1)植物:

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改良都具有积极意义。

2)动物:

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3)微生物:

在土壤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有空气:

在烧杯内盛一定量的水,将干燥的土壤块慢慢放入水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其作用是为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的来源。

在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15%~35%。

【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约为(V1(土壤注水)-V2(铁块注水))/V(测试体积);

3、土壤中有水:

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壁上有小水珠;试管口冒出水雾;这个实验说明土壤中有水;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小部分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大部分水供给植物蒸腾作用。

【实验二】测量土壤中水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M(燃烧前)-M1(燃烧后)/p水V(测试体积);

(1)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2)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

(3)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4)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V水=(M-M1)/ρ水;

(5)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M-M1)/(ρ水V)。

4、土壤中有有机物(腐殖质)

【实验三】用充分干燥(防止水分散失对质量称量的干扰)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碳化分解和燃烧现象。

称量时,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

这个实验说明了土壤中有有机物(也称土壤腐殖质);它的来源:

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其作用是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

有机物的性质是加热时易炭化分解,易燃烧。

5、土壤中有无机物(矿物质):

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

【实验四】测量土壤中有无机物:

土壤燃烧、溶解、过滤、土壤浸出液,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

将燃烧过的土壤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在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

观察到的现象是:

蒸发皿中留下很细的结晶物;这个实验说明了土壤中有无机盐(又称矿物质);

三、从岩石到土壤

1、土壤的形成:

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2、风化:

地壳的表面和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破碎成小颗粒的过程,叫做岩石的风化。

3、矿物质的形成:

岩石在物理(风吹雨打、流水、令热交替、结冰等自然外力)、化学(如碳酸)和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风化形成矿物质颗粒,是土壤固体的主要成分。

4、腐殖质的积累:

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5、形成过程:

岩石的风化;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低等植物生长;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生长;腐殖质不断积累,形成成熟土壤。

6、土壤的形成是漫长、持续的过程,直到现在仍在进行。

土壤形成1厘米的表土,一般需要100-400年。

【同步练习】

1、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许多其他成分及生物一起组成。

下列选项中不是生物的一项是()

A.细菌B.蚯蚓C.腐殖质D.真菌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土壤动物的是()

A.家燕B.蜈蚣C.蚯蚓D.鼹鼠

3、在“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选取干燥的土壤B.铁块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相等

C.此实验说明土壤中有空隙D.此实验说明铁块比土壤的密度大

4、土壤的组成成分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A.矿物质B.土壤水分C.有机质D.土壤空气

5、不能证明土壤中有空气的现象是()

A.动物能在土壤中生存B.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营养

C.观察土壤,发现土壤块间有空隙D.往盛有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观察到有气泡

6、检验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的原因是()

A.清澈B.易溶解矿物质C.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D.便于过滤

7、下列环境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是()。

A.阴暗、潮湿、无氧的环境B.坚硬、黑暗、有氧的环境

C.温暖、干燥、阴暗的环境D.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环境

8、下列是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过程,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排列:

①用等体积的铁块代替土块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注水量为V2;

②取一块体积为V的干燥土壤放入大烧杯;

③根据两次实验注水量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V1一V2)/V;

④先后分别用量筒和滴管向烧杯内注水并恰好浸没土块,记录注水量为V1。

9、陆地上生活的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因为土壤为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提供了()

A.种类繁多的营养B.形形色色的有机物C.水分D.各种各样的无机盐

10、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水B.空气C.生物D.风力

11、关于土壤中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排泄物B.死亡的生物体C.能给土壤动物提供食物D.能直接被植物的根吸收

12、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应充分干燥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13、探究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过滤时,滤液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B.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搅拌滤液

C.蒸发滤液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飞溅出来

D.当滤液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

14、建筑用的砖,大多是用土壤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高温烧过的土壤中没有()

A.空气和无机盐B.水和无机盐C.有机质和水D.矿物质颗粒

15、下列关于土壤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空气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二氧化碳C.土壤中的矿物质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B.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根进行呼吸作用的氧气来源D.土壤中的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16、下列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使土壤形成的因素都是非生物因素B.土壤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C.由岩石变成土壤,其中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岩石变成土壤的过程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所以地球上的土壤资源会越来越多

17、下列岩石风化中,不属于自然外力作用的是()

A.酸性物质腐蚀岩石B.风吹石碎C.水结冰裂石D.水流冲击裂石

18、下列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阳光能使岩石爆裂B.流水能促使大块岩石裂成小块

C.风使岩石上出现窟窿和裂痕D.动植物的作用也能使岩石破碎

19、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

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③⑤②④⑥D.③⑤⑥④②①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

土壤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和功能的最重要因素。

1)矿物质颗粒分类:

按粗细可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其中最细的是:

黏粒。

2)土壤颗粒的性状:

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

3)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名称

直径/mm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2、土壤的分类:

根据土壤中三种土壤颗粒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

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土壤名称

土壤质地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二、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1、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性能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

保水、保肥性最好的是黏土类土壤;通气、透水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状的土壤种类是黏土类土壤;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种类是壤土类土壤,其性状是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

2、不同类型土壤的性状见下表

土壤名称

性状

砂土类土壤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3、土壤模型:

壤土类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1/4。

水分=空气水分>空气水分<空气

【同步练习】

1、关于土壤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小,土壤空隙也小,土壤中水少而空气较多

B.土壤中各成分发生变化,其结构还会在较长时期不变

C.土壤颗粒包括砂粒、粉砂粒、黏粒三种

D.土壤中含量最高的是矿物质颗粒,它属于有机物

2、在按下列百分比配置的土壤中加点水,用手搓一搓,最容易搓成条状体的是()

A.砂粒20%、粉砂粒40%、黏粒40%B.砂粒10%、粉砂粒40%、黏粒50%

C.砂粒10%、粉砂粒30%、黏粒60%D.砂粒20%、粉砂粒50%、黏粒30%

3、“研究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应控制的变量是()

A.植物的种类、大小、生长状况相同B.浇等量的水,不能被雨水淋到

C.同样的光照条件D.以上都是

4、某村民承包了一个鱼塘,清理鱼塘时深挖出很多黏土,并想要用这些黏土整理成一块菜地,要使蔬菜生长良好,他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多浇水B.少浇水C.掺入适量的粗砂粒D.施化肥

5、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是()

A水B.空气C.腐殖质D.矿物质颗粒

6、直径在0.02mm~0.002mm之间的矿物质颗粒叫做()

A.砂粒B.粉砂粒C.黏粒D.黏砂粒

7、下列土壤类型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是()

A.砂土类土壤B.黏土类土壤C.壤土类土壤D.呈碱性的土壤

8、影响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中的三种颗粒的比例B.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温度

C.土壤中砂粒的硬度D.土壤中颗粒的磁性

9、为植物提供养料,即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矿物颗粒的大小B.透水性能的大小C.空气和水分的比例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10、通过粉砂粒的渗水不能说明的是()

A.粉砂粒问有空隙B.具有透水性C.粉砂粒颗粒的大小D.具有通气性

11、下列符合壤土类土壤性状的是()

A.通气性能好,保持水分差B.通气性能差,保持水分好

C.通气性能好,保持水分好D.通气性能差,保持水分差

12、读图所示的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土壤是由A、B、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2)植物生长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

(3)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空隙中,从比例图可知,理想土壤的孔隙比例为。

13、小明想知道“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他分别取等体积的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装在三支同样大小的花盆内,并分别标记为A、B、C。

下表所示是他的实验方案。

花盆

植物名称

放置地点

浇水量(毫升)

每天浇水次数

A

郁金香

窗台

200

1

B

小雏菊

窗台

100

2

C

小雏菊

窗台

200

1

(1)请指出此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之处

(2)根据你修正后的方案,你预计种在盆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

14、一份土壤样品的土壤颗粒较粗、砂粒多、黏粒少,该土壤样品属于()

A.砂土类土壤B.黏土类土壤C.壤土类土壤D.以上都不是

15、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A.透水性熊强,通气性能也强B.保肥性能强,通气性能也强

C.保水性能强,通气性能也强D.通气性能差,保肥能力也差

16、种植庄稼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中耕松土,除草,施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杂草争肥,二是增加土地的肥力。

上述劳动还有一个目的是使土壤中的()

A.矿物质颗粒增加B.水分增加C.空气增加D.以上三种成分都增加

17、“研究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关系”的实验应控制的变量是()。

A.大小相近、种类相同的植物B.浇等量的水C.不能被雨水淋到D.以上都是

18、下列关于土壤的渗水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越小,渗水能力就越强B.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则通气性也较差

C.土壤的空隙较大,土壤的渗水能力较强D.土壤的渗水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9、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D.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20、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农民要进行“搁田”,“搁田”就是在水田的四周挖出较深的水沟,把田里的水排出,使土壤干燥些。

下列与“搁田”无关的是()。

A.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平衡B.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

C.控制水稻叶片的疯长D.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21、旱地作物玉米等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潮湿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过多,会导致植物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

在下列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因缺水干旱枯死的是,最有可能导致霉根而死亡的是。

A.壤土类土壤B.黏土类土壤C.砂土类土壤

22、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誉,它的花大而美,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小亮同学发现他家里种的牡丹长势很不好,仔细观察发现盆土颗粒很细,很潮湿,所以他猜测可能是土壤的性状不适合牡丹植株生长。

经过查找资料知道牡丹喜阳,较耐寒,怕炎热;喜干,怕潮湿,怕碱,忌黏土。

你认为要使牡丹生长良好,小亮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第3节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

一、植物的根系

1、根系: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的总称。

1)主根:

根系中特别发达的,由胚根发育而成的根。

2)侧根:

主根上分支出来的较发达的根。

3)不定根:

指的是从植物的茎、叶上产生的根。

2、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1)直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双子叶植物绝大多数是直根系,如大豆、青菜、花生、棉花、番茄等。

常分布在较深的土层。

2)须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单子叶植物绝大多数为须根系,如小麦、水稻、玉米、蒜、洋葱、美人蕉、白玉兰等。

常分布在较浅的土层。

3、根系的基本功能:

固定与吸收

1)固定:

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定在地上。

2)吸收:

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4、影响根分布的因素:

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肥力;通气情况;水分状况;一般地说,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越短。

5、生产上通过深耕、中耕、灌溉、排水、施肥等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使根系健康发育。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根毛区。

农业生产中“带土移栽”的目的是保护根尖不受伤害,保证被移栽的植物所需水和无机盐的供应。

2、根尖的结构和性能:

从根尖顶端起,依次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四部分,各部分细胞的特点和作用见下表。

根尖的结构

细胞特点

功能

根冠

细胞壁薄,排列不规则

保护作用

分生区

无液泡,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排列紧密,分裂能力强

细胞不断分裂,细胞数目增加

伸长区

细胞已经停止分裂,不断伸长。

有较小的液泡,细胞壁较薄,细胞呈长方形

细胞迅速伸长,使根生长

根毛区

细胞已停止生长,开始分化。

有较大的液泡,细胞壁厚;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是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

3、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

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细胞吸水条件:

根毛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细胞失水条件:

根毛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土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实例:

腌制青菜时,青菜失水;海水漫入农田,作物萎焉等。

若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会超过根毛细胞液内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三、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植物生长不仅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还需要吸收无机盐,其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1)有些无机盐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2)有些无机盐具有调节植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

2、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植物缺乏N、P、K元素分别会引起不同的病症。

无机盐

作用

缺乏时的症状

含氮的无机盐(如硝酸铵)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含磷的无机盐(如过磷酸钙)

促进幼苗发育、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成熟提早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

含钾的无机盐(如氯化钾)

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3、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

(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使土壤更为肥沃。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

4、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

①氮肥的危害:

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②磷肥的危害:

引起土壤缺锌、铁等元素,使磷成为不溶性状态,不能被农作物吸收。

5、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1)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产生的原因:

水体中有过多的氮、磷元素。

2)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是:

淡水中出现水华现象,海水里出现赤潮现象。

3)水体氮磷元素的来源:

①工业上排放富有N、P及有机物的废水等;②农业上过多使用氮肥和磷肥;③生活上排放大量的污水。

4)水体的富营养化的过程:

N、P元素增加一藻类大量繁殖,单位体积水的供氧量降低一藻类大量死亡一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一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一鱼类、软体动物等需氧生物大量死亡一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一水发黑变臭,水质恶化。

5)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农、林业生产中,应多使用有机肥,少用化肥;生活中禁止使用含磷的洗涤剂等化学用品;生产中减少水污染。

【同步练习】

1、根系是指()。

A.主根和侧根B.植物的主根C.须根D.根的总和

2、植物根的作用是()

A.吸收作用B.固定作用C.呼吸作用D.以上均正确

3、下列有关植物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的根有吸收和固定的功能B.主根上生出的根,称之为侧根

C.直根系上主根明显D.植物的根系分布只与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关

4、在下列结构中,使根不断伸长的是()

A.根冠和分生区B.伸长区和根毛区C.分生区和伸长区D.根冠和伸长区

5、在农田中一次施肥过多时,作物会出现萎蔫现象,当情况比较严重时,解决的办法是()

A.移栽植物B.大量浇水C.疏松土壤D.减少光照

6、下列哪项是由于植物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造成的?

()

A.移栽后幼苗萎蔫B.施用化肥过多后植物萎蔫

C.夏季中午用井水浇灌植物后发生萎蔫现象D.地里积水过多,植物发生萎蔫现象

7、家里养的花卉有时会出现老叶及大部分叶片的边缘和叶尖枯黄或呈现褐色,整个叶片逐渐枯焦,而新叶却是绿油油的,这时应该给植物施加()。

A.含钾无机盐B.含锌无机盐C.含磷无机盐D.含氮无机盐

8、将四株大小差不多的同一种植物的幼苗分别培养在下列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哪种溶液中的幼苗可能生长得最旺盛?

()

A.糖水B.浓盐水C.土壤浸出液D.自来水

9、在根尖的结构中,有一群近似正方形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细胞核大,能够伸长,这些细胞位于()。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根毛区

10、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根毛区

11、移栽植物尽量在幼苗期,而且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了()

A.减少水分散失B.减少幼根和根毛损伤C.防止营养流失D.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12、盐碱地不适于植物生长的原因是()

A.盐碱地含水量少B.土壤溶液浓度太高C.土壤中无机盐都是植物所不需要的D.土壤透气性差

13、实验表明,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外,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会起不同的作用。

当一株植物缺钾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生长矮小,叶有褐斑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C.叶色暗绿带红D.只开花不结果

14、小明同学在探究植物根系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下列假设,你认为哪个假设最不适宜?

()

A.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土壤结构有关B.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C.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通气状况有关D.植物根系分布可能与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15、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图B、图C、图D分别表示根尖哪一部分结构的细胞?

A,B,C,D。

(2)图所示细胞可直接分裂、分化形成图所示细胞。

(3)根的吸收作用主要靠所示细胞完成。

(4)按生长位置,四图所示细胞从根尖顶端向上的顺序依次是。

16、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

()

①土壤结构②土壤肥力③光照④水分状况⑤通气状况

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7、下列关于根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根毛是由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B.根毛是唯一具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功能的结构

C.衰老的根毛不断脱离,新的根毛不断产生D.根毛大大增加了表皮细胞的吸收表面积

18、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其根系的特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