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447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 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docx

01丁青县文本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主管单位:

丁青县人民政府

建设单位:

丁青县农牧局

建设地点:

丁青县嘎塔乡、巴达乡、丁青镇

编制单位:

重庆江河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二0一六年十二月

 

实施方案

 

重庆江河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丁青县2016年鼠虫毒草害防治工程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编制人员名单

批准:

肖挺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审定:

吕江平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注册咨询师

审查:

李友兴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

李强项目二部副主任工程师

参加人员:

吴晓莉项目一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注册咨询师

谢德全高级工程师

刘陆工程师

钟海燕助理工程师

第一章项目摘要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丁青县2016年鼠虫毒草害防治工程建设项目

1.1.2主管单位

丁青县人民政府

1.1.3建设单位

丁青县农牧局

1.1.4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5项目建设地点

昌都市丁青县的嘎塔乡、巴达乡、丁青镇3个乡镇。

1.1.6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

2016年10月-2017年9月,为期1年。

1.2建设规模与内容

1、建设规模:

通过鼠害治理、项目监测、建后管护等措施,建设草原植被恢复面积100万亩,其中:

嘎塔乡42万亩,巴达乡43万亩,丁青镇15万亩。

2、建设内容:

(1)鼠害治理:

在项目区草场对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等有害生物,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措施为主的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鼠害治理采用生物制剂(D-型肉毒梭菌)拌饵(青稞)洞口投放方式对高原鼠兔、鼢鼠等进行防治。

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推广草原鼠害预测预报技术、草原鼠害防治技术、生态控制等示范推广技术。

(2)标示牌建设:

拟建设标示牌20个。

(3)项目监测:

项目实施期间及实施后采用固定监测方法,定期对项目区鼠害状况、草原植被盖度、牧草产量、优良牧草比例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取得的效果。

1.3投资概算

项目建设总500.00万元,其中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资金来源:

全部申请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投资资金,投资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1-1投资构成明细表

序号

费用名称

投资额(万元)

投资比例(%)

1

工程费用

462.00

92.40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8.00

7.60

3

项目总投资

500.00

100.00

1.4效益分析

通过对草原鼠害进行综合治理,使丁青县天然草原受鼠害的侵害程度得到有效的控制,退化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天然草原的生产力得到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治理后的草地,年可增产值达16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在增加牧业收入的同时,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1.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内容与指标

单位

指标值

备注

1

建设内容与规模

1.1

鼠害治理

1000000

1.2

购买灭鼠药物

毫升

200000

1.3

购买饵料

公斤

100000

1.4

购买拌饵工具

800

1.5

购买投饵工具

1600

1.6

购买防护工具

2000

1.7

新建鹰架

1000

1.8

新建标示牌

20

2

总投资

万元

500

 

3

资金筹措

万元

500

3.1

争取国家项目资金

万元

500

 

3.2

群众自筹或县财政配套

万元

0

4

经济效益

4.1

年耗成本

万元

500

4.2

年增加产值

万元

1600

4.3

年收益

万元

110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条件分析

2.1项目建设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年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已使西藏的农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精神,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色路子,准确把握“十三五”战略发展新形势,抢抓机遇,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开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谋求农牧业产业的新发展,大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草原是西藏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特别是三江源区草原在水源涵养、水资源补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气候调节等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建设现代化农牧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丁青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区内分布着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天然草原是构成丁青县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昌都市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使当地草场在过去几十年间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受干旱、冻融、鼠害、过度放牧、乱挖滥采等因素的影响,全县草场的“三多”、“三少”、“三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不加以治理和保护,势必打破草场生态平衡,给草地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在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牧民的增产增收成为摆在丁青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加大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多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按照《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要求,为促进丁青县生态改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三江”流域生态安全,丁青县在总结多年来生态建设和藏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丁青县草原生态实际情况,编制《丁青县2016年鼠虫毒草害防治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符合国家、西藏自治区关于“十三五”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

以国家、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期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划方案》为依据,项目建设不仅是保护草地生态、控制和逆转草场“三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还可以增加可利用草地面积,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对维护人与草地和谐共处、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符合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规划的需要。

2.2.2项目建设是遏制草原生态退化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自然灾害、草原鼠虫害、毒杂草蔓延、超载放牧等原因造成的草原破坏,导致高寒草地持续退化。

由于植被稀疏,牧草低矮,地表易受水蚀、风蚀,加快了草场“三化”的进程。

同时,天然草原毒害草的大量滋生蔓延,会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挤占优良牧草的生存空间,从而降低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牧草品质,草地压力加大,退化更加严重,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灾难。

虽然近些年丁青县相继实施退牧还草、大力灭鼠、治理沙化草地和人工种草等工程项目,减慢了草地退化的速度,但是区域内草原鼠害防治工作的总趋势仍处于局部治理、总体恶化、恢复困难的被动局面。

要从根本上扭转草地整体退化之势,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因此,项目实施是遏制草原生态退化的有效措施。

2.2.3项目建设是实现区域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

草地退化速度加快、优良牧草种类明显减少、草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地下水位降低、沙尘暴日数增加、鼠害加剧,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项目的建设为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基础,为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干部群众的和谐相处创造了基础条件,可以改变当地牧区群众的传统观念,指导牧民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目的。

同时,项目实施可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区域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牧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维护地方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2.2.4项目建设是藏区凝聚民心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

天然草地是藏区广大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实施鼠虫毒草害防治工程项目作为天然草地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符合藏区农牧区草场保护与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这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变藏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草场生态良性循环,增加农牧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2.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3.1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机遇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区委、区政府及昌都市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为改变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丁青县政府抢抓机遇,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有利的外部环境。

2.3.2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条件

草原生态环境因素由多种生态链组成,草地植被盖度、可食牧草产量的正向发展将直接遏制有毒有害植物、鼠虫危害、牲畜中毒、草地“三化”、水土流失等。

为加快当地草地生态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区广大干部和农牧民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具有强烈愿望,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群众基础,项目的开展可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近年来,丁青县农牧局在天然草原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开展了鼠虫害综合治理、优良牧草种植项目、退牧还草工程、草补工程等,为保护和建设天然草原作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同时,丁青县农牧局拥有一支优良的技术队伍,工作人员长期深入基层,指导群众进行农牧业生产,对畜牧业生产及牲畜养殖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该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3.3项目实施拥有作风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队伍

丁青县农牧局拥有一支多年从事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的作风顽强的科技队伍,在草地退化治理、鼠虫毒草害防治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

农牧局下属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科技局。

农牧局现有职员6人,其中管理干部4人和技术人员2人。

畜牧技术推广站:

现有职员15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4人,技术员8人。

加上所有乡镇农牧站等共有大、中专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0余名,乡村技术人员158名。

农牧局主要负责管理全县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及农牧科技推广、农牧业经营管理、农机管理等工作。

同时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组织编制、完成了各时期农业牧业建设项目的规划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积累了一定的项目建设经验,能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4项目实施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

丁青县农牧局、各乡镇领导、职工和群众,面对草原退化危害严重的现状,纷纷主动参与到草原综合治理工作中来,渴望通过鼠害防治措施,保护高原草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其对长江源头水流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效益。

同时,全县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经过多年的草地治理工作,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尤其是鼠虫毒草害防治、天然草地改良取得良好效果,使牧民对退化草地危害和防治意识逐步增强,迫切要求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3.5项目建设的建设资金有保障

本项目为国家投资项目,项目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内专项投资资金,所以项目资金有保障。

2.4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

2.4.1自然条件较差

丁青县嘎塔乡、巴达乡、丁青镇平均海拔为4000m左右,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是典型的高寒牧区,植物生长周期短,年生长量小,植被恢复所需时间长。

2.4.2牧民生态环境防治意识薄弱

项目区牧民文化水平低,生态意识薄弱,对于草地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认识不清,资源无限的观念根深蒂固,只图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草原生态发展,没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鼠害防治建设工作,可能会使得一些治理措施不能全面实施。

2.4.3草原建设投入有限

在草场管理中,草原建设的投资完全依靠国家,牧民生产投入几乎没有,与农牧区的生产形成很大的反差。

而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较大,有限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草场土壤肥力下降,退化加速,生产力逐年降低。

同时,牧民投入低,草原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草地建设治理工作没有持续效应,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则无法抵御,导致治理工作效果不显著。

2.5规避或降低风险的措施

1、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使用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切实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坚决杜绝将建设资金挪作它用的现象发生,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确保资金足额用于项目建设。

2、加强建设质量监管工作,确保建设质量。

在建设工程中,要做好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工作,严把质量关,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质量达到预期水平。

3、宣传政策,上下联动,使“被动维稳”变“主动维稳”。

广泛深入宣传草原生态建设政策,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率。

一是要及时听取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让老百姓知道政策范围、施工时间、实施方案等一些政务公开信息,真正做到合情合理、以人为本。

二是对一些个案、特案,要依靠相关政策,认真研究、主动协调、积极动员,全面、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源头创和谐。

第三章承担单位及技术支撑单位基本情况

3.1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丁青县农牧局是县人民政府直属行政局,主要负责管理、规划、建设全县农牧事业。

丁青县农牧局下属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科技局。

农牧局现有职员6人,其中管理干部4人和技术人员2人。

畜牧技术推广站:

现有职员15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4人,技术员8人。

加上所有乡镇农牧站等共有大、中专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0余名,乡村技术人员158名。

农牧局主要负责管理全县的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及农牧科技推广、农牧业经营管理、农机管理等工作。

同时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组织编制、完成了各时期农业牧业建设项目的规划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3.2技术支撑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为昌都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下设5个副科级站、室和两个正科级种畜场,多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编制多项畜牧业工程项目的规划、初设等前期工作和项目申报立项工作,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昌都地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防抗灾基地建设、退牧还草工程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能对实施该项目提供技术、人才等服务。

第四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4.1项目区的选择

4.1.1选点原则

1、就近集中、连片治理的原则。

项目建设点整体布局上要做到集中连片和水资源较丰富且有灌溉能力,减少和避免治理无望的贫瘠土地,同时有利于草地“三灭”、草地改良等工程的实施。

2、实际需要与可能的原则。

项目区为高寒草原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结合当地草原的实际情况,进行该项目的实施可以起到保护天然草场,恢复草场植被的目的。

3、生态保护与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区草地退化比较严重,草畜矛盾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要满足有利于畜牧业生产,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要求,从而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4.1.2选址情况

根据以上项目选择原则,结合丁青县各乡镇、行政村的不同情况,经综合比较分析,拟定项目实施点选定在丁青县嘎塔乡、巴达乡、丁青镇3个乡镇进行鼠虫毒草害防治工程项目建设。

本项目建设点选择符合丁青县农牧业发展规划。

丁青县嘎塔乡、巴达乡、丁青镇海拔、气候条件、水资源、劳动力资源、草场资源相对适宜,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严重,鼠虫毒草害防治工程建设任务紧迫。

项目建设乡镇、建设地点交通较为便利,能保证项目建设时所需原材料的运输;项目建设地点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进步,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特别是近几年大力提倡“科技兴牧”战略,县人民政府、县农牧局组织了多次技术培训,群众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建设方面的技术、技能;项目拟定建设点乡镇、村委会领导高度重视,农牧民对项目建设积极性也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基础。

综上分析,所确定的建设点满足项目实施的各项条件和要求。

4.2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通过实施单位建议及对项目建设点生态环境、建设条件、群众基础等考察与分析,确定在丁青县嘎塔乡、巴达乡、丁青镇3个乡开展鼠害治理100万亩。

4.3项目县概况

4.3.1自然地理概况

1、区位关系

丁青县地处西藏东北部、昌都市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4°39′-96°17′,北纬31°01′-32°21′。

东邻类乌齐县,西连那曲地区巴青县、索县,南与洛隆、边坝县相接,北接青海省杂多县、囊谦县。

县域东西最大距离15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46公里。

总面积11562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和藏北草原向横断山脉过渡的地势,构成了丁青独特的河谷、平坝、崇山峻岭的自然景观。

丁青县属藏东峡谷。

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对高差2000多米。

3、气候条件

丁青县属高原寒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3.4℃,资料记载最高气温为27℃,最低气温为-25℃,最大冻土层达111厘米。

冬半年气候寒冷、干燥,夏半年温和、湿润,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2457.3小时,年降水量641毫米,没有明显无霜期。

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雪灾、霜冻、冰雹、大风、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其中干旱、雪灾、冰雹每年都不有同程度的发生。

4、水文条件

丁青县境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

所有水系基本上沿区域构造线走向发育,以他念他山脉岭为水岭,北为谰沧江水系,南为怒江水系。

各河流水量充足,水源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6-8月份的流量最大,表现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怒江是丁青县最大的河流,境内长度40.8公里,下嘎曲、日曲、雍达曲、曲和达曲是怒江的支流。

木曲和布曲是西北部和北部最大的水系,属澜沧江水系源头。

另有布托错穷和布托错青两个淡水湖。

5、草原现状

鼠害是丁青县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

通过调查,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019.83万亩,目前全县草地大部分面积已受鼠害危害,因此草原鼠害已成为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着丁青县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3.2县社会经济情况

丁青县辖2个镇、11个乡(其中5个为纯牧业乡),共有6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县。

2014年全县总人口8.4774万。

全县主要农作物有青稞、麦子和各种豆类、牦牛、黄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等。

2015年上半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60983万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150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5%;完成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84万元,占全年收入34.25%,比2014年同期增长360.04%。

4.3.3基础设施

丁青县开通了程控电话,完成了乡乡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手机、电信信号全天候覆盖,并实现了信息上网。

先进的通讯条件为扩大区内外联系、传递各方面信息,发展区域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同时,项目区交通便利,道路顺畅,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均已贯通,出行更为便利。

近年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基本达到户户使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新建了专门的垃圾倾倒点。

4.4项目点概况

嘎塔乡距丁青县县城117公里,距国道317线47公里,海拔4300米左右,草场总面积61690万公顷。

全乡共669户、人口4136人。

牲畜总存栏23976头(只、匹),其中:

牦牛14412头、山羊2565只、绵羊6549只,每户平均饲养牲畜6头(只、匹)。

丁青镇距离丁青县县城2公里,依附317国道,交通便利,海拔3900米左右,全乡共1322户,7296人。

农村经济总收入26944694.4元,人均纯收入3631.40元。

牲畜总存栏30406头(只、匹),其中:

牦牛16133头、山羊12160只、绵羊2113只,每户平均饲养牲畜23头(只、匹)。

图4-1项目区草地现状图

(一)

图4-2项目区草地现状图

(二)

第五章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5.1建设规模

通过鼠害治理、项目监测、建后管护等措施,建设草原植被恢复面积100万亩,其中:

嘎塔乡42万亩,巴达乡43万亩,丁青镇15万亩。

5.2建设内容

(1)鼠害治理:

在项目区草场对高原鼠兔、高原鼢鼠等有害生物,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措施为主的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鼠害治理采用生物制剂(D-型肉毒梭菌)拌饵(青稞)洞口投放方式对高原鼠兔、田鼠等进行防治。

项目需采购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20万毫升、饵料10万公斤,拌饵工具800套,投饵工具1600套,防护工具2000套;建设鹰架1000座。

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推广草原鼠害预测预报技术、草原鼠害防治技术、生态控制等示范推广技术。

(2)标示牌建设:

拟建设标示牌20个。

(3)项目监测:

项目实施期间及实施后采用固定监测方法,定期对项目区鼠害状况、草原植被盖度、牧草产量、优良牧草比例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工程建设取得的效果。

第六章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6.1治理原则

1、最大限度地恢复因鼠害破坏的生态环境,增强草原生态功能,促进当地牧业经济发展;

2、治理工程应选用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简便的成熟技术,便于维护、管理;

3、由于高原植被易破坏,难恢复,绝对不能在恢复治理过程中对其他植被完好区域形成破坏。

6.2防治标准

针对治理区鼠害泛滥、草原退化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本次工程治理的主要目标为:

通过药物防治措施治理,降低项目区鼠虫密度,通过后续措施巩固治理效果,使高原鼠兔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不得超过150个,高原鼢鼠每公顷有效洞口数不得超过150个,植被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改善,趋于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6.3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6.3.1鼠害治理

1、生物药剂治理

选择由鼠害的病原微生物或由微生物、植物等产生的具有杀灭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研制成的杀鼠剂,制成毒饵灭鼠。

本项目采用对人、畜安全的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主要成分为梭菌毒素,每毫升毒力为1000万毒价),拌饵投放防治鼠害,以降低单位面积鼠的密度,减少牧草损失。

防治时间:

当年的11月或次年3月-4月(冬春季节)。

(注:

在气温5℃以下的冬春季节使用效果最佳,5℃以上会降低毒力影响灭效。

药物用量:

D型肉毒梭菌毒素水剂0.2ml/亩,青稞100g/亩。

具体防治方案:

(1)毒饵配制:

使用时应放在0℃的冷水中慢慢融化,取2ml放入100ml冷水中混匀,再与1kg饵料(青稞)混合,充分搅拌均匀,使每粒毒饵上都沾上毒素,用塑料布盖闷,放置12h后即可使用。

(2)注意事项:

a.生物毒素不耐热,因此,毒素应保存在0℃以下的冰箱中,冬季不要放置于火炉旁,以免受热使药效损失。

b.毒素由于保存温度低而凝结成冰,在使用时,将毒素瓶放在0℃的水中或用手摇,也可放于河水中,使其慢慢融化,千万不要用温水或加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